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중국약과대학학보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048
- 国内刊号: 32-115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处方及体外释放机制
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处方,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制备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单因素试验考察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不同型号、不同用量及与不溶性缓释材料组合使用对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体外释放度的影响.确定以HPMC K100M、Eudragit RSPO、Eudragit L100为主要考察因素,以不同时间的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得出三者的优范围,以其中优选处方HPMC K100M 101.5 mg、Eudragit RSPO 98mg和Eudragit L100 13.7 mg和其他辅料制备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并考察释放度.通过相似因子计算,优选处方的体外累积释放度预测值和实测值相似度均大于80.对体外释药数据进行方程拟合,探讨其释药机制,Eudragit RSPO促进盐酸普拉克索的释放,Eudragit L100阻滞盐酸普拉克索的释放,二者互为拮抗作用.结果表明,该处方制备的普拉克索缓释片pH依赖性小,体外释放行为稳定,实现了该缓释片的处方优化.
-
雷公藤红素对白血病HL-60和Jurkat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探讨雷公藤红素对人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采用MTT法、AnnexinV-FITC/PI双染法、PI染色法、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雷公藤红素作用于两种细胞后对其生长增殖、凋亡、周期及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能显著抑制HL-60细胞、Jurkat细胞的增殖,降低其存活率.给药24 h后,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46±1.05) μmol/L和(0.88±1.13) μmol/L.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两种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分布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降低(P<0.05),且伴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雷公藤红素能显著抑制HL-60细胞、Jurkat细胞的生长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
益智仁中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血管生成抑制活性
探讨益智仁中两个已知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Yakuchinone A和Yakuchinone B以及结构类似物姜黄素(curcumin)的血管生成抑制活性.采用了转基因荧光斑马鱼为体内实验动物模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体外实验模型,评价了上述3个化合物的活性及毒性.以血管生成抑制指数(AI)代表化合物的活性与毒性之比.结果表明,无论是体外实验还是体内实验,姜黄素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强而毒性低,Yakuchinone A次之,Yakuchinone B抑制活性低而毒性强.因此,姜黄素为三者中佳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
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协同抑制痢疾杆菌的活性研究
以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为研究对象,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其纯培养和共培养后的发酵液对福氏痢疾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培养液对福氏痢疾杆菌具有良好的协同抑制作用,其共培养液抑菌作用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纯培养,其抑菌作用分别增强了17.2%和22.4%.同时,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存在共生关系,共培养后生物量可达4.27 g/L(干重),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纯培养生物量分别提高6.0%和30.6%,且共生可使产酸增多,从而达到协同抑菌效果.对福氏痢疾杆菌黏附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的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能协同抑制福氏痢疾杆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Caco-2与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孵育的组别,其福氏痢疾杆菌的相对黏附率分别降低了84.2%,81.2%和75.8%,相对应的Caco-2细胞的活力分别提高了22.9%,12.5%和11.5%.本研究首次发现两种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具有共生关系,并且在体外能够协同抑制肠道致病菌福氏痢疾杆菌的生长和黏附,对于由福氏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治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
