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对兔膝关节软骨退变的影响

    作者:王健;敖英芳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PCL)断裂和重建对膝关节软骨退变的影响.方法将33只新西兰大白兔共分3组,实验Ⅰ组:21只兔右膝关节PCL切断,左膝行单纯关节切开术作为对照组;实验Ⅱ组:12只兔右膝关节PCL切断后即刻重建.对照组、实验Ⅰ组术后6 、12、26周处死动物,实验组Ⅱ术后12、26周处死动物.通过墨汁染色、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染色(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及扫描电镜方法对各组膝关节软骨退变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Ⅰ组:PCL切断后26周标本有明显膝关节退行性改变;PCL切断后26周标本关节软骨继发损伤明显重于对照组术后同期标本;内髁软骨可见范围较大的软骨纤维化现象,达深层,细胞数量减少,Mankin评分平均7.7;纤维化的软骨层Ⅰ、Ⅲ型胶原染色阳性,Ⅱ型胶原染色较浅.扫描电镜上股骨内髁各时间段内都可见软骨损伤,而对照组只表现有垄沟样结构的紊乱.实验Ⅱ组:仅部分标本有轻度软骨损伤,术后26周时滑车及内髁处软骨继发损伤较实验Ⅰ组明显减轻.结论 PCL断裂可以继发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且以内侧间室和髌股关节为主,并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PCL断裂后即刻重建可以有效阻止关节软骨继发损伤的发生.

  •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与双束重建胫骨骨道定位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平;敖英芳

    目的 解剖研究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情况,确定PCL前外侧束(ALB)与后内侧束(PMB)胫骨止点的位置、形状与面积,探讨PCL双束四骨道重建中胫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方法 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根据屈伸膝关节过程中纤维束紧张与松弛情况,将PCL分为ALB与PMB,并确定各束中的功能束,用多种指标测量ALB、PMB与功能束的胫骨止点,解剖寻找双束四骨道重建PCL中胫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结果 PCL胫骨止点位于后髁间窝内,其纵轴由近内斜向远外,与胫骨干夹角平均为(16.5±1.4)°.ALB与PMB胫骨止点基本呈远近排列,ALB胫骨止点接近于菱形,平均面积为(90±20)mm2,PMB胫骨止点近似长方形,平均面积(96±32)mm2,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分别止于ALB胫骨止点的远外侧部及PMB胫骨止点的远内侧部,均接近椭圆形,面积分别为(35±12)mm2与(36±6)mm2,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ALB功能束胫骨止点中心与PMB功能束胫骨止点中心距离为(12.7 ±1.9)mm.胫骨内、外侧髁间棘及胫骨上端后方骨嵴为重要的解剖标志.结论 PCL胫骨止点可以容纳两个胫骨骨道,PCL的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提示临床双束四骨道重建PCL时,胫骨骨道应分别定位于ALB与PMB功能束胫骨止点处.

  • 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与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刘玉杰;李众利;王志刚;王岩;周密;汪爱媛;蔡胥;唐金树;张文涛;高丽

    目的探讨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陈旧性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双股腘绳肌腱中间打结,嵌入瓶颈状股骨隧道内固定,胫骨端采用肌腱编织缝合在骨桥上打结固定,重建交叉韧带.其中前交叉韧带25例,前、后十字韧带同时重建15例,后交叉韧带12例.生物力学实验采用猪膝关节.股骨端固定分为肌腱结嵌入组(n=13)和骨-髌腱-骨(B-PT-B)介面螺钉固定组(B-PT-B介面钉组,n=11).胫骨端固定分为肌腱编织缝合线在骨桥打结组(n=7)、肌腱编织缝合介面螺钉组(n=8).进行大拔出强度、大位移和固定刚度等力学实验.结果术后随访49例,平均14.6个月,Lanchman试验阴性46例,阳性3例.术后Lysholm评分由术前56.7分提高到92.8分.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46例,良3例.生物力学实验大拔出强度:肌腱结嵌入组高于B-PT-B介面钉组;固定刚度肌腱结嵌入组小于B-PT-B介面钉组;大位移肌腱结嵌入组大于B-PT-B介面钉组.胫骨端固定抗拉强度和刚度骨桥打结组优于介面螺钉组.结论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重建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抗拉强度能满足生理需求,方法可行;可克服位移因素,降低韧带松弛率,提高疗效.

  • 人工韧带在膝关节外科领域的应用

    作者:陈百成;孙然;绍德成;王晓峰;陈竞清

    关节内及关节周围韧带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创伤,是导致关节不稳和软骨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具备了创伤小、定位准确和稳定性强的优势.但自体、异体移植物存在供区并发症多、免疫反应等缺点.而人工韧带具有供给方便、手术简单、康复时间短的优势,特别是新型的人工韧带具备了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诱导长入的机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随着新材料的应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人工韧带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进展和现状

    作者:吕厚山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假体的10~15年生存率约为85%~90%,从而成为目前为成功的外科治疗方式之一.不同类型的膝关节假体生存率不同,非组装式膝关节假体15年生存率达到98.9%[1],活动平台膝关节的20年生存率约为99.4%[2];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的11年生存率超过96.4%[3];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的10年生存率超过91%[4].

