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중국전과의학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
- 影响因子: 2.0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572
- 国内刊号: 13-122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阐明其作为冠心病预测因素的价值,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资料和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疑诊"冠心病"住院的患者10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肝脏超声检查,确诊冠心病69例(冠心病组),其中合并NAFLD 44例(CHD-NAFLD组),单纯冠心病25例(单纯CHD组);非冠心病患者32例(非冠心病组),其中合并NAFLD 7例(单纯NAFLD组),未合并NAFLD者25例(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检测血生化指标.结果 冠心病患者中NAFLD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63.77%和21.87%,P<0.01),合并NAFLD的冠心病患者以多支病变为主(P<0.05),且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可以独立地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P=0.001,OR=6.014,95%CI(2.104,17.192)].结论 NAFLD与冠心病存在明显的独立相关性,且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NAFLD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可用其初步评估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程度.
-
定量脑电图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HIE患儿94例,临床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在基本支持和对症治疗的原则下,实行脑部营养疗程法,共进行3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的每个疗程结束后均进行脑电图(EEG)检查,在常规EEG的基础上进行qEEG的数据分析,以δ频段(0.5~3.9 Hz)的功率谱值为疗效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HIE患儿治疗前、第1疗程、第2疗程及第3疗程EEG检查结果 异常率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HIE患儿第1疗程和第3疗程EEG检查结果 异常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和第2疗程EEG检查结果 异常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HIE患儿Fp1、Fp2、C3、C4、T3、T4、O1、O28个部位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qEEG 检查功率谱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qEEG可成为HIE疗效评估的一项客观指标.
-
CKD-EPI与MDRD肾小球滤过率评估公式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适用性研究
目的 比较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CKD-EPI)公式、简化MDRD公式和中国改良的简化MDRD公式预测中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适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4月住院的非外籍CKD患者87例,监测其血清肌酐(Scr)水平,同时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测得的GFR(rGFR)作为参考标准,用CKD-EPI公式、简化MDRD公式和中国改良的简化MDRD公式计算估测的GFR.分析估测的GFR与参考值(rGFR)的相关性,并就3种公式估测的GFR的估测偏差、精确度、准确率及诊断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 3种肾小球滤过率评估公式估测的GFR与rGFR间的估测偏差、估测偏差绝对值及估测偏差百分位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30%及50%准确率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EPI公式较MDRD公式可显示出较好的精确度及预测能力.3种公式估测的GFR与rGFR在总体及rGFR<60 ml·min-1·(1.73 m2)-1时显示明显的相关性.当分别以90或60 ml·min-1·(1.73 m2)-1作为诊断分界点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KD-EPI公式较MDRD公式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但能否更准确地评估我国CKD患者的GFR及取代MDRD公式,尚需进一步研究.
-
新疆地区汉族和哈萨克族心房纤颤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心房纤颤(AF)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哈萨克族、汉族原发性AF患者各100例作为AF组,哈萨克族、汉族健康者各100例作为对照组,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CE基因的I/D多态性.结果 哈萨克族AF组与对照组ACE I/D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AF组与对照组ACE I/D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基因I/D多态性位点在汉族和哈萨克族A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AF组与女性AF组ACE I/D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基因I/D与新疆地区汉族、哈萨克相关,ACE基因D型等位基因可能是AF的危险因素,ACE基因I/D多态位点在汉族与哈萨克族AF患者分布中存在民族差异.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心电图,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术前用药、术前B型钠尿肽水平、肌酐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超声心动图显示的左房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术中静脉桥及动脉桥的支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4 h肌钙蛋白Ⅰ水平,观察上述因素与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关系.结果 在9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154例,发生率16.9%.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P=0.016)、术前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P=0.002)、静脉桥数(P=0.015)和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P<0.001)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新发心房纤颤相关,P<0.05的相关危险因素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OR=1.087)、术前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OR=1.002)、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OR=0.042)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独立相关.以B型脑钠肽水平作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670,说明术前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对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原因较多,高龄、术前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高和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不完全是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型脑钠肽水平对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
-
超敏C-反应蛋白和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及肾小球滤过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10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分为对照组(15例)、单支组(38例)、双支组(25例)、三支组(25例).测定各组血清hs-CRP、NT-proBNP水平,并计算出eGFR.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对照组、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血清NT-proBNP、hs-CRP水平越高,eGFR越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RP、NT-proBNP和eGFR水平可指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2518A/G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辽西地区汉族人群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2518A/G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9月-2011年6月于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无血缘关系的150例AMI患者(病例组)和同期15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全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MCP-1的基因型;ELISA法检测AMI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MCP-1的水平.结果 AA、AG、GG 3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等位基因A、G的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MCP-1水平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病例组内不同基因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CP-1-2518A/G基因多态性与AMI的发病具有相关性,G等位基因可能是辽西地区人群AMI的遗传易感基因,但这种联系可能和传统危险因素协同存在.
