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乐欣治疗老年性痴呆疗效观察

    作者:邢荣秀;赵希才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多发于老年期的综合症,主要由阿尔茨海墨型老年痴呆(SDAT)和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或血管性痴呆二种组成,前者主要由脑细胞原发性退行性变所致,后者主要由多发性梗塞或其他卒中造成脑组织损害所致.我院自1996年1月~2000年¨月应用脑乐欣注射液治疗老年性痴呆12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nNOS mRAN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存志;于建春;李谈;丁晓蓉;远慧茹;韩景献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痴呆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针刺的干预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NOS 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P<0.01),针刺可明显下调其表达水平(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以及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血管性痴呆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区nNOS的过度表达、减轻NO神经毒性有关,且具有腧穴特异性.

  •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NF-kB和IkB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存志;石广霞;管莉萍;李祖光;杨肖敏

    目的:观察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NF-kB和Ik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多发梗塞性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针刺处理3周后,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海马NF-kB和Ik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海马NF-kB及I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同时,针刺组大鼠海马NF-kB、Ik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针刺能够增强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NF-kB、IkB的蛋白表达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改善痴呆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

  • 复方大黄胶囊对老年人多发梗塞性痴呆认知障碍的影响

    作者:张海滨;田金洲

    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发病率日益升高,已经在中老年人的疾病谱、死亡谱中占有重要位置.本研究应用复方大黄胶囊对70例MID轻、中度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本方对MID轻、中度患者的认知障碍及一般临床症状均有治疗作用,总有效率为75%,以轻度患者效果为优.MMSE和BDS量表治疗前后积分差均优于都可喜对照组(P<0.05~0.01).同时发现,复方大黄胶囊能显著缩短排便间隔时间及排便时间(P<0.01),并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球压积、全血及血浆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胆固醇.说明复方大黄胶囊具有益气补肾、通腑降浊功效,能显著改善MID轻、中度患者认知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高粘血症、高脂血症等MID的重要危险因素.

  •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大鼠脑细胞凋亡及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

    作者:樊小农;刘健;李平

    目的:观察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大鼠脑细胞凋亡及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方法:通过向颈内动脉注入自体血栓的方法建立大鼠MID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非穴组和假手术组.针刺组取人中、内关、风池穴,非穴组取双侧胁下两固定非穴点,每日针刺1次.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进行与针刺组和非穴组相同时间、相同程度的捉抓.连续针刺2周后断头处死,取左侧大脑.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皮层、海马、纹状体和丘脑区的细胞凋亡现象及HSP70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所得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模型组各脑区细胞凋亡程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针刺组各脑区细胞凋亡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针刺组各脑区HSP70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针刺可抑制MID模型大鼠脑细胞凋亡并且诱导MID模型大鼠HSP70的表达,并且有穴位特异性.

  • 大鼠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及针刺的干预作用

    作者:刘存志;于建春;王彤;远慧茹;韩景献

    目的对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大鼠模型加以改进,并探讨针刺对其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栓子注入法制作MID模型,应用穿梭箱实验观测大鼠学习能力的变化,HE染色分析海马CA1和CA3区的病理变化,并分析针刺的作用.结果造模后大鼠海马区受损明显,学习记忆能力下降.针刺干预可明显逆转上述异常改变.结论经改进后的MID大鼠模型是进行血管性痴呆基础研究和疗效评价的理想模型.

  • 头颅CT定位围针配合中药治疗多发梗塞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作者:伦新;荣莉;杨文辉

    目的:观察头颅CT定位围针配合中药治疗多发梗塞性痴呆虚证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多发梗塞性痴呆虚证患者89例,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电围针结合中药组(治疗组)57例和中药组32例(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复元合剂(由鹿茸、人参、枸杞子、丹参、益智仁等组成)口服.同时,治疗组配合电围针法,主穴以头部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周边为针刺部位,配穴为肝俞、肾俞、足三里、合谷,以治疗2个疗程为限.对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智能情况和血液流变学等变化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与对照组(7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423,P<0.01);长谷川量表(HDS)积分治疗后提高,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结论:头颅CT定位围针配合中药治疗多发梗塞性痴呆有一定疗效.

