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血管病杂志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 심폐혈관병잡지
- 主管单位: 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636
- 国内刊号: 1007-5062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维、汉族特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维族VTE162例、汉族VTE184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维族203例、汉族230例,应用ELESA法检测SAA水平、PCR-PFLP技术检测SAA基因rs12218和rs4638289多态性.结果:维、汉民族VTE患者吸烟所占比例均较高,经回归分析得出,吸烟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维吾尔族VTE组的体质指数(BMI)为[(27.7±4.1)vs.(25.8±4.2)kg/m2]、腰围[(85.1±9.6)vs.(81.5±9.9)cm]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汉族VTE组的腰围[(83.3±10.1)vs.(80.0±10.6) cm]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24.9±3.6)vs.(24.5±3.4) kg/m2]在两组间无差别;腹型肥胖是维、汉族VTE患者的危险因素.汉族人群中,VTE组的C反应蛋白(CRP)高于正常对照组(5.06vs.3.64 m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后,CRP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维、汉族VTE组的SAA水平均升高,分别为(6.3±2.9)vs.(5.5±2.4) mg/L和(8.3±3.7)vs.(6.8±3.3)mg/L,P<0.05],经回归分析显示SAA水平不是维、汉族VTE的独立危险因子.SAA基因rs12218和rs4638289多态性在维、汉民族中的分布不存在民族异质性;SAA基因rs12218和rs4638289多态性在VTE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不是VTE的危险因子.结论:腹型肥胖、吸烟是维、汉族VTE共同的危险因素;CRP水平是汉族VTE的危险因素;VTE患者的SAA水平升高,但不是维、维汉族VTE的独立危险因素,且SAA基因多态性不是特发性VTE的危险因素.
-
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在舒张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诊断舒张性心力衰竭和评估其病情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性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患者58例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的检测结果;对比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的病例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检测结果;对比不同严重程度的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病例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检测结果.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为(1 238.26 ±318.63)n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和Ⅱ级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均P<0.05);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P<0.05);重度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浆NT-proBNP和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晚期运动速度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均P <0.05);中度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浆NT-proBNP和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晚期运动速度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均P<0.05).结论:检测血浆NT-proBNP有助于评估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受损情况,对本病的临床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Ⅱ型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导致急性肢体缺血的诊治体会
目的:通过对Ⅱ型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导致急性下肢缺血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相关治疗体会.方法:病例1:74岁女性,急性双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同时血小板计数(PLT)重度减低,近5d内,封管液肝素接触史,HIT的4T评分达7分,考虑HIT可能,紧急停用肝素类药物,利伐沙班替代抗凝;病例2:81岁男性,急性右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同时PLT重度减低,10d前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低分子肝素抗凝史,HIT的4T评分达8分,考虑HIT可能,紧急停用肝素相关药物抗,比伐卢定替代抗凝,行右股动脉切开取栓.结果:病例1:终左足坏疽,PLT正常,左股骨中段截肢,右足得到保留;病例2:右下肢保全,利伐沙班替代抗凝,PLT恢复正常.结论:HIT隐匿性强、并不少见、危害性大等,合并急性下肢缺血时病情严重;当出现怀疑HIT的高龄患者,应该高度警惕下肢急性缺血.
-
CT衰减校正在IQ-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以无冠心病者为研究对象,IQ-SPECT模式采集图像,采用4DM软件对心肌节段的放射性摄取值(%)和17节段自动评分系统对结果进行评价,比较CT衰减校正(AC)对心肌灌注显像(MPI)结果判断的影响.方法:对59例行静息+负荷SPECT MPI结果为阴性,且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结果提示冠状动脉未见狭窄或狭窄<50%,对其静息心肌灌注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8例,女性31例,年龄(58.3±9.8)岁,体质指数(24.9±3.4)/(kg/m2).采用4DM软件比较衰减校正前后左心室5个大的心肌节段(心尖、前壁、间隔、下壁和侧壁)的放射性摄取值(%),以及17个心肌节段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AC后受检者下壁和间隔的放射性摄取值(%)显著性升高,心尖部的放射性摄取值(%)则明显降低(P<0.05).AC后86%(51/59)的下壁和85% (50/59)间隔的放射性摄取值(%)升高,100% (59/59)心尖部放射性摄取值(%)均降低.采用17节段5分法的评分系统,AC后多数下壁(78%,46/59)、间隔(59%,35/59)和心尖部(69%,41/59)的评分保持不变.但对女性患者,AC后42%(13/31)的前壁和心尖部评分值均增加,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结果.结论:IQ-SPECT模式下,AC会导致受检者下壁和间隔的放射性摄取值(%)明显升高,心尖部则显著降低.临床医师在图像判读时需引起注意.
