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肝癌内部CT灌注特点及CT灌注成像在肝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原发性肝癌共16个病灶的CT灌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灌注图像更真实显示病灶边缘.肝癌病灶中心BF、BV、HAP明显高于病灶边缘,MTr较边缘短.PS较边缘略低.结论:CT灌注成像对肝癌诊断及疗效评估、监测肿瘤复发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急性动脉性内脏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动脉内造影及栓塞对急性动脉性内脏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选择36例急性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和选择性栓塞术,其中支气管扩张症所致大咯血16例,肺癌所致大咯血2例.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所致呕血4例,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所致便血2例,不明原因大肠出血所致便血4例,经皮胆道引流术后胆道出血所致便血1例,外伤或肾活检所致肾周血肿6例,肾动静脉瘘所致血尿1例.结果:诊断不明确的患者经动脉造影均获得明确诊断,经选择性栓塞治疗35例出血得到控制,仅1例结肠出血患者未能止血.栓塞术后1例肺癌患者出现截瘫,1例小肠出血患者栓塞后出现小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后痊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介入性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急性内脏动脉性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源性囊肿12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桥前池、桥小脑角池2例,脊髓腹侧髓外硬膜下间隙9例,背侧髓外硬膜下间隙1例,"脊髓嵌入症"8例.1例CT平扫等脑脊液密度.8例T1WI、T2WI类似脑脊液信号;3例T1WI、T2WI信号混杂.增强扫描,仅1例边缘轻度半环状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RI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放疗后早期肿瘤组织内99Tcm-rh-Annexin V的分布与bcl-2、bax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价应用99Tcm-rh-Annexin V显像检测单次放疗后早期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肿瘤组织内99Tcm-rh-Annexin V的分布与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标记法标记rh-Annexin V作为核素凋亡显像示踪剂.将小鼠肝癌细胞(Hca-F25)接种于小鼠右腋下部位;随机分为A(n=9,对照组)、B(n=10,放疗组)两组,B组另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B1组,n=4;B2组n=3;B3组,n=3).8d后肿瘤生长至直径约1cm时,B1、B2、B3组分别接受2Gy、5Gy、10Gy不同剂量直线加速器照射;1h后两组同时由鼠尾静脉注入99Tcm-rh-Annexin V;4h后行SPECT显像并处死、取材,应用井型闪烁探测器检测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内示踪剂分布,以%ID/g(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表示.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B组肿瘤组织的%ID/g、TUNEL检测阳性细胞数及bax蛋白表达均明显多于A组(P<0.01);A组bcl-2蛋白表达及bcl-2/bax明显高于B组(P<0.05).相关性研究表明,在A、B组中肿瘤组织%ID/g与TUNEL阳性细胞数均呈明显正相关(r=0.801、0.846),而bcl-2蛋白表达与bax蛋白表达间无明确相关性;A组肿瘤组织内bcl-2、bax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的%ID/g及TUNEL阳性细胞数均无明确相关性;B组肿瘤组织内,bcl-2蛋白表达与%ID/g及TUNEL阳性细胞数均无明确相关性,bax蛋白表达与%ID/g及TUNEL阳性细胞数均呈明显正相关(r=0.921、0.723),而bcl-2/bax比值与%ID/g及TUNEL阳性细胞数均呈明显负相关(r=-0.828、-0.687).结论:肿瘤组织内99Tcm-rh-Annexin V的分布司以反映放疗后早期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的状况以及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水平的变化.
