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外科理论与实践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Surgery Concepts & Practice 외과리론여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610
  • 国内刊号: 31-175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0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林言箴;李宏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胃癌中IRX1基因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功能预测

    作者:于颖彦;计骏;潘玉申;刘炳亚;朱正纲;林言箴

    目的:研究胃癌中同源盒基因IRX1的表达并分析该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特征.方法:从NCBI基因数据库中提取IRX1基因(NM-024337)编码序列及5'端转录起始点上、下游各3,000 bp,利用生物信息学程序进行基因结构与蛋白同源性分析;对7株人胃癌体外培养细胞株及57例胃癌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IRX1基因mRNA表达.结果:IRX1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富含CpG岛;基因编码蛋白质含有HOX与IRO两个模序,3'端第400~450氨基酸为富含脯氨酸区域;IRX1~IRX6为高度同源性蛋白.7株胃癌细胞株中4株IRX1表达消失,3株表达降低.57例正常胃粘膜有IRX1 mRNA表达,但对应的胃癌组织中20例(35.09%)mRNA表达下降,其中肠型胃癌占65%.结论:IRX1基因在胃癌中呈不同程度的表达下调,并与胃癌的形态学表型,尤其是肠型胃癌明显相关.IRX1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存在高甲基化结构基础.

  • 保乳手术切缘阳性的临床病理学因素分析

    作者:李刚;冯立民;孙宪春;乔广东;朱世光;吉田和弘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切缘阳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学因素.方法:总结305例作保乳手术的乳腺癌病例,对保乳手术术中快速病理结合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保乳手术切缘阳性与病人年龄(≤35岁)、广泛导管内成分(EIC)、浸润性小叶癌等因素有关(P<0.05).结论:在行保乳手术时,术中应详细检查切缘状况,对年轻病人、具广泛导管内成分、浸润性小叶癌者,须慎重选择保乳手术及切除范围的设定.

  • 可切除性胰腺癌多时相介入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傅德良;徐近;龙江;虞先浚;金忱;李骥;狄扬;倪泉兴;张延龄

    目的:探讨术前和术后多时相介入化疗在可切除性胰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术前判断可切除性胰头癌病人38例随机进入多时相介入治疗组(试验组)和术后介入治疗组(对照组),通过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改变和对标本肿瘤组织相关基因检测观察术前介入的疗效和作用机制;随访两组病人的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时间,以及肝转移的发生率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术前介入治疗组部分甲基化相关基因(MBD1、E2F5和RB)的表达明显下降、细胞凋亡比值(bax/bcl-2)明显增加、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降低,病人疼痛明显缓解(P<0.05);对照组肝转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结论:术前和术后多时相介入化疗能明显抑制胰腺癌肿瘤细胞生长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减少肝转移的发生,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

  • ABCG8基因T400K多态性与胆囊结石病以及血脂水平的关系

    作者:王勇;吴卫泽;韩天权;蒋兆彦;费健;姜志宏;秦俭;蔡杏兴;张圣道

    目的:探讨人类ABCG8基因T400K多态性与胆囊结石病的关系,以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对283例胆囊结石病人和212例健康人群采集静脉血,提取其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ABCG8T400K多态性,并经DNA测序验证;测定血脂.结果:T400K在总体胆石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无显著差异(21.6%比17.0%,P=0.205);但在男性胆石组中,K400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5.9%比11.9%,P<0.01),女性中无差异(18.6%比21.6%,P=0.531).胆石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4±0.88)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07±0.78)mmol/L,P<0.01.在TT纯合体胆石病人中,总胆固醇[(4.38±0.98)mmol/L比(4.02±0.83)mmol/L,P<0.05]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9±O.87)mmol/L比(2.05±0.76)mmol/L,P<0.01]也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但在TK/KK中,胆石组和对照组的血脂无差异.结论:ABCG8基因T400K多态性影响胆固醇代谢,K400携带者是男性胆石病的危险因素.

