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2096-0646
  • 国内刊号: 10-134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昌伟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共识(2016版)

    作者:《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编辑部;下肢静脉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协作组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跨临床多个学科,其主要的危害是继发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和慢性下肢功能不全,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近年,除了传统的抗凝治疗外,DVT 的治疗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进展,特别是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培训.

    关键词: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血栓清除治疗——CDT还是PMT

    作者:叶炜;宋小军;刘志丽;曾嵘;陈宇;刘昌伟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抗凝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单纯抗凝治疗,可能会因为血栓持续存在于静脉内,导致血栓后综合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血栓清除治疗包括经皮机械取栓和经导管溶栓2种主要方法.本文通过分析血栓清除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指征、方法选择、治疗优势、不同方法的结果差异和潜在风险,希望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以利于临床医生的工作开展.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管外科诊治慢性下肢静脉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赵雅培;赵艳琴;毕伟;刘翠景;张立建

    依据慢性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例如静脉反流、静脉回流障碍、先天发育异常等,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优势和不足.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诊断准确率的增加,使血管外科医生对超声技术从了解、接受到认可.无创血管超声与有创、昂贵的血管造影相比,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既减少造影并发症的发生,又节约检查费用.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静脉移植术后内膜增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剑伟;夏印;王烈

    血管内膜增生导致的再狭窄降低了血管的通畅率,限制了自体静脉移植术、冠脉旁路移植术等心血管手术的成功率.内膜增生的关键因素是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异常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在内膜的沉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参与VSMC的增殖、迁移及内皮功能的调节,在减轻血管内膜增生中有一定的作用.RAS中的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与AT1R结合后可促进VSMC的增殖、迁移,与AT2R结合后可产生拮抗AT1R的生理效应.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可与Mas结合发挥与激活AT2R相似的效应,AngⅡ可能是内膜增生的潜在调控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有可能作为减轻内膜增生的药物,提高血管移植的通畅率.

  •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超楠;邓洪儒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其中下肢DVT包括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部分患者可发展为PE、血栓后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并终导致死亡或残疾.腔内治疗具有保护静脉瓣膜功能及提高病变血管通畅率的作用,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PTS发生率.本文总结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 弹性蛋白收缩单元在胸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明远;杨洋;李伟;张小明

    主动脉壁的中膜层由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和弹性纤维交替组成,其对于主动脉弹性和强度至关重要.中膜SMC中的弹性蛋白收缩单元起着连接细胞外的弹性纤维和细胞内的收缩骨架的作用.此弹性收缩单元中的编码结构或者功能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胸主动脉瘤或夹层.其中编码弹性蛋白纤维和弹性微纤维的基因有FBN1、MFAP5、ELN、FBLN4;编码弹性蛋白收缩单元的基因有ACTA2和MYH11.ACTA2基因编码平滑肌特异的α肌动蛋白;MYH11基因编码SMC特异肌球蛋白重链;而MYLK与PRKG1一起共同编码控制SMC收缩的激酶;FLNA基因编码连接收缩丝和整合素受体的蛋白质,当这些相关基因发生突变时,都将增加发生胸主动脉疾病的倾向性.综上,功能性SMC弹性蛋白收缩单元对于维持主动脉结构的完整性有着重要作用.

  • 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合并肺动脉瘤1例

    作者:焦学飞;郭明金;吴江;刘兵;闫军伟;李玮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78 岁,因"发现左肺椭圆形肿块 1 周"入院.既往无胸闷、憋气,无活动后气促,无咳嗽、咳血,无胸痛,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3 年前行直肠癌根治术,年轻时吸烟,已戒烟 10 年.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下腹见陈旧性手术切痕,左腹见结肠造瘘口,腹肌软,脐周可扪及搏动性肿块,大小约6 cm×6 cm, 触 痛, 双 股 动 脉 搏 动( + + ). 查 血 常规、血凝常规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查血气分析:氧分压 74 m m H g (1 mm Hg=0.133 kPa).