  • 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股骨双束双隧道同时重建后交叉与前交叉韧带

    作者:邵德成;陈百成;高石军;王晓峰;孙然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股骨双束双隧道同时重建后交叉韧带与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且后交叉韧带股骨侧应用双束双隧道重建.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9.5 d.术后平均随访34.5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通过KT-1000检查膝关节的前后松弛度.术前患者屈膝活动度(123.6±2.5)°,Lysholm评分(52.8±2.2)分,伤前Tegner评分平均为(5.9±0.5)分,术前为(1.2±0.9)分.结果 术后患者屈膝活动度(117.9±2.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14).术后Lachman试验阴性者13例(92.9%),后抽屉试验阴性者12例(85.7%).KT-1000屈膝25°双侧胫骨前后松弛度差值在2 mm以内9例,3~5 mm 4例,6 mm1例.屈膝70°差值2 mm以内10例,3~5 mm 3例,6 mm 1例.Lysholm评分术后提高至(92.9±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009,P<0.001).术后Tegner评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5.4±0.8)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P<0.01).11例恢复到受伤前运动水平(78.6%),另外3例运动水平较受伤前有所降低.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股骨双束双隧道同时重建后交叉韧带与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股骨侧应用双束双隧道重建,更接近后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能够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较满意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 交叉韧带囊肿的MRI诊断探讨

    作者:韩长年;屈辉

    目的 探讨交叉韧带囊肿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交叉韧带囊肿的MRI影像学特点.结果 本组12例,均为单膝发病,1例前、后交叉韧带均有囊肿,11例为单发囊肿;前交叉韧带囊肿5例,后交叉韧带囊肿8例.MRI表现囊肿呈圆形、椭圆形、条带形及纺锤形的长T1、长T2信号,PDWI-FS序列呈高信号.结论 MRI能够清晰地显示交叉韧带囊肿的大小、形态、部位、数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MRI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半腱肌肌腱动力修复膝后交叉韧带断裂16例

    作者:宋展昭;邵顺建;陈峰;徐朋;齐艳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修复后有相当部分病人出现膝关节不稳,主要原因是重建的韧带组织张力难以达到正常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松弛现象.1997年6月~2000年11月,我们采用半腱肌肌腱动力修复膝后交叉韧带断裂16例,疗效满意.

  • 作者:

    关键词:
  • 后交叉韧带断裂继发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健;敖英芳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单纯后交叉韧带(PCL)断裂对膝关节骨与软骨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1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个膝关节.实验组将一侧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切断,对照组为对侧膝关节单纯行关节切开术.术后分别于6周、3个月、6个月取材,每个时间段7只.通过墨汁染色、常规组织学、免疫组化及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膝关节软骨退变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6个月有明显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墨汁染色显示实验组关节软骨退变程度手术后6个月明显重于手术后6周(Hc=5.4440,P=0.0200).组织学改变显示,实验组术后6个月内髁软骨可见范围较大的软骨纤维化,且达深层,细胞数量减少,Mankin评分平均7.7.胫骨骨赘发生率高达100%,而且大宽度均>2mm.结论:单纯切断后交叉韧带后膝关节退行性变随时间延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晚期预后不好,关节出现严重的骨性关节炎表现.

  • 自体重建兔后交叉韧带移植物止点转归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健;敖英芳

    目的:研究自体重建兔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后移植物止点的转归.方法:以18只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切断其右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后即刻以自体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分别于术后第3、6、12、26、52周时处死动物.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对移植物止点转归进行研究.结果:腱骨间愈合是骨壁-交界层-韧带的重塑过程.骨壁初有新生骨形成,向骨道中间生长,渐渐成熟.交界层初为肉芽组织,经过细胞和纤维有序化,终变为止点结构.术后6周时可见Sharpey's纤维形成,12周时可见止点处有纤维软骨形成,26周时可见潮线形成.术后同期在骨道内的不同部位所形成的止点成熟度不同,下骨道口处止点愈合较快.结论:腱骨间愈合与其所受应力有重要关系,其终形成直接止点.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止点
  • 单纯后交叉韧带断裂继发关节内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焦晨;于长隆;敖英芳