脑脉利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确定经口给予受试药脑脉利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除伪手术组外的其他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神经功能学评分、脑梗死面积测定、脑含水量计算、病理组织学评分以及脑组织生化指标的测定来评价脑脉利颗粒的抗脑缺血、抗脑水肿和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脑脉利颗粒在6和3 g/kg的剂量下能显著缩小脑梗死面积、降低脑病理组织学评分、降低脑组织H2 O2和MDA含量、提高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此外,6 g/kg剂量组还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学损伤、减少脑含水量,增加脑组织中GSH含量、提高GSH-Px、SOD酶活力.结果提示,脑脉利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
叶酸-白蛋白包覆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合成叶酸-白蛋白靶向材料,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白蛋白包覆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BSA-cNLCs)和叶酸-白蛋白包覆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FA-BSA-cNLCs).对两者粒径、外观、包封率、载药量、体外细胞摄取、血液和肿瘤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BSA-cNLCs和FA-BSA-cNLCs粒径分别为81.4和79.8 nm,Zeta电位分别为+5.12和+ 3.74 mV,透射电镜照片表明两者均为圆整的类球形结构.两者紫杉醇包封率都大于97%,载药量在3.7%左右.体外细胞试验证实,高表达叶酸受体的SKOV3对FA-BSA-cNLCs的摄取显著高于BSA-cNLCs,说明FA-BSA-cNLCs对SKOV3具有明显的靶向性.血液及肿瘤药代动力学显示两者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无明显差异,证实表面修饰叶酸不影响制剂的体内行为.药效学试验显示,BSA-cNLCs和FA-BSA-cNLCs抑瘤率分别为72.08%和80.75%.可见FA-BSA-cNLCs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内外抗肿瘤疗效,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
小酸浆中Withaphysalins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研究小酸浆Physalis minima L.的活性成分.小酸浆的地上部分经乙醇提取,氯仿萃取,D-101大孔树脂柱色谱粗分,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RP-18等色谱柱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小酸浆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Withaphysalin P(Ⅰ)、14,18-di-O-acetylwithaphysalin C(Ⅱ)、Withaphysalin Q(Ⅲ)、Withaphysalin 型化合物1(Ⅳ)、Withaphysalin型化合物2(Ⅴ).化合物Ⅳ、Ⅴ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Withaphysalin T、Withaphysalin U.
-
RP-HPLC测定替诺福韦及其有关物质
为了研究替诺福韦的有关物质,合成了3个有关化合物,建立了替诺福韦RP-HPLC分离条件(以Agilent ZORBAXSB-C1s为色谱柱,以甲醇-0.02 mol/L磷酸二氢钾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 nm).结果显示替诺福韦有3种潜在的有关物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替诺福韦有关物质的含量检测.
-
N-杂环取代苯并呋喃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为了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分子,以苯并呋喃为基础,在分子中引入N-杂环片段进行优势结构重组.以水杨醛与2-溴4'-氟苯乙酮为原料,经取代、缩合反应后,与N-杂环化合物反应,合成10个新型N-杂环取代的苯并呋喃衍生物(2a ~2j),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采用MTT法初步测试了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HeLa,A549和H1975)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a、2f和2j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槲皮素对大鼠DRG神经元Nav1.8电流的作用及机制
研究槲皮素(Que)对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Nav1.8通道电流(INav18)的作用.在急性分离的大鼠DRG神经元上,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Que干预INav1.8的剂量-反应关系以及Que影响的Nav1.8通道电压依赖的激活和失活特性.结果显示Que(10,30,100 μ mol/L)可浓度依赖地抑制DRG神经元INav1.8峰值,峰值抑制率分别为(15.32±3.43)%,(22.92±8.24)%和(47.29±11.42)%,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21.38 μmol/L,Hill系数为0.76;100 μmol/L Que可使DRG神经元的Nav1.8通道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了0.83 mV,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偏移了1.86 mV;且与干预前比,半数失活电压(V1/2)为-(40.23±0.25) mV,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Que可浓度依赖和电压依赖地抑制DRG神经元Nav1.8通道活性,进而降低痛觉信息的传递,改善慢性内脏痛.