  • 支架植入治疗左半结肠直肠癌所致的急性梗阻

    作者:樊友本;程英升;陈尼维;许惠敏;杨喆;汪昱;郑起;黄玉耀;冯昌宁

    目的:探讨肠道支架放置对左半结肠直肠癌所致的急性梗阻之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00年5月~2006年6月收治的42例左半结肠直肠癌所致的急性梗阻进行临时性或姑息性支架放置;观察支架植入后梗阻缓解情况和并发症.结果:42例中34例支架植入成功(81.0%),24 h内的临床梗阻缓解率为94.1%(32/34),全组无死亡发生.术后并发结肠穿孔和食物残渣堵塞支架各1例,均改作Hartmann手术;支架移位和肛门疼痛各2例.18例经过肠道准备和全身支持治疗后再行根治性手术;另14例支架植入属永久性姑息性治疗.结论:肠道支架植入对左半结肠、直肠癌所致的急性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时过渡性或永久性姑息性治疗手段,可借以免除急诊结肠造瘘术.

  • 磁共振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仇生龙;项富海

    目的:评估磁共振(MRI)检查在乳腺癌中的诊治价值.方法:53例临床和(或)钼靶摄片上疑有乳腺恶性病变的女性病人,行MRI检查;所有病人都接受外科手术和病理学诊断.结果:41例乳腺癌病人中,MRI检查检出乳腺癌37例,检出率为90.24%;钼靶摄片检出乳腺癌33例,检出率为80.48%;二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有2例乳腺癌病人,因术前MRI提示有多发病灶而未能行保乳手术.结论:增强MRI诊断乳腺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对钼靶摄片评价较为困难的致密(型)乳腺尤有一定独到之处,二者联合使用可大为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MRI检查有利于乳腺癌分期并指导其临床治疗.

  • 乳腺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研究

    作者:王红鹰;邹强;周坚;金贻婷;劳正胤;应学翔;顾斐;任长才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病变的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1例乳腺癌的癌前病变的B超、钼靶摄片及纤维乳管镜检查等诊断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其各自的诊断价值.结果:全组病例均经手术切除活检诊断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纤维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病人病灶检出率为93.75%(45/48);B超对癌前病变的检查符合率为39.69%(52/131),肿块组、溢液组及无肿块无溢液组分别为52.94%(27/51)、10.41%(5/48)和62.50%(20/32);钼靶摄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符合率为53.41%(47/88),肿块组、溢液组及无肿块无溢液组分别为53.33%(16/30)、28.13%(9/32)和84.62%(22/26).结论:合理应用B超、钼靶摄片及纤维乳管镜等检查手段,是早期检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的有效措施.

  • 5-氟尿嘧啶腹腔内缓释化疗的家兔门静脉血药浓度测定

    作者:姜福全;王强;蔡清萍;杨伟志

    目的:测定5-氟尿嘧啶(5-FU)腹腔内缓释化疗后家兔门静脉血中的药物浓度.方法:以家兔为模型分别行5-FU静脉化疗、腹腔化疗和缓释化疗,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门静脉血中的5-FU浓度.根据各组门静脉血浓度-时间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缓释化疗组家兔门静脉血药浓度高值出现在给药后2 h左右,达0.82μg/ml,但持续时间较长,且随时间延长门静脉血药浓度变化较小,在给药16 d后仍可测出.腹腔化疗组给药后15 min门静脉血5-FU浓度达20.67μg/ml,但持续时间短,24 h后浓度极低.AUC静脉组=21.57(μg /ml·h),AUC腹腔组=42.85(μg/ml·h),AUC 缓释组=70.08(μg/ml·h).结论:5-FU腹腔内缓释化疗延长了门静脉血中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增强了对肝脏的化疗效果.

  • 胰腺癌SOCS-1基因异常甲基化研究

    作者:戎叶飞;秦新裕;靳大勇;秦莹;楼文晖;江山;吴文川;倪晓凌

    目的:探索人类胰腺癌中SOCS-1基因是否由于异常甲基化而表达抑制;查询此现象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集25例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的肿瘤标本及5例对应的正常胰腺组织,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反应研究胰腺癌组织中SOCS-1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同时运用实时定量PCR分析SOCS-1基因的表达.结果:25例胰腺导管腺癌病人中有9例(36%)SOCS-1基因呈CpG岛甲基化,而正常组织则无SOCS-1基因CpG岛甲基化;SOCS-1基因CpG岛甲基化组的SOCS-1基因表达量与无SOCS-1基因CpG岛甲基化组相比,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证明SOCS-1基因CpG岛甲基化可以抑制SOCS-1基因表达.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相结合比较,发现SOCS-1基因CpG岛甲基化与年龄、性别、肿瘤体积、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等因素无关.结论:在胰腺导管腺癌中存在SOCS-1基因CpG岛甲基化,且由于CpG岛甲基化而促使基因表达抑制.SOCS-1基因CpG岛甲基化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 重视结肠直肠癌外科综合治疗的规范化

    作者:万德森

    目前全球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Parkin博士报告,1980年全球结肠直肠癌新增病例57.21万例,1985年为67.8万例,1990年为78.3万例,2000年增至94.5万例.

