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rug Dependence 중국약물의뢰성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毒理学会
- 影响因子: 0.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718
- 国内刊号: 11-392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陕西省汉中市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了解陕西省汉中市药物依赖者美沙酮维持治疗6个月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2006年9月-2008年3月在陕西省汉中市美沙酮门诊维持治疗6个月以上的维持治疗者(以下简称治疗者)的一般情况、药物滥用情况、性行为、违法犯罪、社会家庭功能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20例,其中男100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5∶1;年龄20-54(32.18±s 5.26)a;初中(65.00%)文化者占多数;未婚/离异(60.00%)者占比例较高;待业或无业者高达70.00%;共用针具的比例由治疗前39.17% 降至治疗后10.00%;安全套的使用率由治疗前的20.83%提升至30.00%;犯罪率由治疗前的16.66% 降至5.00%;过去一个月内与毒友的交往从治疗前的35次减至6次;90.00%的治疗者认为和家人关系紧张而治疗后只有64.16%;有固定工作的比例由治疗前的17.50%增加到治疗后的30.00%.结论:美沙酮维持治疗能够改变治疗者注射毒品等高危险行为,提高安全性行为,减少违法犯罪,社会家庭功能得到改善,就业率增加,值得推广.
-
吗啡对体外培养正常女性成骨细胞的增殖及BGP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片类药物是否对体外培养正常女性成骨细胞增殖有影响.方法:用胰酶-胶原酶消化法从正常女性松质骨中分离培养成骨细胞,用茜素红染色法、改良Gomonri钙钴法鉴定成骨细胞;制备不同浓度的吗啡及其拮抗剂纳洛酮,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人正常成骨细胞上,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吗啡对其的影响;通过RT-PCR法半定量分析不同浓度的吗啡及其拮抗剂纳洛酮对成骨细胞骨钙素(BGP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用酶消化法分离的人成骨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合成碱性磷酸酶(ALP)、形成钙化结节.不同浓度的吗啡组与对照组OD490(optical density,OD)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1×10-7 molL-1、1×10-6 molL-1、1×10-5 molL-1和1×10-4 molL-1吗啡组的细胞增殖速度依次降低(P<0.001);而吗啡(10-5 molL-1)+纳洛酮(10-5 molL-1)组与对照组OD490值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吗啡作用24 h呈剂量依赖性抑制BGP mRNA的表达.结论:用酶消化法进行人成骨细胞培养,简捷易行,可培养大量高纯度人成骨细胞供研究使用;外源性阿片类药物吗啡可直接抑制人成骨细胞的增殖.阿片类物质可以抑制成骨细胞内BGP mRNA的表达.
-
血清皮质醇、醛固酮水平在男性伪装精神病司法鉴定中的变化特点
目的:探讨血清皮质醇(COR)、醛固酮(ALD)水平在暴力违法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对伪装精神病(诈病)的诊断与鉴别作用.方法: 将男性暴力违法(被控故意杀人和伤害)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完全责任能力伪装精神疾病组(简称诈病组)、无精神病无诈病表现完全责任能力组(简称完全组)、精神分裂症限定责任能力组(简称限定组)、精神分裂症无责任能力组作为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血清COR、ALD水平.结果:(1)鉴定前后COR、ALD水平自身对照比较:诈病组COR、ALD水平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完全组COR有差异(P<0.05),ALD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定组COR有差异(P<0.05),ALD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COR、ALD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诈病组血清COR、ALD水平下降率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3)鉴定前诈病组COR、ALD水平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完全组与限定组比较COR无差异(P>0.05),ALD有差异(P<0.05);完全组与对照组比较COR无差异(P>0.05),ALD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限定组与对照组比较COR无差异(P>0.05),ALD差异有显著性(P<0.01).(4)鉴定后诈病组与完全组比较:COR高于完全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ALD高于完全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诈病组与限定组比较:COR高于限定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ALD高于限定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诈病组与对照组比较:CO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L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血清COR、ALD水平在应激层面对伪装精神疾病的诊断与鉴别以及对不同责任能力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客观参考价值.