  •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大鼠的记忆与再记忆功能测定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民霞;俞世勋;李锐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塞对大鼠记忆与再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注入同种血栓造成大鼠单侧、双侧、复发性多梗塞性痴呆,观察其记忆、再记忆功能的损害情况,并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模型组记忆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单侧、双侧、复发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以复发组损害明显。结论:多发性脑梗塞可造成记忆与再记忆功能障碍,智能损害程度与多发性脑梗塞程度成正相关。

  • 老年期精神障碍10年间住院概况分析

    作者:姚万国

    目的:探讨老年期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0岁及以上的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180例(符合CCMD-2-R各类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这类患者占同期住院人数的0.94%;其中精神分裂症占首位28.33%,多发梗塞性痴呆17.22%,阿尔茨海默病12.77%.结论:老年期精神障碍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且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 博纳德治疗多发梗塞性痴呆认知损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作者:尹军祥;田金洲;杨承芝;刘峘;朱爱华;盛彤

    本次试验以评价博纳德治疗轻中度多发梗塞性痴呆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为目的.采用随机单盲对照临床试验.选取40例轻中度多发梗塞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复方中药制剂博纳德,1片/次, 3次/d.对照组给予口服都可喜片,1片/次(40 mg/次),2次/d.各连续服药6周.采用Bristol新神经心理评价量表(中文版)分别在基线点和终末点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结果表明博纳德对MMSE总分和注意力和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及WMS-R记忆总分有非常显著的改善.对MMSE中的定向力、WMS-R中的自由回忆、语言和中枢执行功能中的阅读与颜色形状分类有显著改善作用;同时在改善语言及中枢功能总分上也具有显著疗效.博纳德改善总智力、语言及中枢功能、速度、视空间能力的总有效率均高于都可喜.另外,博纳德对MMSE 中即刻记忆与语言、WAIS-R中相似性、WMS-R中即刻回忆、延迟回忆、视觉记忆、自由回忆与识别力、语言及中枢执行功能中接受力、表达力与颜色形状分类以及速度、视空间能力等评分升高均值高于都可喜,但无显著性意义.说明博纳德具有显著改善多发梗塞性痴呆(轻中度)认知障碍的疗效,疗效水平相当或优于都可喜,具有指导临床治疗痴呆用药和进一步临床研究的价值.

  • 多发梗塞性痴呆40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霞

    痴呆是大脑器质性或代谢性病变造成的广泛性智能减退.多发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而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是由于一次或多次脑梗塞造成足够的脑组织损害,导致脑功能不足而产生的痴呆.现将三年来诊治的40例多发梗塞性痴呆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多发梗塞性痴呆52例临床表现与CT

    作者:张秀凤;刘爱民

    对本院52例经头颅CT扫描证实为多发梗塞性脑血管病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临床表现和CT结果主要有以下特点: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见50~69岁;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和TIA发作史;以偏瘫、感觉障碍、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CT所见的梗塞灶以基底节、额叶多见,侧脑室旁次之,也见于顶叶、颞叶、脑干等部位;本病主要与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鉴别;以综合治疗为主,预后一般较差,现将临床表现与CT结果报告如下:

  • 一箭双雕,防治痴呆症与冠心病

    作者:唐啸

    老年痴呆症主要有脑血管性痴呆(多发梗塞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早老性痴呆)两类,年龄越大,两者同时存在的可能性越大.对老年痴呆症而言,危险的发病因素就是年龄.因为脑血管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并加重,从65岁至85岁,每隔5年,脑血管病的发病人数就要翻一番,现在全世界有1200万病人,至2050年,发病人数将快速增至2200万.