-
汤河口社区心搏骤停患者临床救治分析
目的 分析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探讨提高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及其防控措施.方法 选取2007年9月-2011年4月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23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3例患者中院内1例,发病至施救时间<4 min,复苏成功;院前22例,发病至施救时间10~20 min者5例,≥20 min 6例,无目击者、时间不详者11例,均未复苏成功.结论 心搏骤停患者发病至施救时间非常重要,应积极普及推广心肺复苏技术,使第一目击者能够熟练实施高质量的单纯胸外按压;同时应对心搏骤停的高危人群积极防控,避免诱发因素,从而降低心搏骤停发病率,提高复苏成功率.
-
2010年北京120呼救病种中创伤呼救的特点及救治研究
目的 从2010年北京120院前急救呼救病种中找出创伤呼救的特点和趋势,为创伤的现场救治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以北京急救中心调度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北京市2010年120院前急救呼救病种构成、创伤呼救的月份分布特点及创伤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年120受理343 119次院前急救呼救,呼救病种构成前三位依次是:创伤19.81%(包括交通伤及除交通伤以外的其他外伤)、脑血管病14.30%、心血管病13.07%.全年创伤呼救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11月份.在各类创伤呼救中,交通伤占第1位.结论 2010年北京120院前急救呼救病种构成中创伤占第1位,创伤呼救具有时间分布特点,交通伤是创伤呼救的主因,根据这些特点可以采取更有效的对策减少创伤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创伤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
-
心搏骤停猪复苏前后心电图的变化
目的 分析心搏骤停家猪心肺复苏前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确认其为判断复苏后心脏损害的依据.方法 采用健康雄性家猪19头,体质量(25.5±0.7)kg,麻醉后制备电刺激法心搏骤停心室纤颤模型,9 min后行心肺复苏术,复苏过程中对停搏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即刻、复苏后24 h进行12导联心电图监测并分析.结果 ROSC使心率增快并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停搏前相比,ROSC即刻的心率明显增快,QT间期明显缩短,并可见明显T波改变以及S-T段下降,且两时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 h时心率与QT间期恢复,但仍存在T波改变与S-T段下降.结论 体表心电图是监测心肺复苏前后心脏损伤变化的基本依据,特别是T波、S-T段改变反映了复苏后心脏供血与功能的改变.
-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进展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为特征的髋关节自限性疾病.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佳原则是包容治疗,即当生物可塑性依然存在时维持或恢复髋关节的一致性.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观察、物理治疗及手术重建髋关节.所有治疗的目标是防止畸形及过早发生髋关节病.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预后因素包括初始发病年龄、X线分型及"股骨头危险征".
-
头颈癌蛋白质组学及肿瘤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头颈癌是全球范围内第五大常见肿瘤,在欧美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0%,在我国则较为多见,占19.9%~30.2%.头颈癌是一大类疾病,它们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临床上70%~80%的患者就诊时已为局部晚期,对于这部分患者,手术和放射治疗的进步并未带来长期生存率的改善.因此,头颈癌治疗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早期诊断.随着蛋白质组学及其技术的发展,有希望早期发现头颈癌的标志物.本文主要对头颈癌蛋白质组学研究及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作一简述.
-
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口内菌株检出情况和药敏性观察
目的 探讨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口内念珠菌珠菌种的分布和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 收集患者标本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对其进行分离鉴定,采用NCCLS M27-A2微量稀释法测定念珠菌株对特比萘芬、氟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四种抗真菌药物以及联合用药的体外药敏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口腔念珠菌检出率分别为74.65%%和35.42%,其中白色念珠菌分别占62.26%和58.82%.特比萘芬、氟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对口腔念珠菌的体外试验敏感性总有效率分别为57.89%、86.84%、84.21%和100.00%.特比萘芬与氟康唑联用时,念珠菌对药物敏感性增高.结论 口腔念珠菌病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治疗时应进行真菌常规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对耐药菌株的治疗,联合用药也是重要方法.
