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采用二次 关节镜下外侧沟通过试验辅助评估

    作者:李岳;张辉;郑峒;张志军;冯华

    目的:关节镜下外侧沟通过试验(lateral gutter drive-through sign,LGDT)对于诊断急慢性腘肌腱损伤具有高特异度和敏感度.但是,目前尚无文献报道该试验应用于评估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和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术后效果.本研究目的为报道PCL重建和PLC损伤术后随访结果,并用关节镜下LGDT试验辅助评估.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共74例接受PCL重建术和PLC手术治疗的连续病例.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8例.共46例患者获得33.1±10.3月的随访,年龄25.6±6.8岁.全部患者中,共26例A型损伤、10例B型损伤以及10例C型损伤.共20例急性、26例慢性病例.全部患者均在术前、术后4周、8周、1年、术后2年以及此后的每年进行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以及国际膝关节文件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以及体格检查(拨号试验外旋角侧侧差值、后方应力和外侧应力像测量),在内固定物取出术时行二次关节镜下外侧沟通过试验.结果:末次随访时,全部主观评分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应力像下胫骨后移侧侧差值从19.0±8.5 mm降低到5.4±4.9 mm(P<0.001),拨号试验外旋角侧侧差值从18.2±14.0°降低为1.2±7.1°(P<0.001).另外,LGDT阴性患者与LGDT阳性患者相比,主观评分显著增加,应力像下胫骨后移侧侧差值以及拨号试验外旋角侧侧差值显著降低.结论:在PCL重建和PLC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末次随访时,患者术后的主客观结果均获得显著改善;(2)外侧沟通过试验阴性的患者较外侧沟通过试验阳性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提高.

  •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杨波;吴长坤;刘建永;王军;郭永智;姜鑫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潍坊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56例符合纳入标准接受关节镜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其中24例获得有效随访.采用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膝关节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KT2000及后抽屉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结果:24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6.62±1.78年随访.术毕,膝关节稳定性恢复,后抽屉试验阴性;术后3天,膝关节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术后3个月,膝关节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术后1年的膝关节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及KT2000结果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与术后1年比较,膝关节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和KT2000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钢丝和onhocord线缝合固定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恢复快,中远期临床疗效良好.

  • 膝关节后内侧微创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作者:张新潮;蔡国平;徐吉;王坤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微创入路结合锚钉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6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经膝后内侧微创入路行复位和锚钉固定的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20~40 min,平均28 min.随访14~36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复位满意且骨性愈合,后抽屉试验均阴性,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优15例,良1例.结论:应用后内侧微创入路结合锚钉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切口小,暴露清楚,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 核磁图像上后交叉韧带止点位置的测量及临床应用

    作者:陈连旭;崔好才

    目的:在核磁共振图像(MRI)上观察和测量后交叉韧带(PCL)止点位置,为PCL重建骨道定位和术后骨道评估提供帮助.方法:选择102例PCL完整的患者,在MRI的SE T1WI序列矢状位图像上,分别测量PCL股骨和胫骨的止点位置和大小,以及胫骨止点中点到胫骨平台的垂直距离.利用术前MRI测量结果指导12例PCL断裂患者重建术中的骨道定位,术后利用CT评估骨道位置.结果:PCL股骨止点位于Blumensaat线的前下二分之一,止点长度为(11.08±1.51)mm,占Blumensaat线的37.55%;胫骨止点位于胫骨斜坡的后下二分之一,止点长度为(12.37±1.98)mm,占斜坡长度的44.48%.从胫骨止点中心点到胫骨平台高点的垂直距离为(15.21±2.203)mm.利用术前测量结果指导术中骨道定位和术后骨道位置评估,骨道位置正确.结论:术前MRI测量结果,可以指导术中骨道定位,帮助术后骨道位置的评估.

