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β-咔啉类生物碱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作者:樊玉祥;曾凡业;张洪亮

    目的 观察β-咔啉类生物碱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β-咔啉类生物碱处理人胃癌SGC-7901细胞48 h后,检测细胞增殖、凋亡情况,并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测定细胞中抑癌基因PTEN、蛋白激酶β(AKT)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的β-咔啉类生物碱均能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其中40 μg/mL浓度的抑制效果较其他浓度及5-Fu干预组更显著(P<0.01),并可诱导细胞凋亡.不同浓度β-咔啉类生物均可引起PTEN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AKT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其中40 μg/mL浓度的调节效果较其他浓度及5-Fu干预组更显著(P<0.01).结论 β-咔啉类生物碱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TEN及下调AKT蛋白的表达实现.

  • 鞘内注射不同浓度蛋白激酶B抑制剂Ⅳ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影响

    作者:隽立芹;马正良;顾小萍

    目的 通过观察鞘内注射不同浓度的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抑制剂Ⅳ对切口痛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小鼠痛行为学的影响,初步探讨Akt在阿片诱导的痛觉过敏(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OIH)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C57BI/6小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切口痛+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组(Ⅰ组)、瑞芬太尼+DMSO组(R组)、Akt抑制剂Ⅳ0.08 μg/10μl组(A1组)、Akt抑制剂Ⅳ0.16 μg/10μl组(A2组)、Akt抑制剂Ⅳ0.32 μg/10μl组(A3组),其中DMSO是Akt抑制剂Ⅳ的溶媒.所有分组均在右侧足做切口痛,R组、A1组、A2组及A3组造模同时腹部皮下泵注瑞芬太尼(0.04 mg/kg)30 min.R组及A1组、A2组及A3组术前30 min分别鞘内给予10% DMSO 10μl和相应浓度的Akt抑制剂Ⅳ10μl.各组小鼠在术前1 d(T0)及术后6 h(T1)、1(T2)、2(T3)、3(T4)、5(T5)、7 d(T6)检测术侧后足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及机械缩足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PMWT). 结果 与Ⅰ组和基础值比较,R组、A1组、A2组及A3组术后各时间除术后7d外PMWT和PWTL均降低(P<0.05);与R组比较,A1组、A2组及A3组术后6h、1、2d的PMWT [(5.03±0.62)、(6.10±0.86)、(5.92±0.88)、(6.01±1.02) g;(4.07±0.79)、(4.73±0.48)、(4.77±0.59)、(4.86±0.56)g;(5.05±0.75)、(5.99±0.63)、(5.99±0.71)、(6.00±0.81)g]和术后1、2、3d的PWTL明显升高[(0.48±0.06)、(0.60±0.08)、(0.61±0.07)、(0.58±0.04)s;(0.38±0.07)、(0.50±0.08)、(0.48±0.06)、(0.45±0.08) s;(0.37±0.09)、(0.52±0.09)、(0.49±0.12)、(0.58±0.21)s](P<0.05);A1组、A2组及A3组的各时间点的PWMT和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预先鞘内注射Akt抑制剂Ⅳ能够有效缓解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而且没有剂量依赖性.

  • 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与肾脏疾病

    作者:彭翔;肖力;孙林;刘伏友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m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v-akt murine thym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Akt)通路是真核细胞关键的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凋亡、代谢、增殖及分化等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功能.近年来发现此通路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它在糖尿病肾病(DN)、狼疮性肾炎、多囊肾、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 隐丹参酮对Akt2基因缺失雄性小鼠生殖及代谢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玲玲;张跃辉;王娜梅;吴效科;侯丽辉

