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朝贵;肖扬;王万春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将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应用活动平台型假体行TKA手术,另一组应用固定平台型假体行TKA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术前和随访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 及并发症.结果:术前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的体重指数、年龄、患膝大屈曲角度、屈曲挛缩度及内翻畸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早期随访显示,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术前和术后的髌骨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膝关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明显地改善了患膝的功能和症状.固定平台组的术后大屈曲度比活动平台组的大屈曲度要大( P<0.05).两组的膝外翻角、胫骨角、胫骨平台后倾角、股骨角、截骨高度和术前术后髌骨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临床随访结果 表明,活动平台型假体TKA相对于固定平台型假体TKA没有明显的临床优势,活动平台组的大屈曲度比固定平台组要小.

  • 定制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远端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吴君

    目的:探讨定制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对股骨远端肿瘤患者保肢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14例股骨远端肿瘤进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采用定制型旋转铰链式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重建,术前施行常规术前准备,术后常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功能锻炼、饮食、休息和给予出院指导。结果:2例骨肉瘤患者术后9个月因局部复发行截肢术,16个月时因肿瘤肺转移死亡;另有2例骨肉瘤患者术后36个月出现肿瘤肺转移死亡;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患肢肿胀明显,行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患者膝关节功能按Enneking制定的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3例,差5例,优良率达70%。结论:定制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对股骨远端肿瘤患者进行保肢治疗,具有肿瘤切除彻底、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正确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功能锻炼对提高手术疗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 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实现高屈曲了吗?

    作者:曾羿

    膝关节置换术能明显缓解关节疼痛、有效矫正关节畸形、恢复关节活动度,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首选治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理念、假体选择和术后康复等方面都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尚未统一,是否保留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旋转平台假体是否能有效降低骨溶解?是否需要常规置换髌骨?高屈曲度假体是否能有效增加关节活动度?本文就近几年争议较大的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相关问题,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做一综述.1强调膝关节术后高屈曲度的原因膝关节置换术的首要目的在于减轻膝关节疼痛、满足术后患者对膝关节功能的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术后均能达到患者对疼痛缓解的期望值.而近期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对于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瑞典和加拿大安大略膝关节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约17%~20%的患者对膝关节置换的术后效果不满意,首要原因(约10%)是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未达到预期值[1,2].常规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不超过120°,对于一般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坐板凳等己足够.

  • 肿瘤型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穿孔伴短缩一例

    作者:钱崇升;蔡林;任斌;邓超华;戢涛

    随着膝部肿瘤患者的增加和假体置换后寿命的延长,肿瘤型膝关节假体远期并发症随之增加.假体松动、下沉并骨折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们于2011年收治1例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20年股骨干皮质穿孔伴同侧下肢严重短缩畸形的患者,现将治疗经过报道如下.

  • 单髁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徐掭发;付志厚;刘建华;胡俊勇;余世明;李占春;曾宪尚;张阳春;詹科

    目的:探讨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在膝骨关节炎中的运用和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4月至2013年8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行单髁关节置换术的161例患者(共182膝),其中男41例,女120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3.4岁;体重58.3~73.9 kg,平均体重65.1 kg。术前行膝关节负重正侧位、双下肢全长正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检查。测量术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 KSS)及膝关节活动度评分等指标对膝关节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其中141例(共160膝)患者获得良好随访,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患者术后发生衬垫脱位;1例股骨髁假体松动并衬垫脱位;1例股骨髁假体位置异常,术后反复出现关节绞锁,后行切开探查调整股骨髁假体后恢复正常。随访时间3~60个月,平均2年。 KSS评分术前为(60.5±2.7)分,术后为(93.1±1.1)分,手术前后的K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为(6.7±1.1)分,术后为(2.6±0.9)分,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屈曲度术前平均(100.3±2.6)°,术后平均(127.5±3.2)°,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上,UKA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及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的随访和研究。

  • 旋转平台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长琦;张克

    自20世纪80年代活动平台的设计理念被提出以来,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应用于临床已将近20年[1].与固定平台型假体相比,旋转平台型假体的聚乙烯衬垫下方与胫骨平台假体之间能自由旋转,上方的球面设计增加了与股骨髁之间的形合度和接触面积,在膝关节屈伸时能分解股骨髁与聚乙烯衬垫间的剪切应力.

