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ALA-PDT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国内文献回顾
目的 评价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万方数据库中文期刊上检索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发表的关于ALA-PDT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文章,对文章中的治疗方案、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共30篇关于ALA-PDT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文章.ALA-PDT有效率高于红光、红蓝光、强脉冲光(IPL)、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小.结论 ALA-PDT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安全有效.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抗单纯疱疹病毒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ALA-PDT)在体内外抗单纯疱疹病毒(HSV)的作用.方法 以HSV-Ⅰ感染豚鼠皮肤的动物模型以及HSV-Ⅰ和HSC-Ⅱ感染的Vero细胞为实验系统,观察ALA-PDT抗单纯疱疹病毒的疗效.结果 ALA-PDT在体外具有抑制HSV-Ⅰ和HSV-Ⅱ的作用,与阳性药物无环鸟苷作用基本一致.体内实验中,外用ALA对HSV-Ⅰ型豚鼠皮肤感染仅进行一次PDT治疗,对皮肤病变就产生了剂量依赖性的治疗效果,中、高剂量组疗效显著.结论 ALA-PDT能够有效地灭活单纯疱疹病毒,治疗该病毒引发的皮肤病变.为该疗法用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
高频电刀联合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复发性肛周尖锐湿疣
目的 探讨高频电刀联合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治疗复发性肛周尖锐湿疣的疗效以及优化疗效对策.方法 肛周尖锐湿疣患者234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78例.第一组为高频电刀治疗组,以高频电刀烧灼疣体.第二组为光动力疗法治疗组,皮损区涂以20%ALA乳膏后4 h,以He-Ne激光照射,距离5~10 cm,照射时间20 min,光斑直径1~4 cm,能量密度100~130 J/cm~2.间隔7~10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第三组为高频电刀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组,高频电刀祛除疣体后立即行光动力疗法治疗.末次治疗后第1周进行疗效评价,在治疗后3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价复发率.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疣体均完全消失,黏膜恢复正常.第一组复发率为55.1%,平均复发时间为24.6 d;第二组复发率为11.5%,平均复发天数为56.7 d;第三组复发率为9.0%,平均复发天数为80.1 d.结论 5-ALA-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治疗肛周尖锐湿疣,联合高频电刀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延长复发时间.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治疗Bowen病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学疗法(PDT)治疗Bowen病的疗效.方法 5例Bowen病患者皮损发生于腹部及股部,面积3.2 cm×3.0 cm至4.5 cm×3.0 cm,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局部外用新鲜配制的20%ALA霜,3 h后用波长632.8 nm的He-Ne激光照射,激光机输出功率为100 mW,每次光剂量60~100 J/cm2,照射时间8~15 min.结果经1次(1例)和4次(4例)治疗后,患者皮损完全消退,恢复正常皮纹.随访6~1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ALA-PDT治疗Bowen病简单、有效、耐受性好,为大面积Bowen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体外杀伤人喉癌细胞株HEP-2的研究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ALA-PDT)体外伤杀肿瘤细胞的佳照光时机和佳照光能量.方法用ALA诱导人喉癌细胞株HEP-2产生内源性的原卟啉Ⅸ,以功率密度为30 mW/cm2的He-Ne激光,分别照射与ALA共同培养1、4、8、12、48 h的HEP-2细胞,并对与ALA共同培养8 h的HEP-2细胞,以同样功率密度的He-Ne激光,分别照射0.5、1.0、2.0、3.0、4.0 min,能量密度分别为0.9、1.8、3.6、7.2、14.4 J/cm2.用MTT法测定照光后HEP-2细胞的死亡率.结果 (1)光照时机选择在ALA与HEP-2细胞培养8 h时杀伤效应强;(2)ALA-PDT对HEP-2细胞的杀伤效应与照光能量呈正相关(r=0.88,P<0.05).结论 ALA-PDT能有效地杀伤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其杀伤佳效果与照光时机和照光能量有关.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156例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的性病中居第2位.传统的激光、电灼、微波、液氮冷冻及外用腐蚀剂等物理治疗对局部组织破坏较大,且复发率高.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PDT)是近年来治疗CA的一种新疗法.我科自2007年7月开始采用ALA-PDT治疗尖锐湿疣15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光动力疗法治疗颜面部皮肤基底细胞癌30例护理体会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颜面部,紫外线辐射是主要的环境病因学因素[1],它的特点是早期表现为表面光亮、边缘隆起的圆斑片,局部组织可有反复糜烂、结痂.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激光、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但激光治疗易复发,放疗、化疗对全身不良反应大.颜面部的特殊性造成无法手术切除或术后瘢痕影响容貌的美观,故笔者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5-ALA-PDT)治疗颜面部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3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光动力治疗药物5-氨基酮戊酸的研究进展
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局部给药结合可见光辐照进行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肿瘤消融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体表肿瘤,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光化性角化病等[1],同时亦用于心血管疾病、妇科疾病、消化道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3].
