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皮肤型Rosai-Dorfman病1例

    作者:凌俊;孙建方;赵晓广

    Rosai-Dorfman病(RDD)即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病伴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偶可侵袭进展,死亡率高[1].罕见情况下,RDD可仅有皮肤而无淋巴结累及或其他系统异常即皮肤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病(cuta-neous Rosai-Dorfman disease,CDRR)[2].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 羟氯喹在治疗皮肤病中的应用

    作者:王才惠;段西凌

    羟氯喹1955年被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羟氯喹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眼损害是主要的不良反应.如能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疗程和用法,定期进行眼科检查,羟氯喹仍不失为安全有效的皮肤科用药.

  • 小剂量地塞米松加羟氯喹治疗SCLE2例

    作者:吴艳红;李惠

    例1.男,36岁.面部、双唇及上肢红斑、鳞屑性皮损半年,曾诊为SLE.用泼尼松45mg/d治疗1个月,皮疹部分消退,但副作用较大来我院就诊.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均正常,自身抗体ANA 1:40(+),抗SSA(+).诊断为SCLE.例2.女,26岁.面部及背部水肿性环状红斑1年余,初诊查血、尿常规正常,诊断为"离心性环状红斑",经抗组胺及免疫调节剂治疗1个月无效,皮疹逐渐扩大.再查ANA及ds-DNA(-),抗SSA(+),肝、肾功能正常,修正诊断为SCLE.治疗:2例均用地塞米松1.5mg/d加羟氯喹0.4g/d,14天后皮疹消退.地塞米松逐渐减量,后维持量地塞米松1.5mg隔日服及羟氯喹0.1g/d,无新发皮疹,也未发生副作用.

  • 羟氯喹和氟芬那酸丁酯等联合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思彤;农祥;刘彤云;顾华;杨智;何黎

    目的 探讨羟氯喹、氯雷他定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多形性日光疹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24例,用药时间共8周.两组患者均口服羟氯喹200 mg,每天2次,氯雷他定每天10 mg,4周后,均改为单独口服羟氯喹每次100 mg,每天2次,再服4周,同时辅以外用药.治疗1组患者辅以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外搽患处,每天2次,共8周;治疗2组患者辅以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搽患处,每天2次,外用2周后,改为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每天2次,再使用6周.2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即8周.每个疗程结束时评价两组的有效率,治疗前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皮肤病总评分和红斑评分.结果 治疗1组第14、28、42、56天的总评分/红斑评分有效例数分别为0/1、3/5、12/13、19/18;治疗2组分别为1/0、4/5、12/11、20/17;两组患者各观测点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评分及红斑评分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羟氯喹、氯雷他定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疗效好,安全性高.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以红斑表现为主的多形性日光疹疗效较佳.

  • 羟氯喹逆转紫外线诱导的SLE患者CD4+T细胞DNA低甲基化的研究

    作者:陈学琴;汪国生;张敏;赵小娟;张宏;李向培

    目的 探讨羟氯喹对紫外线诱导的SLE患者CD4+T细胞基因组DNA低甲基化的作用.方法 选择SLE患者组30例,正常人对照组10例.磁珠分选SLE患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CD4+T细胞,311 nm窄谱UVB照射,加入羟氯喹共培养,检测各组间基因组DNA甲基化表达水平.结果 SLE患者组CD4+T细胞DNA甲基化水平(3.922±2.215)%低于正常人对照组[(10.210±5.573)%,t=3.450,P=0.026];SLE活动组患者CD4+T细胞经45 mJ/cm2和100 mJ/cm2UVB照射后DNA甲基化水平为(1.784±1.033)%和(1.932±1.844)%,均显著低于活动期患者未照射组[(3.922±2.215)%.t=3.000、4.118,P值均<0.05].经100 mJ/cm2UVB照射后,活动期患者DNA甲基化水平(1.932±1.844)%显著低于稳定期患者照射组[(7.235±3.846)%,t=2.648,P<0.05]和正常人对照组[(5.472±5.573)%,t=3.000,P<0.05].SLE活动组T细胞经45和100mJ/cm2UVB照射后,加用羟氯喹结果DNA甲基化水平为(4.698±1.948)%和(8.698±3.151)%,均比照射未加羟氯喹组显著升高(t=4.827、3.184,P值均<0.05);经45 mJ/cm2 UVB照射前后均加羟氯喹组DNA甲基化水平(5.404±2.308)%比照射未加羟氯喹组(1.784±1.033)%显著升高,t=4.827,P<0.01.结论 羟氯喹可以逆转紫外线诱导的SLE患者CD4+T细胞DNA低甲基化,羟氯喹对活动期SLE患者更为明显.