  • 骨小梁金属胫骨假体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作者:任博;朱庆生;朱锦宇

    随着新型生物型材料的发展,骨小梁金属在人工关节置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尚有待于推广.骨小梁金属胫骨假体从设计和材料力学都不同于以往的其他膝关节假体,关于假体特殊设计的固定方式,早期假体松动检测,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和中期生存率汇报以及翻修病例都有新进展,对于年轻患者的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和假体生存率研究中表现出显著性进步,这些研究提示这种新型假体的未来发展前景,本篇文章综述骨小梁金属胫骨假体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 周围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镇痛中的应用

    作者:李军;王健;史占军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指使用人工膝关节假体取代已严重损坏而不能行使正常功能的膝关节,常用于治疗各种退变性和炎性膝关节疾病,可达到减轻疼痛、改善功能以及矫正畸形的目的[1].TKA术后疼痛剧烈,而疼痛影响到患者的满意度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同时导致并发症的增加[2].有效的镇痛治疗对缓解TKA术后疼痛意义重大,可促进术后康复训练及时和有效地进行.TKA的围手术期镇痛就现在已成为国内外临床医生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3-4].

  • 人工膝关节翻修术治疗初次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早期临床疗效

    作者:李舰;张卫国;蒋林;柳昊;周忠;徐钧

    目的 探讨人工膝关节翻修术治疗初次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方法选择、围手术期要点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7月至2016年6月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骨外科9例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符合美国骨肌感染协会假体周围感染定义的患者进行翻修术,其中女6例,男3例;平均年龄(65 ±6)岁.2例行一期翻修术,7例行二期翻修术.所有翻修术均使用含抗生素骨水泥.二期翻修术中3例为全抗生素骨水泥关节型占位器,4例为全抗生素骨水泥非关节型占位器.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患膝评分和活动范围进行比较.结果 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 ±25)个月.关节活动范围术前为(43 ±5)°,术后(87 ±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6,P<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3 ±2)分,术后(7 ±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P<0.01).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术前为(42 ±10)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84 ±5)分(t=-127.4,P<0.01).无1例出现感染复发.结论 应用人工膝关节翻修术是治疗初次置换术后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方法,术前仔细的病情评估及正确手术方案选择、术中彻底的感染病灶清理及合适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应用、术后规范的抗感染治疗是获得较满意早期疗效的必要条件.

  • 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在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振虎;高成杰;侯利军;李天旺;陈超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应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及翻修手术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明确其疗效。其中骨关节炎3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为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断裂),强直性脊柱炎双膝关节病变1例,膝关节翻修2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80°~100°,平均90°;HSS评分11~40.5分,平均25.5分。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28个月,平均12个月,畸形矫正,疼痛消失,无1例发生并发症;所有患者行走步态恢复,膝关节屈曲达110°~140°,平均127.5°,无伸展滞缺,较术前平均增加37.5°。 HSS评分88~95分,平均91.25分,较术前平均提高65.75分,优良率100%。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对复杂膝关节病变及翻修术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

    作者:严广斌(整理)