  •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多发梗塞性痴呆早期诊断中的研究

    作者:朱莉

    目的:探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多发梗塞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24名无痴呆的多发性脑梗塞患者及年龄匹配的24名正常人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长谷川智力量表)(HDS)评分及听觉P300检测.结果:两组神经心理学量表(HDS)评分均正常.二组听觉P300比较,无痴呆多发性脑梗塞组P300潜伏期延长,有明显性差异.结论:听觉P300潜伏期可能较HDS评分更为敏感,以及在多发梗塞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多发梗塞性痴呆研究进展

    作者:应凤博;薛景凤;高燕军;米艳娟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引起痴呆的病因很多.西方国家以Alzheimer型老年痴呆(AD)多见,而东方国家则以脑血管性痴呆(VD)发病率高.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亦有所增高.血管性痴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血管性痴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在血管性痴呆中,以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发病率高,且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对于本病的深入研究,业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

  • 不同教育背景研究者对多发梗塞性痴呆的针刺效应不同

    作者:赵岚;沈鹏;韩鹦赢;李国民;韩景献;于建春

    目的:观察不同教育背景实验者对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大鼠的针刺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栓子注入法建立MID模型,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职业针灸师穴位组、职业针灸师非穴组,非职业针灸师穴位组和非职业针灸师非穴组6组大鼠的行为学、体重、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的影响.结果:职业针灸师穴位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体重增加,HK、PK,G6PD活性显著增高(P<0.05).非职业针灸师组大鼠以上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职业针灸师针刺治疗MID作用显著,其机制与上调HK、PK、G6PD活性有关;而非针灸师针刺后无效,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教育背景研究人员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针刺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施手法有关.

  • Alzheimer型痴呆和多发梗塞性痴呆事件相关电位P3的纵向研究

    作者:薛寿儒;徐培锡;吴爱勤;张正春;李建平;于淳民;陈国平;杨健身

    目的对Alzheimer型痴呆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纵向研究.方法对24例老年期痴呆患者和18例正常老年人进行听觉ERP和MMSE多次随访测试.结果痴呆组N1、N2、P3 PL比正常老年组延长,P3PL变化率明显大于老年组.结论 (1)本组痴呆除认知功能损害外,尚合并选择性注意障碍;(2)P3作为衰老的生物学标志具有一定实用价值;(3)P3PL测定对判断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观察其动态变化有一定意义;(4)听觉P3成分对DAT和MID两者无鉴别作用.

  • 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动物模型的改进与应用

    作者:梅建勋;张云岭;张伯礼

    目的为摸索一种操作性较强的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模型和观察一种治疗MID有较好临床疗效的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理.方法从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注入同种血栓栓子造成大鼠多发梗塞性痴呆,应用行为学和病理形态学进行观察.结果造模后脑内存在广泛而多发的梗塞灶,且无论学习成绩还是记忆成绩,手术造模组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或0.05),采用中药"健脑益智冲剂"和氢化麦角碱(Dihydroergotoxine)药物干预后,上述病变得以明显改善,尤以造模药给予中药佳.结论此模型是进行多发梗塞性痴呆基础研究和筛选新药的理想模型.

  • 中医辨证治疗多发梗塞性痴呆42例体会

    作者:武步涛;纪再生

    多发梗塞性痴呆,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逐渐发展的病症,有一定的可逆性,多见于老年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呆滞或有欣快感,精神恍惚,抑郁,或人格改变等症状.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之"文痴"、"善忘"、"语言颠倒"、"郁证"或"癫疾"等范畴,与老年性痴呆所具有的进行性精神衰退痴呆、大脑萎缩和变性有着很大的不同.

  •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彤;于建春;邢海涛;熊会海;韩景献

    目的:观察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及针刺的干预作用.方法: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注入血栓建立MID模型,采用原位TUNEL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变化,并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模型组MID大鼠海马区Bcl-2和Bax的表达均显著增加,其中模型组Bcl-2/Bax<1,细胞凋亡显著,细胞排列紊乱;针刺组大鼠海马区Bcl-2/Bax>1,凋亡细胞减少,细胞排列紧密.结论:针刺促进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加速细胞修复,保护损伤脑组织,改善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