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중국약과대학학보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048
- 国内刊号: 32-115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秋水仙碱对大鼠胆管结扎所致胆汁淤积模型肝损伤的影响
考察秋水仙碱对大鼠胆管结扎所致胆汁淤积模型肝损伤的干预作用.采用胆总管结扎建立大鼠胆汁淤积模型,模型动物分别灌胃秋水仙碱0.12和0.24 mg/kg,连续7d.通过血清生化指标、肝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来评价秋水仙碱的作用.结果显示,秋水仙碱可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血清ALP、γ-GTP、TBA水平.秋水仙碱高、低剂量组对肝脏MPO活力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可明显改善肝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小剂量的秋水仙碱(≤0.24 mg/kg)对于大鼠胆管结扎所致的胆管损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抑制炎性细胞活化和浸润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
-
电导率测定法研究可注射有机凝胶的胶凝过程
采用简便快捷的电导率测定法示踪可注射有机凝胶的体外胶凝过程,并通过对胶凝过程的模拟确定凝胶的胶凝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以获得具有适宜降解、释药行为的可注射有机凝胶.考察电导率测定法模拟胶凝过程的可行性,并评价凝胶因子类型和用量、抗凝剂种类和用量及温度等对胶凝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抗凝剂在介质中的剂量与电导率呈线性相关,测定体系电导率变化可示踪抗凝剂在胶凝过程中的扩散行为,并确定胶凝时间;凝胶因子结构及抗凝剂种类显著影响抗凝剂的扩散速率及扩散百分率,凝胶因子浓度增加和温度降低均可导致抗凝剂扩散速率减慢、胶凝时间延长,凝胶在2h内可全部完成胶凝,提示凝胶突释结束、缓慢释药开始的时间为2h.
-
吉非替尼有关物质的合成
为控制吉非替尼的药品质量,建立吉非替尼原料药的质量标准,从吉非替尼的合成路线入手,分析并合成其中可能存在的4个有关物质:4-(3-氯-4-氟苯基)氨)-7-甲氧基喹唑啉-6-醇(A)、N-(3-氯-4-氟苯基)-6,7-二甲氧基喹唑啉-4-胺(B)、4-(3-氯-4-氟-苯基)氨基)-7-甲氧基喹唑啉-6-基)氧基)丙基)氨基)乙醇(C)和N-(3,4-二氯苯基)-7-甲氧基岳(3-吗啉代)喹唑啉-4-胺(D),并经1H NMR和MS确证结构.
-
马钱子碱新型壳聚糖纳米粒体外肝癌细胞摄取特性的研究
以新型高分子材料N-glycyrrhetinic acid(GA)-polyethylene glycol(PEG)-chitosan (NGPC)为载体材料,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载马钱子碱(Brucine)的壳聚糖纳米粒(Brucine/NGPC-NPs).以HepG2细胞为模型细胞,考察药物作用时间、药物作用浓度、加入外源甘草次酸和细胞内吞抑制剂对细胞摄取的影响,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观察纳米粒在细胞内的转运.结果显示,Brucine/NGPC-NPs平均粒径为(197.6±11.2) 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3.48±4.67)%和(5.49±0.38)%.HepG2细胞对马钱子碱溶液剂和Brucine/NGPC-NPs的摄取均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其中对NGPC-NPs的摄取明显强于溶液剂,具有显著的主动转运特征,且摄取量随外源甘草次酸的加入而减少,其摄取途径主要依赖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之后被细胞内化.结果表明,NGPC-NPs可以作为肝细胞靶向的载体,显著提高药物进入肝癌细胞的量,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
1-环丙基-6-氟-7-(芳甲叉肼基)-喹诺酮羧酸的合成及抗菌抗肿瘤活性
为发现具有抗菌抗肿瘤活性的氟喹诺酮羧酸先导化合物,用芳腙类作为环丙沙星C-7哌嗪基的等排体,设计合成了15个新的1-环丙基-6-氟-7-(芳甲叉肼基)-喹诺酮羧酸(4a~40)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目标化合物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埃希菌(E.coli)的抗菌活性弱于对照药环丙沙星,然而对人肝癌(SMMC-7721)株、鼠白血病细胞(Ll210)和人白血病细胞(HL60)3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强于环丙沙星,尤其是腙基芳香环上带吸电子取代基的化合物,其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供电子基的活性,其抑制活性与对照药阿霉素相当.这表明C-7哌嗪基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其抗菌活性而不利于提高抗肿瘤活性,而C-7芳腙基的引入可提高抗肿瘤活性,进一步扩展了氟喹诺酮类化合物结构修饰的范围.