-
急性脑静脉闭塞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
目的: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对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进行评价,观察脑实质损害的变化规律.材料和方法:家猫24只,随机分为手术组18只,假手术组6只.手术组采用开颅上矢状窦穿刺注射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制备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行开颅上矢状窦暴露.术后1、3、6、12、24、48h用PWI对各组模型脑实质损害进行连续动态观察.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手术组15只猫脑实质内出现23个异常灌注区,表现为平均通过时间(MTE)延长,局部脑血容量(rCBV)增加、正常或降低.病变中心区和边缘区的相对平均通过时间比率(rMTE)1、3、6h稍延长,12h后明显延长.6h后病变中心区相对脑血容量比率(rrCBV)降低明显,12h后病变边缘区rrCBV逐渐降低,24h降低明显.6h病变中心区和边缘区rr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P<0.05),病理学检查见病变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12h出现坏死,可伴有出血性脑梗塞.假手术组未见上述各种异常表现.结论:PWI对急性脑静脉闭塞脑实质损害的动态变化、发病机理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
三维CT与结肠镜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三维多层螺旋CT(MSCT)与结肠镜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61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纤维结肠镜及全腹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仿真内窥镜(CTVE)等多种重建成像,观察癌肿、局部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情况,并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对照.结果:MSCT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体分型与发生部位,诊断符合率为100%,并且可获得管腔外病变信息.结肠镜显示肿瘤直观、并可获得病理资料,但在肿瘤定位方面存在不足.结论:结肠三维CT快捷、安全、准确,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与纤维结肠镜联合应用,可以全面客观地指导医生选择科学的手术方法,应该成为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
-
MDM2反义寡核苷酸的99Tcm标记及在乳腺癌细胞中的摄取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放射性核素99Tcm标记MDM2(小鼠双微体扩增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N)的方法及在乳腺癌细胞中的摄取动力学,探讨用于乳腺癌反义显像的可能性.方法:人工合成一段针对MDM2 mRNA的ASON及错义寡核苷酸(ASONM),以HYNIC作为双功能螯合剂进行99Tcm标记,检测标记物的标记率,放化纯及反义探针与互补正义寡核苷酸(SON)的结合能力.不同时间检测脂质体2000包裹的探针在乳腺癌细胞中的摄取和清除情况,并与未经脂质体2000包裹的探针在乳腺癌细胞中的摄取及清除情况比较.结果:ASON的标记率为(57.2±2.98)%(n=5),ASONM的标记率为(56.3±3.01)%(n=5),经纯化后放化纯达95%以上,且反义探针仍保持与互补链的结合能力.22%条件下,MCF-7细胞对脂质体2000包裹的反义探针和错义探针的摄取峰值分别为(34.62±2.91)%和(14.57±1.62)%,反义探针的摄取峰值明显高于错义探针的摄取峰值,但反义探针的清除率低于错义探针的清除率.脂质体2000包裹探针的摄取率高于未经脂质体2000包裹的探针的摄取率.结论:在双功能螫合剂HYNIC的作用下,寡核苷酸能成功地得到标记,脂质体2000包裹的反义探针能被代谢旺盛MCF-7细胞特异性摄取,有望被进一步用于乳腺癌反义显像的研究.
-
18F-FDG PET/CT乳腺癌病灶标准摄取值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价乳腺癌灶的大小,乳腺组织密度、年龄、绝经状态对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标准摄取值的影响.方法:对27例临床疑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3例绝经前期和14例绝经后期)行18F-FDG PET/CT显像.应用ROI技术行半定量方法测得癌灶的SUVmax,并应用图像处理软件镜像技术勾画对侧正常组织的SUVmax.与乳腺病变的大小、组织密度、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行相关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27例患者共32个病灶.病理证实,乳腺癌25个,良性病变7个.乳腺癌病灶SUVmax为5.08±3.55,良性病变SUVmax为1.17±0.31,对侧正常腺体组织SUVmax为0.76±0.52.乳腺病灶SUVmax与病灶的长径呈显著性正相关(r=0.546,P<0.05).病灶SUVmax与患者年龄呈显著性负相关(r=-0.45,P<0.05).正常乳腺组织的SUVmax与患者年龄无显著性相关(P>0.05).病灶与正常乳腺组织SUVmax与CT值、绝经状态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乳腺病变患者年龄及病灶大小影响18F-FDG SUVmax,在疾病的良恶性鉴别时应引起关注.当病变组织密度发生较大变化时,18F-FDG PET可对乳腺肿物的良、恶性鉴别提供较可靠依据.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大鼠C6脑胶质瘤的CT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及其血管生成.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于接种后1w、2w、3w分别进行CT灌注成像,每次检查结束后留取鼠脑标本作病理学检查.结果:荷瘤1w组肿瘤区各灌注参数值均比对侧正常脑组织增大(P<0.05),但没有明显新生肿瘤血管;荷瘤2w及3w组肿瘤区CBF,BV,PS值和瘤脑交界处PS值均比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增大,肿瘤中心、肿瘤周边和瘤脑交界处之间仅PS值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区微血管密度(MVD)值明显增大,以肿瘤周边更为明显,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观察期内肿瘤中心和周边区域CBV值及肿瘤中心PS值与相应的MVD值呈等级正相关,rs分别为0.576、0.482和0.646(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肿瘤区域不同部位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其中肿瘤周边区域CBV和PS值变化明显,反映了血管生成.