    自1973年至2002年间我所诊治单纯后交叉韧带断裂共54例,其中进行了关节内探查的有40例,急性伤9例(≤6周),慢性伤31例(>6周).分别对这40例病例的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及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损伤部位及损伤类型进行了统计学研究,同时对前、后交叉韧带断裂之间和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之间的继发关节内损伤进行了统计学比较,对创伤机制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显示,后交叉韧带断裂常见创伤机制为胫前伤(51.85%).非运动员中摩托车伤多见(23.53%).伤后慢性期软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急性期(P<0.05).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及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之间软骨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后交叉韧带断裂后软骨损伤易发生于髌股关节(P<0.01),其次为股骨内髁负重区,与前交叉韧带断裂更易发生于内、外髁相比,明显不同.非运动员软骨损伤程度要重于运动员(P<0.05).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急慢性期半月板损伤发生率相近.慢性期外侧半月板损伤居多(P<0.01).运动员更易发生半月板损伤(P<0.01).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均少于前交叉韧带,慢性期尤甚(P<0.001).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半月板损伤的部位以外侧前角为多,纵裂为多,但统计学上未显示显著性.除外侧前角外,内侧各部位及外侧其余部位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前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与相应间室软骨损伤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这一结果表明后交叉韧带断裂的继发损伤以关节软骨损伤为主,半月板损伤相对较少.后向不稳及髌股关节压力增高是继发损伤的主要原因.明显后向不稳者若能早期重建后交叉韧带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继发骨关节病的发生.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及板股韧带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平;敖英芳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分束情况及板股韧带的作用,为临床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在无载荷与后抽屉试验两种条件下分别观察其后交叉韧带纤维束及板股韧带的紧张一松弛模式,根据纤维束紧张与松弛情况对后交叉韧带分束,确定各束中能代表该束功能的纤维束,即"功能束"及其止点位置,明确板股韧带的作用.结果:后交叉韧带中未见等长纤维束.无载荷条件下屈伸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中各纤维束处于较松弛状态(过伸与过屈位除外);后抽屉试验条件下,不同纤维束紧张,维持胫骨后向稳定性.后交叉韧带可以恒定地分为前外侧束与后内侧束,两束作用不同.前外侧束与后内侧束中均存在"功能束",两者的"功能束"联合作用可基本维持膝关节活动范围内胫骨的后向稳定性,"功能束"止点与两束止点中心不吻合.前、后板股韧带的出现率分别为3%与90%,二者横截面积均较小,前者的紧张-松弛模式类似于后交叉韧带前缘纤维,后者则与后内侧束相一致,二者均有维持胫骨后向稳定性的作用,后者还有在大屈膝位防止后交叉韧带与股骨髁间窝后缘发生撞击的作用.结论:后交叉韧带是不等长的复杂的纤维结合体,其双束重建应根据"功能束"止点位置进行骨道定位,板股韧带在有条件时应予以保留.

  •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焦晨;敖英芳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我所1999年3月至2006年12月187例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和年龄分布、致伤运动项目分布、创伤因素、创伤机制、创伤类型、伤后就诊时间、不稳症状出现时间、后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男性发病率(77.54%)高于女性(22.46%),35岁以内的年轻患者(60.96%)居多.创伤因素中以意外伤(66.84%)居多,其中交通事故伤多.运动伤总体发生率为33.16%,其中足球项目占40.32%.创伤类型以单一后交叉韧带损伤为主(69.52%),联合韧带伤占30.48%.创伤机制中运动伤以屈曲外翻伤多见(42.62%),意外伤则以胫前伤为主(65.08%).伤后就诊时间平均359.28天,伤后出现不稳时间平均271.62天.损伤部位主要为实质部撕裂(72.12%),后交叉韧带损伤存在前外束和后内束中一束断裂或两束不同部位同时断裂.结论:后交叉韧带损伤以意外伤居多,其中以交通伤为主.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其它韧带损伤发生率也较高.运动损伤发生于多种运动项目中,以足球项目多见,专业运动员发生率较低.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多需接受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

  • 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

    作者:胡光亮;滕学仁;赵永生;周伦;赵而海

    目的:探讨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l ligament,PCL)的方法并观察其早期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4年8月,对10例PCL受损患者实施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PCL术.其中2例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l ligament,ACL)损伤,同期取自体半腱股薄肌腱重建ACL;3例合并半月板后外侧角损伤,同期取自体半腱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角.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2个月,其中6例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采用Lysholm评分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患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50.3分,术后平均91.2分.客观检查结果显示,术前所有患者均出现胫骨结节后沉,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阳性;术后所有患者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阴性,有3例病史较长(大于1年)的患者胫骨结节有轻度后沉.合并ACL损伤的2例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轻度受限(5°~20°).结论: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PCL可减少自体取材造成的损伤及相应的并发症;提前制作供材,软腱端容易通过骨道,缩短镜下操作时间,减轻手术创伤.