  • 基于肿瘤生物学特性进行胰腺癌综合治疗

    作者:倪泉兴;傅德良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肿瘤,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近30年来发病率已增长3~7倍.美国发病率达10/10万人,我国发病率为5.1/10万人,上海市区增至10.1/10万人.由于早期诊断困难,约3/4的病人确诊时已不能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而且术后复发转移早、发生率高,5年生存率<5%[1].单一的手术治疗、化疗或放疗效果都不甚理想,所以,胰腺癌的诊治仍是胰腺外科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 肝细胞癌综合治疗

    作者:樊嘉;史颖弘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各种方法治疗后的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7%左右,全世界每年由于肝细胞癌所致的死亡人数可达60万[1].既往肝癌疗效极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早期诊断困难,随着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选,CT、MRI及PET等影像技术的提高,目前已能精确诊断并定位0.5 cm左右的早期肝癌.而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理解.因此,近年肝癌的诊断及治疗有了很大提高,对传统的治疗手段不断也有新的认识,基于生物学研究的进步而发展的生物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 胃癌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

    作者:李国立;李宁;黎介寿

    癌肿对机体的威胁并不完全在于癌细胞本身,而主要是癌细胞的积累对相应脏器功能的影响,癌肿的浸润、转移使所涉累的脏器的功能受到相应损害,终导致脏器功能衰竭、机体死亡.胃癌的浸润、转移就很易影响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营养不良在胃癌病人中较为常见,严重者会影响胃癌的治疗,而营养支持也就成为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步骤之一.

  • 直肠癌根治术中关注术后生活质量的策略

    作者:顾晋;李明

    结肠直肠癌是西方国家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结肠直肠癌在近年有上升趋势,已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4位.在我国的结肠直肠癌中,约70%发生在直肠,且大多位于中低位直肠[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外科器械的改进及外科医师的不断探索,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有了长足进步.

  • 胃癌术前分期与外科综合治疗

    作者:燕敏;严超

    1881年Billroth首次成功施行了胃癌切除术,迄今已120余年,外科手术仍被认为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目前,早期胃癌的治疗发生了很大变化,即提出缩小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手术;进展期胃癌的治疗则已向"手术加围手术期化疗"的模式转变.正确的胃癌术前分期对选择合理的外科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术前分期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和胃癌外科综合治疗的现状作一阐述.

  • 晚期消化系肿瘤镇痛治疗新进展

    作者:于世英

    腹痛是晚期消化系统肿瘤的常见症状.2006年我国调查7 455例癌症病人的疼痛发病情况显示,消化系统肿瘤所致腹痛约占癌症疼痛的23%.在中、重度癌症疼痛病人中,消化系统肿瘤引起的腹痛约占癌症疼痛的39.5%[1,2].

  •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对内镜甲状腺手术止血效果分析

    作者:江行;江道振;郑向明;仇明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PH)是一种新型止血药物,能直接作用于手术创面,迅速止血,其在外科临床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疗效,但目前尚无将MPH应用于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MPH在内镜甲状腺手术中的止血效果.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26例临床报告

    作者:郭振韬;毕铁强;滕维霞

    既往对腋淋巴结清扫术术式只强调保留胸长神经、胸背神经以避免术后发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而对司纯感觉的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的保护却未给予足够重视,术后常因ICBN的受损而致患侧上臂、对应胸壁等部位麻木、烧灼感、疼痛等感觉异常而影响病人生活质量.2004年6月以来,我科选择26例乳腺癌病人在腋淋巴结清扫的同时保留ICBN,结果发现术后患侧上臂感觉障碍发生率明显下降,现分析总结如下.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作者:朱雷明;孙保军;姜卫东;王学志;朱才松;杨军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占肠道缺血性疾病的5%~10%,由此引起的急腹症有较高的误诊率和死亡率.我院2003~2006年共收治4例MVT病人,对该病诊治过程中的经验体会进行了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 外伤性小肠穿孔合并腹外疝的诊治

