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联合运用基因芯片和反义寡核苷酸技术筛选骨肉瘤转移相关基因

    作者:范德刚;范清宇;张惠中;张鹏;龙华;刘云燕;文艳华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基因芯片和反义寡核苷酸技术筛选转移相关基因.方法分别提取两种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的骨肉瘤细胞总RNA,反转录cDNA,用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从基因芯片筛选结果中选择适当基因,设计相应的反义寡核甘酸进行体外实验,观测其对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基因芯片筛选出11个差异表达基因,多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BRCA1和BLCAP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均可引起骨肉瘤细胞生长速度变快、克隆形成率增高、增殖活性增强.结论联合运用基因芯片和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可以有效地筛选转移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 乳腺癌中医证型与BRCA1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作者:贾万钧;邓飞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BRCA1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对95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证型分类和BRCA1基因突变检测,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5例乳腺癌患者中肝郁痰凝证51例(53.68%),冲任失调证29例(30.53%),正虚毒炽证15例(15.79%).BRCA1基因突变总阳性率为13.68% (13/95),3种中医证型的BRCA1基因突变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虚毒炽证阳性率高于肝郁痰凝证和冲任失调证(P< 0.001).结论: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肝郁痰凝证多见,而正虚毒炽证患者BRCA1基因突变率高,乳腺癌的中医证型与BRCA1基因突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开展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乳腺癌患者BRCA1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模式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云青;张思仲;肖翠英;赵扬冰

    目的:探讨在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乳腺癌易感基因 1(breast cancer 1,BRCA1)启动子区 13个 CpG二核苷酸甲基化模式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用新发展的甲基化敏感单链构象分析法(methylation-sensitive-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analysis,MS-SSCA)及 DNA测序技术,对 66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外周血细胞中的 BRCA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 3种不同的甲基化模式。其中16例(24.2%)为高度甲基化,3例(4.5%)为部分甲基化,其余为未甲基化。结论:在部分散发性乳腺癌中 BRCA1基因是高度甲基化的,它可能是 BRCA1基因表达下降的机制之一。

  • BRCA1基因在原发性卵巢癌组织中突变的研究

    作者:邓文国;曾瑞萍;蒋玮莹;杜传书

    目的:探讨BRCA1基因突变在原发性卵巢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PCR-SSCP)银染技术及PCR产物直接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了56例原发性卵巢癌BRCA1基因第2、5、11、21外显子区域上的突变情况.结果:11例存在PCR-SSCP电泳条带异常,经测序确证了BRCA1基因突变的性质.BRCA1基因突变率在初诊年龄和临床分期上无显著差异.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原发性卵巢癌的发生紧密相关.

  • 38例散发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赖春宁;江泽飞;宋三泰;王建安;黎燕;沈倍奋

    目的:分析38例散发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应用PCR-SSCP(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SSCP)和直接测序方法.结果:4/38例患者BRCA1基因有突变,突变例数占总例数的10.5%,其中3例突变位置在内含子的拼接区,一例突变位置在11号外显子上.结论:筛查BRCA1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发病检测、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广东省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l基因突变的相关研究

    作者:周婕;饶南燕;李顺荣;金亮;贾卫娟;龚畅;于风燕;苏逢锡;宋尔卫;邵志敏

    目的 研究广东省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I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ER、PR、HER2和ALN等表达的关系.方法 抽取广东省58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后,进行DNA测序方法证实.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中ER、PR、HER2和AL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BRCA1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 58例乳腺癌患者中,2例年龄<35岁的患者发生BRCA1致病突变,而且其中1个为新发现的拼接点突变(331G→A).BRCA1基因突变位点与ER、PR、HER2和ALN的表达无关.结论 广东省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方围家;331G→A致病突变位点可能是广东省早发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基因突变位点可能与ER、PR、HER2和ALN等组织学表达无关.