-
庆大霉素生物合成基因genD1的研究
为研究genD1基因功能,在绛红色小单孢菌GK1101 (△genK)上构建genD1基因缺失工程菌并分析其代谢产物组分变化.首先构建用于genD1基因框内敲除的同源重组质粒pGD14,经接合转移导入绛红色小单孢菌GK1101,经影印筛选获得genD1缺失工程菌GD1989.再发酵并提取其代谢产物,采用质谱法等检测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工程菌GD1989不再合成庆大霉素C1a和C2b,主要积累庆大霉素A.对工程菌GD1989喂养庆大霉素X2的发酵产物经检测含有庆大霉素C1a、C2b和JI-20A.genD1基因失活导致庆大霉素生物合成代谢流中断,说明genD1基因负责加洛糖胺C-4”位的甲基化.
-
一氧化氮供体型烷氧基联苯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基于药物设计的拼合原理,将一氧化氮(N0)供体片段联接到烷氧基联苯结构中,设计、合成了一系列NO供体型烷氧基联苯化合物.采用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Bel-7402、SMMC-7721、QGY-7701及Bel-7404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4a~4g)对5种肝癌细胞均呈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HepG-2的活性强(IC50 =1.15 ~4.34 μmol/L).值得注意的是,除化合物4f外,其他化合物对正常肝细胞L02的抑制作用较小(IC50=5.00~ 8.53 μmol/L),提示NO供体型烷氧基联苯化合物对肝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此外,化合物4b对敏感及耐药的K562细胞均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1.32和1.28 μmol/L.加入NO清除剂后,化合物4b的抑制活性显著降低,提示该化合物释放的NO对其抗肿瘤活性具有重要贡献.
-
人血浆中阿戈美拉汀浓度的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
建立测定人血浆中阿戈美拉汀浓度的LC-MS/MS方法,测定单剂量口服25 mg阿戈美拉汀片后其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利用Phoenix WinNonlin 6.3.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该方法中阿戈美拉汀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51 3~10.38 ng/mL(r=0.999 4),低检测浓度为0.051 3 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测定RSD均小于15%.单次口服给药后,阿戈美拉汀的cmax为(13.25±15.78) ng/mL,tmax为(0.68±0.41)h,AUClast为(14.00±19.26) ng/mL·h,AUCinf为(14.14±19.35) ng/mL·h,t1/2为(0.78±0.44)h.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阿戈美拉汀血药浓度的测定及其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
银杏内酯B mPEG-PLA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和体外性质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丙交酯嵌段共聚物(mPEG-PLA) (50/50)作为载体,制备银杏内酯B(GB)聚合物胶束(GB-mPEG-PLA).采用乳化-溶剂挥发制备GB-mPEG-PLA溶液,再冷冻干燥保存,并对制得的GB-mPEG-PLA的载药量、包封率、粒径与分布和胶束形态等进行表征,采用透析法考察GB-mPEG-PLA的体外释放.所制得的GB-mPEG-PLA载药量为7.5%,包封率为82.2%,平均粒径为74.5 nm;扫描电镜显示胶束为类球形;GB-mPEG-PLA释放曲线显示其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研究结果表明,mPEG-PLA胶束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纳米给药系统.
-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建立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模型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建立体外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并验证其适用性,该模型为研究各种心血管药物以及新药快速、有效筛选提供基础.本实验采用软光刻技术和模塑法制作一种扇形微流控芯片,芯片中培养心肌细胞并进行细胞活力检测,通过缺血台氏液建立I/R损伤模型;利用瑞氏-吉姆萨染液检测模型中心肌细胞形态变化;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模型中损伤指标含量变化;后采用心肌损伤治疗药物葛根素验证该I/R损伤模型的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芯片中心肌细胞活力接近98%以上;与空白组相比,I/R损伤模型中心肌细胞发生明显凋亡变化,损伤指标CK-MB、LDH蛋白分泌量显著增加;葛根素组与模型组比较,细胞凋亡形态缓解,CK-MB、LDH蛋白分泌量显著降低,I/R损伤模型的适用性良好.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建立的体外大鼠I/R心肌细胞损伤模型成功,本研究为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心血管修复新药开发领域开拓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
米力农注射液中有关物质研究
建立用于米力农注射液有关物质测定的HPLC法,为建立米力农注射液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采用波谱技术对检出主要杂质进行了结构鉴定(其中杂质B的结构为首次鉴定).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 (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pH 7.5的磷酸盐缓冲液-甲醇(75∶ 25),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0 mL/min.在所建立的色谱条件下,米力农与各杂质分离良好;米力农、米力农杂质A和米力农杂质B在0.05 ~ 3.2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米力农、杂质A和杂质B的低检测限均为0.017 μg/mL.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强,可用于米力农注射液有关物质的测定.