    作者:许海平;陈军杰

    小肠穿孔和腹外疝均是比较常见的腹部疾病之一,但外伤性小肠穿孔合并腹外疝的处理临床报道较少.自1993年至2005年我院共收治外伤性小肠穿孔合并腹外疝15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 阑尾恶性肿瘤13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超;陈腾;吴坚;胡皆乐;左青松

    阑尾恶性肿瘤临床少见,对其临床治疗方法目前存在争议,现结合近10年本科诊治的13例阑尾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 MAPK与乳腺癌细胞凋亡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张瑞;郭善禹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一类细胞内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目前已发现存在着多条并行的MAPK信号转导通路,不同的细胞外刺激可以激活不同的MAPK信号通路,许多生长因子、细胞因子、G蛋白偶联受体、应激信号及有丝分裂原等均可激活MAPK信号转导通路.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综述主要论述如何通过MAPK信号转导系统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张浩波;尹路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是一种经肛门切除肿瘤的微创保肛手术方法,由德国Buess等[1]于1983年首次应用于临床.该手术通过一种特殊设计的直肠镜将高质量的视觉系统与压力调节充吸气装置相结合,直肠镜直径为4 cm,轴长分12 cm和20 cm两种,以适应不同部位的病灶,通过固定装置固定于手术台,直肠镜面板上有4个用特制的橡胶袖套密闭的操作孔.

  • 肝右后叶活体部分肝移植

    作者:叶晟;董家鸿

    成人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用于治疗终末期肝病已被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成人LDLT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移植肝大小不匹配,一般移植肝体积<40%的受体标准肝体积(standard liver volume,SLV),或供肝重量与受体体重的比例(graft recipient body weight,GRBW)<0.8%时会大大降低受体存活率(小体积供肝)[1,2].

    关键词: 肝移植 活体 方法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术前放射治疗

    作者:王永兵;缪旭东;郁宝铭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近年直肠癌的发病率更呈明显上升趋势.自1907年Miles首次完成直肠癌根治手术后数十年间,尽管外科技术不断完善,可直肠癌单纯外科手术的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0%,直至1982年Heald等提出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rectal excision,TME)的操作原则后,使局部复发率有了明显的下降[1],但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则较差,为提高直肠癌病人的生存率,对直肠癌采取综合治疗势在必行.

  • 进一步提高实体瘤疗效的努力方向

    作者:朱正纲

    近20年,我国有关实体肿瘤的预防、基础及临床研究水平已获很大提高,个别领域已趋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但就整体而论,与先进者相比仍存差距[1].2006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在沪联合举办<肿瘤研究进展研讨会>,与会的中外专家充分交流了肿瘤诊治的发展趋势与新成果.

  • 生物信息学(4):基因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阳德

    基因诊断一、基因诊断的定义基因诊断又称DNA诊断或分子诊断,被医学界称为第四代诊断技术,是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一个前沿和基本的问题之一,其利用重组DNA技术作为工具,直接从基因水平检测致病微生物的存在和种类、人类遗传病的基因缺陷等,并进一步从转录或翻译水平分析基因的功能,从而成为临床诊断领域中病原体检查、遗传病诊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检测的重要手段.1978年,美国科学家首次采用羊水细胞对胎儿进行血红蛋白病的产前基因诊断获得了成功,从此开创了疾病基因诊断的新纪元.

  • 生物信息学(3):生物芯片技术

    作者:张阳德

    生物芯片简介生物芯片(biochip)是由微电子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综合的高新技术.生物芯片的概念源于计算机芯片的概念.在计算机芯片上排列的是集成电路,而生物芯片上排列的是密集的探针阵列.生物芯片一般指将大量的分子探针同时固定于支持物(如玻片、硅片、聚丙烯酰胺凝胶、尼龙膜等载体)的表面上,然后与已标记的待测生物样品中靶分子进行杂交,通过特定的仪器如激光共聚焦扫描或电荷偶联摄影像机(CCD)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判断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根据芯片上的固定的探针不同可分为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等.

外科理论与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