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的影像学评价

    作者:涂强;丁焕文;曹露;刘辉亮;王虹;沈健坚;王楠;贾军锋;庾广文

    目的:从影像学方面评估前路手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行一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Cobb's角、伤椎椎体压缩率及椎管狭窄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例失访,49例进行3个月~9年的随访.X线片检查提示植骨均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在矢状位Cobb's角术前为(26.7±5.2)°,术后为(3.6±4.5)°,随访时为(3.8±4.9)°,术后脊柱曲度接近正常生理曲度.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由术前的49.18%±12.32%,降低到术后的13.10%±8.96%;伤椎后缘高度压缩率由术前的11.32%±4.94%,降低到术后的4.64%士3.87%;椎管狭窄率术前为55.46%±14.35%,术后为2.89%±2.15%;放射学检查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访时未发现矫正角度和高度的丢失,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前路手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效的方法,它具有良好的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扩大椎管容积的能力.

  • 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研究进展

    作者:李盛华;梁雄勇;周明旺;李亚军

    1概述齿状突骨折是颈椎常见骨折,占脊柱骨折的1%~2%,占颈椎骨折的10%~14%.近年来,随着交通业、建筑业等的发展,年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齿状突骨折分类方法较多,目前多采用Anderson和D,alonzo分型,分为三型:I型是齿状突尖部斜形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极少见,约占4%;Ⅱ型是齿状突和枢椎椎体结合部骨折,属于不稳定性骨折,此型多见,约占65%;Ⅲ型是经枢椎椎体的骨折,约占31%.由于Anderson和D' alonzo分型法与骨折愈合有关,并能指导治疗,且可作为判定预后的重要依据,因此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采用.

  • 不同体型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方法的改进

    作者:黄世英;沈有期;李凤姣

    目的 探讨不同体型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方法的改进及效果.方法 对456例患者按照国际肥胖指数标准选择改良前、中路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改良方法与传统方法一针穿刺成功率、误穿动脉率及血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改良颈内静脉置管方法,具有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枕关节失稳的寰枢椎结核

    作者:薛静波;晏怡果;王文军;王程;胡文凯;欧阳智华;李学林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伴有寰枕关节失稳的寰枢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5年10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8例伴有寰枕关节失稳的寰枢椎结核病人.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为29~56岁,平均为39.5岁.所有病人CT检查显示均伴有寰枕关节的骨质破坏,3例伴有寰枢椎脱位.其中4例病人有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2例.C1椎体结核4例,C1~2椎体结核4例.椎前脓肿6例.8例病人术前影像学诊断为寰枢椎结核.病人术中均使用自体髂骨植骨.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植骨融合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80~290 min,平均为230 min;术中出血量为500~1700 ml,平均为800 ml;术中病理检查确诊为结核.8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68个月,平均为24个月.1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及喝水呛咳,予以留置胃管1周后症状减轻,2周后症状消失.8例病人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或窦道形成.病人均植骨融合.术前神经功能障碍者Frankel分级均恢复至E级.术后1周时VAS评分由术前的(8.62±1.51)分下降至(0.54±0.11)分,JOA评分由术前的(7.62±1.51)分上升至(16.33±1.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无结核复发及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伴有寰枕关节失稳的寰枢椎结核能彻底地清除病灶,重建寰枕关节的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防止结核的复发.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涂强;丁焕文;曹露;刘辉亮;王虹;沈健坚;王楠;贾军锋;庾广文;徐国洲

    目的 探讨和评估前路手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价值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5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行一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5例失访,49例进行3个月~9年的随访.X线片检查提示植骨均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Cobb's角术前为26.7°±5.2°,术后为3.6°±4.5°.术前与随访时Frankel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术前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了1.0级,运动评分由术前的(26.38±15.58)分,提高到随访时的(42.71±12.45)分;感觉评分由术前的(80.63±25.36)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01.25±22.32)分,功能独立评分由术前的(65.65±18.34)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10.63±20.35)分.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内固定的松动、断裂.结论 前路手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效的方法,但其创伤大、技术难度大,应正确掌握好其临床适应证.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骨化灶悬切减压治疗

