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Surgery Concepts & Practice 외과리론여실천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610
- 国内刊号: 31-175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人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单层通透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测定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葡聚糖透过Transwell小室的荧光强度.以表示EA.hy926细胞单细胞层的通透性大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F-actin)和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形态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检测钙黏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NF-α使EA.hy926内皮细胞的通透性明显增加(P<0.05),诱导肌动蛋白重新分布及应力纤维形成,并使钙黏蛋白排列紊乱、断裂、细胞间裂隙形成增多.免疫印迹检测表明TNF-α减少钙黏蛋白表达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TNF-α诱导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其机制可能与其破坏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有关.
-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疾病128例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同顾性分析128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甲状腺良性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手术者98例,再次手术者30例.分析总结该128例病人的术后并发症.结果:128例病人术后均未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和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首次甲状腺全切除组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和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均为1.02%.再次手术组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分别为10.00%和13.33%,两组比较.Fisher精确概率P分别为0.040、0.011.两组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均很低,无明显差别.结论:对符合指征的良性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全切除术是一合适的治疗选择.熟悉甲状腺解剖和精细手术操作,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
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6例临床怀疑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的病人,主要观察其血管壁的连续性、动静脉间有无异常交通及是否出现异常血流信号等指标.结果:在2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病人中.20例被正确诊断为假性动脉瘤,6例为动静脉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明确诊断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
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组织起源分析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PT)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并分析该肿瘤组织细胞的起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3例SPT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其中30例标本经与代表不同组织来源的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反应.由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SPT肿瘤的组织病理特点为假乳头结构形成和区域性坏死,无腺泡结构.SPT细胞对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蛋白(NSE)、CD56和CD10的阳性高表达率甚高,均超过90%,但对SYN的高表达率仅为16.7%:SPT细胞对神经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巢蛋白(NES)和波形蛋白(VIM)的阳性高表达率分别为70%和90%:对神经软组织来源的S-100蛋白的高表达率为86.7%:对问叶组织细胞来源的α1抗糜蛋白酶(α1-AT)、α1抗胰蛋白酶(α-ACT)和溶菌酶(LYS)的高表达率达80.0%~86.7%;而SPT细胞对上皮细胞来源的抗体标记物很少呈阳性反应,多为低表达.结论:SFF可能起源于胰腺干细胞及与其发育密切相关的胚胎神经嵴的神经前体细胞,在干细胞发育过程中发生分化不成熟所致.
-
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的选择
目的:探讨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自1994年3月至2008年5月对49例51条具有慢性缺血表现的下肢,经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为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症.根据影像提示的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分别采用3种血管重建方式:①35例(37条下肢)行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②8例(8条下肢)行股深动脉重建;③6例(6条下肢)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结果:28例(30条下肢)静脉动脉化术后随访1.5~13.5年,7条截肢;8例(8条下肢)股深动脉重建术后随访1~4年,2条截肢;6例(6条下肢)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1条截肢.除10条截肢外,其余41条患肢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病人基本可正常生活.结论:根据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
伴侣素CCT6A在结肠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真核生物胞质伴侣素6A(chaperonin containing TCP1 complex,CCT6A)在结肠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58例已明确诊断的结肠直肠癌病人入选,分别用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直肠癌细胞系和结肠直肠癌标本中CCT6A的表达.并分析此表达与病人临床病理间的关系.结果:结肠直肠癌组织中CCT6A的表达明显高于结肠直肠的正常组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CT6A的表达与结肠直肠癌浸润深度(P<0.01)和肿瘤大小(P<0.05)相关.结论:CCT6A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有关,提示CCT6A可作为诊断结肠直肠癌的潜在标记物.