    目的:检测蛋白激酶B2(Akt2)基因缺失对睾丸生殖功能的影响,探讨隐丹参酮对Akt2基因缺失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调控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①雄性Akt2-/-纯合子小鼠29只,Akt2+/+野生型小鼠15只.将Akt2+/+小鼠随机分为2组:A(Akt2+/+,基础组,n=7)、B(Akt2+/+,刺激组,n=8);Akt2-/-小鼠随机分为4组:C(Akt2-/-,基础组,n=7)、D(Akt2-/-,刺激组,n=8)、E(Akt2-/-,溶剂组,n=7)、F(Akt2-/-,隐丹参酮组,n=7);②B组、D组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兴奋试验,5 IU/20 g,A组、C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刺激4h后取材;F组给予中药隐丹参酮治疗,600 mg/kg每日2次灌胃,连续8周,E组予等体积的溶剂,A、B、C、D组测随机血糖,E及F组治疗前后分别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2 g/kg体重.③称取各组体重和双侧睾丸重量,测血清睾酮(T)水平,RT-PCR法检测各组睾丸甾体激素合成酶及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①随机血糖测定发现C、D组小鼠血糖显著高于A、B组小鼠[(10.38±1.42),(10.96±1.81) mmol/L vs(7.92±0.63),(8.32±0.44) mmol/L,P<0.05],OGTT实验发现,治疗前后E组和F组0、30、60及120 min血糖值均无显著差别(P>0.05);②体重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C、D组睾丸重量显著高于A、B组[(0.17±0.01),(0.17±0.01)gvs(0.15±0.02),(0.15±0.01)g,P<0.05],E、F组睾丸重量无显著差别.血清T水平C组显著高于A组[(9.08±1.59) nmol/L vs(6.42±0.95)nmol/L,P<0.05],F组显著低于E组[(5.94±0.49) nmol/L vs (8.18±1.44) nmol/L,P<0.05];③RT-PCR检测,基础状态下C组小鼠睾丸组织中Cyp11、Cyp17、3β-HSD、Star、Gsk3β 、Erk-1、MCM.2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小鼠(P<0.05);hCG刺激后B组和D组Cyp11、Cyp17、3β-HSD、Star mRNA的表达都显著增强,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F组睾丸组织中Cyp11、Cyp17、3β-HSD、Star、Gs k3β、Erk-1、MCM2 mRNA的表达水平较E组明显下降(P<0.05). 结论:Akt2基因缺失可以影响雄性小鼠糖代谢及睾丸功能,出现糖代谢异常及雄激素分泌异常,其分子机制为糖代谢关键分子表达增高及雄激素合成关键酶表达升高,中药隐丹参酮可以降低雄激素水平,其作用机制为降调节雄激素合成关键酶的表达水平.

  • 胶球藻多糖对老年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

    作者:董理鸣;金英;刘屹立;王平

    目的:探讨胶球藻多糖(CGD)对老年大鼠前列腺增生是否有对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用21月龄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3组:老龄大鼠对照组;CGD低剂量组[50 mg/(kg·d)];CGD高剂量组[100 mg/(kg·d)];另设青年大鼠对照组(3月龄).采用食物咀嚼法给药,连续给药3个月.给药3个月后,切除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称取前列腺湿重;HE染色观察前列腺组织结构的改变,Masson染色观察前列腺间质的改变,Western印迹观察各组前列腺组织磷酸化3-磷脂酰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PDKl)、蛋白激酶B(PKB/Akt)和PTEN蛋白表达的改变. 结果:老年大鼠前列腺湿重和前列腺指数较青年对照组明显增加,分别从(550±60) mg,1.94±0.10增加到(1 220±140) mg,2.08 ±0.17(P <0.01).连续应用CGD[100 mg/(kg·d)]3个月的老年大鼠前列腺湿重和前列腺指数较老年对照组明显降低[(1 080±97) mgvs(1 220±140) mg,P<0.01;1.85 ±0.16 vs 2.08 ±0.17,P<0.05).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老年大鼠前列腺上皮组织和间质均较给药组大鼠厚,特别是间质增厚更明显.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老年大鼠前列腺组织磷酸化PDK1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较青年对照组大鼠明显增加,而磷酸化PTE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CGD[50、100 mg/(kg · d)]可明显降低老年大鼠前列腺组织磷酸化PDK1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磷酸化PTEN蛋白表达水平.但各组间总的PDK1、Akt和PTEN蛋白表达水平没有差异. 结论:CGD能明显抑制老年大鼠的前列腺增生,这种抑制作用与下调PI3 K/Akt通路有关.