-
钙化性胃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的研究
目的:探讨钙化性胃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19例钙化性胃癌术前行CT扫描,分析其CT表现的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9例钙化性胃癌Borrmann分型均为弥漫型,病理类型为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富含黏液的低分化腺癌.CT表现为病灶胃壁弥漫性增厚,增厚的胃壁内见带状低密度灶或全层呈带状低密度,低密度灶内可见弥漫性分布、大小不一的钙化颗粒.低密度带的CT值为(22.34±3.24)HU,CT值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理表现为肿瘤组织及间质内含有丰富的黏液,其内可见多发钙化灶弥漫分布.结论:钙化性胃癌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这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
CT灌注、MR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疾病鉴别能力的比较
目的:比较CT灌注、MR 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良恶性病变、肝硬化与正常肝脏的鉴别能力.方法:共50例进行DWI扫描、CT和MR灌注成像.包括:正常肝脏11例;肝硬化16例;肝脏恶性病变13例;肝脏良性病变10例.DWI扫描,计算各例肝脏或病灶的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CT、MR灌注成像,以脾脏的峰值时间为界,分别计算脾脏峰值前后肝脏和病灶的曲线大斜率.以脾脏峰值前后两个斜率的比值作为评估指标进行组间对比.记为SSr(ct)=SS前/SS后和SSr(mr)=SS前/SS后.结果:肝脏恶性病变、良性病变、肝硬化和正常肝脏4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2±0.15)×10-3mm2/s、(2.21±0.74)x10-3mm2/s、(1.33±0.12)x10-3mm2/s、(1.50±0.11)x10-3mm2/s,除肝硬化和正常肝脏之间ADC值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恶性病变ADC值明显低于其他组,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其他组.恶性病变组SSr(ct)和SSr(mr)测量结果分别为1.52±0.60和1.79±0.35,良性病变组分别为1.26±0.41和1.19±0.36,正常肝脏组为0.72±0.26和0.66±0.24;肝硬化组为1.38±0,39和1.83±0.59.良恶性病变组之间、良恶性病变组分别与肝硬化组之间以及良性病变组和正常肝脏组之间,组间比较SSr(ct)和SSr(mr)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组,其测定的SSr(ct)和SSr(mr)结果与正常肝脏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良恶性病变组之间、良恶性病变组分别与肝硬化组之间以及良性病变组和正常肝脏组之间,以ADC值互相鉴别较CT和MR灌注测量更有优势.在肝硬化的诊断方面CT、MR灌注较DWI更具优势.
-
超声导引下小儿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215例临床报告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导引介入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价值.方法:继发孔型ASD 215例,其中单一ASD 213例,多发性ASD 2例.男93例,女122例,年龄2~15岁,平均10.2岁.体重11~87kg,平均35.8kg.其中9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合并室上速、室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房室传导阻滞Ⅲ°,二尖瓣脱垂合并轻度关闭不全各1例.215例患者术前均作体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术中用TTE或食管超声(TEE)监测导引介入治疗全过程.术后用TIE随诊.结果:215例患者应用进口及国产闭合器成功闭合缺损,成功率100%.经TTE测量ASD直径5-32mm(平均17.14mm),TEE测量直径7~32ram(平均18.45mm),闭合器型号8~40mm(平均21.88mm).215例患儿术后TTE随诊无并发症,无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导引下介入治疗小儿ASD是安全可靠的.