-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口咽细菌动态变化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鼻咽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并发口咽感染细菌动态变化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150例首次住院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每放疗一周后等不同时间进行咽拭子细菌培养,并对培养出的菌株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共送检标本1 116份,培养出408株细菌,阳性率为36.56%;细菌的分布以G-杆菌为主(占77.45%),其次为真菌(占13.73%);排前五位的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洛非氏不动杆菌.在放疗期间,总的细菌培养阳性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 (P<0.05),铜绿假单胞菌及假丝酵母菌培养的阳性检出率也呈上升趋势 (P<0.05).其他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葡萄菌属、假丝酵母菌放疗前未检出,但放疗后可以检出.所检出细菌对大多数对β-内酰胺抗菌药物耐药,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98.08%、73.08%.结论 鼻咽癌放疗随放疗时间的增长,口咽部细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可影响咽部的微生态平衡,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口咽部细菌感染的防控措施.
-
慢性肾衰竭并发抗生素脑病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并发抗生素脑病的临床特点、机制、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9年收治的25例CRF应用抗生素并发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均有CRF,应用抗生素均为头孢菌素类,从开始使用抗生素到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的时间为3~14 d,症状轻重不等.患者均停用抗生素,其中18例经镇静、止抽、降颅压等对症处理,症状于3~5 d内缓解,7例较重患者(包括5例抽搐患者)行血液透析滤过或血液透析+灌流(HP)治疗,终全部缓解.结论 CRF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并发感染,应用抗生素时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调整药物剂量,并注意观察,警惕抗生素脑病的发生,早期诊断、及时停药对症处理,必要时采取不同方式的血液净化治疗,可改善抗生素脑病患者的预后.
-
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治分析:附病例报告
目的 探讨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 和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 收集我院4例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AL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4例患者无血液系统症状或症状较轻,无其他常见结外器官受累,乳腺粗针穿刺可及时诊断,给予化疗或异基因移植后,治疗反应尚可.结论 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ALL不容忽视,乳腺粗针穿刺方便易行,结合骨穿等血液学检查可快速诊断,避免误诊,不提倡手术及放疗,宜采用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2010年欧洲风湿病联盟和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
目的 探讨2010年欧洲风湿病联盟和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RA)分类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具有关节症状的患者,规定开始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治疗为RA确诊的金标准.分别用1987年及2010年RA分类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并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金标准,有85例患者诊断为RA.其中,7例无关节肿胀,74例符合2010年RA分类标准,4例不符合.分析适合分类评分的95例患者,2010年分类标准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9%和88.2%,而1987年标准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1%和100.0%.当类风湿因子(RF)和(或)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均阴性时,2010年分类标准诊断RA的敏感性下降至50.0%.采用2010年标准对所有观察者评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 显示该评分系统可适用于所有有关节症状的患者.结论 2010年分类标准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有助于早期诊断RA.
-
膳食实物宣教对住院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膳食实物宣教对住院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2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糖尿病营养宣教,试验组在传统宣教的基础上结合膳食实物宣教法,观察并分析两组在宣教前后的膳食摄入和营养素摄入情况.结果 对照组干预后热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较干预前降低(t值分别为9.31,6.72,P<0.05);膳食纤维、钙、维生素C摄入量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2.37,7.37,4.98,P<0.05);蛋类、蔬菜、禽肉类摄入量适宜,豆类、乳类、鱼虾类的摄入量低于建议摄入量,谷类、畜肉类、油脂类的摄入量明显高于建议摄入量;试验组干预后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胆固醇、食盐的摄入量均有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19.53,23.95,12.30,20.48,37.55,52.49,P<0.01);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膳食纤维、钙、铁的摄入量有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31.432,3.087,2.732,21.536,17.733,22.398,P<0.05);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热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钙、铁、维生素B2、维生素C、胆固醇、食盐摄入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31,8.97,11.37,7.71,26.61,4.38,3.69,38.62,29.74,39.41,P<0.05).试验组谷类、蔬菜、蛋类、禽肉类、豆类、乳类、油脂类的摄入量适宜,鱼虾类的摄入量低于建议摄入量,畜肉类较建议摄入量高.结论 在传统宣教方法 基础上结合膳食实物宣教,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饮食行为.