-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实验研究
早在1963年,Walters等[1]在对正常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的血红素合成过程的研究中就发现,癌变细胞由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生成的卟啉含量要高于正常细胞.1987年Lugaci[2]提出研究卟啉前体物的想法并率先在试管内对ALA-PDT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由ALA引起的皮肤光致敏作用只需2天就可以被消除掉,而在此以前的第一代光敏剂HpD和卟吩姆钠(Photofrin)在皮肤内引起的光致敏作用需要2个月才能消除.
-
甲酯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面部皮肤光老化的临床和声像学分析
目的探讨甲酯氨基酮戊酸(methylaminolevulinate,MAL,商品名Metvix)治疗光化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和光老化的可行性.
-
局部ALA-PDT是银屑病的一种治疗选择吗?随机双盲观察研究结果
背景与目的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增殖性皮肤疾病.原则上来说,由于氨基酮戊酸(aminolevulinic acid,ALA)光动力学疗法没有长期的副作用,如果该方法有效而且患者能够很好耐受,将是银屑病局部治疗的可选方法.本文的目的旨在探讨局部ALA-PDT治疗银屑病的可行性.
-
维生素D3通过促进卟啉合成酶的表达增强光动力对上皮肿瘤的治疗效果
背景以氨基酮戊酸(ALA)作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可以治疗多种肿瘤,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对于体积大,离体表远的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欠佳.本文发现,在光动力之前注射维生素D3的激活体-钙三醇后可以显著的提高其治疗效果.
-
光动力学疗法中激光器的应用进展
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依赖于氧,并通过光敏剂和光相作用产生治疗效果的方法.自20世纪初开始应用并发展.针对不同的适应证和组织,人们一直试图改进光敏剂和光源.卟啉类药物如血卟啉是第一代光敏剂,主要用于治疗肿瘤.早使用的光源是宽谱、非相干光,如石英灯、氙灯、钨灯或卤素灯,其缺点是有不良反应.使用的波长取决于卟啉的吸收波谱:使用蓝光是因为其大吸收峰在400 nm,使用红光是因为其穿透深度较深,但血卟啉在650 nm处吸收较少.近年来,局部光敏剂如5-氨基酮戊酸(ALA)的使用,以及多种激光器的出现大大拓展了PDT在皮肤领域的使用.上世纪90年代,宽谱蓝光和红光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红光激光器因穿透深度大而应用于PDT治疗;1997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联合局部使用ALA和蓝光治疗光化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es,AK).但是,这些激光器和光源引起的不良反应较明显,如不适、红斑、结痂、水泡和色素沉着,以及全身用药使光敏时间延长.近来,在局部使用ALA后运用长脉冲泵浦染料激光器(LP-PDL,595 nm)治疗,大大减少了不良作用,且治疗效果不减.此种激光器已被证实,能够有效地治疗光化性角化病、光化性唇炎、皮脂腺增生、硬化性苔癣,尤其是寻常痤疮.近,强脉冲光源已被引入PDT领域,用于治疗光损伤和痤疮,并显示出其在波长和适应证方面具有多样性的优点.