    铰链型膝关节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第1代铰链型膝关节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包括Judet、Walldius、Guepar、Shiers,这种假体设计为单一方向的运动,这种简单的铰链式假体无法完成膝关节的复杂运动,并且关节面为金属与金属相接触,过多的磨损颗粒,因此松动率极高,并伴有较高的早期与晚期感染率。第2代铰链型膝关节假体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包括Noiles Rotating Hinge、Herbert、Spherocentric、Kinematic Rotating Hinge等。第2代假体虽然考虑到了膝关节在运动中存在旋转运动,但其还存在尺寸单一,髌骨轨道不良等问题,短期效果满意(Hilt,1981),但长期失败率较高(Shindell,1986)。第3代铰链型假体,也就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旋转型铰链膝关节假体( rotating hinged knee prostheses),包括S-ROM Modular Mobil-Bearing Hinge Prosthesis、Finn Knee、Link PK等。第3代铰链膝关节的设计加深了滑车槽改善髌股轨迹问题,加大股骨与聚乙烯接触加强稳定性、尺寸选择多,中期效果满意(Barrack,2000),(Jones,2001),(Wawai,1999),(Westrich,2000)。

  • 关于假体的设计与材料

    作者:郑诚功

    关节假体目前面临大的问题之一在于术后假体的松动,而导致松动主要的原因是关节面磨损所产生的骨溶解效应.对于膝关节假体而言,一般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 molecu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是目前胫骨衬垫的主要材料.众所周知,聚乙烯磨损颗粒是导致骨吸收的重要因子,这就提出所谓交联聚乙烯,以用于减少磨损.与此同时,有研究指出,传统聚乙烯与交联聚乙烯所产生的磨损颗粒在尺寸及体积上呈现不同的结果[1,2].

  • 全膝关节置换在膝关节重建中的应用及技术要求

    作者:徐辉

    早在19世纪人们就期望通过置换膝关节表面来改善膝关节的功能.1860年,Verneuil开始用软组织包裹充当关节面,其结果不令人满意,但为人们修复损坏的关节面,提供了思路.受到髋关节成功置换的影响,Gunston设计了第一个骨水泥固定膝关节假体,但膝关节真正成熟还是在1970年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设计的全髁型假体,分为交叉韧带保留型和交叉韧带替代型,才将全膝关节置换的理论及手术方法完善起来,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1].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随访10年,生存率大多超过95%,术后临床随访20年生存率大多在90%左右.近年来美国全膝关节置换每年可达25万例,而我国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国已超过5万例.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置换术15年远期疗效研究

    作者:郭林;杨柳;Jean Louis Briard;段小军;陈光兴;戴刚

    目的 针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保留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进行15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失败原因.方法 对Medico-Chirurgical du Cedre中心1990年9月至1992年3月行PCL保留型全膝关节假体初次置换术获得随访的153例(178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采用术后X线测量结合随访时国际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评估手术疗效,X线测量包括髋膝踝角(HKA)平均值、HKA绝对偏差、α角、β角、髌骨指数(AP/AT)、胫骨后倾角(PTA)等.以翻修率作为假体生存率终评定标准.结果 153例患者随访时31例(49膝)死亡,4例(4膝)失访,获访118例(125膝).翻修11膝,15年以上假体生存率93.7%.翻修11膝原因分别为:9膝为假体界面无菌性松动(其中7膝伴严重骨溶解,2膝为胫骨假体周围透亮线伴疼痛),1膝反曲畸形,1膝内侧胫骨平台塌陷.术后随访时膝关节协会评分达173分,优良率95.9%.对比翻修患者与未翻修患者临床资料:对侧未手术膝关节内外翻角、术前正位X线片β角、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协会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L保留型假体可以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15年以上生存率优良.仅个别病例失败与PCL失效有关,聚乙烯衬垫后部过度磨损和髌股关节并发症少见.未手术侧膝关节畸形程度和术侧膝关节胫骨侧内翻畸形程度可能是影响假体翻修率的重要因素.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进展和现状

    作者:吕厚山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假体的10~15年生存率约为85%~90%,从而成为目前为成功的外科治疗方式之一.不同类型的膝关节假体生存率不同,非组装式膝关节假体15年生存率达到98.9%[1],活动平台膝关节的20年生存率约为99.4%[2];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的11年生存率超过96.4%[3];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的10年生存率超过91%[4].