-
成人重症漏斗胸的微创手术矫治
目的:总结应用Nuss手术矫治成年重症漏斗胸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自2006年1月到2016年6月,对20岁以上重症漏斗胸患者实施的Nuss手术,分析手术过程、并发症、术后康复及近远期矫形效果等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患者5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21.8±5.4)岁,术后复发患者11例,合并心脏疾患8例,漏斗胸Haller指数平均6.2±3.7.手术方法采用改良Nuss术.5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同期行心脏手术8例,16例采用双支撑钢板,平均手术时间(65.3±21.7)min,术中出血(27.5±12.1)mL.术后二次开胸止血1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住院时间(6.2±1.7)d.出院后随访6个月至10年,发生钢板移位1例,再次手术治愈.术后1年后矫形效果评价均为优良.37例患者已拔除钢板,无漏斗胸复发病例.结论:Nuss手术可以安全应用于矫治成年重症漏斗胸患者,临床效果满意.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前营养风险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状况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系,分析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营养风险评分进行分组,总评分<3分为无营养风险组,总评分≥3分为营养风险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前营养风险状况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康复时间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营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营养风险组176例,无营养风险组159例.营养风险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比例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组115例(65.3%)对36例(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风险组与无营养风险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比较76例(43.2%)对23例(14.5%)、平均住院日比较[(21.52±8.12)vs.(12.32 ±7.6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心功能(NYHA)Ⅲ~Ⅳ(OR=1.62,95% CI:1.221~2.354)、入院二尖瓣狭窄程度(OR=6.57,95% CI:5.863~8.412)、入院饮食状况(OR=0.324,95% CI:O.216 ~0.501)、失眠(OR=0.603,95% CI:0.411 ~0.916)是发生术前营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入院症状重、入院心功能Ⅲ级~Ⅳ级、入院饮食状况和失眠不良的二尖瓣置换患者易发生营养风险,术前NRS2002评分≥3的患者出现使用呼吸机时间延长,ICU滞留时间延长及术后住院超过30d的可能性增大.
-
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MIDCAB)与常规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左胸小切口取左乳内动脉(LIMA)心脏不停跳CABG术45例和常规正中开胸CABG手术50例.比较术前基本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围术期心肌梗死、死亡等指标;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年时进行随访,比较术后1年的吻合口再狭窄、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死亡等重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入选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别.两组患者均成功施行不停跳CABG手术,围术期均无死亡.MIDCA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围术期出血少等优点.但MIDCAB组术后疼痛程度较常规正中切口CABG组大.两组在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时,两组患者在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吻合口再狭窄等终点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IDCAB术具有与传统正中切口手术一样的近中期效果,MIDCAB术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现状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术后的患者往往具有复杂的冠状动脉解剖情况,这些患者在CABG术前就具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CABG术后促成冠状动脉进一步粥样硬化的进展[1].接近50%的CABG术后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时能发现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occlusion,CTO)[2-3],CABG术后患者经常会有症状复发或事件发生,应主要归因于静脉桥血管病变或自体冠状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进展[4].
-
利钠肽评估获得性心脏病心功能的研究进展
成人心脏疾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选择适宜手术时机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传统的评估手段由于仪器设备因素、操作者主观条件等可能出现很大差异.快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监测,为不同类型患者心功能衰竭存在与否、急重症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危险分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尤其以利钠肽的研究为详尽,本文就利钠肽在成人获得性心脏病患者的研究做一综述.
-
零X线透视三维电场导航指导孕妇置入双腔起搏器1例
单腔和双腔起搏器置入手术,传统方法采用的是X线透视下监测电极的移动和位置.因患者为孕妇,为避免X射线对胎儿生长发育带来不利的影响[1],患者及家属要求无X射线置入双腔起搏器.三维电解剖导航系统已经成为治疗复杂心律失常的重要工具,并且可以降低对X线透视的总体暴露[1].近几年来,随着零X线透视三维电场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后心脏装置置入手术将很有可能完全脱离X光机的引导,开辟一条崭新的绿色电生理之路.在本病例中,我们成功地完成l例怀孕患者在零X线透视三维电场导航置入永久双腔起搏器.