  • 膝关节翼状韧带与后交叉韧带上止点关系的解剖研究

    作者:罗浩;敖英芳

    目的:探讨膝关节翼状韧带形态分型及其与后交叉韧带上止点的解剖关系.方法:解剖13个新鲜冷冻膝关节(左膝6个,右膝7个),观察记录翼状韧带的不同形态,并观察翼状韧带股骨止点与后交叉韧带上止点的解剖关系.并对后交叉韧带上止点-翼状韧带股骨止点做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通过解剖13个膝关节,发现膝关节存在一个从前至后的纵隔结构,其前方与脂肪垫相连,通过翼状韧带,前、后交叉韧带之间,向后方形成膝关节的后纵隔.13个膝关节中,翼状韧带均从后交叉韧带的外缘绕过,通过前、后交叉韧带之间连接后纵隔.通过解剖,发现翼状韧带从形态学上分为3型:完整型(膜型),2个,占15.4%;不完整型(分离型),10个,占76.9%;缺如型,1个,占7.7%.另外,还发现翼状韧带的股骨止点与后交叉韧带的股骨止点连接靠近,组织切片上密切连接.结论:膝关节翼状韧带从形态学上可以分为完整型(膜型)、不完整型(分离型)和缺如型三种类型,并且与后交叉韧带上止点的解剖关系密切.

  • 后交叉韧带止点形态学测量及其重建骨道直径探讨

    作者:陈连旭;余家阔;敖英芳;王海军;林霖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后交叉韧带(P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PCL时骨道直径的选择.方法:解剖20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P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外束(AL)与后内束(PM)的分界.确定PCL、AL和PM纵轴并测量其长度,经过纵轴中点做其垂线,沿垂线测量其止点宽度,该宽度则为骨道大直径.测量值用均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表示.结果:PCL、AL和PM胫骨止点的纵轴宽度分别为10.64 (9.52 ~ 11.51)mm,6.54 (5.50~7.58) mm和5.85 (5.37 ~ 6.56) mm.股骨止点纵轴宽度分别为11.01 (10.27~12.04) mm,9.56 (8.91~ 10.52) mm和9.47 (8.85~10.28) mm.结论:根据解剖重建和胫骨、股骨骨道一致的原则,PCL单束重建的骨道直径可从9.5 mm到11.5 mm,均值10.5 mm;双束重建AL骨道直径可从6.5 mm到8.5 mm,均值7.5 mm; PL骨道直径可从6.0 mm到7.5 mm,均值6.5mm.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技术进展

    作者:杨渝平;敖英芳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eiate Ligament,P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断裂后可能会引起膝关节后向及旋转不稳,从而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目前,PCL重建已经成为3到4度急性PCL损伤和伴有后向不稳症状的陈旧性PCL断裂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1].PCL重建经历了从开放到关节镜下单束重建的技术转变,但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其临床疗效并不能像前交叉韧带重建那样令人满意,重建效果不稳定[2-4].随着近几年对PCL解剖及其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和重新认识以及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在单束重建的基础上发展了双束重建技术,从而引发了PCL重建技术一些重大的创新和发展.现对其进展综述如下:

  • 后交叉韧带损伤研究进展

    作者:陈疾忤;陈世益

    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因素,对膝关节运动起着导向和限制作用.PCL损伤后,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常导致膝关节不稳,继发半月板、软骨损害和骨性关节炎.传统观念认为PCL损伤的发病率较低.由于对其解剖、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较少,使得PCL损伤常被漏诊;同时也因为对PCL损伤后的继发性病变了解不够,从而造成对PCL损伤的治疗持消极态度.``

  • 跆拳道运动员后交叉韧带断裂保守康复治疗6例临床总结

    作者:朱丽华;高晓嶙

    体育运动中,通常膝关节运动伤病防治重点多集中在前交叉韧带(ACL)、侧副韧带和半月板损伤.而后交叉韧带(PCL)损伤较少,约占膝关节韧带损伤的20%~([1]).

  • 腂绳肌腱结与骨栓嵌入固定法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初探

    作者:刘玉杰;王志刚;李众利;原新成

    目的:探讨自体腂绳肌腱结与骨栓嵌入固定法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可行性.方法:自2000年1月~2002年5月对10例PCL损伤,取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进行重建.根据移植肌腱的直径建立隧道,股骨隧道的下1/3和胫骨隧道的直径为5-7mm,股骨隧道近2/3段为11-12mm,股骨隧道呈倒置的酒瓶状.肌腱预张力后中间打结并嵌入12mm×6mm骨栓,将肌腱从股骨隧道经后关节腔牵入胫骨隧道,分2束在胫骨隧道穿出,交叉打结缝合固定在骨桥上.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屈伸功能无受限,关节稳定性加强,抽屉试验阴性8例,Ⅰ°阳性2例.按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功能评估标准,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自体腂绳肌腱打结骨栓嵌入挤压固定重建PCL,方法可行,疗效可靠.生物固定有利于肌腱与骨的愈合,免用高值耗材,不影响MRI检查.