  • 羟氯喹及没食子酸酯对HaCaT细胞光照射的影响

    作者:闵玮;骆丹;林向飞;吴迪;缪旭

    目的探讨羟氯喹和绿茶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中波紫外线(UVB)损伤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UVB定时及定量照射培养的HaCaT细胞,分别加入羟氯喹和EGCG干预处理,以RT-PCR法检测各受试组p53、p21、c-fos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UVB照射后可明显增加HaCaT细胞中p53,p21,c-fos mRNA表达,羟氯喹和EGCG可不同程度地下调上述基因表达水平.结论羟氯喹和EGCG的光保护作用在HaCaT细胞可能与其抑制p53,p21,c-fos基因表达有关.

  • 盘状红斑狼疮合并苔藓样淀粉样变病一例

    作者:岳学苹;晋红中;方凯

    患者女,46岁,冈面部反复红斑近20年,加重3余年.双小腿皮疹8~9年伴痒,2008年6月19日就诊于皮肤科门诊.20年前患者面部开始出现红斑,外院怀疑盘状红斑狼疮,先后给予雷公藤多甘、羟氯喹等药物治疗后皮疹消退;3年前面部皮损复发、逐渐增多;服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后皮疹消退.1个月前自觉腰痛.否认关节痛、口腔溃疡、光敏感、脱发等.8~9年前患者双小腿出现皮疹,伴明显瘙痒,并逐渐增多、隆起,未曾消退.

  • 妊娠疱疹后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作者:王斌;陈静;黄进华;鲁建云;朱建建

    患者女,24岁.因颜面红斑伴关节疼痛,光照加重2月余,于2006年9月27日入我科.患者曾于2005年12月诊断为妊娠疱疹,治疗痊愈后随诊3个月未再出现相似皮疹.2006年7月初,患者出现关节疼痛,颜面发红不适,未予处理.2006年8月在天津市出差时颜面、四肢、躯干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伴瘙痒,光照时加重,同时伴有关节疼痛.在天津市某医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给予糖皮质激素、羟氯喹等口服(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病情好转出院.院外期间一直用糖皮质激素,入院前用泼尼松50 mg/d.既往2005年12月诊断支原体尿道炎(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现仍未愈.家族中无相似病史.

  • 羟氯喹对调节性T细胞体外分化的调控作用

    作者:杨骥;杨雪;杨洁;李明

    目的:明确羟氯喹对调节性T细胞(Treg)体外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取1例健康人外周血15 ml,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后,分选幼稚性T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2(IL?2)协同诱导因子体外培养;试验组加入诱导因子及20μmol/L羟氯喹体外培养。分别在培养的第0、6、12天,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查CD4+Foxp3+Treg的数量和比例。结果培养第0、6和12天,对照组Treg细胞数量分别为(2±0.4)×104、(13.2±5.2)×104和(143.5±35.9)×104;试验组分别为(2±0.5)×104、(2.4±0.4)×104和(5.6±3.5)×104。第6和12天,两组CD4+Foxp3+Treg细胞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8、6.16,均P<0.05)。培养第12天,试验组CD4+Foxp3+Treg细胞比例为79.7%±18.1%,对照组为16%±13%(t=11.77,P<0.01)。结论羟氯喹在体外具有抑制CD4+Foxp3+Treg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 羟氯喹并平消胶囊治愈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一例

    作者:苏敬泽;范敏;苏禧;罗绍森;张存石

    患者男,45岁.手足发疹、增厚伴瘙痒4月余,于2003年4月16日就诊.患者4个月前,偶然发现掌、跖发生小片皮疹,偶感痒而搔抓.不久皮损增多、扩大,并互相融合为角化斑块.1个月后觉口唇发厚、麻木;颊黏膜上下齿咬合处感粗糙.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并作病理切片,诊断为扁平苔藓.用过维A酸、氯喹及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和维A酸软膏治疗无效.因皮损近1个月扩大、发红及增多,瘙痒明显就诊.无特别用药史、接触史;无糖尿病及心、肺、肝、胃损害,无类似家族史.无发热、关节痛及过敏史,曾作抗核抗体检查阴性.