-
支气管脂肪瘤并阻塞性肺不张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7岁,因“间断咳嗽、咳痰2个月余,加重伴发热6d”,于2016年3月16日收入院.2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黄痰,量少,不易咳出,无发热、畏寒及寒战,无咯血、胸痛,无胸闷、气短,无盗汗、乏力及纳差,曾于外院(脑膜瘤手术前)行胸部CT平扫(2016年1月8日)提示:右下肺支气管内占位性病变(图1),外院医师未发现,未引起重视,未治疗.此后症状反复发作.6d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较前加重,伴发热(具体不详),无畏寒及寒战,3d前就诊于外院,行胸部CT平扫(2016年3月13日):右下肺支气管内占位性病变,继发远端肺不张;血常规(2016年3月13日):WBC:12.7G/L,N:78.3%.外院考虑为“肺部阴影性质待查”,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今为求进一步治疗入住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可,睡眠正常,体质量无减少.
-
肺静脉闭塞病诊治进展
肺静脉闭塞病(pulmonary veno-occlusive disease,PVOD)是一种以肺小静脉弥漫性闭塞或狭窄、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为表现的罕见肺血管疾病[1].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肺高压更新分类中,将其归为第一类肺动脉高压的单一亚组[2].目前PVOD的确切发病情况尚不清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其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0.1~0.2/百万人口[3].国内对此病认识不多,迄今报道不足10例,其中1例是死亡后法医尸体解剖发现的[4].现将其诊治进展介绍如下.
-
载脂蛋白B合成抑制剂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载脂蛋白B(apoB)合成抑制剂(mipomersen)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截止至2016年10月31日,电子期刊,纳入mipomersen与安慰剂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提供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9篇文献共5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比,mipomersen能显著降低LDL-C水平的百分比(-31.69%,95% CI:-38.30~-25.08,P<0.00001);降低apoB水平的百分比(-32.72%,95% CI:-38.05 ~-27.39,P<0.00001),并能降低N-HDL-C、TC、TG、LP(a)等血脂水平.在安全性方面,与对照组相比,mipomersen增加了患者注射部位反应的风险(OR=8.88,95%CI:4.09~19.28,P<0.00001);流感综合征的风险(OR =2.08(95% CI:1.28~3.37,P=0.003》);肝酶学升高的风险(ALT≥3ULN OR=9.92,95%CI:2.97~33.10,P=0.0002)及脂肪肝的风险(OR=13.56,95% CI:3.02~60.82,P<0.0007).结论:mipomersen能有效降低血脂异常患者的LDL-C、apoB、N-HDL-C、TG、TC、LP(a)的水平,但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纳入文献中并未观察到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临床脂质研究新亮点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史、以及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过量饮酒、心理社会因素等.各种因素通过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造成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进一步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更新,相关血脂异常以及降脂治疗新方法预防As的相关脂质研究已经成为新的研究亮点.
-
18F-NaF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中的应用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部分心血管事件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根本原因[1].而有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斑块,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高风险斑块(所谓的易损斑块)有某些组织病理学特性.因此,能否利用易损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性,寻找易损斑块无创检测方法是现代成像技术发展的目标[2-4].
-
DNA甲基化对动脉钙化发生的作用机制
动脉钙化(arterial calcification,AC)是常见的血管病变,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在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及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B)患者更为常见[1].动脉钙化不仅影响血管的收缩功能,而且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尤其是在伴有微小钙化的薄纤维帽区域,使其更易破裂,终可导致心肌梗死发生.因此,动脉钙化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潜在危险因素,了解其发病机制可能对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2].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法并不能逆转动脉钙化,仅能延缓进程.因此,揭示动脉钙化病理生理机制并发现可逆转血管重塑进程的新的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
-
尾加压素Ⅱ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 (UⅡ)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来我院接受检测确诊的CSF患者40例(CSF组,n=40),另选择同期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正常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n =40).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评价采用TIMI血流计帧法进行,血清UⅡ水平利用人UⅡ ELISA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及血液学指标差异.并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S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药物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噻吩并吡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血肌酐、TC、TG、C-LDL、AGB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白细胞、血清UⅡ、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其中CSF组白细胞水平、血清UⅡ水平、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SF组C-HD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SF患者血清UⅡ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血肌酐、TC、TG、C-LDL、C-HDL、血红蛋白无相关性(P>0.05),与帧计数、白细胞水平、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水平升高、血清UⅡ水平升高、白细胞水平升高是CSF发生的危险性因素(P<0.05).结论:CSF患者中血清UⅡ水平显著高于非CSF患者,提示血清UⅡ水平是CSF的影响因素.