-
mGM-CSF/βhCG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致敏树突状细胞疫苗抗小鼠RM-1前列腺癌的作用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设计并构建含有βhCG基因和mGM-CSF基因的表达载体pET-28a-mGM-CSF-X1o-βhCGCTP37质粒.乳糖诱导表达该融合蛋白,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和阴离子交换柱DEAE-cellulose进行纯化,并以此融合蛋白致敏从C57BL/6J小鼠体内提取的树突状细胞(DC)从而获得DC疫苗.将DC疫苗回输至接种前列腺癌RM-1的C57BL/6J小鼠体内,分组检测.结果显示,DC组和DC与紫杉醇(Pac)联用(DP)组与Pac组相比抗肿瘤效果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且DP组的抗肿瘤效果优于DC组.可见构建的新型DC疫苗可抑制前列腺癌的生长,且与紫杉醇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
庆大霉素C-6 '位氨甲基化修饰基因的研究
探索庆大霉素C-6'位氨甲基化修饰作用的基因.首先构建用于genT基因缺失的同源重组质粒pFT104,利用接合转移导入绛红色小单孢菌G1008,筛选获得一株genT基因缺失工程菌GT106(△genT).其次构建用于GT106上genN基因缺失的重组质粒pFTN203,通过接合转移导入GT106,筛选获得一株工程菌GTN205(△genT+ genN).后在genK基因已经明确为C-6'位甲基化酶基因的基础上,在GTN205中敲除genK基因,筛选获得到一株工程菌GTNK308(△genT+ genN+ genK).工程菌发酵产物经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与出发菌G1008相比,GT106组分未发生变化,而GTN205不再合成庆大霉素C1,产物主要积累在庆大霉素C1a和C2,GTNK308未检测到庆大霉素C2b.结果说明,genN基因缺失阻断了庆大霉素C1与C2b的合成,表明genN基因参与修饰绛红糖胺C-6'位氨甲基化,而genT并不参与修饰绛红糖胺C-6'位氨甲基化.
-
直接蛋白沉淀-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氟尿嘧啶血药浓度
建立直接蛋白沉淀-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微量氟尿嘧啶的方法.以6%高氯酸为沉淀剂,5-氯尿嘧啶为内标物,样品经涡旋振荡等处理后,高速离心获取上清液作为供试液.供试液测定采用Acquity HSS T3色谱柱,水-乙腈为流动相,流速为0.2 mL/min,进样量为5μL,柱温为20℃.方法的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线性等指标经验证后完全符合定量测定要求,与传统的测定方法相比,可显著缩短进样分析时间、降低试剂成本.本方法已经被成功用于临床病人的血药浓度检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克服肿瘤生理病理屏障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的靶向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机体的生理特征以及肿瘤的异质性,递送系统从给药到靶点发挥作用需要克服多重生理及病理屏障,包括血液、肿瘤组织、细胞和胞内转运等屏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为克服药物递送屏障提出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为设计克服肿瘤生理病理屏障的递送系统、实现对药物的有效递送和肿瘤的高效安全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
microRNA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随着对microRNA (miRNA)种类、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生物发育、代谢调控、疾病发生与治疗干预等方面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miRNA稳定性差、表达量低和序列差异小等特征,建立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miRNA定量检测方法对研究这类生物活性分子的功能至关重要.本文对miRNA的定量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为选择合适的miRNA检测方法开展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MDM2与MDM4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p53在DNA修复、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衰老、自噬及代谢等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DM2和MDM4是p53的关键负调控因子,其抑制剂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目前,7个MDM2抑制剂(RG7112,MI-77301,RG7388,AMG232,CGM097,MK-8242及DS-3032b)和1个MDM2/MDM4双重抑制剂(ALRN-6924)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本文重点从分子发现过程、药理活性、临床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已进入临床研究的MDM2抑制剂进行综述,此外,还重点介绍MDM2/MDM4双重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临床转化研究进展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临床转化是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为基础,以定量药理学为视角,采用异速校正模型和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等方法,对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结果向临床药代动力学结果转化的方法进行综述,内容包括药代动力学参数体内外及种属间的相互连接,全方位解析药代动力学转化的种属间和体内外差异,为药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和临床给药方案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
以c-Met为肿瘤治疗靶点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在细胞的增殖、代谢以及肿瘤的产生、转移、血管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c-Met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HGF/c-Met信号通路与VEGFR等其他通路的相互作用(cross-talk)影响了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效果,产生耐药性,因此,多激酶靶点联合用药成为新的抗肿瘤治疗手段.本文介绍了c-Met信号通路与多种膜受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这种相互作用引起的对激酶抑制剂的耐药性,并综述了单靶点和多靶点的小分子c-Met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炎性细胞因子与胃癌的关系
炎性细胞因子与胃癌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通过不同途径,对胃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等阶段起到了不同作用.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IL-1β、TNF-α、IL-8、TGF-β、IL-10、IL-18和T淋巴细胞在胃癌组织或血液中的表达及功能,并将这些炎性细胞因子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作为胃癌的治疗靶点也做了进一步总结.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