  • Hoffa骨折伴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1例

    作者:华英汇;陈世益;陈疾忤;卫宏图

    Hoffa骨折指股骨髁冠状位上发生的切线骨折[1],是一种极少见的骨折类型,现报道1例合并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Hoffa骨折.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骨-髌腱-骨重建术后的康复方案

    作者:江海燕;于法景

    注意:手术是在关节镜下进行的,所用的移植物是骨-髌腱-骨.股骨和胫骨骨道的固定都用挤压螺钉,在固定胫骨骨道时,应该在屈膝90°下拉紧.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股骨止点与韧带重建股骨骨道定位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平;敖英芳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双束重建中股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方法: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根据屈伸膝关节过程中纤维束紧张与松弛情况,将PCL分为前外侧束(anterolateral bundle,ALB)与后内侧束(posteromedial bundle,PMB),并确定各束中的"功能束",测量ALB及其"功能束"、PMB及其"功能束"的股骨止点,明确止点间的位置关系.结果: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两个"功能束"联合作用基本可以维持屈伸膝全过程中胫骨的整体后向稳定性.ALB股骨止点位于股骨髁间窝顶及窝顶与髁间窝内侧壁交界处,近似于长方形,面积为82.77±20.90mm2,其"功能束"股骨止点位于其近内侧,为梯形或三角形,面积为32.16±18.96mm2;PMB股骨止点位于髁间窝内侧壁,近似椭圆形,面积为122.13±38.05mm2,其"功能束"股骨止点位于其后侧,接近梯形,面积为36.89±5.21mm2.ALB与其"功能束"及PMB与其"功能束"股骨止点中心均不重合.ALB"功能束"与PMB"功能束"股骨止点中心间距为11.27±1.16mm;PCL股骨止点近侧缘与股骨干纵轴的夹角为88.71±9.36°.结论:PCL的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提示临床双束重建PCL时,股骨骨道应分别定位于ALB与PMB"功能束"股骨止点处.

  • 关节镜下双半结缝扎固定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0例回顾分析

    作者:吴术红;刘毅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半结缝扎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关节镜下双半结缝扎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10例,年龄16~45岁,骨折块横径>10 mm者5例,5~10 mm者3例,<5 mm者2例,均在关节镜下使用双股5号爱惜邦缝线,采用缝扎的方式在韧带末端上方打双半结,对撕脱骨块捆扎.从胫骨前内侧向胫骨后方骨床的四点半及七点半方向钻两个2.0 mm骨隧道,经骨隧道将缝线拉出,固定于胫前门型钉上.术后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愈合时间;并拟定关节功能恢复至伤前水平或连续3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无变化者为末次随访,用末次随访的KT2000值及Lvsholm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5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5个月,复查X线片与术后第1日X线片对比骨块无再移位:术前KT2000值为11.53±2.37 mm,术后末次随访时为0.83±0.42 mm,手术前后采用t检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96.25±2.33分;3例青少年患者未见骨骺早闭;所有患者关节屈伸功能正常,均达到伤前运动水平.结论:关节镜下双半结缝扎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固定可靠、创伤小、可较好恢复患膝功能;能同时处理关节内的合并伤;为粉碎性骨折、骨折块较小的患者提供有效的固定方法;对青少年患者的骨骺影响较小.

  • 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法治疗儿童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作者:刘玉强;郭旗;梁振雷;刘宁;王续鹏;胡滨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胫骨骨道缝线固定法治疗儿童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骨道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法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儿童患者18例,男15例(15膝),女3例(3膝),年龄为6 ~16岁(平均9.3岁).术后随访观察,通过关节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方法评估膝关节功能改善和骨折愈合程度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 24个月(平均15.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术后3个月时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39.1±14.25)°恢复至(135.28 ±13.12)°,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38.8±6.2)分提高至(93.4±5.8)分,IKDC评分由术前(56.3±11.4)分提高至(91.6±5.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双侧下肢长度无明显差异,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关节镜下经胫骨骨道缝线固定法治疗儿童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创伤小,复位内固定效果好,有助于减少骺板损伤和恢复膝关节功能.