-
介入栓塞治疗内脏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内脏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栓塞策略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8例脏器假性动脉瘤中,男14例,女4例.全部18例均有失血症状,临床伴有明确的腹痛9例,出现休克4例,伴有黄疸1例.采用Seldinger法进行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有否出血,分别选用明胶海绵颗粒,0.035inch钢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18例假性动脉瘤17例栓塞止血成功,成功率94.4%(17/18);15例一次栓塞止血成功,一次栓塞止血成功率83.3%(15/18).栓塞后并发脏器局部梗死5例,发生率27.8%(5/18).结论:绝大多数脏器假性动脉瘤可以通过介入栓塞术治疗,并达到治愈目的;钢圈与明胶海绵均可作为栓塞剂.其选择需要认真分析与选择,也可联合应用.脏器假性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需要注意脏器梗死并发症的问题.
-
正常人视觉刺激下心算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正常人视觉刺激下简单心算任务进行研究,探讨不同计算任务类型相关脑功能区的定位及作用机制,进一步理解人脑高级思维模式.资料与方法:对12名右利手志愿者(男6名,女6名)进行简单加法计算、简单减法计算和退位减法计算任务的fMRI研究.应用组块设计模式,采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志愿者行T1WI和fMRI.采用AFNI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同时记录被试的计算正确率和反应时间.结果:12名被试中共获取10人的行为学数据.3种心算任务模式随计算难度的增加,平均反应时间延长,计算正确率下降.男女间比较复杂减法任务计算正确率存在差异,女性低于男性(P<0.05).3种计算任务存在共同激活脑区,额叶为减法任务主要相关脑区.随任务难度加深.脑总体激活体积增大.结论:fMRI可以简单便捷地定位心算相关脑功能区,心算为多个脑功能区协同工作的复杂过程.
-
双源CT心肌桥的检出率、解剖病理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利用双源CT观察心肌桥(MB)的出现率和解剖病理学特征,探讨其检出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2006年12月~2007年3月,共有272例患者因怀疑冠状动脉疾病或体检而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CA)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的冠状动脉分段标准确认其有无、位置和解剖病理学改变.根据DSCTCA表现及临床症状,将所有病例分为3组:1组,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2组,无冠状动脉疾病但有临床症状组;3组,无冠状动脉疾病也无临床症状组.对3组患者MB的解剖学特点进行统计学处理.15例患者进行了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两组MB检出率的差别.随机选择10例前降支MB患者进行4D电影显示以观察MB在心动周期内的变化情况.结果:272例进行了DSCTCA的患者中,63例检出79支MB.出现率为23.2%(63/272).MB的平均长度为(2.14±0.83)cm,深度为(0.33±0.10)cm.63例中,49例(78%,49/63)患者为单支MB.其中7段29支,8段17支,9段1支,16段2支;12例(19%,12/63)为双支MB,其中以7段和8段共存常见(42%,5/12);2例(3%,2/63)3支MB.79支MB中,40支位于7段,24支位于8段,7支位于9段,4支位于16段,3支位于13段,1支位于10段.3组患者之间的统计学分析显示,1组患者的年龄明显大于2组和3组(P=0.001),MB更长(P=0.041),深度更深(P=0.021).CAG提示4支MB,而DSCTCA显示20支MB,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例MB患者的4D电影显示MB收缩期变窄,舒张期恢复正常,类似CAG的"挤牛奶"效应.结论:本组冠状动脉MB的检出率为23.2%.利用DSCTCA可以可靠而生动地检测MB,确认其解剖病理学改变,解释一些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可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处理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颞下窝脑膜瘤1例
病例 女,57岁.四肢无力伴头晕1年,以"左颞下窝占位性病变"收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各项化验检查均未见异常.CT平扫:左侧颞下窝见一形状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病变向上达视神经水平,向下达上牙槽水平,大小约4.0cm×5.0cm×5.5cm,内部密度不均,CT值为18~29HU.
