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국중의기초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3250
- 国内刊号: 11-355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从气血水认识膜性肾病的理论探讨
从气血水三方面探讨膜性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气虚血瘀水停为膜性肾病的病机特点并贯穿疾病始终,提出以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膜性肾病.
-
《黄帝内经》五味初探
《黄帝内经》对于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认识比较系统,奠定了后世药物五味理论的基础.本文从五味与阴阳五行、五味与五脏、五味的功效、五味的运用、五味的禁忌这几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五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初步探讨.
-
对古方导赤散方证病机的认识
对导赤散方证病机的相关认识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认为心阳受蕴实为“小儿心热”的本质.热为湿阻而强,湿为热蒸而甚,热湿相挟则“心热”而生.导赤散主要是以畅通三焦、宣通蕴郁之热为主,而并非单纯之“导心热自小便而出”,全方是一张集畅、清、利三法于一体的经典之方.
-
浅析振奋肝阳(气)在肝阴虚型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抑郁症属于中医情志病、郁证范畴.肝阴虚是抑郁症常见的证型之一,以抑郁心境、兴趣丧失、精力减退或丧失为主要症状.基于肝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肝体不足常常直接影响肝用,导致肝主疏泄而条畅气机的生理功能受损,而导致上述症状的产生;同时,肝阴虚日久、阴损及阳亦可导致肝之阳气不振、疏泄无力,亦可导致情绪抑郁.因此,在治疗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在滋补肝阴的同时佐以吴茱萸、黄芪等振奋肝阳(气)之品,以恢复肝的主疏泄条畅气机的生理功能,可以更快地缓解肝阴虚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
从《内经》中“淫”“浊”二字浅释心的生理病理
历代医家对《素问·经脉别论》中“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这段原文的解释,皆认为“浊气”是指摄入于胃所化生的营养浓厚之气.“淫”是指满溢及浸淫滋养之意.而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则认为“浊”为病气之毒,“淫”也取其浸淫之意,指脂液浸入脉络、毒邪内伏、脉道瘀窄、血气通畅不利而成.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辨证地去分析,既可言其生理又可释其病理.
-
心与脑表里配合关系之探讨
美国著名心身医学家恩格尔(G.L.Engel)于《科学》杂志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得到了WHO(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认可,并据此提出了身心一元的“大医学观”,强调了“身”、“心”兼顾的大健康理念,这与几千年来中医对于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不谋而合.但是传统的脏腑表里体系构建了关于“身”的相对完整的理论模型,对于解决“心”的问题略显欠缺.拭去历史封尘,笔者结合相关古代学术思想及现代医学理论和实践,探讨中西医关于心、脑、小肠的相互关系,提出“心与脑表里配合”模型,补充其对于解决“心病”(情志疾患)之不足.
-
腠理浅析
“腠理”一词源自《内经》,《金匮要略》首次对其进行了解释.古今医家对其概念、功能理解各异,对其部位更是鲜有论述.通过文字考释与文献整理、理解与发微,论述其概念、功能并明确其部位,尝试用现代医学阐释其部位,认为腠理并非体表皮肤毫毛,它是一个位置较浅的通道,相当于表皮细胞间隙及结缔组织,这对于学习中医学并深入探讨气血津液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
也谈“气一元论”
讨论“气一元论”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关系,指出传统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的一些特点,以及《黄帝内经》中“气”的两种基本含义,并从现代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此外,还对王雷等发表的《“气一元论”解析》一文的某些提法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
肾病舌象客观化分析与辨证分型规律的探讨
目的:通过观察肾病舌象探讨舌象与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门诊300例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舌象采集设备拍摄,经多名中医专家比对并将舌象分类分析.结果:在舌体现察中舌体胖在脾肾气虚型中占74%,舌体瘦在肝肾阴虚型中占73%;在舌苔观察中舌苔湿在脾肾气虚型中占74%,舌苔干在湿热证中占64%,血瘀证中表现出灰苔占47%.结论:舌象中舌色对本病的辨证意义不大,而舌形、舌苔及苔色对本病的辨证意义较大.