-
MDMA在染毒家兔体内的分布
目的:观察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染毒家兔生命体征变化,并对急死与延缓死亡动物体内药物分布进行研究.方法:家兔以10 mgkg-1剂量灌胃(ig)给予MDMA,BL-5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从开始给药到动物被处死前的心电、血压和呼吸等主要生命体征变化;分别于给药2 h和6 h处死动物,采用气-质联用(GC/MS) 法测定组织及体液中MDMA浓度.结果:家兔给药后,四肢出现间歇性震颤,血压升高,呼吸与心率加快,1 h左右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给药2 h后体内器官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于体液,其中以胃内容、肺及脾含量高,6 h后组织与血液中药物浓度明显下降,而胆汁与尿液中药物浓度基本不变,胆汁中药物浓度高于其他组织.结论:尿液为鉴定MDMA滥用的佳检材;对滥用MDMA死亡者脏器组织与体液中药物含量测定,可对用药后急死或延缓死亡做出判断.
-
2007年度药物滥用预警信息分析
目的:了解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流行性滥用药物的分布特征,为加强禁毒工作,有针对性地防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流行滥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药物滥用监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实时采集2007年度监测数据进行趋势性分析,通过产生的预警信息,报告可能发生流行性滥用的药物.全年预警报告信息集中提示各种类型药物滥用流行的地区分布与时间分布情况.本年度预警报告滥用药物不包括已经在我国大陆地区流行滥用的海洛因及阿片.结果:2007年<药物滥用监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发布可能发生药物流行性滥用的预警信息320条,其中,主要涉及阿片类药物(曲马多、哌替啶、二氢埃托啡、吗啡、复方甘草片、复方地芬诺酯等)的预警信息120条,占37.5%,7-8月是其预警报告高发时段,华东地区是流行滥用的高发地区;涉及苯丙胺类物质("冰毒"、"摇头丸")和氯胺酮、"麻谷丸"的预警信息106条,占33.1%,11-12月是其预警报告高发时段,东北地区是流行滥用的高发地区;涉及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的预警信息60条,占18.8%,7月是其预警报告高发时段,华东、西南地区是流行滥用的高发地区.结论:本年度预警的流行性滥用的药物涉及种类多,覆盖面广, 7-8月、11-12月是预警信息的频发时段.建议各地结合本地区流行性滥用药物的分布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滥用预防措施.
-
氯胺酮及其代谢物去甲氯胺酮在大鼠体液及组织中的检测及分布
目的:建立生物检材中氯胺酮及其代谢物去甲氯胺酮的检测方法,考察氯胺酮和去甲氯胺酮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生物检材中的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以10 mgkg-1剂量给大鼠灌胃(ig),分别于给药后10 min,45 min,2 h和8 h处死,测定体液和组织中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的含量.结果:建立起生物检材中氯胺酮及其代谢物去甲氯胺酮的HPLC法.所建方法在0.05-25.0 μgg-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萃取回收率大于75%;肝和肾中氯胺酮和去甲氯胺酮含量高,其次为:脾、尿液、肺、脑、血液、心和肌肉.结论:所建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组织中氯胺酮及其代谢物去甲氯胺酮的分析鉴定;肝和肾可作为毒物分析的组织检材.