  • 原发性胃癌中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

    作者:李小红;甘西西;杨月琴;林兴秋;梁勇;李继承

    目的:研究原发性胃癌中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阐明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其基因组DNA,进行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对石蜡包埋胃癌标本及对应的正常组织进行D17S579、D17S855位点MSI、LOH检测和BRCA1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40例胃癌D17S579位点MSI、LOH检出率和BRCA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2.5%、15.0%、37.5%.37例胃癌D17S855位点MSI、LOH检出率和BRCA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8.9%、18.9%、37.8%.在肿瘤TNM分期中,上述2个位点MSI检出率在TNM Ⅰ+Ⅱ期分别高于TNM Ⅲ+Ⅳ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17S579位点,MSI检出率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在TNM Ⅰ+Ⅱ期,BRCA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TNM Ⅲ+Ⅳ期,并随着胃管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P<0.05).BRCA1蛋白阳性率在MSI阳性组高于MSI阴性组(P<0.05).结论:MSI和LOH可能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胃癌的进展.MSI可作为检测胃癌发生的早期分子学标志之一.BRCA1蛋白有可能阻止胃癌向低分化发展,并可能有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的研究进展

    作者:南润玲;尚培中;王铁山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且呈现出发病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和多阶段协同作用的结果.研究[1]发现大部分的乳腺癌患者遗传了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2),并证实BRCA1基因与乳腺癌存在密切联系.其变异携带者一生中发生乳腺癌的风险达60%~80%.

  • 乳腺癌中BRCA1基因突变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

    作者:丘晓云;张海添;黄高明;陆云飞

    目的探讨遗传性乳腺癌与卵巢癌易感基因(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1)基因突变、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乳腺癌中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乳腺癌患者标本作研究组,另取10例非癌乳腺组织标本作对照组.利用PCR-SSCP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情况;利用SP(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法)二步法检测ER,比较ER阳性组与ER阴性组BRCA1突变情况.结果10例非乳腺癌组织未检测出BRCA1基因突变.64例乳腺癌标本中检出BRCA1基因突变6例,突变率为9.4%.突变发生在5、12、17外显子上,均为错义突变,ER阳性44例,阳性率为68.75%(44/64).ER阳性组中只有1例BRCA1突变(1/44),ER阴性组中有5例检出BRCA1突变(5/20),两组比较BRCA1突变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广西乳腺癌与BRCA1基因突变有关,BRCA1突变与雌激素受体有关,BRCA1基因突变病人雌激素阴性状态比非BRCA1基因突变病人多.

  • BRCA1相关散发性乳腺癌的病理免疫组化研究

    作者:张海添;陆云飞;曾健;林坚;廖清华;万福强;李祖云;潘红波

    3基因和CerbB-2基因有密切的联系.

  • 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外显子11突变研究

    作者:万福强;陆云飞;张海添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基因exon11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探讨BRCA1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取105例乳腺癌标本为实验组,30例非癌乳腺组织为对照组.应用PCR-SSCP技术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所有标本BRCA1基因外显子11全部序列的突变情况.结果:30例非癌乳腺组织BRCA1基因外显子11未检出突变,105例乳腺癌中有10例发生基因突变,占总例数的9.5%.10例中2例为同义突变:2430T→C,2630T→G;8例为错义突变:2532T→G,2685T→C(2例),3191C→G,3232A→G,3667A→G(2例),3876C→A .结论:BRCA1基因外显子11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对其进行检测可能对乳腺癌的患病风险评估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广西地区散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及其相关临床、组织病理特征的研究

    作者:刘军杰;陈圆圆;李智贤;曾健;袁志刚;张海添;廖新红;丁雪明;罗丹;王斯达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其与乳腺癌的临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广西地区235例乳腺癌患者(包括155例汉族及80例壮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的突变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及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①235例乳腺癌患者BRCA1突变率为8.5%(20/235);其中汉族与壮族乳腺癌患者BRCA1突变率分别为7.1%(11/155)、11.3%(9/8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9,P=0.280).②20例BRCA1突变乳腺癌中CerbB-2阴性表达率为65.0%,三阴性乳腺癌(TNBC)检出率为35.0%;而无BRCA1突变乳腺癌中CerbB-2阴性表达率为30.0%,TNBC检出率为14.8%,两组比较CerbB-2阴性表达率及TNB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1,P=0.002;χ2=4.018,P=0.045).结论:广西地区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率相对较低,汉族与壮族乳腺癌患者BRCA1突变率无明显差异;BRCA1突变乳腺癌CerbB-2阴性表达率高,与三阴性乳腺癌关系密切,提示预后可能较差.

