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膝关节前内侧切口应用体会

    作者:李英俊;陈德庆;徐纯轶

    传统膝关节的前内侧切口是指切口起自膝关节之上8cm~10cm,沿股四头肌腱向下延伸至髌骨上缘1.5cm处,再绕髌骨内缘作弧形切口,至髌骨下缘时,即逐渐趋向中线,止于胫骨结节的内缘.我院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将切口加以改良,应用于膝关节内侧副韧带修补(同时探查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下止点重建,股骨远端骨肿瘤区段切除,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汇报如下.

  • 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实现高屈曲了吗?

    作者:曾羿

    膝关节置换术能明显缓解关节疼痛、有效矫正关节畸形、恢复关节活动度,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首选治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理念、假体选择和术后康复等方面都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尚未统一,是否保留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旋转平台假体是否能有效降低骨溶解?是否需要常规置换髌骨?高屈曲度假体是否能有效增加关节活动度?本文就近几年争议较大的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相关问题,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做一综述.1强调膝关节术后高屈曲度的原因膝关节置换术的首要目的在于减轻膝关节疼痛、满足术后患者对膝关节功能的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术后均能达到患者对疼痛缓解的期望值.而近期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对于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瑞典和加拿大安大略膝关节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约17%~20%的患者对膝关节置换的术后效果不满意,首要原因(约10%)是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未达到预期值[1,2].常规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不超过120°,对于一般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坐板凳等己足够.

  • 后交叉韧带重建焦点问题的争论

    作者:李晗;王晓峰;陈百成

    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限制和引导膝关节的运动。PCL断裂将直接导致膝关节不稳,从而损害其功能。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关节镜下重建PCL已成为理想选择。较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手术具有康复快,创伤小等优点。然而,随着对后交叉韧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生物力学[1-8]、手术指征[9-12]以及康复策略[13,14]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争议和挑战。围绕上述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 单髁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运动学研究现状

    作者:马路遥;郭万首;程立明

    当前对于严重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而言,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已成为一种标准的手术治疗方式。但是近些年来,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治疗单间室退行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的效果较前明显提高,内侧活动平台型设计假体(牛津膝,OUKA)的20年生存率可达到91%[1]。目前选择UKA还是TKA治疗单间室OA尚存争议[2]。尽管多数TKA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是研究表明TKA术后的运动学与正常健康膝关节不同,并且与假体设计及手术技术有关[3],目前尚无一种TKA假体能够完全再现正常的膝关节运动学[4]。相比于TKA,UKA只改变膝关节的单个间室,而髌股关节及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等结构均得到保留,因此理论上认为UKA术后的运动学更接近于正常[5,6]。

  • 重建后交叉韧带股骨侧“锐角效应”的相关研究

    作者:项群;王四清;殷俊;王栋梁;吴亚

    背景: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的股骨侧“锐角效应”可造成韧带移植物磨损,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目的:通过动物模型试验研究骨道技术减小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股骨侧“锐角效应”的可行性及其生物力学特性,以进一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采用猪屈趾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分别建立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夹角为80°、90°、100°骨道组,均未行骨道边缘打磨处理,测量并计算压强值,用以表示磨损作用大小;之后建立压强值小组的对照组,采用相同夹角大小,并行骨道打磨处理.不同夹角组之间和同夹角不同处理组之间进行压强值比较,评估骨道技术对韧带磨损情况的减小作用.结果:与股骨髁间窝侧壁呈100°夹角,且进行边缘打磨处理的骨道的压强值小.结论:应用骨道技术可有效减小重建后交叉韧带股骨侧的“锐角效应”.