  • 手术胫骨平台骨折28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永祥

    胫骨内外两侧平台关节面呈鞍形.侧位观,平台关节面略呈凸形.正面观略呈凹形,胫骨隆突位于内外两侧平台之间,为非关节面区.此处由前向后顺序附有内侧半月板前角、前交叉韧带、外侧半月板前角、胫骨棘、外侧半月板后角、内侧半月板后角和后交叉韧带.胫骨上端周围皮质骨较薄弱.胫骨平台的关节软骨下皮质骨较股骨髁相对薄弱,暴力使两骨相撞时,常引起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外侧容易遭受侧方暴力,故多见外侧平台骨折[1].

  • 双侧前交叉韧带缺如1例

    作者:张春生;刘永寿;刘猛

    单侧及双侧前交叉韧带缺如在国外曾有报道 (Malumed J, 1999; Barrett GR, 1988; Thomas NP, 1985),但国内尚未见报道,近来我们在尸体解剖过程中偶然遇见,报道如下.尸体女性,年龄75岁左右,缠足,生前健康状况及死亡原因不详,双膝皮肤表面光滑,无创伤痕迹.我们在取双膝剥制膝关节标本时发现:双侧膝关节内未见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形状及附着点未见异常(见图1、2).双侧膝关节内其它结构完整,但是,双侧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磨损严重,半月板内侧部变薄,至内缘处已成透明状膜性结构,并有严重缺损.膝关节软骨及髌骨有老年性改变(图1、2),双侧膝关节表现情况基本相同 ,但变化程度不同,左侧膝关节表现较重.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和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对关节间隙的影响

    作者:刘璞;蔡谞;吴厦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切除后交叉韧带和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对膝关节间隙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4年5月因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致膝内翻畸形在我院行单膝关节置换患者83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术中进行软组织平衡过程中,A组顺序使用切除后交叉韧带和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两种方法,B组仅使用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一种方法。使用关节间隙测量器分别在上述处理前后测量关节在伸膝(0°)和屈膝(90°)时的内、外侧间隙大小及上述处理后的张开幅度。结果 A组中,经过上述两种方法处理后伸膝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屈膝位内、外侧间隙均显著增大,其中切除后交叉韧带使屈曲内、外侧间隙分别由(15.55±0.42) mm和(19.58±0.53) mm增大至(16.88±0.53) mm和(20.60±0.63)mm (t=5.514、2.985,P=0.000、0.011)。上述方法对内、外侧间隙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中,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后,伸直和屈曲位的关节内侧间隙分别由(18.67±0.54) mm和(15.62±0.68) mm增加至(19.53±0.53) mm和(16.50±0.70) mm (t=3.180、3.705,P=0.007、0.002),且对屈曲间隙和伸直间隙的影响无明显差异。A、B组对比,两种方法联合使用(A组)时屈膝内、外侧间隙张开幅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B组)(t=3.949、5.687,P=0.002、0.000),而伸膝间隙的张开幅度并无显著差异。切断后叉的基础上再行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A组)对比单独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B组),前者的屈膝间隙张开幅度明显大于后者(t=2.880、3.088,P=0.012、0.007),伸膝间隙的张开幅度差异不明显。结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主要影响屈、伸膝间隙平衡。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主要影响内、外侧间隙平衡。在术中可根据不同情况单独或联合使用上述技术。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后交叉韧带保留与切除与否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林;宋磊;韩伟峰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后交叉韧带采取保留与切除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4年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5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左侧20例,右侧36例;年龄52 ~ 78岁,平均年龄(66.56-10.33)岁,病程6~15年.术中保留后交叉韧带者34人;术中行后交叉韧带切除者22人.比较二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结果 56例患者经12 ~ 36个月随访,平均(25.6±7.3)个月.后交叉韧带保留组和后交叉韧带切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3-21) min、(98±23)min(P >0.05);术中出血分别为(361±120)mL、(355±98)mL(P >0.05);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0.2与88.6分(P>0.05);关节活动度分别为伸:-1.0与-2.5(P <0.05),屈:111与l12(P >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总活动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伸展位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后交叉韧带的保留与否对手术效果影响不大,应依据术中膝关节具体情况以及术者习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膝后内斜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5例

    作者:刘建泉;孔祥录;高文兴;王传宇

    后交叉韧带(PCL)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较少见.我们于1996年6月至2004年6月采用膝关节后内斜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5例,报告如下.

723 条记录 9/37 页 « 12...6789101112...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