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HIF-1α、Caspase-3及Survivin在胸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因子-lα(HIF-1α)、Caspase-3及Survivin在胸腺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上皮性胸腺肿瘤和30例非肿瘤胸腺组织中HIF-1α、Caspase-3、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 HIF-1α蛋白在胸腺瘤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1.67%(37/60),显著高于非肿瘤胸腺组织阳性率3.33%(1/30)(P<0.01);在侵袭性胸腺瘤中的阳性率为84.62%(33/39),显著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阳性率19.05%(4/21)(P<0.01);在恶性胸腺瘤中的阳性率为73.91%(34/46),显著高于良性(或低度恶性)胸腺瘤中的阳性率21.43%(3/14)(P<0.01).Caspase-3蛋白在胸腺瘤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8.33%(17/60),显著低于非肿瘤胸腺组织阳性率96.67%(29/30)(P<0.01);在侵袭性胸腺瘤中的阳性率为5.13%(2/39),显著低于非侵袭性胸腺瘤阳性率71.43%(15/21)(P<0.01);在恶性胸腺瘤中的阳性率为10.87%(5/46),显著低于良性(或低度恶性)胸腺瘤中的阳性率85.71%(12/14)(P<0.01).Survivin蛋白在胸腺瘤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3.33%(44/60),显著高于非肿瘤胸腺组织阳性率6.67%(2/30)(P<0.01);在侵袭性胸腺瘤中的阳性率为92.31%(36/39),显著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阳性率38.10%(8/21)(P<0.01).在恶性胸腺瘤中的阳性率为84.78%(39/46),显著高于良性(或低度恶性)胸腺瘤中的阳性率35.71%(5/14)(P<0.01).结论 HIF-1α、Caspase-3及Survivin与胸腺瘤的发生有关;与胸腺瘤的恶性程度及侵袭性有关.检测HIF-1α、Caspase-3与Survivin可作为判断胸腺瘤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
手术治疗胸腺瘤58例体会
胸腺瘤是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有报道其发生率约占成人纵隔肿瘤的20%~30%[1].随着手术技术及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患者复发率明显降低.瓦房店市中心医院胸外科2001年1月~2008年1月手术治疗胸腺瘤58例,现总结如下.
-
临床护理路径对于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手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于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3年2月-2016年2月因患有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而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将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与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健康知识分数与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肌无力危象、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不仅能降低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与肺部感染的概率,而且能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改善护患关系.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肌无力、胸腺瘤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因发作性胸痛2年于2011-04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年出现发作性胸痛,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活动时出现,每年发作1~2次.入院前3个月凌晨睡眠时症状再发,持续约十余分钟,遂至当地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90%狭窄,回旋支100%闭塞,第一钝缘支90%狭窄,右冠状动脉斑块.因患者有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病史,拟行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胸腺切除术,术前超声发现左侧颈内动脉闭塞,进一步行主动脉增强计算机扫描摄影术(CT)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狭窄,脾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重度狭窄,腹腔干开口处中重度狭窄,右肾动脉近段轻度狭窄,可见前纵隔占位;考虑手术风险高,放弃外科手术,规律药物治疗,患者仍有胸痛发作.既往:高血压病史19年、2型糖尿病史19年、高脂血症史1年.入院前5年患脑梗死,无后遗症.入院前2年发现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主要症状为眼睑下垂、声低、咀嚼肌易疲劳,定期随访基本稳定.入院查体:血压14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2 bpm,双侧眼睑略下垂,右侧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心、肺、腹无殊,双下肢无浮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弱.诊治经过:完善检查,低密度脂蛋白3.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动脉血气分析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心房38 mm,左心室50 mm,左心室射血分数70%;行冠脉介入治疗,于前降支、回旋支及第一钝缘支各置入Endeavor Resolute支架1枚,围术期患者未出现肌无力危象等表现,病情稳定后出院,建议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1年后择期行胸腺切除术.