  • 小切口入路空心螺钉和缝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比较

    作者:缪国平;张弛;王俊;陆新林;刘巍

    背景:随着建筑伤、车祸伤患者的增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临床上日益多见,多数患者需手术治疗.目前,有关小切口入路空心螺钉和缝线锚钉手术方法的报道较少.目的:比较采用空心螺钉和缝线锚钉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30例急性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12例采用空心钉固定,18例采用缝线锚钉固定.所有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对比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手术时间.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为11.3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术后X线片示空心螺钉组2例未能解剖复位,缝线锚钉组全部解剖复位.每组各2例进行后抽屉试验1+,所有患者伸膝正常,空心螺钉组1例屈膝受限10°.Lysholm 评分空心螺钉组为88~100分,平均95.8分;缝线锚钉组为87~99分,平均96.1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495):手术时间空心螺钉组为35~60min,平均48min,缝线锚钉组为30~45min,平均36 min,有统计学差异(P=0.03).结论:空心螺钉和缝线锚钉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可达到满意疗效,缝线锚钉的手术时间更短,骨折复位更满意.

  • 膝骨关节炎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党保平;毛立彪;第五维龙;张琦;闫金洪;杨旻;韩一生

    目的观察研究膝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 )患者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与年龄、病程以及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关联情况。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符合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 OA 患者按年龄分为 A (年龄≤50岁)、B (51~60岁)、C (61~70岁)、D (年龄>70岁)4组,按病程分为 a (病程≤10年)、b (11~20年)、c (20~30年)、d (病程>30年)4组,按 WOMAC 评分(评估 OA 严重程度)分为I (评分≤80分)、II (81~120分)、III (评分>120分)3组。在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将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及后交叉韧带(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 )完整取出,均3等分为胫骨端、中间部和股骨端,每部分切冰冻切片6张,随机选3张行 HE 染色,3张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机械感受器类型、数量。结果共观察到机械感受器2081个,ACL 与 PCL 胫骨端机械感受器共1072个,中间部126个,股骨端883个。4个年龄组的机械感受器分别为:A 组32.22±2.72,B 组23.30±1.81,C 组16.20±1.15, D 组12.47±1.39,A、B、C、D 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4个病程组机械感受器分别为:a 组22.99±1.28,b 组21.98±1.32,c 组11.80±1.80,d 组8.63±2.38,a 组与 b、c、d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b 组与 c、d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c、d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WOMAC 评分3个组机械感受器分别为:I 组27.17±11.21,II 组18.80±7.13,III 组14.21±5.69,I、II、III 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多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后得出:不同年龄阶段、病程、WOMAC 评分主效应都有差异( P<0.05),尚不能认为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P>0.05)。结论机械感受器主要集中在交叉韧带胫骨附丽点和股骨附丽点,机械感受器数量随着 OA 患者年龄增长、OA 病程的延长、OA 病情加重而减少。

  • 急性后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双排锚钉桥式缝合治疗12例报告

    作者:李红川;赵阳;李剑;王微;康汇

    目的 探讨双排锚钉桥式缝合及改良Duncan环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采用双排锚钉植入结合桥式缝合及改良Duncan环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12例.所有病例均行膝关节后方小切口,使用双排锚钉,采用桥式缝合及改良Duncan环固定骨折块.所有病例在术前、术后随访均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估其疗效.结果 12例获得平均12.6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术前:(42.17±0.93)分,末次随访:(90.35±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排锚钉结合桥式缝合及改良Duncan环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安全、有效.

  • 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

    作者:江海滨;白伦浩;苏伊拉

    目的:探讨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对56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术。患者年龄18~52岁,平均32.7岁。男30例,女26例。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committee,IKDC)评分(46.6±3.7)分,Lysholm评分(50.5±4.2)分。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IKDC评分(89.2±2.3)分,Lysholm评分(91.5±2.7)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

  • 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1例报告

    作者:张中兴;许峰;金伟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膝关节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带线锚钉治疗,术后给予膝关节屈曲30°石膏固定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后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7~11个月随访,平均9.2个月。Lysholm 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59.4±8.1)分,(86.4±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活动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86.8±13.5)°(139.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IKDC 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50.6±6.1)分,(92.8±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带线锚钉治疗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内固定可靠,安全有效,可早期有效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膝关节功能。