  •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肿瘤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

    作者:强占荣;杨国栋;吴静;周永宁

    整合素和生长因子受体参与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ECM)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从而与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迁移以及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等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on-linked kinase,ILK)作为一种重要的接头蛋白和信号蛋白,在整合素和生长因子受体参与介导的上述作用及信号传递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 胃癌组织中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苗莹莹;王建宁

    目的 观察磷酸化Akt(P-Ak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及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Akt蛋白的表达,应用Image J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图像分析,计算条带与β-actin的灰度比值.结果 P-Ak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P<0.05),且与TNM分期、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 (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存在Akt的活化.P-Akt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及进展有关.

  • FOXO转录因子在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诱导中的作用

    作者:王涛;徐恩

    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亦即Akt)作为一类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调控细胞的许多重要功能,如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和糖代谢等.Akt/PKB执行这些功能,主要是通过磷酸化一系列下游底物完成的.作为Akt的重要底物之一,FOXO转录因子在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引起重视.FOXO转录因子主要受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信号通路磷酸化的调节,并伴随有业细胞分布的重新定位.文章就FOXO转录因子在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做了综述.

  • 红景天甙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PI3K/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作者:张宇红;叶民;汪锡金;王刚;杨红旗;马建芬;王志全;陈生弟

    目的 研究红景天甙对帕金森病(PD)小鼠脑组织中PI3K/蛋白激酶B(PKB)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30只C57BL雄性小鼠随机分为PD组、红景天甙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纹状体中Akt/pAkt(ser 473)及其下游糖原合成酶激酶-313(GSK-3β)/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ser 9)]、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AD和Bel-2的表达.结果 红景天甙组及正常对照组纹状体pAkt(ser 473)表达(0.5487±0.01376,0.5055 ±0.0524)比PD组(0.3069 ±0.08734)显著增高(均P<0.05);pGSK-3β(set 9)蛋白表达(0.6959 ±0.3327)较PD组(0.4884±0.02257)显著增高(P<0.05).红景天甙组的Bcl-2/BAD比值(1.2669 ±0.231)明显高于PD组(0.4583 ±0.088)(P<0.05).红景天甙组小鼠纹状体中活化的Caspase-3蛋白(0.0874 ±0.0109)比PD组(0.1409 ±0.089)明显下降(P<0.05).结论 红景天甙能使PI3K/PKB信号转导途径中Akt在ser 473位点以及GSK3±在ser9位点的磷酸化程度增高、上调Bcl-2/BAD比值、抑制Caspase-3蛋白的活化,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蛋白激酶B表达及β-七叶皂甙钠的干预作用

    作者:张勇;丁新生;高飞;顾萍;张化彪;宋春杰;邓晓宣;姚娟;朱国庆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蛋白激酶B(AKt)的表达,探讨β-七叶皂甙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和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后3组又各分为6 h、12 h、1 d、3 d、7 d组;用Ⅶ型胶原酶注入到大鼠右侧苍白球诱导脑出血模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损伤侧皮质区细胞凋亡及AKt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β-七叶皂甙钠对此的影响.结果脑出血组TUNEL阳性细胞于脑出血后6 h出现, AKt于脑出血后12 h表达增多,二者均在第3 d达到高峰,1周仍有表达.治疗组1 d、3 d、7 d时间点TUNEL阳性细胞较脑出血组明显减少(P<0.05~0.01),AKt表达较脑出血组显著增加 (P<0.05~0.01) .结论β-七叶皂甙钠可以减少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AKt表达有关.

  • 恶性黑素瘤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信号通路

    作者:杨凌云;黄长征

    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参与增殖、分化、凋亡和葡萄糖转运等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近年来发现,IA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其下游分子蛋白激酶B所组成的信号通路与人类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通路调节黑素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其活性异常不但能引起细胞恶性转化,而且与黑素瘤细胞的迁移、黏附、血管生成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等相关.目前以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为靶点的恶性黑素瘤治疗策略正在研究中.