-
经颈动脉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的探讨
目的:探讨经颈动脉途径行腔内血管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总结11例经颈动脉实施腔内血管病变治疗的动脉疾病病人,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l例,颈总动脉狭窄1例,肾动脉狭窄1例,髂动脉出血2例及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采用暴露左颈动脉后穿刺.并根据手术需要置入不同口径的金属长鞘.与经股动脉的同类手术相对照,总结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操作难度.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手术操作简单,导丝和导管的交换均在金属鞘内完成,以减少血栓或内膜碎屑进入颈动脉的机会.导丝和移植物的运行更顺应动脉解剖,手术时间缩短.结论:选择性经颈动脉实施动脉病变血管腔内治疗安全可行,且使腔内血管治疗更加简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
腹腔镜胃癌手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手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15例腹腔镜胃癌手术过程中双下肢的股静脉直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结果:与气腹前平卧位相比,气腹后病人股静脉直径显著增大,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显著降低(P<0.01);气腹后取头高脚低位时,股静脉直径进一步增大,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进一步减少(P<0.05);术中,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股静脉直径虽无明显变化(P>0.05),但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显著减少P(0.05);至术毕CO2气体排出后、麻醉恢复前取平卧位时,股静脉直径变细(P<0.01),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显著增加(P<0.01),但仍未达到气腹前平卧位水平(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CO2气腹的建立、头高脚低体位及手术时间的延长均可使病人下肢深静脉管径增大、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血液回流受阻,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增加,在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软件OsiriX显示Adamkiewicz动脉及其在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软件OsiriX显示Adamkiewicz动脉(AKA)及其在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软件OsiriX对34例经16层螺旋CT检查的胸腹主动脉疾病病人的DICOM源图像进行AKA定位显示,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1例,Stanford A型2例,胸腹主动脉瘤4例,降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弓瘤1例.腔内修复术覆膜支架部分覆盖T8以远水平者11例.结果:29例病人共显示33支AKA,其中1级21例,2级8例,总显影率为85.3%.11例覆膜支架部分覆盖T8以远水平者术后随访均可见脊髓前动脉(ASA)及AKA显示,其中2例降主动脉瘤AKA起源的肋间动脉被覆盖,但ASA及AKA仍见清晰显影.结论:应用OsiriX软件行术前AKA定位,其结果可靠、可信.为临床外科医师独立完成此技术提供可能.AKA起源的肋间动脉被支架完全覆盖不一定会引发截瘫,但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来加以验证.
-
轻量型和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使用普通聚丙烯补片(普理灵)和轻量型聚丙烯补片(薇普Ⅱ)进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我院对609例腹股沟疝病人,行Lichtenstein修补术,病人分成2组,一组使用普理灵补片,另一组使用薇普Ⅱ补片.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炎症反庇程度、并发症及恢复工作的时间,并根据SF-36对病人术前和术后6个月内的牛活质量进行评估.使用疼痛的数字评分法(NRS)对术后第2天和6个月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以此判断术后6个月腹股沟区是否仍有异物感.结果:与普理灵补片相比,使用薇普Ⅱ补片可减轻术后导致的腹壁活动受限,炎性反应和纤维组织的生成也减低;术后6个月运动时疼痛的比例也降低(P<0.05);腹股沟区有异物感的病人较少.结论:腹股沟疝行Lichtenstein修补术中更适官使用轻量型聚丙烯补片.
-
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因急性下肢缺血在我科行动脉再通治疗后并发急性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原因、时间、治疗方式、治疗效果、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126例病人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动脉再通治疗,发病至再通时间平均为26 h(3 h至6 d),其中24例(共27条肢体)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筋膜切开(包括3例行双侧肢体预防性切开).21例动脉再通术后延迟切开时间平均为10(5~48)h,其中2例术中行血液透析,1例行术后血液透析.本组3例截肢,2例死亡(包括1例截肢).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的严重并发症,动脉再通后持续疼痛或疼痛加重伴局部张力升高者应高度怀疑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其治疗方法是充分切开4个筋膜腔减压,同时动态监测病人电解质和肾功能指标.维持肾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必要时应早期进行透析.