-
简易营养评价精法在整体医疗营养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在整体医疗实践中使用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了解我院各临床科室营养不良发生的情况.方法 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在患者入院3 d内,使用MNA-SF对全院各科室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调查,了解营养状况与性别、年龄、病情的关系.结果 全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2.25%,内科、外科、专科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8.69%、23.26%、14.46%(χ2=144.377,P=0.000),营养分值与年龄、病例分型呈负相关(Z值分别为-60.334和-33.916,P=0.000),男、女营养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3,P=0.000).年龄、病例分型进入了影响营养分值的逐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y营养=0.004x年龄+0.099x病理分型+0.447(r=0.146,F=39.772,P=0.000).结论 营养不良发病率在住院患者达20%以上,营养与年龄、病情相关,男性患者营养状况较女性差.
-
强化降脂治疗的安全性
本文回顾了近几年关于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治疗的文献,比较强化降脂的含义,评价既往临床研究中的安全性证据以及近年来引起热议的关于强化降脂治疗所带来的新的安全性问题.总结了一系列强化降脂治疗所带来的益处和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强化降脂治疗,提高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的启动、维持时间和剂量切换
本文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的使用进行了论述,指出强化他汀治疗要早期、足量和长程应用,同时强调重视他汀的种类差异,选择有临床证据的强化他汀,优化临床实践.
-
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强化他汀治疗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汀类药物以其调脂作用为中心的多效性药理学效能,可以多方面改善患者预后.随研究的不断深入,常规他汀治疗已发展到强化他汀治疗.本文综述了强化他汀治疗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相关问题.
-
强化他汀与联合调脂:降脂幅度相同,获益却不同
本文论述了强化他汀与联合调脂在降脂效应、临床获益和安全性之间的差别,指出强化他汀不同于联合调脂;其次强调强化他汀在概念上不同于强化降脂,临床实践中强化他汀的提法更为适合.
-
老年人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疾病,他汀类药物被视为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已成为各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的推荐用药.本文参考2009年我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起草的<中国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专家共识>,结合新的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希望获得老年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新认识.
-
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与血糖控制情况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家庭功能情况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龙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患者管理库中抽取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其血糖水平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的控制目标(空腹血糖3.9~7.2 mmol/L,随机血糖≥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52例)及血糖控制不良组(48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运动及饮食情况、服药情况及家庭功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功能是影响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因素(P<0.01).家庭功能良好的患者(57例)中,饮食控制合理者19例(占33.3%);而在家庭功能中-重度障碍的患者(43例)中,饮食控制合理者仅4例(占9.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功能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在糖尿病的社区管理中,要理想地控制患者的血糖,达到糖尿病二级预防的目的,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早发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早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排除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性糖尿病,共538例患者.诊断年龄≤40岁为早发组(103例),诊断年龄>40岁为晚发组(4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早发组较晚发组男性、吸烟、糖尿病阳性家族史患者比例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微血管病变患病率高,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诊断年龄低,高血压、大血管病变患病率低,餐后2 h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与晚发组口服药物、胰岛素或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方法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30,P=0.006).早发组糖尿病家族史以母亲患有糖尿病为主,占47.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早发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是早发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紊乱明显,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严重,糖尿病家族史比例高、只有母亲有糖尿病的患者比例高.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有多种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共存.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补体因子H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体液循环中血清补体因子H的表达与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5 kg/m2)32例与非肥胖组(BMI﹤25 kg/m2)28例;30例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补体因子H,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全自动糖化分析仪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计算BMI和腰臀比(WHR),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3组受检者血清补体因子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因子H水平与BMI、空腹血糖、HOMA-IR、HbA1c、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2型糖尿病血清中补体因子H水平的升高,尤其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明显,血清补体因子H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的形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补体因子H水平均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补体因子H水平可成为预测肥胖者发展为糖耐量异常的因子.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3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174例,女173例)进行血糖、血脂、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同时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07);(2)将男女患者分别根据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分为3组:A组:颈总动脉内膜正常,IMT≤0.09 mm;B组,0.09 mm<IMT<0.13 mm,颈动脉内膜增厚组;C组,IMT≥0.13 mm或有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女性B、C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而男性A、B、C组患者血尿酸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男性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无相关性.(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三酰甘油、hs-CRP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与BMI相关性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血尿酸水平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和改善脂代谢紊乱,可能会减少女性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