-
清代山西疫病流行时空规律研究
通过对史志、碑刻等文献资料研究显示,清代山西疫病流行存在一定时空规律:发病主要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解州、绛州、大同府、潞安府、泽州、平阳府以及太原府疫病发生频率较高,且春夏秋三季都有疫情产生,而冬季较少发病,记载病种包括喉痹、霍乱、麻疹、鼠疫、疟疾,平均每2.73年发生1次,较明代发生频率明显升高,与清代山西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国家社会演变有关.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中医心理学思想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七情内因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探析了文中有关中医心理学的思想及情志致病病证,以丰富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
-
超声电导结合中药镇痛方外用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超声电导药物透射技术,是一种新型强力透皮给药技术,超声电导结合中药外用治疗癌性疼痛有研究价值,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间,在我院肿瘤科住院患者90人,均为临床确诊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大的82岁,小的26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疼痛程度为重度疼痛的46人,中度疼痛37人,轻度疼痛7人.疼痛部位分布为腹部疼痛为27人,脊柱疼痛为21人,胸部疼痛为17人,肋骨疼痛为12人,四肢疼痛为11人,髂骨疼痛为2人.入选病例均为经病理学证实为恶性肿瘤者,且疼痛部位明确、病人表述清楚者.以上病例共分为3组,治疗组30例超声电导结合中药镇痛方治疗,观察组30例使用中药镇痛膏局部外敷治疗,对照组30例布桂嗪100mg肌注治疗.分组根据随机配对原则,按照病人疼痛程度的不同,分别将轻、中、重度疼痛随机等分到各观察组,保证各组病人不同程度疼痛病例数均等.
-
护肝1号颗粒治疗单纯性脂肪肝40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护肝1号颗粒治疗单纯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单纯性脂肪肝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西药治疗,治疗组冲服护肝1号颗粒,3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在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总有效率6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肝l号颗粒在治疗单纯脂肪肝上有确切疗效,能够明显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等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
中药内服和含漱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和含漱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0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鼻咽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Ⅱ、Ⅲ级OM出现的时间及放疗结束时Ⅲ级以上OM的发生率,放疗结束时测定唾液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结果:试验组Ⅱ、Ⅲ级OM出现时间、发生率均晚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内服和含漱能升高患者唾液EGF水平,保护口腔黏膜,有效预防和治疗OM,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证思路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理基础是瘀血,其病机涉及“瘀停脉外、压迫神机”、“津行不畅、痰水形成”、“诸邪胶结、化毒伤脑”3个方面,其临床常见证候包括“血瘀证兼肝风内动”、“血瘀证兼痰浊阻络”、“血瘀证兼热毒内蕴”,根据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特点和证候演化规律,提出符合中医规范的临床治疗思路.
-
代谢综合征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研究及中医分型
目的:探讨住院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患病率及慢性肾脏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合并MS患者的中医证型,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肾内科住院患者30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代谢综合征进行分组,探讨慢性肾脏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合并MS患者的辨证分型.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住院慢性肾脏病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31.81%;代谢综合征各组成因子中,血糖和肥胖是代谢综合征中与慢性肾脏病相关性高的危险因素,优势比(0R)分别为2.42、2.29;肾小球滤过率和24小时蛋白尿也是慢性肾脏病相关危险因素,优势比分别为2.53和3.13;合并MS患者中以痰瘀互结型比例高,BMI高,肾脏损伤重.结论:住院慢性肾脏病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而高血糖、肥胖、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是住院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重要的危险因素,痰瘀互结是合并MS的辨证特点,是CKD发展的病理基础.