-
微波腔内闭合交通支静脉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微波腔内闭合交通支静脉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213例(278条肢体)下肢浅静脉曲张伴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病人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下肢浅表曲张静脉穿刺微波凝同闭合,同时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腔内闭合病变交通支静脉;对部分下肢静脉性溃疡病人配合中西医结合方法局部换药治疗.结果:全组213例(278条肢体)术前检查有632支病变交通支静脉,术中微波闭合629支(3支交通支术中未能明确);术后1周至3个月内彩超(或静脉造影)证实624支交通支静脉闭合或不显影,另5例共5支交通支静脉未完全闭合.109条肢体(C6)/b腿溃疡愈合时间为9~101[平均(31.25±8.28)]d,169条肢体(C4、C5)皮肤营养障碍情况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01例(94.4%)随访3~42个月,小腿溃疡复发6例(5.50%).全组D-二聚体检查术前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穿刺微波腔内闭合交通支静脉术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交通支静脉病变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创伤小、易康复的特点,尤其适用于患有小腿溃疡的病人.无明显并发症.
-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与闭塞的处理
自1948年Kunlin和Lerlche用自体静脉行旁路移植术获得成功、1965年Connlg开展原位大隐静脉旁路术及上世纪70年代William Gore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广泛使用以来,动脉旁路移植术已成为目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1].然而无论是自体静脉还是人工血管,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移植血管的通畅率逐年降低,而易发生狭窄与闭塞的是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尤以移植至膝下者多见,使病人再次出现更为严重的肢体缺血的临床症状.
-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并发症的防治及其相关技术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新治疗方法,其有别于传统的血管介入治疗理念,不在血管腔内而是在血管壁问形成一夹层通道而重建下肢血供[1].在操作技术上SIA遵从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绝大部分原则,但在SIA过程中也有其特殊的并发症发生和相关的技术要求.本文就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见的并发症及其相关的防治技术讨论如下.
-
人工血管在膝下动脉重建术中的应用
膝下动脉(包括胴动脉远端、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近端)闭塞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中致残率高的一组病例,常合并下肢动脉广泛硬化狭窄、长段闭塞或多节段、多平面闭塞,其治疗颇为困难,是血管外科多年面I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尽管近年介入技术愈加成熟、器械日臻精良,腔内小球囊扩张(PTA)和微小支架(stent)置人技术使部分膝下动脉狭窄或短段闭寨的病例得到有效治疗,
-
血管移植物感染的防治策略
近年,血管腔内治疗得到迅速发展,但传统的血管移植手术仍是处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尤其对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目前其还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
神经减压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溃疡形成和坏疽.糖尿病足形成原因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动脉硬化闭塞导致足部缺血及继发严重感染.糖尿病周周神经病(diah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v,DPN)是常见的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以肢体远侧对称性多发感觉、运动神经病变(distal symmetric sensorli motor p01yneuropaIhy,DSSP)多见,50%~60%的糖尿病病人可发生DPN[1].
-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要点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导致周围动脉急性缺血的常见原因,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危急重症,其特点是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必将危及肢体生存甚至生命.本病于1628年由Hamev首先报告.从而对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开始有了初步认识.1684年William Gould较详细报道了1例死于癫痫的病人,其左心室的碎片随血流栓塞颈内动脉及其终末支,这是动脉栓塞的首次详细记录[1].
-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问题和对策
1997年AsaJaara等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祖细胞(enclothel progenitor cell,EPC)大量存在于正常骨髓、脐血、外周血和脾中.证实成人体内存在循环EPC的假说,开创了血管新生疗法的基础,也有人称之为"细胞架桥"[1-3].采用血管新生疗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近年刚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尽管目前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但自体干细胞移植具有2个独特的优点:①不存在异体干细胞的免疫排斥问题;②不存在胚胎干细胞伦理道德问题.这一技术业已展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
-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和预防要点
假性动脉瘤是动脉损伤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现代微创检查及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经动脉穿刺、插管检查和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血液透析技术的广泛临床应用使医源性损伤已成为假性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国内有文献报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jatrogenic pseudoaneurysm,PSA)占假性动脉瘤的53.0%~68.8%[1].据统计,2001~2009年我科共收治假性动脉瘤53例,其中医源性占36例(67.9%).