-
胸腺瘤伴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认识.方法对1例经胸腔镜肺活检病理确诊为DP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DPB是一种慢性小气道疾病,以两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的炎症为特征.DPB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和免疫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常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如不治疗,患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预后不良.结论遇到不明原因的双肺结节状阴影应想到DPB,并争取做肺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长期低剂量红霉素治疗可能通过控制炎症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
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瘤组织中Bcl-2和Fas的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在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瘤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手术治疗的25例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为病例组, 2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时切取的正常胸腺组织标本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两组标本中Bcl-2和Fa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胸腺瘤中Bcl-2及Fas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Ridit分析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645、3.200,P均<0.05 ),但Bcl-2和Fas的表达水平与胸腺瘤患者的重症肌无力Ossermen分型、术前病程、年龄及性别等临床因素均无显著相关.结论Bcl-2和Fas在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的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胸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胸腺肿瘤包括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胸腺瘤和胸腺癌;来源于胸腺淋巴细胞的霍奇金淋巴瘤及其他淋巴瘤;来源于胸腺内分泌细胞的肿瘤--胸腺类癌,燕麦细胞癌等;此外还包括生殖细胞肿瘤、胸腺脂肪瘤、胸腺囊肿、转移癌等.胸腺肿瘤中90%为胸腺瘤,其余是胸腺癌、淋巴瘤及类癌等.下面将就胸腺瘤的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胸腺瘤的诊断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胸腺瘤的诊断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胸腺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是重症肌无力(66/135,48.9%).出现上腔静脉压迫症状提示肿瘤为恶性(χ2=8.373,P=0.004).病程长、男性患者患恶性胸腺瘤的可能性较大(U=1691.5,P=0.013;χ2=6.125,P=0.013).胸腺瘤是否钙化及坏死与肿瘤的良恶性无关(χ2=0.121,P=0.728;χ2=0.487,P=0.485).肿瘤的复发与患者的病程和Masaoka分期呈正相关[Exp(b)= 1.050、6.728,P=0.038、0.003],年龄小、女性患者复发机会小.胸腺瘤复发率Ⅰ期为2.7%,Ⅱ期为11.1%,Ⅲ期为30.4%,Ⅳ期为83.3%.结论胸腺瘤是一种起病隐匿、表现多样的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对良恶性的判断欠准确,Masaoka分期能提示患者的预后;尽早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1975-2008年国内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胸腺瘤的临床荟萃分析
切除胸腺瘤后SLE转归多样,27.8%缓解,33.3%恶化,38.9%无变化.结论 对年龄较大的SLE患者应警惕存在胸腺瘤的可能,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仍可用于合并胸腺瘤的SLE.不应将切除胸腺瘤作为治疗SLE的方法之一.
-
重症肌无力伴发胸腺瘤患者胸腺瘤切除术联合放疗、环磷酰胺治疗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重症肌无力(MG)合并胸腺瘤患者行胸腺瘤扩大切除术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12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收治的178例行胸腺瘤切除术的MG患者资料.患者术后接受单用环磷酰胺免疫治疗或联合放射治疗,通过比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及2年MG严重程度评分,评价患者术后不同阶段的疗效.进一步分析不同胸腺瘤病理分型、手术分期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1)178例伴发胸腺瘤MG患者中,男103例,女75例,年龄(43.7±12.5)岁,术后接受放疗+免疫治疗58例,单纯免疫治疗112例,5例未接受放疗或免疫治疗,3例未完成整个免疫治疗疗程.(2)接受胸腺瘤切除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2.8%(58/177)、59.8%(101/169)、69.7%(115/165)及81.5%(132/162).且随着时间的延长,MG临床绝对评分逐步下降.(3)胸腺瘤切除术后2年时,按临床疗效分为有效病例及无效病例,有效病例与无效病例的各胸腺瘤病理分型构成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saoka分期Ⅰ期、Ⅱ期患者中有效病例的比例高于Ⅲ期、Ⅳ期(91.4%、89.8%比45.5%、28.6%,P均<0.001).结论 伴胸腺瘤的MG患者行胸腺瘤扩大切除术后联合免疫治疗和/或放射治疗,随着时间延长MG症状临床缓解率逐步提高,术后2年有效率可达81.5%.临床疗效与胸腺瘤病理类型无关,但与Masaoka分期相关.
-
重症肌无力胸腺瘤Th17细胞及细胞因子变化
目的 研究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G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 Thl7细胞比例,实时定量PCR检测PBMCs中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mRNA转录;ELISA检测血清中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结果 MG伴胸腺瘤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1.53±0.59)%]显著高于对照组[(0.94±0.32)%,P<0.05];MG伴胸腺瘤组IL-17 mRNA转录相对值显著高于对照组(23.7±4.5比13.4±3.2,P<0.01),IL-1β、IL-6及IL-23 mRNA转录量明显升高;MG伴胸腺瘤组血清IL-17表达量高于对照组[ (30.4±7.3) ng/L比(19.2±4.9) ng/L,P<0.05],IL-1β及IL-23表达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G胸腺瘤中Th17细胞增多,可能导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引起MG发病.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胸腺瘤及重症肌无力一例
胸腺瘤可与某种自身免疫病并存,如重症肌无力(MG)、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SLE并发胸腺瘤少见,现报道1例SLE合并胸腺瘤和MG,以提高临床医生对SLE并发胸腺瘤的认识.
-
伴有关节感染的Good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43岁.因反复发热3年余,左膝肿痛6个月,左下肢红肿4个月于2007年10月入院.患者于2004年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0℃,伴咳嗽,咳少量黄脓痰,当地医院诊断:鼻窦炎,予青霉素等治疗后症状反复.2006年12月症状加重,伴胸痛、气促,外院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性胸腔积液,纵隔占位性病变.予亚胺培南等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但出院停用抗生素后再次出现发热.2006年12月肺部CT发现纵隔占位性病变.2007年3月行纵隔肿瘤探查术,病理检查:胸腺瘤AB型,术后仍反复发热.