-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甲状腺激素表达异常患者证候规律及血管病变特点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中风急性期甲状腺激素表达异常的患者,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脑血管病变情况,初步分析甲状腺激素与脑卒中血管病变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方法:调查40例中风急性期病人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甲状腺激素水平、TCD和颈动脉B超检查.结果:甲状腺激素水平表达正常组和异常组比较,异常组风证、火证、阴虚阳亢证发生频率较高;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组与异常组的TCD和颈动脉B超结果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
从调补营卫法论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应用探讨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临床上乳腺增生病的发病越来越高.通过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调和冲任、调理脾胃等方法,调和乳腺增生病患者自身的营卫失衡状态,达到缓解或治愈乳腺增生性疾病的目的,这对临床上预防乳腺增生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
传统医学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研究
慢传输性便秘是由于结肠传输缓慢、肠内容物通过时间延长而导致的便秘.笔者于2009年至2011年对226例慢传输型便秘病例进行了临床研究,其中113例使用穴位强化埋线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诊断标准(1)大便量干燥、极少,排便困难,无便意;平均排便次数每7d不超过2次;(2)使用72h标志物排出物小于80%,确诊为慢传输性便秘;(3)依赖泻剂排便或灌肠才能排便,且用量愈来愈大,后即使用药也不能排便;(4)经各种检查排除肠道阻塞或器质性病变;(5)症状评分(见表1).
-
养心通络汤防治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
探讨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中西医对其病因发病机理的认识,笔者认为术后患者五脏气血亏虚、血瘀痰阻心脉是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发病机理,因此当取用扶正祛邪、益气养血、活血祛痰作为基本治则治法,故创制养心通络汤来防治本后的再狭窄,并提出服用该方当集中西医之长和注意生活调摄等方法来巩固疗效.
关键词: 养心通络汤 防治冠脉介术后再狭窄 -
石景亮应用生克制化论治脾胃病
目的:介绍石景亮教授应用生克制化学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方法:依据生克制化关系所分各型的主症、治则及方药,特别是石教授随着病程的发展病情的变化所做的方药调整、经验方及典型病例.结果:石景亮教授应用生克制化学说治疗脾胃病的效果令人满意.结论:其经验对中医工作者与中医爱好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
银杏达莫联合脂必泰胶囊对小鼠心肌缺血模型的保护性研究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联合脂必泰胶囊对小鼠心肌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小鼠心肌缺血模型,将随机分模型组、银杏达莫组以及联合组,每组10只,另选取10只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尾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银杏达莫组给予银杏达莫尾部静脉注射,联合组在银杏达莫组的基础上再给予脂必泰.观察并比较各组用药后小鼠血清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酐酸(CK)、丙二醛(MDA)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记录心电图ST段.结果:银杏达莫组及联合组可明显抑制小鼠心电图ST段抬高,可显著抑制小鼠血清LDH和CK的增加,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及NOS活性,同时减轻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病理损伤.结论:银杏达莫联合脂必泰对小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NOS、SOD活性、抑制MDA含量和血清LDH、CK活性增加有关.
-
色诊客观化研究在STZ介导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皮肤相关指标改变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皮肤屏障及色泽变化,为探索中医色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数据及模型资料.方法:应用MPA9皮肤测量系统测定链脲佐菌素(STZ)介导T2DM模型大鼠皮肤不同部位水含指数(SCH)、水分散失指数(TWEL)、血红素指数(EI)、黑色素指数(MI)、色差值L.a.b..结果:上述指标显示STZ介导的T2DM大鼠模型的皮肤屏障紊乱和色泽改变,背部和腹部的变化不同,这种改变通过无创性监测进行量化后有可能实现数字化还原,并可能成为T2DM中医色诊研究的一个途径.
-
丹参注射液对缺血豚鼠离体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影响作用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缺血豚鼠离体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干预作用及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在离体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上,应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方法观察跨膜动作电位各项指标.结果:在模拟缺血状态灌流时,左室流出道细胞APD50 、APD80均明显缩短(P<0.05),VDD、Vmax和RPF显著变慢(P<0.05或P<0.01);用不同剂量丹参注射液(0.25ml、0.5ml、lml)灌流,出现剂量依赖性APD50、APD80的延长(P<0.05),VDD与RPF的加快(P<0.05或P<0.01),以大剂量组丹参注射液影响作用为明显.结论:提示丹参注射液对缺血导致的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跨膜电位改变所诱发的心律失常有显著保护作用.