-
下肢动脉旁路术吻合技术基本要点
下肢动脉旁路手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常用的手术方法,要求血管外科医师有良好的血管缝合技巧,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与旁路动脉的长期通畅.下肢动脉旁路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
胭动脉陷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vndrome,PAES)是指胭动脉与其周围肌肉或肌腱、纤维组织束的位置先天性关系异常所导致胭动脉受压而引起的下肢缺血症状群.临床虽为少见,但在青少年,特别是男性青少年下肢缺血的鉴别诊断中不容忽视.本文总结PAES的诊断与治疗要点,以求提高对该征的认识,避免延误诊治.
-
炎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要点
炎性动脉瘤是指一类与动脉炎性病变相关的动脉瘤.事实上动脉炎性病变可累及所有大、中型动脉(包括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内脏动脉、肢体动脉),动脉瘤可独立存在或者狭窄性病变与动脉瘤同时存在,而多部位和多发性动脉瘤是其特点.
-
单纯肝外伤132例的诊治分析
肝外伤是腹部外伤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发生率在腹腔脏器创伤中仅次于脾脏和小肠外伤,位居第3位.国外有报道肝外伤的发生率已超过脾破裂而跃居首位.总结我院1996年8月至2007年6月间132例单纯肝外伤的诊治体会,现报告如下.
-
老年胆石症合并心脏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以往对60岁以上的胆石症病人合并心脏疾病者的手术指征掌握较严,绝大部分放弃手术而给予药物保守治疗,从而错过了早期手术的机会.我院1998年4月至2008年4月对174例合并心脏疾病的老年胆石症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股-胭动脉旁路术应用袖状接头碳涂层人工血管的临床分析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影响病人生活质量,严重者危及生命.随着下肢动脉旁路手术广泛开展和人工血管性能不断改进,手术效果不断提高.我科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应用袖状接头碳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cled polytetranuoroethvlene,ePTFE)人工血管于股-腘动脉旁路手术19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对腹部手术后排气的影响
腹部手术后病人胃肠蠕动明显减弱或停止,是术后胃肠道处于保护性的抑制状态所致.通常经48~72 h后大部分病人可自然排气,24 h内排气者很,少[1],如不及早恢复病人腹部手术后的消化道功能,则术后发生肠粘连梗阻的概率很高.且与排气时间成正相关[2].本研究旨在探讨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及防止肠粘连的新途径.
-
恶性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肝移植治疗
在机体的肺、胃肠道等处广泛、散在地分布着许多具有内分泌作用的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neuroendocriine cell),起源于胃肠道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称为胃肠胰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mlocrine.GEP),GEP分为类癌和胰腺内分泌肿瘤,该类肿瘤常发生肝转移,现就该领域的肝移植治疗作一综述.
-
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一直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齿状线<1~3 cml[1])的经典术式[2],但南于手术需行结肠造口而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接受程度下降的问题,始终是该术式的重要缺陷[3].为此,Schiessel等[4]于1994年首次提出将括约肌问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用于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该术式不仅达到了保留肛门括约肌、避免永久造瘘的目的[5].还可获得足够的远端切缘、保证肠道的连续性[2].近年来,ISR已逐步成为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首选术式[6],本文就ISR的应用现状作一回顾综述.