-
光动力处理的角质形成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旁分泌诱导成纤维细胞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合成
研究背景和目的新近的研究发现,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介导的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能够直接影响成纤维细胞所生成具有胶原降解作用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和MMP-3的水平,并认为这与ALA-PDT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抗硬化效应有关.
-
5-氨基酮戊酸与卟啉类光敏剂Photosan在癌性支气管狭窄光动力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又称表皮样癌、棘细胞癌,系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皮肤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约占非黑色素皮肤肿瘤的20%.SCC好发于中老年人头面部等暴露部位,近年来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1].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联合应用光敏剂及相应光源,产生自由基和单态氧等强氧化剂引起局部病灶组织中肿瘤细胞受损、凋亡或坏死的非产热微创治疗方法,已逐渐应用于治疗消化道、呼吸道、耳鼻喉、眼科、泌尿系、皮肤等部位的肿瘤,不仅是一种缓解、姑息治疗的手段,而且对部分肿瘤,已可达到治愈目的.我们应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治疗16例面部鳞状细胞癌,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光敏剂PpIX亚细胞分布方式对食管癌细胞光动力学效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来源的光敏剂PpIX在食管癌细胞中的亚细胞分布与光动力学效应的关系.方法: KYSE-450、KYSE-70和Het-1A细胞分别用ALA和外源性PpIX以及MitoTrackerGreen处理, 相差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来源的PpIX在细胞内的定位. 利用JC-1-流式细胞方法检测ALA-PDT和PpIX-PDT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改变. 利用电镜观察ALAPDT和PpIX-PDT后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观察PpIX的不同细胞分布形式对线粒体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MTS法测定PDT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结果: 由ALA产生的内源性光敏剂PpIX荧光主要分布在线粒体, 与MitoTracker Green显示的线粒体荧光分布在相同的区域, 而外源性PpIX荧光信号则弥漫性分布于整个细胞质.KYSE-450、KYSE-70和Het-1A细胞经ALAPDT12 h后, 膜电位受损细胞分别达到22%、52%和33%, 而外源性PpIX-PDT别12 h后线粒体受损细胞率仅分别为15%、14%和18%. 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ALA-PDT后仅1 h一些线粒体即已出现受损状态, 可见线粒体内嵴不明显, 出现空泡和膨胀. 但外源性PpIX-PDT后1h细胞内大部分线粒体仍保持完整结构. ALAPDT的细胞杀伤效果明显好于外源性PpIXPDT.结论: 光敏剂的不同亚细胞定位影响了食管癌细胞PDT的功效, PDT造成的线粒体的损伤在肿瘤细胞杀伤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示以线粒体为靶点的光敏剂是未来光敏剂研制的重点.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老年尖锐湿疣66例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 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性病,易复发.临床上常用的物理疗法治疗老年尖锐湿疣效果不理想.我科采用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老年尖锐湿疣,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血友病甲合并尖锐湿疣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7岁,在外院诊断为血友病甲,多次输注凝血因子Ⅷ、冷沉淀、冰冻血浆等.近2周发现尿道口赘生物,生长迅速,于2012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尿道口赘生物呈菜花状生长,醋酸白试验阳性,人类乳头瘤病毒(HPV)-DNA分型为6型,白细胞(WBC)8.07×109/L,红细胞(RBC)5.43×1012/L,血红蛋白(Hb)95 g/L,血细胞比容(HCT)33.6%,平均红细胞体积(MCV)61.9 μm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17.5 pg,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21.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283 g/L,血小板(PLT)303×109/L,凝血酶原时间(PT)10.7 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S)78.2 s.结合临床病史确诊血友病甲、尿道口内尖锐湿疣.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5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一周治疗一次,共4次,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3个月;对照组29例,给予异维A酸胶丸5mg/(kg.d)口服,共8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82.7,治疗组复发率为10%,对照组复发率为24.1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安全,有效,复发率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