  • 肿胀性红斑狼疮

    作者:左亚刚;王家璧

    肿胀性红斑狼疮(lupuserythematosustumidus,LET)是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CLE)的一个亚型,早由Gougerot和Burnier在1930年首次报道2例发生于面部的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的浸润性红斑,无瘢痕性斑块,次年他们又报道了具有相似皮损的3例患者.之后30年世界各地未见报道,直至1965年德国和法国的文献才有报道.1984年西班牙文献报告1例LET,皮损完全消退后无瘢痕和萎缩.1987年有作者提出LET是CCLE的临床和组织病理上的一个异型,很难与多形性日光疹和Jessner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鉴别.直到近,LET才引起人们的重视,逐渐从盘状红斑狼疮(DLE)、CC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中区分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亚型[1-4].LET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光敏感,且光敏感与抗Ro/SSA抗体无直接关系[5],免疫学指标和实验室检查多数正常.其组织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真皮网状层粘蛋白沉积,且直接免疫荧光检测为阴性[6].氯喹和羟氯喹治疗有效.

  • 抗疟药羟氯喹在治疗口腔扁平苔藓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刘扬;叶茂昌

    针对发病机制进行以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是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治疗的方向.以HCQ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有望达到消除OLP糜烂病损和降低癌变危险度的目标.HCQ的毒副反应是可控的,尚不至于影响其临床应用.

  • 全血及血清中羟氯喹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作者:罗雪梅;司慧敏;姚瑶;葛卫红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全血及血清中羟氯喹浓度。方法:200μL人全血(血清)样品经400μL的10%甲酸-乙腈(1∶9)沉淀后,取上清液进行色谱分析。采用Zorbax SB-C18为色谱柱,以乙腈-0.2 mol·L-1磷酸二氢钾(15∶85,v/v,磷酸调pH=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 nm,流速:0.8 mL·min-1,进样量:30μL。结果:对46例长期(>1年)服用硫酸羟氯喹(200 mg· d-1)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药谷浓度进行检测分析。羟氯喹在10~30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8.6%,全血及血清样品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4.5%~78.6%和80.7%~85.4%。患者平均全血/血清谷浓度分别为(707.6±398.4) ng·mL-1、(282.2±153.8) ng·mL-1。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灵敏,准确度高,适用于羟氯喹血药浓度检测及药效学研究。

  • 羟氯喹血药浓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雪梅;彭颖;束庆;葛卫红

    羟氯喹(HCQ)因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疗效,包括对一些并发症(糖尿病、血栓、血脂异常等)的缓解,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然而,羟氯喹用药个体差异较大,临床治疗中约有高达39%的患者对该药物无响应.已有文献报道指出,羟氯喹疗效与血药浓度存在相关性,而血药浓度的差异是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本文就羟氯喹血药浓度测定与SLE患者治疗个体差异间的新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 羟氯喹促进ERK1/2磷酸化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胡秀兰;邵东华;马晓冬;罗红;谢云斌;夏艳