  • 左侧腋动脉血栓超声报告1例

    作者:道图娅;苏龙高娃

    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78 岁,因高血压入院.主诉:左侧手指瘙痒、麻木 20 余天,末端颜色略青紫,皮肤温度低于正常,疼痛 2 d.查体:⑴ 体温正常;⑵ 左侧上肢血压未测出;⑶ 左侧手指屈伸活动正常,桡动脉、尺动脉搏动减弱;⑷ 右侧上肢血压为 150/100 mm Hg(1 mm Hg =0.133 kPa),皮肤温度低于正常,触觉、痛觉正常;⑸ 右侧前臂温度低于正常;⑹ 右侧手的皮肤温暖、感觉和活动正常,桡动脉、尺动脉搏动正常;⑺ 双侧下肢感觉和活动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正常;⑻ 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否认心脏病及其他疾病病史.

  • 应用导丝环辅助技术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原位弓顶开窗1例报道

    作者:于姝婷;陈少博;刘志丽;吴志远;李拥军

    主动脉弓的解剖特异性是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主要限制因素.主动脉弓走形不规则、弯曲角度大,难以保证覆膜支架充分的密封.虽然覆盖主动脉弓上血管可以获得更好的近端锚定区,但这一步骤通常需要额外的搭桥手术,以保证锁骨下动脉或颈动脉的供血 [1-2].搭桥手术需要切开胸骨,无疑增加了手术的侵袭性.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预开窗和原位开窗技术,同时分支支架技术也正在研发中,国产的单一分支支架已在临床应用.

  • 超声可疑下腔静脉滤器致穿孔1例

    作者:赵艳琴;赵雅培;刘翠景;张立建;杨翠英;谢迎新;薛丽丽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0 岁,于 2016 年 4 月 30 日因"半年前左侧下肢无明显诱因出现肿胀"到本院就诊,超声诊断: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外科医生遂行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术.术后 6 月余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于 2016 年 10 月 31日到本院复诊,预取滤器.超声结果:肾静脉水平的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管腔内可见滤器样强回声,纵断面和横断面呈点状、线状强回声,可以探测到其长度约为 33.7 mm,位置偏左侧壁;于滤器尖端位置可见范围约为 7.2 mm×2.5mm 短带状强回声凸出于 IVC 左前壁外侧.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和 彩 色 多 普 勒 能 量 图(color Doppler energy, CDE)显示:该区域未见自 IVC 向外走行的血流信号.超声诊断:IVCF 尖端可疑移位,自左前壁穿孔(图 1).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自 IVCF 尖端向外溢出至腹膜后,诊断为 IVC 穿孔(图 2).

  •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并发症的分析

    作者:秦少华;张杰;战激光;逄晓军;赵堂海

    目的 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cute lower limb ischemia,ALLI)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2例(82条肢体)ALLI患者中行CDT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成功实施CDT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0.49%(25/82),其中穿刺点血肿2.44%(2/82),穿刺点假性动脉瘤1.22%(1/82),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1.22%(1/82),结膜下出血2.44%(2/82),CDT治疗中血栓脱落引起2次栓塞6.10%(5/82),溶栓导管引起的动脉穿孔1.22%(1/82),骨-筋膜室综合征15.85%(13/82).结论 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精细规范操作,术后及时发现异常并且妥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腔静脉滤器的选择性应用

    作者:袁涛;王志波;毕伟;李锰;张楠;武志峰

    目的 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介入治疗过程中腔静脉滤器应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8例急性DVT患者,均接受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根据髂静脉受压情况分为2组,即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组39例和非IVCF组19例.记录2组患者术中、术后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情况和因为手术而产生的医疗费用;记录因为置入IVCF而引发的并发症.结果 58例DVT患者均成功接受CDT治疗,未发生PE.非IVCF组平均手术费用比IVCF组减少了3.9万元.在IVCF组中2例患者IVCF下方继发血栓堵塞下腔静脉,2例患者因为IVCF与下腔静脉内膜过度粘连而未能取出,1例患者因为IVCF变形而部分穿出下腔静脉.结论 对于髂静脉重度狭窄甚至闭塞的DVT患者,在接受CDT治疗时不需要置入IVCF,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费用和因为IVCF置入而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 主动脉夹层术前病情监测与护理干预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郑毅;侯培勇;李祺熠;韦肖敏