  • Ki-67和BRCA1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赵时梅;严龙;林海兰

    目的探讨Ki-67和BRCA1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评价其在乳腺癌诊断、转移潜能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正常乳腺组织、30例异型增生的乳腺癌旁组织和50例乳腺癌组织Ki-67和BRCA1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Ki-67阳性表达率为92%(46/50),显著高于异型增生及正常乳腺组织(P均<0.01).正常乳腺组织BRCA1 100%(30/30)呈阳性表达,强阳性表达率为70%(21/30),异型增生BRCA1阳性表达率为80%(24/30),强阳性表达率为36.67%(11/30),定位于细胞核.而乳腺癌BRCA1阳性表达率为58%(29/50),无一例强阳性表达,其亚细胞定位除细胞核外,也见于胞浆、胞核胞浆.Ki-67强阳性表达者术后1、3、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弱阳性或阴性表达者(P<0.05);BRCA1表达正常的乳腺癌病人术后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减弱者(P<0.05).结论检测Ki-67和BRCA1表达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和转移潜能及预后的判断.

  • 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陆云飞;张海添;曾健;廖清华;林进令;林坚

    目的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本研究检测BRCA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89例乳腺癌患者标本作实验组,另取非癌乳腺组织标本30例作对照组.每一例标本分别捣碎,分别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每例DNA用PCR扩增BRCA1基因的2、5、17、20等4个外显子.分别将每例病人每个外显子的PCR扩增产物进行SSCP分析,对出现异常区带的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与基因库序列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结果30例非癌乳腺组织未检测出BRCA1基因突变,89例乳腺癌共检测出4例突变,其中2例为5外显子的错义突变(273C>G,287A>T),2例为17外显子的错义突变(5115T>C,5116A>G).乳腺癌BRCA1的基因突变率为4.5%(4/89).结论BRCA1突变与乳腺癌有关系,检测BRCA1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BRCA1突变相关乳腺癌超声影像学特征及其BI-RADS分类的研究

    作者:刘军杰;陈圆圆;李智贤;曾健;张海添;廖新红;丁雪明;罗丹;王斯达

    目的 探讨BRCA1突变相关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其BI-RADS分类特征.方法 200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其中经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出BRCA1基因突变的17例患者为实验组,余183例无BRCA1突变者为对照组.分析BRCA1突变相关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其BI-RADS分类特征.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形态、边缘、后方回声、钙化、肿块内血流以及弹性评分等超声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29.4%(5/17)形态为椭圆形;58.8%(10/17)肿块边缘为小分叶或毛刺;29.4%(5/17)肿块后方回声衰减;41.2%(7/17)肿块内部出现微钙化;52.9%(9/17)肿块内部血流达Ⅱ~Ⅲ级;82.4%(14/17)肿块UE评分为4~5分.BRCA1突变乳腺癌的BI-RADS分类明显低于无BRCA1突变者(u=2.1966,P=0.0280).结论 BRCA1突变相关乳腺癌在形态上趋于良性乳腺肿块表现,其BI-RADS分类易被低判,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可减少漏诊.