  • 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状况的研究

    作者:朱勋兵;金齐力;张仲传;刘涛;韩冠生

    目的 探索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进行再翻修手术后假体的生存状况、治疗效果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6年1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82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一年后患者假体感染状况分为生存组58例和再感染组24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感染患者假体周围临床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比较两组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常规指标,采用国际视觉痛觉评价量表(VAS)、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包括运动能力以及关节活动能力等)对患者的痛觉、运动功能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生存组以及再感染组患者年龄、病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础性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感染组患者PCT、CRP、ESR等指标水平均高于生存组患者(P<0.05);生存组患者运动能力和关节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再感染组(P<0.05),再感染组患者疼痛感程度较生存组强烈,VAS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感染患者假体周围关节分泌液共检出病原菌43株,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结论 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再翻修手术生存状况与患者基础疾病、运动能力和关节活动能力有关,检测PCT、CRP、ESR等常规指标能够有效预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再翻修术后假体的生存状况.

  • 全膝关节置换术和翻修术中的韧带平衡技术

    作者:刘亚;田云虎;常炳营;陈淑琴;刘焕彩;任瑞丽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时,应保证膝关节诸韧带处于平衡状态,术后膝关节假体上内外翻的误差一般不超过2 mm[1].一般的内外翻畸形可通过韧带的松解使关节间隙平衡,内翻畸形时可松解内侧副韧带,但有可能导致外翻不稳[2,3];外翻畸形时,可松解外侧副韧带[4],但容易因牵拉腓总神经而引起麻痹[1].如果关节严重变形,可行韧带移位,否则应使用限制性假体.韧带移位技术在临床上较少应用,但在处理严重膝关节不稳时,是非常重要的手段[3],因为膝关节不稳不仅可以缩短假体的寿命,而且需植入限制性假体,这种假体一般在关节置换和翻修术中是不希望应用的.本文主要介绍全膝关节置换和翻修术中内外侧副韧带移位的指征和技巧以及术后的处理,供大家参考.

  • 膝关节置换术及假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建伟

    膝关节在支持人类运动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膝关节类疾病比较复杂,患者痛苦大,生活质量差,甚至可能致残.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膝关节类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治疗手段,且取得较好的疗效.该文总结和探讨了膝关节置换术以及膝关节假体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常见的膝关节假体并发症,希望为我国相关研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超形合度型假体与后方稳定型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短期效果对比

    作者:石亚雄;田华

    目的 比较超形合度型假体(UC)与后方稳定性假体(PS)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3至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由同一术者进行的97例(男17例,女80例,共119膝)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50膝使用UC型假体(蛇牌),55例69膝使用PS型假体(G-Ⅱ型).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2年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评分(WOMAC)和膝关节活动度(ROM),并进行对比.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前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ROM、HHS及WOMA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ROM、HSS评分及WOMAC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9、-0.593、Z=-0.267,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随访到2年时两组ROM、HSS评分及WOMAC评分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t=-0.303、-1.593、Z=-0.500,均P>0.05),且较之术后3个月复查有明显改善(均P<0.05).PS组中1例因假体松动行翻修手术,UC组无并发症出现,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31,P=0.393).结论 UC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与传统PS型假体相比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是一种可以替代PS假体的选择.

  • 膝关节旋转平台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作者:徐永胜;吕龙;王伟;王永祥

    目的:回顾性分析膝关节旋转平台假体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30例行膝关节旋转平台假体置换的患者.年龄48~84岁,平均67岁.男性18名,女性12名;双侧膝关节置换8名,左侧膝关节置换12名,右侧膝关节置换10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病24膝;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6膝;膝外翻2膝,正常6膝,膝内翻28膝.术中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的11例.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结果: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膝关节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著.无松动、感染及旋转平台的旋出.术后随访膝关节HSS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使我们在处理膝关节疾患时多了一种选择.

5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