-
外周支架和药物洗脱球囊在股浅动脉病变腔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其腔内治疗中应用的各类支架和球囊发展迅速.使用镍钛支架前,支架治疗股浅动脉病变的中长期通畅率无法与外科旁路术相比.90年代使用覆膜支架(Boston scientificcorporation,Natick,MA)治疗腹股沟以下动脉病变术后1年的一期通畅率只有29%~68%[1].因此,2000年TASC(TransAtIantic Inter-Societv Consensus)对于股浅动脉段病变推荐使用外科旁路术而非腔内治疗.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治疗进展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ltlFOmbosis,DVT)是临床多发病,在美国每年有约50万DVT病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约有1‰发展为致命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我国近年来DVT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引起致命性PE而导致猝死的报道也屡屡可见.DVT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外科手术及腔内治疗等,近年随着腔内技术和腔内器械的发展,关于DVT腔内治疗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本文对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手术的肿瘤根治性研究
自1990年Jacobs等[1]成功完成世界首例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以来,腹腔镜结肠直肠手术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成为腹腔镜消化道外科中较成熟的手术方式之一[2].
-
胃肝样腺癌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
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HAS)是具有腺癌和肝细胞癌样分化特征的原发性胃癌,在肿瘤组织中可检测出甲胎蛋白(AFP)增高,α1抗胰蛋白酶(a1-AAT)和α1抗糜蛋白酶(α1-ACT)阳性.临床以老年男性病人多见,血清AFP可不同程度升高,肝和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较普通胃癌差.
-
腹膜外直肠后表皮囊肿一例
病例:女,25岁,发现腹膜外肿块2年,增大2个月就诊.病人曾因骶尾部酸痛于当地医院体检发现盆腔肿块,行盆腔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盆腔良性畸胎瘤".2年前于外院行"左卵巢囊肿剥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术中发现子宫直肠窝下方左侧腹膜后有-8 cm×6 cm×5 cm囊性包块,未行切除.2个月前发现肿块增大.妇科B超示:宫体后方液性混浊占位.形态欠规则,弱回声,约10.8 cm×9.8 cm×8.0 cm大小,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
早期退行性后腹膜神经鞘瘤一例
病例:男,65岁.因右下腹酸胀伴腰背部不适3月余入院,既往无胃肠疾病史,9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体检:四肢活动正常,腹平软,无压痛,肾区叩击痛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常规血液生化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均正常.CT检查示:右盆壁团块灶,拟血肿机化伴钙化可能大.PET-CT检查示:盆腔右侧缘占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代谢未见明显增高,考虑良性改变,诊断为右盆壁肿块.
-
腹腔化疗致茧腹症一例报道
病例:女,52岁.因反复腹胀不适伴恶心呕吐2月余入院.病人3个月前因卵巢癌在外院行手术治疗,病理示卵巢黏液腺癌.术后子腹腔注射化疗多次,末次腹腔化疗曾出现穿刺后腹腔出血,经压迫止血后痊愈.
-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以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la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为主的缺血性疾病发病率在我同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peripheral anet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主要指下肢ASO,其中约30%发生在髂动脉,70%位于股、胭及以远动脉,单纯小腿动脉病变者仅占15%.
-
外科重症病人如何从肠内营养治疗中受益
编者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近十余年外科临床医师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有关肠内营养的意义、作用已被广泛认识和接受,但肠内营养支持早期时间的掌握、临床营养物的药理学作用、不同危重病人营养物的剂量配置、危重病人不同器官功能障碍时营养物的选择、药理营养素的添加、糖尿病或糖尿病高危病人血糖水平的管理、危重病人肠内营养途径的选择等均是当前肠内营养的热点问题和临床医师欲予认识的问题.
-
再论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临床价值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血管外科常见的临床问题,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和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为多见,部分病例晚期可出现下肢严重缺血(criticallimbs isclaemia,CLI).CLI是指客观证明存在动脉闭塞诱发的慢性缺血性静息痛、溃疡或坏疽,此类病人治疗困难、致残率高,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1].按动脉影像学检查,CLI可分为节段性闭塞和广泛性闭塞.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