  • 膝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的研究进展

    作者:党保平;闫金洪;韩一生

    膝关节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具有两种重要功能:生物力学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生物力学功能主要是指交叉韧带防止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胫骨过度向前或向后移位。本体感觉功能是指膝关节对空间运动和位置感知的一种能力,主要通过位于韧带、关节囊,肌肉和皮肤等处的机械感受器来感知[1]。日常生活中,年轻人多发生交叉韧带特别是前交叉韧带[2]的急性损伤或断裂,老年人多发生交叉韧带形态及功能的退变[3-5]。交叉韧带的损伤与退变可能会导致机械感受器形态及数量的变化,同时带来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变化。笔者围绕近年来交叉韧带损伤与退变中机械感受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索机械感受器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本体感觉的关系。

  • 人工膝关节置换172例临床分析

    作者:林文茂;王国选;阿力;李波;司春明;张利文;郭全功;刘建疆;史勇;苏万海

    目的探讨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病损引起的疼痛、功能障碍的疗效及早期并发症的预防.方法自1998年至2003年5月行膝关节置换172例,196膝.用改良的膝关节股内侧肌切口,根据患者情况采用髌骨置换及滑膜切除.根据后交叉韧带情况选用非限制性(CR)假体或部分限制性假体(PS),个别病人因膝关节稳定机制的严重破坏而采用高限制性假体.结果 172例196膝经手术治疗优良率94.3%,HSS评分由术前40分提高到83.6分,2例因迟发性感染经翻修术后治愈,1例因肺栓塞死亡.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疗效满意,手术要求不影响关节稳定性情况下充分松解,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骨角度及假体.

  • 关节镜下双股ETHIBOND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倪建龙;时志斌;党晓谦;王坤正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股 ETHIBOND 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 posterior cruciate 1igment,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采用关节镜下双股 ETHIBOND 线固定治疗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32.5±8.7)岁。术中常规建立前内、前外、后内及高位后内侧入路探查关节内损伤情况,经双后内侧入路清理复位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使用 PCL 重建胫骨导向器于胫骨骨折块两侧由前向后各建立一4.5 mm 骨道,双股 ETHIBOND 线于 PCL 胫骨端环绕打结,使用抓线器经骨道分别将缝线两端拉出,于胫骨前方打结固定。术后评价患者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度,并使用 Lysholm 及 IKDC 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8~24个月,平均(14.2±3.2)个月。术后复查 X 线及 CT 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均顺利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后抽屉试验均阴性,1例因功能锻炼未及时,残留15°屈膝受限,余患者无屈伸活动受限,平均屈膝活动度为(135.5±3.5)°。Lysholm 评分从术前(37.8±3.5)分增加至(95.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KDC 评分从术前(54.7±6.5)分增加至(95.2±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关节镜下双股 ETHIBOND 线固定治疗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功能恢复快,无需二次手术,是一种疗效令人满意的方法。

  • 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置换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与切除后交叉韧带型假体的早中期疗效

    作者:王伟卓;黄孟迪;侯东峰;袁普卫;王坤正

    目的 探讨在行内轴型高屈曲度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保留后交叉韧带型(cruciate retain,CR)假体与不保留交叉韧带型(cruciate substitute,CS)假体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调取我院就诊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采用上述两种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资料.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内轴型高屈曲度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其中CR组171例,CS组20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的KSS评分、膝关节大屈曲度和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KSS评分,CR组:术后3个月(89.61±0.91)、6个月(88.68±0.95)、1年(87.61±1.09)、2年(89.38±0.97)、3年(88.18±0.89)、5年(89.63±0.89)高于术前(50.72±1.55)(P<0.05);CS组:3个月(87.63±0.93)、6个月(89.48±1.12)、1年(89.68±0.99)、2年(88.48±0.96)、3年(91.61±0.95)、5年(90.61±0.94)高于术前(51.54±1.48)(P<0.05).膝关节大屈曲度CR组:术后3个月(100.4±11.4)、6个月(115.2±21.5)、1年(117.6±11.7)、>1年(118.2±11.2)高于术前(70.6±12.7)(P<0.05);CS组:术后3个月(100.6±11.3)、6个月(101.4±15.3)、1年(121.1±12.3)、>1年(121.3±12.4)高于术前(74.8±12.8)(P<0.05).两组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指标同组术前、术后相同时间点比较(P<0.05);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术后各时间点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后早期两种假体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膝关节畸形、提高屈曲度,有较高的满意度.然而,比较两组假体置换术后,早期效果、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及患者主观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手术技巧与中期疗效研究