  • 紫外线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机制的研究

    作者:李燕华;毕志刚

    目的:探讨中波紫外线(UVB)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的信号途径.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磷酸化EGFR表达.ELISA检测上清液中VEGF水平.结果:UVB照射后15 min可以检测到磷酸化EGFR表达,30 min时达高峰,1 h开始下降,2~8 h降至基础水平,而EGFR表达量不变.UVB(30mJ/cm2)分别照射EGFR+/-、EGFR+/+和EGFR-/-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结果显示EGFR+/+MEF组VEGF分泌明显高于EGFR+/-MEF组和EGFR-/-MEF组,UVB对EGFR-/-MEF的VEGF分泌促进作用不明显.EGFR磷酸化酶抑制因子PD153035可明显抑制VEGF分泌,1μmol/L有抑制作用,5μmol/L抑制作用增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高度选择性抑制剂LY294002及不可逆抑制剂wortmannin均可明显抑制VEGF分泌.结论:紫外线通过EGFR-PI3K-蛋白激酶(AKT)途径增强VEGF分泌.

  • 黄芪多糖对OGD条件下细胞生存及AKT磷酸化的影响

    作者:王硕;冯怡;王令仪;王源;徐德生;阮克锋

    观察黄芪多糖(APS)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的保护作用以及Akt通路其中发挥的角色,以期探索APS细胞保护作用机制.用MTT法考察APS对HMEC-1细胞活力的影响;用体外缺氧缺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在OGD条件下,用LDH法检测细胞死亡率;用Western blotting法,研究APS对Akt通路的调节作用;利用Akt抑制剂Wortmannin作为阻断剂,考察Akt通路在APS细胞保护作用中发挥的角色.结果表明APS对HMEC-1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对OGD诱导的内皮细胞死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显著减少细胞死亡率,且其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且APS能诱导Akt磷酸化,而Akt抑制剂Wortmannin可降低APS对OGD诱导的内皮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这些结果提示,APS可能是通过诱导Akt磷酸化,保护细胞减少OGD诱导的细胞死亡.

  • 羟氯喹促进ERK1/2磷酸化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胡秀兰;邵东华;马晓冬;罗红;谢云斌;夏艳

    目的:探讨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分为6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低剂量羟氯喹预处理组(HCQ250组)、中剂量羟氯喹预处理组(HCQ500组)、高剂量羟氯喹预处理组(HCQ1000组)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ERK1/2)抑制剂U0126预处理组(U0126组),每组均为12只.采用线栓法行短暂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I/R组行MCAO后2 h再灌注,HCQ250组、HCQ500组、HCQ1000组和U0126组分别在MCAO前72 h、48 h和24 h经侧脑室注射8μL 250、500、1000和1000μmol/L HCQ,其中U0126组在每次注射1000μmol/L HCQ后12 h再经侧脑室注射8μL 1000μmol/L U0126;对照组不栓塞大脑中动脉,其余处理同I/R组.再灌注6 h时将每组一半大鼠断头取脑,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半暗带脑组织ERK1/2、p-ERK1/2、抗凋亡因子Bcl-2和促凋亡因子cleaved caspase-3、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磷酸化CREB(p-CREB)、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再灌注24 h时采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量表检测剩余大鼠的神经功能,再断头取脑后采用2%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余5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ERK1/2、cleaved caspase-3、p-CREB和p-Akt表达显著增高,Bcl-2表达降明显低(P均<0.05);与I/R组比较,HCQ250组、HCQ500组、HCQ1000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升高,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ERK1/2、Bcl-2、p-CREB、p-Akt表达明显增高,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明显(P均<0.05);与HCQ1000组比较,U0126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ERK1/2、Bcl-2、p-CREB和p-Akt表达降低显著,cleaved caspase-3表达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羟氯喹可能通过CREB/Akt信号通路促进p-ERK1/2表达,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 蝙蝠葛酚性碱对脑缺血大鼠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KB表达的影响