    目的 探讨尿激酶(urokinase,UK)与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derivative for injection,rPA)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ADVT)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6月柳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60例ADVT患者,随机分为rPA组(n=30)和UK组(n=30),2组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导管溶栓术(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观察2组溶栓时间、效果及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rPA组有效率100%,高于UK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A组与UK组的溶栓时间分别为(24±8)h和(48±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12,18 h的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P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UK组(16.7%vs 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A与UK均能有效治疗ADVT,但rPA较UK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导管接触溶栓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茂生;何飞;孙德云;张雪松;任洪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溶栓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31),观察组给予导管接触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2组均给予基础抗凝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侧大腿、小腿的周径差值,溶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远期深静脉通畅状况和瓣膜功能.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显效36例,有效6例;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7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短、尿激酶总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保存率低,而治疗前后患肢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导管接触溶栓比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的效果好,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用量,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存在瓣膜功能保存率低的缺点.

  • 破裂风险指数预测腹主动脉瘤破裂的一项meta分析

    作者:张帅;吴小雨;韩彦槊;伦语;姜晗;谭绍丞;任健聪;辛世杰;段志泉;张健

    目的 探讨破裂风险指数(rupture potential index/peak wall rupture risk index,RPI/PWRR)预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破裂潜能的可能性.方法 2016年5月1日,通过系统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电子数据库,将所有基于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的比较破裂/有症状AAA(ruptured/symptomatic AAA,rAAA/sAAA)组、无症状AAA(asymptomatic AAA,aAAA)组的RPI/PWRR差异的原始文献纳入本研究.在独立提取数据后,利用随机效应模型汇总分析标准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结果 6篇原始研究共计纳入440例AAA患者,结果提示rAAA/sAAA组的破裂指数明显高于aAAA组,SMD为1.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在0.82~1.80,P<0.001.结论 RPI/PWRR也许可以用于预测AAA破裂.

  • CEUS、CTA和CDUS对EVAR术后内漏检出效果的比较与评价

    作者:张忆东;杨筱;张波;姜玉新;陈跃鑫;刘昌伟

    目的 分析对比增强超声(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3种检查方法在腔内动脉瘤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患者内漏检出率和分型方面的差异,进而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和未来CEUS在EVAR术后随访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EVAR患者共18例次CEUS和CDUS检查结果和12例次CT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CDUS、CEUS和CTA的内漏检出率,以及各项检查对内漏检出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EUS、CDUS和CTA的内漏检出率分别为55.6%(10/18),38.9%(7/18)和41.7%(5/12).CEUS与CDUS相比较,结果一致性较好(κ=0.675),内漏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250);CEUS与CTA相比较,结果一致性较差(κ=0.211),内漏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375).结论 CEUS的内漏检出率略高于CDUS和CTA,但是不存在明显差异.CEUS尤其有助于隐匿性内漏的检出和内漏分型的判断,可以作为EVAR术后CTA和CDUS检查的有效补充;但是大规模地推广和应用,尚需更多的病例资料的积累和分析.

  • 保留大隐静脉属支的主干次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的治疗体会

    作者:赵占伟;赵磊;魏东耀;赵冲

    目的 观察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大隐静脉主干次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并且保留大隐静脉属支的术后复发率.方法 选取2010—2015年河北衡水饶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20例行手术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0例和实验组160例.对照组行传统手术,切断大隐静脉的所有属支并且高位结扎主干;实验组保留大隐静脉属支,行主干次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对比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保留大隐静脉属支并且行大隐静脉主干次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主动脉夹层术前病情监测与护理干预

    作者:黄利平;杨世琴;魏琳

    目的 减少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破裂的发生,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方法 总结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AD患者术前病情监测要点,依据疼痛、心理、血压、心率等指标进行干预.结果 在28例患者中死亡2例,其余均顺利接受手术,术后安全出院.结论 通过术前病情监测、精心的护理干预,可以增加患者依从性,有效地减少AD破裂的危险,为手术赢得时间,减少急性期AD患者的死亡率.