    作者:郭林;杨柳;段小军;徐崎;陈加荣;陈光兴;戴刚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PT-B)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5月~2004年9月对19例PCL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同种异体髌腱重建PCL,并按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 IKDC)、Lysholm和Tegnar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50~70个月(平均59个月)的随访.术后无伸膝受限,后随访时屈膝活动度为125°~140°(平均130.5°).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为(67. 2±5.9)分,终末随访时为(93.2±5.5) 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21,P<0.01).Tegnar运动能力评价表在初次受伤前为(5.2±1.2)分;受伤后术前为(2.1±0.5)分;随访结束时为(5.0±1.5)分.受伤前和随访结束时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3, P>0.01).终末随访IKDC 评分:A级11例(57.9%),B级6例(31.6%),C 级2例(10.5%).结论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髌腱重建PCL手术操作精细、创伤小、结果可靠,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利用B-PT-B重建PCL需要改良技术以使手术更加顺利地完成.

  • 三明治式后交叉韧带重建的初期临床结果

    作者:赵金忠

    目的 介绍三明治式后交叉韧带重建的方式,总结其初期临床结果.方法 对 18例陈旧性后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 8股绳肌肌腱、以保留后交叉韧带残留纤维的方式进行 4隧道双束重建(三明治式后交叉韧带重建).采用 4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外侧束(主束),采用 4股股薄肌肌腱重建后内侧束(副束).移植物两端采用微型钢板纽扣进行悬吊式固定.随后对患者进行 1年以上的随访.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后抽屉试验阳性.术后 1年,17位患者后抽屉试验阴性,KT- 1000检查(屈膝 90°,30磅) 双侧松弛度差异小于 3 mm. 1位患者后抽屉试验 1度阳性,KT- 1000检查(屈膝 90°,30磅) 双侧松弛度差异为 4 mm. 根据 IKDC评分标准,15位患者为正常,3为患者为接近正常.按照 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标准,结果从术前的 64.1± 3.3改善至近随访的 93.5± 2.9(P< 0.01). Lysholm评分从 58.6± 4.4改善至 94.3± 3.8(P< 0.01). 受伤前、术前和近随访,Tegner评分分别为 7.1, 5.6和 6.8. 结论关节镜下采用 8股绳肌肌腱以保留后交叉韧带残留纤维的方式进行 4隧道双束重建能够可靠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 异体胫前肌Y型双束双隧道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华扬;郑小飞;李凭跃;张余;王泽锦

    目的 探讨异体胫前肌Y型双束双隧道重建后交叉韧带( PCL )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术改进的方法.方法 自2001年3月至2008年1月,采用成人异体胫前肌编制成"Y"型双束,长度为130 mm,A端为长束(A束),B端为两短束(B1、B2束).韧带安装时两端均从膝前内侧工作通道的切口进入,即:外(膝前内侧工作通道)→内(股骨、胫骨隧道内口)→外(股骨、胫骨隧道外口).可吸收界面钉先固定胫骨隧道侧,然后再固定股骨侧:固定前外侧束时屈膝90°,固定后内侧束时屈膝30°.术后予膝关节角度锁定助行器辅助锻炼8~10周,3个月后行走基本正常.结果 本组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9.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45±15)min.Lachmann后向试验术前均阳性,术后38例阴性、5例弱阳性、4例阳性.KT-1000试验术前(9.0±4.0)mm,术后(3.0±1.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1);Lysholm评分术前(51.4±5.2)分,术后(93.3±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P<0.01);Tegner活动水平术后(6.9±1.3)分,术前(3.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1).结论 异体胫前肌编制双束有足够的长度和直径重建PCL,其抗拉力强;改进后的韧带过隧道方法,韧带通过隧道时顺畅,简单易操作,省时;准确的隧道内口、正常的张力(角度)固定是效果的保证;动静结合的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