    作者:杜永强;白云;赵大卓;姜波;苏云明

    目的:探讨蝙蝠葛酚性碱(phenolic alkaloids from Men/spermura daur/cum,PAMD)预处理对脑缺血后大脑皮质细胞凋亡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方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并用受试药物术前连续预处理模型大鼠7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假手术组,模型组,PAMD高、中、低剂量组,尼莫地平、银杏叶片预处理组大鼠缺血后24,48,72 h大脑皮质中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KB表达变化.结果:行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大鼠大脑皮质PKB均被诱导表达,PAMD预处理7 d后,缺血后各时间点大鼠大脑皮质PKB表达明显升高.结论:PAMD能明显促进缺血脑损伤后抑制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KB表达水平,从而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 血栓素A2及PI3K/AKT信号通路在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作用研究

    作者:侯敬;李斯宁;张玉芳;梁爽;张秀荣;张义;朱艳菊

    目的:研究血栓素A2(TXA2)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在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子痫前期孕妇为观察组,同期3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胎盘组织中TXA2的表达,采用Caspase 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凋亡蛋白Caspase 3表达,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患者血清和胎盘组织中PI3K、AKT的基因和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TXA2、PI3K、AKT含量明显升高,Caspase 3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胎盘组织内TXA2、PI3K和AKT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胎盘组织内TXA2蛋白平均光密度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体内TXA2呈异常过表达状态,且PI3K/AKT信号通路在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PI3 K/Akt 信号通路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李建;周怀君

    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是肿瘤、炎症等发生发展过程中一条重要的信号通路。研究发现,在许多肿瘤组织中, PI3 K/Akt信号通路过度表达和活化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上游分子通过与PI3K结合,使其构象发生改变,从而磷酸化激活Akt,Akt的活化能调控其下游分子,参与肿瘤调控通路。近年来,PI3 K/Akt信号通路在肿瘤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多种肿瘤组织中检测到PI3 K/Akt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因此靶向该信号通路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关于靶向PI3 K/Akt信号通路的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临床试验已经展开,Wortmannin、LY294002等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蛋白激酶B(Akt)在沙土鼠海马缺血耐受中的表达

    作者:冯美江;丁新生

    目的:探讨沙土鼠海马缺血耐受与CA1区蛋白激酶B(Akt)表达及锥体神经元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沙土鼠16只,随机分为A(2 min缺血组)、B(5 min缺血组)、C(2 min缺血+5 min缺血组)、D(假手术组)4组,每组4只.免疫组化(SP法)检测海马CA1区Akt表达,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锥体细胞凋亡.结果:A、C两组表达的Akt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B组,D组无明显Akt表达;B组锥体细胞凋亡较A、C两组显著,D组未见明显凋亡细胞.结论:Akt可能通过抑制锥体细胞的凋亡参与介导沙土鼠海马缺血耐受.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锦英;张郁青;杨乃全;张定国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rthropoietin,EP)对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探讨.方法:分离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建立H/R模型.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①H/R组缺氧2 h,复氧4 h;②EP组在缺氧前1 h予EP(10 U/ml),随即缺氧2 h,复氧4 h;③Wortmannin+EP组(W+EP) 在EP预处理前30 min予3-磷脂酰肌醇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特异性阻断剂Wortmannin(100 nmol/L);④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EP受体表达和p-AKt/AKt比值.结果:EP可明显降低缺氧/复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并明显增强SD乳鼠心肌细胞p-AKt/AKt比值;而Wortmannin减弱了EP的抗细胞凋亡作用,显著降低了p-AKt/AKt比值.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心肌缺氧/复氧损伤;EP可减少缺氧/复氧引起的SD乳鼠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EP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丁基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Akt磷酸化的影响

    作者:温相如;徐洲;宋远见;朱广远;徐楚潇;丁佳吉;刘红芝;刘永民;张荣丽

    目的 探讨丁基苯酞是否通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的影响而延缓了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方法 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丁基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注后信号蛋白Akt磷酸化的影响;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注后丁基苯酞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缺血/再灌注6h丁基苯酞组其Akt的磷酸化明显提高(P<0.05),丁基苯酞对CA1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P<0.05).结论 丁基苯酞增强脑缺血/再灌注后Akt的磷酸化可能是其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483 条记录 12/25 页 « 12...9101112131415...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