    作者:王大勇;史峰军;崔明宇;宋银冬;张峰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取颈前路骨化灶悬切减压治疗效果.方法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2例136个骨化节段.颈前路椎体开槽,深至椎体后缘,与硬膜严重粘连不宜切除的骨化灶可用丝线缝穿骨化灶一侧残余的后纵韧带或骨化灶周围的纤维组织,轻轻提起系在植骨块或颈长肌上,使骨化灶完全缩入骨槽内;对体积较小、与硬膜粘连轻的骨化灶予以切除.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0个月~8年,平均28个月.按JO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术前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5例,术后改善率76%;中度12例,术后改善率77%;重度5例,术后改善率79%.结论 应用骨化灶悬吊技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相对安全,减压彻底,可减少脊髓损伤并发症发生,使神经功能获得大程度恢复,对于骨化灶厚度指数在80%以下者均可考虑行前路减压.

  • 颈椎两节段椎体次全切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有限元研究

    作者:陈建清;赵刘军;祁峰;李杰;刘亚雄

    目的 利用有限元研究方法,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与传统颈椎前路椎体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采集1例22岁正常男性志愿者颈椎(C2~ T2) CT数据,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下颈椎(C3~T1)完整模型、两节段椎体次全切后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TPS)固定模型、传统前路椎体螺钉(ACCF)固定模型.在C3上分别施加1 N/m纯力偶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和右旋运动,记算ATPS模型及ACCF模型的整体活动度、钛网应力、终板应力及骨-螺钉应力,两组间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建立了正常人下颈椎(C3~T1)有限元模型,包括单元245 363个,节点350 340个,其椎间节段活动力度(ROM)与既往实验数据吻合度较好.较正常组,ATPS及ACCF组在ROM方面均减小:前屈(-72.9%,-47.8%),后伸(-57.9%,-23.7%),侧弯(-78.6%,-49.5%),旋转(-58.5%,-41.0%).与ACCF模型比较,ATPS模型钛网应力:前屈(-33.3%),后伸(-23.2%),侧弯(-9.2%),旋转(-18.2%).较ACCF模型,ATPS模型C4下终板应力:前屈(-18.5%),后伸(-23.1%),侧弯(-13.6%),旋转(-22.0%).C7上终板应力:前屈(-31.8%),后伸(-44.6%),旋转(-55.2%),侧弯(-54.0%).ATPS与ACCF两种骨螺钉界面应力在侧弯旋转时无差异,前屈后伸工况下ATPS略小.排除个别差异,ATPS组在总体活动度、钛网应力、终板应力及骨-螺钉应力方面均优于ACCF组.结论 前路椎弓根螺钉重建两节段椎体减压植骨整体生物力学性能优于传统椎体螺钉固定,是一种良好的颈椎前路固定方式.

  • 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匹配性研究

    作者:罗青林;蔡贤华;黄卫兵;冯立文;孙长笈

    目的 通过模拟手术,观察新型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验证此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30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正常国人枕颈部标本模拟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术毕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数字化X线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通过观察钛板位置,测量螺钉轨迹参数,不同平面上经寰枢关节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的距离、钉尖距寰椎侧块上关节面的距离,分析此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结果 钛板与枢椎表面匹配,未超出枢椎体边缘,所有螺钉均在骨质内,无椎动脉、脊髓及寰枕关节损伤;经寰枢关节螺钉钉道冠状面上外偏角为(23.22±1.71)°,矢状面后倾角为(27.96±3.05)°,钉道长度为(27.50±1.55)mm,枢椎体螺钉横截面上内偏角为(9.55±0.80)°;矢状面上倾角为(25.35±2.36)°,钉道长度为(15.47±0.89) mm;在横截面A(寰椎横突孔上缘)经寰枢关节螺钉距椎动脉和脊髓近,分别为(5.05±1.04)mm和(8.05±0.92)mm,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距离为(3.15±0.67)mm.结论 采用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行寰枢椎固定具有临床可行性.