-
八珍汤治疗子宫腺肌症痛经2例体会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临床中疑难杂病之一,多数医家治疗以活血化瘀、软坚消癥为主,然在众多患者中总有一二成不见好转.余治疗腺肌症以虚为主活血不效者2例,以不荣则痛,给予八珍汤气血双补、扶正化瘀,其效如神.
-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A组和(治疗组)B组,每组各50例,A纽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方法,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丹红注射液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心电图ST总有效率为50.00%;B组的总有效率占90.00%,心电图ST有效率占70.00%,总有效率对比<0.01,心电图ST总有效率对比<0.05,B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先行常规治疗,在其基础上进行丹红注射液治疗,具有非常好的安全性和成效,值得临床推广.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验1则
通过辨证论治,先后选用逍遥散、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取得满意疗效.分析治疗过程的病机变化特点,体现了中医经典对现代临床的指导意义.
-
65例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将从2009年2月~2012年2月到本院妇科就治的195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西医治疗组、中医治疗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根据患者月经的不同阶段分别给予西药抗炎治疗、中药口服治疗、西药抗炎结合中药口服治疗,3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6个疗程的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复发率.结果:西医治疗组痊愈率为21.49%,治疗总有效率为75.40%;中医治疗组治愈率为30.82%,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率为60.01%,治疗总有效率为93.8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或中药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胡荫奇病证结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胡荫奇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主张辨证施治与辨病用药相结合,强调在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前提下,选用一些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病证结合.本文从辨证求因、分证论治,病证结合、分期治疗,临床用药匠心独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常用药对4个方面介绍胡荫奇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
-
交痛消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交痛76例临床观察
性交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症状,据统计大约有56.12%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性交痛[1].近年来,笔者运用自制交痛消胶囊阴道后穹窿栓塞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交痛7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全部为南阳医专附属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共132例,年龄26~49岁,平均32.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1年;均为已婚妇女,伴不孕者10例,乳房胀痛者26例,卵巢巧克力囊肿者6例,盆腔痛者19例,肛门坠胀痛者31例,腰部酸痛者2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56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伴见症状、体征等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过敏性紫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凉血消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探讨IL-12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12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2组,同时设健康对照组.在治疗前、2个疗程后分别静脉取血,用ELASA法检测治疗前后的IL-12水平变化.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95.3%,西医对照组有效率7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复发率3.1%,西医对照组复发率16.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治疗前IL-12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降低(P<0.05).中西结合治疗组治疗后和治疗前IL-1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组治疗后和治疗前IL-1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治疗组治疗后IL-1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西结合治疗组治疗后IL-1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显著,既减轻了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又从根本上解决了过敏性紫癜的复发问题;且IL-12参与HSP的发生与发展,凉血消斑汤治疗HSP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上调患者IL-12水平有关.
-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方法:58例V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单纯西医治疗(口服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口服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二陈汤合麻杏甘石汤).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7d和14d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更轻.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治疗的有效率高,还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
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发热体会
柴胡桂枝汤取桂枝汤及小柴胡汤各半量合剂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以治太阳之表;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畅达枢机,以治半表半里、伤寒日久、邪郁少阳而太阳表证不解之证.临床治疗发热多见奇效,现就其应用体会总结一二.
-
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案析
目的:补中益气汤为治疗中气下陷的代表方剂,目前较多地被应用于治疗内伤发热、胃肠道疾病及妇科的崩漏.笔者通过临床应用发现,补中益气汤不仅仅只治疗上述疾病,对于心律失常、痛经、癌性发热、长期尿血等疾病,只要具备气虚证并有脉按之弱无力,辨证属中气下陷者均可使用本方治疗,验之临床疗效确切,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理论.
-
针刺风池和外劳宫穴治疗寰枢关节劳损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和外劳宫穴治疗寰枢关节劳损与口服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0例及对照组150例.治疗组针刺双侧风池和外劳宫穴,每天1次.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次,每天2次,10d为1个疗程.2组分别在治疗10d和6个月后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评定.结果: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8%,两者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1例出现副作用.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43.3%,对照组有效率为23.2%,二者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风池和外劳宫穴治疗寰枢关节劳损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口服药物且安全有效.