-
过敏性肺炎18F-FDG符合线路显像1例
病例 女,77岁.2周前受凉,咳少量白痰,乏力1周.发热1天入院.查体:体温38℃,双肺可闻干湿罗音,余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WBC 5.41×109/L,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超敏C-反应蛋白12.43mg/L,过敏原监测:鸡肉+2级,其他均0级.
-
骨斑点症1例
病例 男,41岁.因车祸后右足疼痛摄片.右足正斜位片见右足第2趾近节趾骨远端骨折,另右足诸骨可见多个类圆形致密影,近关节处分布较多,遂加照双手、双膝关节、双足及骨盆正位片,并对双侧膝关节行CT扫描,以进一步观察.
-
癫痫发作期18F-FDG PET显像1例
病例 男,72岁.该患者曾有多次抽搐史,末次发生时间约为检查前1个月,未经系统治疗.本次因抽搐、腹部不适、少尿住院.20年前因胃穿孔胃切除2/3,咳嗽,白痰,胸部CT检查:肺纤维化,腔隙性脑梗塞2年,无乙肝、结核病史,无明确家族史.
-
亚急性和慢性骨髓炎的MRI诊断
亚急性和慢性骨髓炎是由于低毒细菌感染或机体抵抗力较强而产生的骨骼感染性病变.其主要特点为病变隐蔽,缺乏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也往往无显著特征而与其他良恶性病变难以鉴别[1].本文搜集11例亚急性和慢性骨髓炎并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旨在探讨MRI对亚急性和慢性骨髓炎的诊断价值.
-
对比剂从封堵器网眼渗出的识别和处理
动脉导管未闭(PDA)及室间隔缺损(VSD)是两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介入治疗已十分成熟.
关键词: 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
探讨MRS在22例盆腔肿块上的应用价值
盆腔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术前良恶性的鉴别一直是临床关心的问题,对选择手术治疗方案很重要.MRS作为一种无创性功能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其价值广为接受[1-2].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者将MRS应用于肺、肝、乳腺、脊柱等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3-5].本文利用MRS对盆腔良恶性肿瘤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胆碱(Cho)的浓度对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作用.
-
16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价值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ies,CAOA)发病率较低,可影响心肌供血.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猝死,因此,及早发现和预防CAO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6层螺旋CT可以很好的显示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现回顾性分析我院开展的300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患者中涉及CAOA的4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探讨16层螺旋CT对CAOA的诊断价值.
-
胃肠道穿孔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胃肠道穿孔是需要立即做出诊断并手术治疗的外科急症.传统放射学检查通常利用多种体位的腹部平片进行诊断,气腹是主要诊断依据.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多层螺旋CT(MSCT)由于具有优秀的密度分辨率并可以进行快速的大范围扫描,容积扫描的CT图像进行多平面的重建具有良好空间分辨能力,使其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急腹症的影像诊断[1-4].本文回顾分析28例胃肠道穿孔患者的CT表现,探讨胃肠道穿孔的多层螺旋CT征象及诊断价值.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胰腺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胰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到目前为止,CT是诊断胰腺疾病的佳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主要依靠胰腺形态的改变和病灶与胰腺之间的密度差异,对肿瘤血供的观察仍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肿瘤血流动力学改变,胰腺病变的早期阶段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仍有一定困难.
-
读片窗及答案
病例 男,15岁,以"左侧锁骨肿物,伴左肩、左后背疼痛"为主诉入院.CT平扫:左锁骨近胸锁关节处骨端结构欠规整,可见不规则膨胀性骨质破坏,内有多个点状钙化影及类圆形低密度区,病灶边缘较清晰,未见明显硬化缘和骨膜反应,周围可见软组织肿胀(图1,2).CT诊断:左锁骨近端占位.性质待定.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