  •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附14例疗效观察)

    作者:陈庄洪;蔡贤华;黄卫兵;黄继锋;徐峰;刘曦明;王庆

    目的 探讨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的效果.方法 对14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施行了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在齿状突与寰椎前结节间或寰枢关节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结果 1例颈脊髓完全损伤患者术后1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余13例病例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3年,平均17个月,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所有病例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操作简便,损伤脊髓或椎动脉的风险较小.

  • 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叶臻;林哲辉;陈志伸

    目的:近些年,随着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损伤的日益增多,胸腰椎骨折作为常见的损伤不断增加.通过总结胸腰椎骨折固定方法的治疗进展,有助于提高学术水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胸腰椎骨折分类系统及其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论:胸腰椎骨折,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手术方案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及不同固定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每个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安排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曹俊辉;解红峰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造成其结构或功能性损害所引起的临床表现.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

    关键词: 颈椎病 前路 手术 护理
  • 腹腔镜微创技术在腰椎滑脱症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吕国华;王冰;李启贤

    目的:评价腹腔镜微创技术在腰椎滑脱症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腹腔镜治疗的1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所有病人均行后路减压复位,前路腹腔镜下BAK植骨融合术.结果:腹腔镜组平均出血量411ml(241~680),平均手术时间355min(260~445),平均伤口引流130ml(50~210),平均住院时间11d(7~15),与后路组(对照组)进行t检验,平均出血量与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腹腔镜组患者中术后随访3月~2年(平均10.2月),14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Ⅰ°滑脱6例完全复位, Ⅱ°4例复位,Ⅲ°2例复位,除1例并发全身纵隔皮下气肿外,无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微创技术在腰椎滑脱症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是有效的,安全的.

  • 多节段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孙太存;邓展生;王欢喜;朱峥嵘;童杰;龙文荣

    目的探讨多节段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3个椎间隙者34例,4个椎间隙者4例.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并行颈前路钢板固定.结果术中硬膜撕裂2例,术后咽痛6例.38例随访平均22.5个月,植骨于术后12~28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螺钉松动、钢板翘起3例.无钢板、螺钉折断等并发症.JOA评分平均提高8.4分,手术有效率为94.7%,优良率为78.9%.结论多节段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实现彻底减压,对脊髓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 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作者:余铮;肖建德;王大平;李振宇;闫洪印;颜滨

    目的研究前路固定、植骨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复位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3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前路矫正、固定、植骨术.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34例中30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88%.结论前路固定系统可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提供坚强有效的节段固定.

  • 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并椎间突出症

    作者:谭宏昌;林柏云;冯东禧

    我院自1996年1月~1999年5月共收治腰椎滑脱并椎间盘突出症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36~64岁,平均48.8岁.腰椎弓峡部裂所致滑脱13例,腰椎退行性变所致滑脱7例.病程1~5年.症状有下腰酸痛,站立弯腰加重,休息稍缓解,腰痛伴双下肢痛4例,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痛16例.体检下腰部均有压痛,腰椎前凸加大,臀部后凸,患椎下棘空明显向后突出,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例,单侧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3例,阴性3例.本组病例术前均行腰椎正、侧、斜位片及前屈、后伸侧位片检查,提示为真性滑脱,腰椎不稳.同时作腰椎MR检查,提示有椎间盘突出.依Edmonson分度法[1],Ⅰ°滑脱12例,Ⅱ°滑脱8例;L4滑脱11例,L5滑脱9例.