-
“四关”探幽
考据古代文献将四关所指总结为部位和穴位两类:一类指部位——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两肘两膝及大关节,四肢末端,腕、踝、膈、脐,四肢,耳、目、心、口;一类指穴位,即合谷+太冲、五输穴+原穴(共66穴)、内关+外关、双滑肉门+双外陵.而教材仅将四关注为“两肘两膝”,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相关文献内容.
-
应用激光散斑技术观察针刺合谷对面部不同区域血流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对面部不同区域血流的影响,探讨针刺的外周效应.方法:20例健康受试者针刺合谷穴,使用MoorFLPI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面部皮肤血流在针刺前、针刺得气后留针15min及起针后10min内7个不同时间段的血流变化.将面部分为嘴,鼻,左、右脸颊及前额5个区域,分别计算平均血流量.结果:针刺合谷后,鼻区、左、右脸颊区的血流量逐渐升高,与针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前额区针后即刻显著增加(P<0.05),随后保持不变,嘴区没有明显变化.结论:针灸可通过经脉产生远隔效应,进一步补充说明了“面口合谷收”的中医经典取穴规律.
-
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在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配合董氏奇穴,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3个疗程后用SPSS 13.0软件包分析比较2组患者《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诊断(试行)》的疗效,以及其病类诊断标准和MBI总分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总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和治疗前后总分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MBI总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MBI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和治疗前后总分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与常规针刺疗效相当,可在临床推广.
-
胃舒片处方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胃舒片的处方工艺.方法:以单因素试验筛选填充剂、黏合剂和崩解剂,正交试验优化主要辅料用量,湿法制粒制备胃舒片.结果:优化后的处方为每片含糖粉37.5mg、微粉硅胶19mg、羟丙甲纤维素14mg、羧甲淀粉钠19mg、硬脂酸镁2.66mg,制备的胃舒片质量检查符合要求,可压性及崩解均较好.
-
半夏泻心汤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痞证的研究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痞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9例痞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半夏泻心汤联合乌灵胶囊)和对照组(半夏泻心汤),疗程为2周.结果:2组总体疗效、脘腹痞满、反酸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脘腹痞满、反酸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大便不调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胃脘痛、恶心、纳差、乏力总有效率及治愈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配合乌灵胶囊治疗痞证疗效满意.
-
日本天理大学藏吐鲁番牛医方考释
以吐鲁番出土原卷图片文献资料为依据,对日本天理大学藏吐鲁番牛医方予以识读考察发现,吐鲁番牛医方在中医经典药方的基础上合理化裁,并广泛地将本地药材食材用于牛病的医治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吐鲁番地区的兽医药文化及鲜明的地域用药特色.
-
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评价指标探讨
在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中,中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实现提高抗病毒治疗应答率、缩短治疗周期、降酶退黄等作用,其内涵可能包括中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水平,调节Th1/2细胞平衡状态发挥对HBV的抑制及清除作用.由于细胞因子作用的多重性及其在不同疾病中所表现出的特征,故如何选择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免疫学评价指标值得深入探讨.
-
古代药食同源方剂用药特点初探
目的:以2002年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中药食同源物品为依据,结合相关中医古籍记载指导食疗药物实际运用.方法:以《中华医典》中养生部为主的古籍文献所记载的相关药食同源药物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相应药膳食疗方剂,录入Access数据库,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药物使用的性味归经规律.结果:从药性看,平性药(食)物使用多,其次为热性(温性、微温性)药(食)物;从药味看,甘味药(食)物使用多,其次为辛味药(食)物;归经看,入脾、胃经药(食)物使用多,其次为入肺、大肠经和肾、膀胱经.结论:古代食疗以平性药(食)物、甘味药(食)物、以入脾、胃经药(食)物使用多.