  •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

    作者:陈诚;戴贻权;蔡方刚;庄晖;詹腾辉;郭平凡

    目的 探讨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例PAES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9例PAES患者中,7例初诊症状为间歇性跛行,2例以急性下肢缺血症状就诊,皆无动脉硬化高危因素.所有患者均经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明确腘窝解剖结构,并经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2例以急性下肢缺血发病的患者远端流出道血栓形成,先行置管溶栓后远端流出道改善,再行手术治疗.9例患者皆行腘动脉松解术,2例患者术中腘动脉闭塞严重,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手术.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术后1年多普勒超声随访,通畅率为100%.结论 无动脉硬化高危因素的年轻患者(特别是男性)出现小腿缺血症状时,应怀疑PAES,手术治疗是根治的主要手段.

  • 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6例临床分析

    作者:丁洋;万圣云;叶琨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腹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以明确诊断,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出院后进行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6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1~74岁,由交通事故(2例)或者高处坠落(4例)引起严重创伤,CTA检查均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4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平均手术时间为87.5 min,1例在发病后24 h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16.7%),1例在发病后第1天自动出院并且失联.手术患者均无截瘫、脑梗死、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18.8 d,出院后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手术患者复查CTA,均显示无内漏、支架移位,漏口封闭良好.结论 TEVAR是治疗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薛广金;邵雪;王清波;谷瓅

    目的 探讨三维时间飞跃(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 method,3D-TOF)法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到吉林油田总医院和吉林油田江北医院就诊的26例经临床医生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在确诊前本组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3D-TOF法MRA检查,研究应用3D-TOF法MRA检查诊断本病的敏感性.结果 26例患者DSA检查共发现32个病灶;MRA检查共发现25个病灶,敏感性为78.1%,漏诊7个病灶,其中6个病灶的直径均<3 mm.结论 MRA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具有快速、无损伤的优势,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对于小动脉瘤,MRA的漏诊率较高.

  • 脑血管疾病CT增强扫描中过敏反应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作者:邵雪;薛广金;戴志凌;谷瓅

    目的 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增强扫描中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吉林油田总医院和吉林油田江北医院收治的157例行CT增强扫描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总结过敏反应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以及抢救和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在应用造影剂(碘海醇)后有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4例,颜面潮红3例,头晕、头痛2例,胸闷、呼吸困难2例,呕吐1例,喉头痉挛1例.经及时抢救和对症护理后,本组13例患者的过敏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增强扫描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大程度地规避医疗风险,更好地服务患者.

  • 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作者:解远峰;赵堂海;张杰;战激光;逄晓军;秦少华

    目的 评价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对42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先急诊进行置管溶栓,3 d后造影联合腔内成形术处理狭窄段,统计治疗前后患肢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结果 在42例中仅4例(9.5%)行单纯性溶栓,38例(90.5%)联合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40例(95.2%)症状明显改善,2例(4.8%)血栓溶解效果欠佳,终截肢.术后ABI的平均值为(0.62±0.13),与术前(0.15±0.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 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济;俞慎林;包平倩

    目的 评价经腘静脉置管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L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全身溶栓组及置管溶栓组患者的肢体消肿率和血栓溶解率.结果 全身溶栓组47例,溶栓前后大腿周径差分别为(7.72±1.67)cm和(3.05±1.03)cm,小腿周径差分别为(4.35±0.84)cm和(2.12±0.92)cm;置管溶栓组35例,溶栓前后大腿周径差分别为(7.86±2.23)cm和(1.81±0.68)cm,小腿周径差分别为(4.24±0.68)cm和(1.56±0.38)cm.置管溶栓组的肢体消肿率、血栓溶解率较全身溶栓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腘静脉置管溶栓对急性LDVT的疗效明显,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其个体化治疗方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下肢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作者:孙蓬;周云;沈超;李传勇;吴昊;王燕;韩道正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9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4条肢体)经介入治疗下肢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行覆膜支架隔绝术隔绝瘘口,3例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3~44个月,随访率为100%(4/4),无复发.术后所有患者的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瘙痒、沉重、疼痛等症状均明显改善,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和湿疹均明显减退,2例小腿溃疡均愈合.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AVF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住院时间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