  • 关节镜极后高位入路置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作者:王新民;赵海霞;王巍;刘飞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极后高位入路置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33例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关节外科治的新鲜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均≤3周,未累及周围胫骨平台,骨折根据Meyers&Mckeever分型为Ⅱ型和Ⅲ型,排除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需要进行韧带重建者.采用关节镜下极后高位入路置钉治疗手术技术,内固定材料为4.5或4.0 mm空心钉(AO Synthes),结合手术前后膝关节X-ray、CT和MRI,术后随访分别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主观膝关节功能评价,应用KT-2000及关节活动度测量,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术程顺利,手术时间平均(55±4.83)min.均获得随访平均(13±1.6)个月.术后3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无腘窝部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无屈伸膝活动受限,仅1例患者后抽屉试验弱阳性.Lysholm评分由(47.5±4.9)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6.4±6.3)分(t=5.11),IKDC评分由(62.3±5.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5.6±6.3)分(t=3.92),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6.8±13.5)°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39.1±8.9)°(t=3.56),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T-2000测量术前与术后胫骨后向松弛度差异:术前屈膝90°时为(6.4±1.2)mm,末次随访屈膝90°时为(2.1±1.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5),KT-2000结果显示术后较术前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结论 关节镜下极后高位入路置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可靠的内固定方法,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术后随访近期疗效满意.

  • 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作者:李建赤;黄必留;梁江声;谭加群;徐自强;吴春辉

    目的 探讨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膝关节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入路切开复位,以锚钉内固定治疗,术后给予石膏托固定膝关节屈曲30°约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后适当行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结果 30例获得随访,时间7~30个月,平均(13 ± 5.2)个月.术后2~4个月均获骨性愈合,平均为(3 ± 0.6)个月.手术6个月后依据Lysholm 等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评定优26 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6.7%.结论 膝后内侧"L"形入路应用锚钉内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安全有效、内固定可靠的,可在早期有效地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恢复膝关节功能.

  • 关节镜下高强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

    作者:朱伟民;陆伟;欧阳侃;彭亮权;柳海峰;孙其凤;冯文哲;李皓;王大平

    目的 介绍全关节镜下高强度线捆绑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下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关节镜下常规探查后,通过后内、后外入路将骨块修整、新鲜化后,采用PCL重建导向器引导并由关节外向关节内骨折块边缘钻孔制备两个骨道,引入高强度线,环线PCL打结后,从骨道引到前方,于胫骨前方皮下打结固定.术后在支具保护4~6周后开始康复训练.结果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此方法治疗PCL下止点撕脱骨折18例,结果显示骨折解剖复位、愈合良好.术后2例失访,16例得到随访,时间7~30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后6周内膝关节屈曲可达90°,术后8周伸屈恢复正常,术后12周行走正常.术后无血管、神经并发症发生,平均3个月骨折愈合.Lysholm评分从术前(38.9±4.9)分增加到(95.2±3.8)分(t=27.3,P<0.001),IKDC评分从术前(57.1±10.3)分增加到(94.3±4.4)分(t=21.8,P<0.001),术后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KT3000检测后向位移从术前(3.6±0.39)mm下降到(1.1±0.27)mm,手术前后评分有统计学差异(t=17.5,P<0.001).15例患者均恢复术前运动水平.结论 全关节镜下高强度线捆绑固定手术方法能直接对PCL下止点撕脱骨折复位、硬固定,不需另外切开操作,骨块固定稳固,达到了切开直视下骨折直接复位固定的效果,固定可靠,利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不需二次手术切开取内固定,手术快捷,功能恢复良好.

723 条记录 6/37 页 « 12345678...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