-
从小儿遗尿看虚寒证的大脑皮层改变
从小儿遗尿探讨虚寒证的大脑皮层改变.(1)小儿遗尿虚寒证表现突出,古今认识基本一致;(2)小儿遗尿的大脑皮层抑制改变也同样突出.小儿遗尿的大脑皮层抑制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其症状表现是深睡,其脑电表现是相关于较低层次中枢的慢波活动增强.深睡是大脑皮层抑制的典型表现,也是小儿遗尿的主要症状.主要见:①小儿遗尿患者多见睡眠明显加深;②小儿遗尿患者的睡眠深度与遗尿程度正相关,与疗效负相关;③部分小儿遗尿诱因的内在机制是加深睡眠;④遗尿症主要见于小儿也是因为小儿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占优势、睡眠深;⑤遗尿主要发生于睡眠周期的深睡阶段;⑥睡眠愈深,夜间尿比重愈低;⑦睡眠愈深,肾阳不足愈甚等;(3)所以从小儿遗尿看,虚寒证的大脑皮层改变以抑制为主.
-
MDSC在结直肠癌微环境脾虚本质形成中的作用探析
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是结直肠癌发生和复发的必要物质基础,脾虚是该微环境形成的关键病机.MDSC是肿瘤复发微环境形成中至关重要的细胞群,在脾、癌旁组织和淋巴结的聚集形成脾虚正气不足的免疫微环境.MDSC可能是结直肠癌脾虚微环境的关键靶标,可能也是健脾中药改善结直肠癌微环境的作用靶点之一.
-
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临床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
目的:构建体现中医辨证特点的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方法:基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ORACLE,运用DELPHI语言并采用C/S构架,在课题组提出的症状单元假说基础上对3种传染病临床术语进行规范,设计了3种传染病临床信息采集系统.结果:本系统实现了对3种传染病中医诊疗数据的结构化采集.结论:本临床信息采集系统第一次融入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的特有信息,以患者痛苦的症状及其临床特征作为临床信息采集的重点,突出了中医辨证的特点;以症状的轻重变化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符合中医疗效评价的临床实际.
-
生态病因学理论构建之探讨
将中医六淫致病理论和病原微生物学说相结合,贯穿生态医学思想,初步阐述了生态病因学的内涵与外延,尝试以下三方面逐步构建狭义生态病因学框架,并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中初步验证其发病倾向与胎孕所经运气具有相关性.
-
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近况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由于小儿神气怯弱,发热常常容易导致惊厥等不良症状,所以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方法对于外感发热儿童是十分重要的.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无论是内治疗法还是外治疗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先将近年来国内中医方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近况做如下综述.
-
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关不孕的治疗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密切相关,内异症相关不孕的治疗是目前妇科研究的难点,缺乏确切的有效手段,中医中药对该疾病在改善排卵功能障碍、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提高受孕率、减少复发率等方面都有一定疗效.本文即对其近年的临床治疗文献进行总结.
-
生脉制剂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文献计量学分析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生脉制剂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的研究现状并总结规律,以指导临床及科研.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1979年1月~2012年6月有关文献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结果:运用生脉制剂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所采用的剂型以注射剂为主,其研究方法均为单中心临床研究,未见多中心临床研究报道.结论:尚需借鉴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大样本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更好地评价其防治作用.
-
实效研究与中医临床研究
实效研究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病的个体,追求实际临床效果,辅助患者作出医疗决策,强调研究结果的外推性.本文系统介绍了实效研究的研究目标、研究类型及带来的好处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中医临床研究的特点与现状,提出中医临床实效研究的设计与评价应贴近于“真实世界”,一是尊重患者主观意愿,关注患者生存质量、心理功能;二是符合中医临床实践的特点,体现结果的可推广性;三是挖掘与继承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提升个体化诊疗水平.
-
不同病毒类型肝炎的中医诊断规律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病毒类型肝炎的中医诊断规律.方法:基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采集的病毒性肝炎病例,提取肝炎的不同病毒类型、中医疾病和证候诊断的频数,采用卡方检验筛选不同病毒类型肝炎常见的中医疾病诊断和证候诊断.结果: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诊为黄疸和湿热中阻证,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诊为肝着和肝气郁结证.结论:不同病毒类型肝炎的中医诊断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能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关.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