-
取代非环核苷混膦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为寻找抗乙肝病毒(HBV)取代非环核苷混膦酸酯有效的结构优化策略.以阿德福韦单L-氨基酸酯和单非甾体药物羧酸酯为先导化合物,结合核苷类似物阿巴卡韦与阿拉莫韦的结构特征,采用亚结构拼合原理设计并合成了6-取代嘌呤非环核苷膦酸单L-氨基酸酯、单非甾体药物羧酸酯前药(9a~91),其结构经1H NMR,ESI-MS,ESI-HRMS确证.采用HepG2 2.2.15细胞株、HK-2细胞株进行了目标化合物抗HBV活性以及肾细胞毒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9a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与作用选择性(EC50 0.48μmol/L,SI 763.72),具有较低的肾细胞毒性以及较高的化学与酶学稳定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GC/TOF-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雷公藤甲素在大鼠体内的急性毒性
采用GC/TOF-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雷公藤甲素对大鼠尿液中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影响和毒性作用机制,寻找与毒性相关标志物,为雷公藤类药物临床毒性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依据.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雷公藤甲素高(2.4 mg/kg)、中(1.2 mg/kg)、低(0.6 mg/kg)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单次灌胃给药后,收集第0、1、3和7天的尿液,GC/TOF-MS进行分析,对尿液中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进行鉴定并获取半定量数据,经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剂量给药和不同时间取样尿液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谱有明显差异,可被清晰区分并呈明显的动态变化轨迹.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结果与常规血液生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基本吻合.研究结果发现,给药引起尿液中的苹果酸、枸橼酸、牛磺酸、谷氨酸、苏氨酸及软脂酸等发生明显改变,提示与雷公藤甲素毒性相关,为潜在的毒性标志物.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测定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可反映雷公藤甲素对大鼠的毒性,代谢组学技术可以作为药物毒性评价方法.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提示,雷公藤甲素对肝脏的毒性机制可能与大鼠肝脏线粒体受损、影响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及脂质代谢有关.
-
托非索泮的合成工艺
对托非索泮(1)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以异丁香酚甲醚(2)为起始原料,依次通过聚合、氧化得到3-[2-(3,4-二甲氧基苯甲酰基)-4,5-二甲氧基苯基]-戊-2-酮(3)(收率56%),再与水合肼反应(收率87%)得到托非索泮(1),总收率48%.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经1H NMR、13C NMR、ESI-MS表征.所研制的合成工艺路线具有原料稳定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工艺过程简便易控以及产率较高等优点,预期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
养肾排毒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
考察养肾排毒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并阐明缓释片中多种活性成分的体外释药规律.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选制剂处方与成型工艺参数,优选的制剂处方为:70%中药提取物,25% HPMC,4%乳糖和1%硬脂酸镁,采用湿颗粒压片法.采用体外释放度测定法,以相似因子比较法、释放模型拟合法以及Peppas方程研究肾排毒缓释片中4种代表性成分的释放规律与机制,结果表明养肾排毒缓释片中的丹酚酸B、丹参酮ⅡA、黄芪甲苷和大黄总蒽醌等4种成分的体外释放曲线高度相似.提示优选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和多成分均衡特性.
-
1型糖尿病疫苗临床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损伤胰岛β细胞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必须采用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随着对1型糖尿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本文对临床在研及临床前研究的糖尿病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自身抗原、针对自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相关细胞因子等生物靶标介绍1型糖尿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
激动剂诱导血小板活化机制及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血小板在凝血酶、胶原、血小板活化因子、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激动剂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可引起血小板包括形变、颗粒内容物释放、聚集等生理反应.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的活化聚集是正常凝血的关键步骤之一,但过度的血小板聚集会形成血栓,从而引发急性缺血事件.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血栓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针对活化通路中的受体或者信号分子,通过抑制受体或者阻断信号传播而发挥作用.本文对常见诱导剂诱导血小板活化的靶点和作用机制进行介绍,并对受体拮抗药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提供参考.
-
药代动力学新技术与新理论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由于分析技术的进步以及研究思路的开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目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逐渐从宏观(血浆和组织)拓展到微观(细胞药代动力学)、从单组分体内过程(化学药的单一组分)跨越至复杂组分体内过程(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从单靶点(药物的靶向分布)延伸到多靶点(内源性物质的整体调节,即代谢组学).本文将从细胞药代动力学、中药药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3个方面阐述药代动力学的新研究进展.
-
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激酶,目前已成为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失调疾病的热门靶标.BTK有多个抑制剂已进入临床研究,表现出较好的开发前景,其代表性药物依鲁替尼(ibrutinib)在临床试验中对于套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显示出突出的治疗活性,已被批准上市.本文对BTK的结构功能以及在研的BTK抑制剂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渗透泵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渗透泵给药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的恒速释放,同时药物释放不受胃肠道pH及胃肠道蠕动的影响,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此外,渗透泵制剂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并降低血药浓度波动,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渗透泵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并降低毒性.因此,渗透泵制剂受到药物制剂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口服渗透泵给药系统的相关文献,介绍了现在国内外新型渗透泵制剂的研究现状,包括微孔渗透泵、夹层渗透泵、胃滞留型渗透泵、皮下埋植型纳米自乳化型渗透泵等多种新型给药系统,为渗透泵给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