-
吗啡镇痛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和δ受体协同表达下调
目的:测定吗啡镇痛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μ受体和δ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探索吗啡耐受的发生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2只,随机平均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n=16)和吗啡组(MS组,n=16).采用盲法进行给药和疼痛行为测定.每天早、晚两次皮下注射(sc)药物并于上午注射前、后30 min测定大鼠的热甩尾潜伏期(TFL)作为痛阈指标.NS组和MS组分别sc生理盐水1 mlkg-1和吗啡10 mgkg-1,连续注射7 d,d8早晨各组分别取8只处死,剩余大鼠(分别记为NSN组和MSN组)d8早、晚两次sc纳洛酮0.4 mgkg-1,并在d9处死.以TFL恢复至基础水平作为出现吗啡耐受的标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检测PAG中μ和δ受体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结果:观察期两组大鼠的体重增加量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大鼠每天注射前测定的TFL差异无显著性.MS组在d1 sc吗啡后TFL明显升高(P<0.05);在d2应用吗啡后,TFL升高达到高值,且明显高于d1用药后水平(P<0.05),随后该组应用吗啡后的TFL逐渐降低,直至d7用药后TFL降至基础水平(P>0.05).应用纳洛酮后,MSN亚组的TFL与NS组、NSN亚组以及基础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连续应用吗啡7 d后,MS组PAG中μ和δ受体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均较NS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PAG中μ受体和δ受体共同参与了吗啡耐受机制,而且吗啡耐受大鼠PAG中μ受体和δ受体发生了协同表达下调.
-
MPEP对吗啡耐受大鼠脊髓Ⅰ型IP3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5(mGluR5)拮抗剂MPEP对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Ⅰ型IP3受体(IP3R-Ⅰ)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吗啡耐受组、吗啡加MPEP组和MPEP组.通过测定大鼠甩尾潜伏期(TFL)评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变化.后一次给药后次日取大鼠 L4-5 脊髓,Western blot 测定并比较各组脊髓背角IP3R-Ⅰ蛋白表达量.结果:吗啡组TFL呈下降趋势,但d7后与 NS 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加MPEP组TFL在用药后3-7 d 与吗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吗啡组脊髓背角IP3R-Ⅰ表达较NS组升高(P<0.05),吗啡加MPEP组IP3R-Ⅰ的表达低于吗啡组(P<0.05),MPEP组IP3R-Ⅰ表达与NS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鞘内重复注射吗啡后IP3R-Ⅰ表达上调.MPEP抑制吗啡耐受发展,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P3R-Ⅰ表达有关.
-
美沙酮维持治疗180天的效果评价
目的:对贵州省8家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的受治者180 d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2006年6月-2007年3月,在贵州省8家MMT门诊,选择自愿参加调查、新接受社区MMT的海洛因成瘾者1003名,用第5版成瘾严重性指数量表中文版(ASI-C),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测量受治者进入MMT时的成瘾严重性指数作为基线资料,对治疗满180 d的受治者进行随访调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受治者经过180 d的MMT,ASI-C的7项维度评分,除酒精成瘾维度外,其他6项维度的评分明显低于基线评分(P<0.01),MMT受治者的海洛因成瘾、教育就业、家庭社会、违法犯罪和精神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结论:自愿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可减少海洛因成瘾者毒品使用、改善身心健康、促进就业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
五省市吸毒人群中复方地芬诺酯使用情况调查
目的:调查吸毒人群使用复方地芬诺酯的现况、一般用药情况、用药目的及药物滥用潜力.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于2008年3月-7月,在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山西等五个地区的戒毒所或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对戒毒人员或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进行调查.采用视觉类比量表(VAS)评分评价使用复方地芬诺酯所产生的欣快效应.结果:在1147例有效被调查者中,有使用复方地芬诺酯经历者343例(占29.9%),全部为海洛因成瘾者,以31-40 a(占44.0%)、男性(占75.2%)、无业和个体经商(分别占30.1%和31.3%)、初中文化程度(占55.9%)以及已婚者(47.9%)为主.复方地芬诺酯的平均用量为8片次-1,2次d-1;75.5%为超常规大剂量用药者;98.8%以口服方式用药;73.6%从药店购买;20.8%同时合并使用其他药物;使用复方地芬诺酯的主要目的是"自行戒毒"(占88.0%).VAS评分显示,滥用海洛因时产生的欣快感平均为6.2 cm,单独使用复方地芬诺酯时产生的欣快感平均为0.1 cm,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根据每日用药剂量分组比较,超常规大剂量使用者产生的欣快感大于常规剂量用药者(P<0.05);且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复方地芬诺酯的用量与欣快感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合并其他药物使用的欣快感大于单独使用(P<0.001).结论:本调查人群中使用复方地芬诺酯主要目的是自行戒毒,大部分人属于非常规的大剂量用药.虽然该药的精神依赖性潜力不强,但大剂量使用或合并用药后会增加其滥用潜力.