-
巨噬细胞的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自噬是细胞依赖于溶酶体进行自我保护的代谢途径.自噬不仅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而且在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的慢性炎症反应的过程,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不同阶段.研究发现[1]自噬促进胆固醇外流、减少细胞凋亡、干预胞葬作用、并减弱炎症信号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因此,诱导巨噬细胞自噬将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本文我们主要讨论巨噬细胞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靶向自噬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进展.
-
血清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患者心力衰竭结局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随访回顾性研究,以评估TC和HDL-C水平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冠心病且伴有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231例,年龄37 ~ 79岁,平均年龄(63.7±14.8)岁.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身高体质量,吸烟饮酒状况,家族冠心病史,病史(高血压,心肌梗死,糖尿病等),血脂,肝功能,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指标.对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12 ~24)个月.结果:231例患者中,总共完成随访208例,余23例患者失访,随访成功率90%.加重组患者的吸烟率,饮酒率,家族冠心病发病率显著高于缓解组(P<0.05),而加重组患者的TC和HDL-C水平显著低于缓解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水平的TC(OR =0.831,95%CI:0.737 ~0.912,P=0.002)和低水平的HDL-C(OR=0.815,95% CI:0.697 ~0.933,P=0.013)是冠心病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饮酒和冠心病家族史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TC和HDL-C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预后相关,患者TC和HDL-C水平越低,其预后结局可能越差.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枝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入选经造影确定主要冠状动脉至少1支存在CTO病变的患者112例,根据Rentrop评分标准对患者的CCC情况进行分级,分为CCC形成不良组(RentropO~l级,n=51)和CCC形成良好组(Rentrop 2~3级,n=61).根据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计算NLR值.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CC形成的因素,并绘制NLR预测CCC形成的ROC曲线.结果:CCC形成不良组和良好组患者的NLR分别为4.24±1.73和2.31±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CCC形成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CCC形成良好组,而其左心室射血分数、右冠CTO病变比例低于CCC形成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CCC形成的独立因素包括NLR(OR:2.57,95% CI:1.50~4.40;P<0.01)、高敏C反应蛋白(OR:1.46,95% CI:1.14~1.87;P<0.01)和右冠CTO病变(OR:0.27,95% CI:0.08~0.87;P<0.01).经ROC曲线获得的NLR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3;佳截点3.29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敏感性为68.63%,特异性为88.53%.结论:在CTO患者中,NLR和CCC形成相关,且高NLR水平是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同病异证与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水平变化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临床诊断为ACS并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冠心病拟行PCI治疗的患者60例,分成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两组,分别检测血清NO、ET-1、ACE水平变化,并对患者进行血瘀证计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分(Gensini评分).结果:在ACS气病致瘀的病理过程中,血清NO水平气虚血瘀证组较气滞血瘀证组明显升高(P=0.014).ACS血瘀证患者,NO水平与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r=-0.065,P=0.624);ET-1水平与Gensini评分存在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弱(r=-0.303,P=0.020);ACE水平与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r=-0.015,P=0.912);血瘀证总分与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r=0.072,P=0.590),血瘀证各项计分与Gensini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NO可考虑作为ACS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中医辩证分型的生物学标志物.ET-1与Gensini评分存在极弱负相关,不能独立做为评估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临床检测指标.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罪犯血管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罪犯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入选4周内未接受过调脂治疗的ACS的患者共55例,根据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检查确定有无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CFA),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组分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的差异.结果:TCFA(+)组罪犯病变斑块的纤维脂质、坏死核心、钙化成分较TCFA(-)组显著增高,[分别为18.55(12.20,46.77) vs.12.60(4.31,16.39) mm3,P =0.002;44.88 (35.06,68.82) vs.25.97(15.23,28.98) mm3,P=0.000;3.20(1.03,4.70)vs.1.30(0.80,2.50)mm3,P=0.015].谷固醇与罪犯病变斑块的坏死体积、钙化体积成正相关.结论:胆固醇吸收标志物水平可能与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呈正相关.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