    目的:探讨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分为6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低剂量羟氯喹预处理组(HCQ250组)、中剂量羟氯喹预处理组(HCQ500组)、高剂量羟氯喹预处理组(HCQ1000组)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ERK1/2)抑制剂U0126预处理组(U0126组),每组均为12只.采用线栓法行短暂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I/R组行MCAO后2 h再灌注,HCQ250组、HCQ500组、HCQ1000组和U0126组分别在MCAO前72 h、48 h和24 h经侧脑室注射8μL 250、500、1000和1000μmol/L HCQ,其中U0126组在每次注射1000μmol/L HCQ后12 h再经侧脑室注射8μL 1000μmol/L U0126;对照组不栓塞大脑中动脉,其余处理同I/R组.再灌注6 h时将每组一半大鼠断头取脑,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半暗带脑组织ERK1/2、p-ERK1/2、抗凋亡因子Bcl-2和促凋亡因子cleaved caspase-3、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磷酸化CREB(p-CREB)、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再灌注24 h时采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量表检测剩余大鼠的神经功能,再断头取脑后采用2%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余5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ERK1/2、cleaved caspase-3、p-CREB和p-Akt表达显著增高,Bcl-2表达降明显低(P均<0.05);与I/R组比较,HCQ250组、HCQ500组、HCQ1000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升高,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ERK1/2、Bcl-2、p-CREB、p-Akt表达明显增高,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明显(P均<0.05);与HCQ1000组比较,U0126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ERK1/2、Bcl-2、p-CREB和p-Akt表达降低显著,cleaved caspase-3表达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羟氯喹可能通过CREB/Akt信号通路促进p-ERK1/2表达,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未达佳疗效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联合自噬抑制剂羟氯喹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佳瑜;李砚如;连芸;谢月;赵慧慧;朱雨;李骥;李建勇;钱思轩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疗效未达佳状态(警告或失败)时联合硫酸羟氯喹(简称:羟氯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例TKIs治疗不满意的CML-CP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49(24~66)岁,其中男8例,女7例;Sokal积分:低危4例,中危7例,高危4例.9例为尼洛替尼一线治疗,其中1例9个月后因治疗失败更换为达沙替尼;6例为伊马替尼一线治疗,3~62个月后因疗效不佳全部更换为二代TKIs.联合治疗前,TKIs中位治疗时间为19(6~115)个月,疗效评估10例警告,5例治疗失败.羟氯喹治疗剂量为100 mg l d 3次.结果:TKIs联合羟氯喹中位治疗时间为8(6~12)个月.14例(93.3%)患者BCR-ABL转录本水平较前下降,其中9例(60%)在联合治疗2~8个月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中位维持MMR时间为3(1~10)个月.联合治疗仅有1例出现消化道反应.随访到2016年12月,中位病程时间为29.3(13.8~157.5)个月,15例患者均无疾病进展.结论:羟氯喹可增强TKIs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耐受性好.

  • 羟氯喹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作者:杭元星;任天丽;周红霞;华敏慧;季蓉

    目的 探讨羟氯喹对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RA合并T2DM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口服甲氨蝶呤(每周1次,每次10 mg)+二甲双胍(每日2次,每次0.5g),T1、T2和T3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每日口服羟氯喹0.2、0.3和0.4g.观察四组治疗前及治疗10个月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血糖(2hPG)、HbA1c、TG、TC和LDL-C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四组FPG、2hPG、HbA1c、TG、TC和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T1组、T2组和T3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T2组和T3组低于T1组(P<0.05),T3组低于T2组(P<0.05).结论 在口服甲氨蝶呤和二甲双胍基础上,羟氯喹能辅助降低RA合并T2DM患者血糖和血脂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

  • 羟氯喹治疗2型糖尿病

    作者:梁菁菁;蒋戚;邹大进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为威胁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寻找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显得十分必要.羟氯喹( hydroxychloroquine,HCQ)是4-氨基喹诺酮类抗疟药,其良好的安全性、可靠的疗效和合理的价格,为治疗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等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人们亦发现HCQ能降低患者随机血糖水平、增加机体胰岛素的分泌、增强机体胰岛素敏感性,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关键词: 羟氯喹 治疗 糖尿病
  • 应用OCT观察羟氯喹对视网膜的早期影响

    作者:胡赛静;毛崇溶

    目的 通过OCT评估羟氯喹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损害.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30例使用羟氯喹治疗少于5年并且没有发生眼底改变的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视力、视野、眼底和OCT的检查.结果 治疗期间视力、眼底和视野的检查均无异常.OCT发现服用羟氯喹组患者的内层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内外圈各象限均有显著降低.结论 OCT能观察到羟氯喹对视网膜的早期损伤.

  • 改变病情的抗风湿药在风湿病中应用

    作者:吴华香

    改变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iseases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或阻止疾病进展,是目前治疗风湿病的主要药物,它包括慢作用抗风湿药和免疫抑制剂.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甲氨喋呤、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素A、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羟氯喹、柳氮磺胺吡啶及沙利度胺等[1-6].

262 条记录 8/14 页 « 12...567891011...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