-
虎门合剂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及伏核内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虎门合剂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及伏核内BDNF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盐酸吗啡建立大鼠CPP模型,采用Obersiver 5.0行为学软件分析大鼠的CPP效应:使用高中低剂量虎门合剂干预CPP形成;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伏核内BDNF的蛋白含量.结果:吗啡模型组大鼠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同时伏核中的BDNF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P<0.001).而虎门合剂中高剂量干预组大鼠较吗啡模型组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和伏核内BDNF含量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中高剂量虎门合剂能显著抑制吗啡诱导的CPP效应,其作用机制与降低伏核内BDNF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
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1例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多为男性未婚青年.氯胺酮滥用时间为 21.8±s 17.8月,滥用剂量为0.4 g次-1±s 0.2 g次-1,吸食频度为9.5次月-1±s 8.5次月-1,滥用方式全部为鼻吸.患者均有多物质滥用的经历.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确切的氯胺酮滥用史和临床表现,临床类型以精神病性障碍多见,占85.4%(35/41).依赖者的耐受性增加不明显,戒断症状出现较迟且较轻,心理依赖呈中等程度;精神病性障碍者的主要表现为:幻听、被害妄想、易激惹、兴奋和行为异常等.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氯胺酮所致精神障碍以精神病性障碍多见,应加以重视.
-
应用在药物滥用研究中的SPECT和PET分子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1 前言毒品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自从药物滥用的基础研究发现其可以引起脑内生物分子的病理变化和脑功能损害后,药物滥用又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医学难题.
-
海洛因依赖者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损伤
海洛因,亦称盐酸二乙酰吗啡,其主要成分为二乙酰吗啡,是目前滥用流行广泛、对人体影响严重的阿片类毒品.海洛因依赖者则是因长期滥用海洛因而引起生理、心理综合受创的特殊群体.海洛因吸食带来的短暂欣快感是导致吸食者不断吸毒的重要驱动因素;一旦对毒品形成依赖,骤然停药就会产生无法忍受的戒断症状,因此很难戒除;即使成功消除戒断症状,但"心瘾"未除,也会导致复吸的发生.已证实,戒断症状是产生心瘾而终导致复吸的常见原因,而海洛因依赖者戒断症状又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均有一定关系[1],因此,研究海洛因依赖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损伤原因及三大系统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对复吸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
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次将美沙酮应用于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这一治疗应用于海洛因成瘾和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治疗中.实践证明,美沙酮维持治疗是一种积极、安全、有效的方法.鉴于吸毒人群中艾滋病迅速蔓延以及国外预防该人群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成功经验,2003年3月,卫生部、公安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制定<海洛因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试点工作暂行方案>,并开始试点工作.随着治疗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省、市、地区设立了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到2007年底全国已经开设了503家门诊[1].由于我国美沙酮维持治疗起步较晚,目前缺乏完整可靠的治疗资料和成熟经验.但随着门诊的大量开展,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保障及提高治疗的效率等问题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国外相关研究已经有40年的历史,积累了相关经验,本文拟从:(1)剂量的影响;(2)支持服务的影响;(3)维持与脱失的影响;(4)治疗时间的影响;(5)患者特征的影响5个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
戒毒人员康复和回归社会后的社会及就业保障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首部<禁毒法>的出台与实施,我国的戒毒工作也步入了一个戒毒工作法治化、戒毒理念科学化、戒毒方法综合化的全新阶段.戒毒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科学的矫治戒毒,也需要后续的亲情帮教;不仅需要自身的坚持不懈,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帮助.戒毒难,难戒毒也一直是令各国政府和戒毒人员大为头疼的事情.
-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投稿须知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04 |
1997 | 01 02 03 04 |
1996 | 01 02 03 04 |
1995 | 01 02 03 04 |
1994 | 01 02 03 04 |
1993 | 01 02 03 04 |
1992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