-
胸腺瘤胸膜肺转移1例
胸膜肿瘤病因诊断是临床难点,随着胸腔镜应用的普及已有较大的提高,但少见病例的诊断仍具有挑战性。本文报告1例前纵膈肿瘤并双肺、右胸膜多发结节经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诊断胸腺瘤胸膜肺转移的患者,以提高认识,减少误诊。
-
纵隔胸腺瘤致胸腔积液误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1例
1病例报告
患者,男,23岁,主因“右侧胸痛伴发热4天”入院。深呼吸时出现右侧胸痛,伴中度发热,无畏寒盗汗,偶有咳嗽,少量黄痰,无胸闷憋气。入院查体:T(体温)38.8℃,BP(血压)115/70 mmHg,自动体位,呼吸平稳。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右侧呼吸动度较对侧减低,右侧触觉语颤减低,右锁骨中线第3肋以下叩浊音,右下肺呼吸音较对侧明显减低,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辅助检查:胸部正位片提示右侧肺野可见“D”形密度增高影,边界清,右侧膈肌及肋膈角显示不清,心影轻度右移。胸部B超探查:右侧可见液性暗区,大深度约10.5 cm,内透声欠清,并可见分隔,左侧胸腔未见液性暗区。血常规:白细胞11.6×109/L、中性粒细胞71.5%。PPD(结核菌素试验)++。血沉97.0 mm/h。C-反应蛋白132 mg/L。初步诊断为:右侧包裹性胸腔积液(结核性)、急性支气管炎。拟予头孢呋辛钠抗菌、HRZE抗结核治疗。首次行右侧胸腔穿刺术,仅抽出约180 mL深黄色胸水后引流不畅,调节引流管深度及角度仍无液体抽出,化验结果为渗出液、细胞总数610×106/L、白细胞272×106/L (其中单核细胞占40%、多核细胞占60%)、红细胞338×106/L、总蛋白62.5 g/L、葡萄糖0.22 mmol/L、乳酸脱氢酶1817 U/L。胸腔穿刺后行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中纵隔内可见7.6 cm×5.4 cm囊实性包块,密度不均,CT值:65~19 HU,包膜似不完整,其后方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心包内可见弧形液体密度影,右侧胸腔可见大量积液密度影,肺组织受压膨胀不全,考虑前中纵隔内肿瘤向右后破溃伴纵隔及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后转至胸外科,于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诊断:纵隔肿瘤,并可见右侧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液,术后病理:纵隔胸腺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2个月后复查胸部CT提示胸骨术后改变、右侧胸膜肥厚伴少量胸腔积液、心影未见异常。术后半年随访无特殊不适,复查胸部CT亦未见明显异常。 -
胸腺瘤Masaoka分期及WHO分型与重症肌无力关系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胸腺瘤Masaoka分期及WHO分型与重症肌无力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09年9月胸腺瘤切除标本及完整病例81例,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胸腺瘤Masaoka分期及WHO分型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结果 胸腺瘤Masaoka临床不同分期之间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瘤WHO组织学不同分型之间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瘤Masaoka临床分期与WHO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κ =0.580,C=0.503).结论 胸腺瘤Masaoka临床分期与合并重症肌无力有一定的关系,胸腺瘤WHO组织学分型与合并重症肌无力也有一定的关系,同时WHO分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Masaoka临床分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
伴发副肿瘤天疱疮的腹膜后Castleman病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副肿瘤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常伴发于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胸腺瘤及Castleman病等,也可伴发于非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包括肠、前列腺、胰腺和乳腺的腺癌、炎性纤维肉瘤及恶性黑素瘤等.该病临床比较罕见,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近确诊2例腹膜后Castleman病伴发PNP的患者,均及时手术切除肿瘤,治愈后顺利出院,现报道如下.
-
54例纵膈胸腺瘤超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对比研究
目前,超声在诊断纵膈肿瘤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已成为常规的术前检查,超声引导下的纵膈肿瘤穿刺活检也已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本文主要探讨纵膈胸腺瘤的超声特点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
-
MSCT动态增强及MPR各种CT征象对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鉴别价值的分析和研究
目的:探讨利用MSCT动态增强及MPR技术所观察的各种征象,对胸腺瘤与常见纵膈恶性肿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膈恶性肿瘤及胸腺瘤的 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 MPR)技术,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重建。结果:125例纵膈肿瘤中,胸腺瘤61例;纵膈性肺癌41例;恶性淋巴瘤20例;恶性生殖细胞瘤3例。结论:纵膈肿瘤虽分类众多,但利用MSCT动态增强及MPR技术能更清楚的显示病变及病变与临近组织脏器的关系,对肿瘤良恶性的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对肿瘤组织来源的分析也有引导作用。
-
重症胸腺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胸腺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45例重症胸腺瘤患者,其接受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设为观察组。另外,随机抽取同期我院接诊的44例重症胸腺瘤患者,其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设为对照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在接受不同护理情况下,2组重症胸腺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胸腺瘤患者的围手术期进行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