  • 兔异体前交叉韧带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刘平;敖英芳;胡跃林;于长隆;张继英;傅欣

    目的:观察兔异体骨-前交叉韧带-骨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PCL)术后移植物的组织学转归.方法:24只骨骼成熟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取每只兔的一侧后腿进行无菌取材,用新鲜冰冻异体骨-前交叉韧带-骨移植重建兔后交叉韧带,分别于术后第6周、12周、26周、52周对重建后的移植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重建后的移植物在关节内经历了细胞长入、胶原纤维再生和再塑形过程,术后52周时移植物类似于正常PCL,细胞形态、大小及排列接近正常,胶原纤维束排列规律、致密,甲苯胺蓝异染物质分布类似于正常PCL,移植物外包绕的滑膜趋于正常,其Ⅲ型胶原含量下降,Ⅰ型胶原明显增多,但移植物内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及分布仍与正常PCL有区别.结论:兔异体前交叉韧带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术,移植物的组织学特性对PCL重建效果有明显影响,提示应用同种组织类型移植物可取得更好的重建效果.

  •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定位

    作者:冯华;洪雷;王雪松;耿向苏;张辉

    目的:利用基于术中透视的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合理规划及准确定位,探讨导航技术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方法:导航系统需要在胫骨及后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上分别安装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识别并捕获上述追踪器主动发射的信号,实时计算确定胫骨近端的三维空间位置及与胫骨导向器的相对关系,并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所需要的虚拟胫骨隧道路径叠加至由术中"C"型臂X线透视机所获得的胫骨近端X线影像上.根据规划方案术中实时调整虚拟隧道的位置,直至达到术前规划的要求,实现导航目的.术中隧道规划方案为:正位影像隧道出口位于两侧髁间嵴中线偏外侧、关节面远侧1.5cm处;侧位影像上要求在保证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的情况下、与胫骨平台关节线角度呈大.结果: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导航辅助下完成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15例,14例获得成功,1例失败.手术中透视次数由2~15次减少至2~4次,透视时间缩短10~30分钟.无导航相关并发症出现.术后采用X线片、三维CT及MRI评估胫骨隧道的位置和角度.14获得成功的病例隧道出口均位于后交叉韧带的解剖附丽区内,胫骨隧道与移植物夹角平均为123.3°;隧道与胫骨后方皮质贴合紧密,贴合距离均在2mm内.10例隧道后壁完整,4例轻度破裂但隧道整体完整性存在.结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快速定位,具有节省透视时间、准确性高的特点.

  • 后内束减张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

    作者:马勇;崔国庆;敖英芳;梅宇;肖健;闫辉;程序

    目的:评估采用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关节镜下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24名患者纳入本研究.围手术期观察止血带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7.0个月(至少2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术后膝关节IKDC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KT-2000膝关节后向松弛度检查.结果:手术平均止血带时间为92分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膝关节检查IKDC标准分级结果:A级8例、B级13例、C级3例;Lysholm评分平均89.8±2.8 (85~95);双侧膝关节后向KT-2000差值为(2.1±1.3)mm.结论:后内束减张技术经胫骨骨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后向稳定性并获满意临床效果.

  • 大化保留残端结合内减张技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龚熹;余家阔;敖英芳

    目的:观察大化保留残端结合内减张技术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18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在我所进行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保残内减张重建术,对比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IKDC、Lyshlom、Tegner评分和KT-2000差值.结果:保残内减张术重建后交叉韧带后,膝关节IKDC、Lyshlom及Tegner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8.2分、51.9分和3.0分显著增加到术后的88.5分、92.9分和5.1分.术后膝关节KT2000差值(1.9 mm)显著小于术前(8.8 mm).结论:大化保留残端结合内减张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及功能.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复合体损伤重建术后步态分析

    作者:张晋;冯华;周敬滨;陶增羽;洪雷;王雪松;张辉

    目的:通过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和后外复合体损伤(posterolateml comer,PLC)重建术后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动态评估重建术后的时间-距离指标、运动学指标和动力学指标.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收住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复合体损伤患者16例(实验组)并进行异体跟腱重建后交叉韧带以及异体胫前肌重建胭腓韧带手术,术前行外旋拨号测试、术后1年行步态分析测试和外旋拨号测试.并与对照组(16例健康志愿者)的步态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时间-距离指标和运动学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运动力学指标中患侧膝关节伸膝力矩占主导地位,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16例患者术前患侧外旋角度较对侧平均增大16.5±6.2度,重建术后1年,外旋拨号试验患侧较对侧外旋角度平均增大-4.4±7.8度,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建术后1年,实验组步态分析中膝关节大外旋角度绝对值为14.1±15.7度,外旋拨号试验大外旋角度绝对值为29.7±15.2度.二者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9671,P<0.05).结论:后交叉韧带以及后外复合体重建术后1年,除屈膝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外,患者步态基本达到正常.

723 条记录 8/37 页 « 12...567891011...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