  • 前、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严重腰椎不稳定型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唐炜东

    目的 评价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8月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根据患者伤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后路57例、前路12例、前后联合入路10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SIA标准评定)、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等.结果 79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3±5.5)个月(19~68个月),除5例完全性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外,63例不全瘫患者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后路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较前路或前后联合手术明显较少(P<0.05).三种手术方法术后伤椎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后路手术术后矫正度丢失明显高于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P<0 05);后路手术中有5例患者发生内固定断裂,而前后联合入路无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三种方法在骨性融合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后路手术创伤小手术简单,但易出现内固定断裂和术后矫正度丢失;前路和前后联合手术创伤大,但术后矫正度丢失较少;因此,术者应个体化选择手术方法,以期获得佳的治疗效果.

  • 起重式拉钩辅助下颈椎管前路扩大减压术

    作者:章庆峻;胡玉华;钱金用;王长峰;胡传亮

    目的 探讨起重式拉钩辅助下颈椎管前路扩大减压术的适应证、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7岁.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示后纵韧带骨化物17例和椎间盘突出20例,术前神经功能评分JOA6~15分,平均12.3分.行颈前路常规手术入路,椎体开槽切骨达椎体后壁,范围超过病灶.在椎体后壁上下缘和术侧缘三边开槽,利用起重式拉钩插入椎体后壁下,缓慢钩起椎体后壁及致压物,直视下用超薄型枪状咬骨钳切除椎体后壁及致压物,而后植骨固定,恢复颈椎稳定性.结果 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评分JOA10~16分,平均15.6分,其中疗效优18例,良15例,可4例,优良率89.19%.结论 起重式拉钩应用降低了颈椎管前路单开门扩大减压术的难度,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 胸腰椎爆裂骨折54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永发;周胜龙;徐江明;周立平

    目的:探讨更有效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我院2007年6月~2010年2月收治的7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中经前路手术治疗36例,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38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后路手术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前路手术组(P<0.01).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后缘高度丢失率及Cobb角均有丢失,但丢失率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后路手术组植骨融合率明显优于经前路组(X2=15.67,P<0.01).结论:经后路手术明显减少了前路手术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对后纵韧带完整患者来说,是一种更有效治疗方法.

  • 髂总静脉汇合点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陆声;徐永清;丁自海;王跃力;游永刚;钟世镇

    目的:为经腹膜腰椎前路微创手术提供腰椎前方血管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30例防腐固定尸体标本及120例腰椎MRI断层数据,观察下腰椎区域髂总静脉的解剖学特点;根据腰椎前方血管的断层图片判断髂总静脉汇合点(CCIV)对应椎体的位置;L5~S1前方左髂总静脉对应椎间盘的位置.结果:CCIV的位置范围从L4椎体到S1椎体,相对恒定,主要分布在L5及L5~S1椎间隙(二者占87.5%);左髂总静脉的位置直接决定了进入L5~S1椎间盘的难易程度,88.3%左髂总静脉位于L5~S1椎间盘30°~90°的位置.结论:CCIV存在较大的变异,微创前路经腹膜手术在下腰椎损伤大血管的危险性主要来自髂总静脉汇合点及左侧髂总静脉对应椎体的位置,因此强调术前的MRI检查来判断髂总静脉的位置,评价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杨友刚;权正学;周庭永

    目的:为临床上行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21例成人寰枢椎标本进行测量,计算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小、大外偏角和大后倾角;将21例寰枢椎标本摄正、侧位CR片,在CR片上测量出此术式中螺钉走行的小、大外偏角和大后倾角,将从标本上所测算出的数据与在CR片上测量得的数据作统计学分析,在标本上模拟此术式.结果: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小外偏角为14°±1.6°,大外偏角为30°±2.3°,大后倾角为29°±2.9°,左、右两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从标本上所测算出的数据与在CR片上测得的数据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标本上所有螺钉都位于理想位置.结论:只要正确掌握螺钉的进钉方向,则采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是安全可行的.

301 条记录 11/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