  • 易感基因和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丹

    乳腺癌作为女性健康的杀手,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我国虽然是乳腺癌的低发地区,但仍稳居城市女性肿瘤首位,发病率为49.25/100 000,而且近年来呈现年轻化和病例数明显增加的趋势[1].随着细胞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乳腺癌发病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ctide polymorphism,SNP)易感位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 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检测及分析

    作者:付欣鸽;李锋;王振华;胡文浩;米开·热木;蒋金芳;李洪安;李丽;郑玉琴;沈西华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乳腺癌易感基因1)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选取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根治标本110例,对照组为32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PCR-SSCP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的突变.[结果](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的突变率为10%;其中70例维吾尔族散发性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为12.86%;新疆早发性乳腺癌(≤35岁)中BRCA1基因的突变率高于新疆晚发性乳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29,P<0.01).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95,P<0.01).(2)2例双侧乳腺癌中均检测出BRCA1基因的突变.(3)对照组32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中仅发现1例BRCA1基因核苷酸的多态性,110例新疆散发性乳腺癌中发现11例BRCA1基因核苷酸的多态性.[结论]BRCA1突变可能与新疆早发性乳腺癌尤其是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及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 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李文凤;胡震;柳晓义;张斌;曹明智;王永胜;赵林;刘雁冰;袁文涛;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目的 研究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发生情况以及家族史在突变携带者识别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4个乳腺癌临床医疗中心的188例早发性乳腺癌病例(发病年龄≤40岁),其中39例(20.1%)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从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和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进行PCR扩增.其中22例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方法进行突变初筛,166例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初筛;对发现的异常片段通过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确认.对发现重复出现突变的样本,选取5个与BRCA1基因连锁的标记(D17S855、D17S1322、D17S1323、D17S1326和D17S1327)进行等位基因型分析.结果 在15例(8.0%)患者中发现有12个BRCA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其中BRCA1 1100delAT和5589del8突变分别在3个和2个患者中发现.在39例同时伴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的病例中共发现有9例(23.1%)携带突变.有(无)乳腺癌家族史的早发性乳腺癌病例间BRCA1基因的突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出现的突变在所有检测病例中出现的频率为2.7%,在所有检测到的突变中占33.3%.两个来自中国北方的BRCA1 1100delAT突变携带病例有相同的等位基因型,而与来自上海地区的此突变携带者的等位基因型在D17S1322位点上有所差异.两例5589del8突变携带者在所检测的5个STR位点上有完全相同的等位基因型.结论 这是到目前为止较大规模的关于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的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分布的全面认识.在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在肿瘤的发生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伴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病例中该基因突变的意义尤为突出.两个重复出现的突变可能在中国人群中有始祖效应,在进行全基因检测前对其先进行检测可能非常合算.

  • 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的频发突变5589del8

    作者:胡震;李文凤;柳晓义;张斌;曹明智;王永胜;赵林;宋传贵;陆劲松;吴炅;狄根红;沈坤炜;韩企夏;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目的 研究在中国大陆乳腺癌人群中是否存在BRCA1/2基因突变的"热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乳腺癌医疗中心的177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426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前期研究中已发现的BRCA1/2基因突变位点,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DNA测序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已知位点的突变检测.结果 在前期研究的70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本研究的177例患者(共247例)中,共发现3例BRCA1 5589del8突变的携带者,在426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也发现了2例BRCA1 5589del8突变的携带者.单倍型分析的结果显示这5例患者具有相近甚至相同的单倍型.结论 BRCA1 5589del8突变是中国人群中BRCA1基因的频发突变,它是否是中国人群中的"始祖突变"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中国上海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

    作者: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来自35个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家系中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共35例患者,其中13例发病年龄≤40岁.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突变分析先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筛查,之后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4个突变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位点--拼接点突变(IVS17-1G>T; IVS21+1G>C);另两个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移码突变(1100delAT;5640delA).BRCA2基因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位于11号外显子上,为移码突变(5802delAATT).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单核苷重复多态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频率(11.4%)高于BRCA2基因(2.9%).结论新发现的2个BRCA1基因的拼接点突变可能是中国上海人群家族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我国上海地区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该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中BRCA基因的突变谱,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筛查模式.

70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