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국중의기초의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3250
  • 国内刊号: 11-355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孟庆云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大承气汤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作者:林连美;李云海;刘建忠;田玉美;周密思

    大承气汤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热盛动风之痉病、里实积胀并重之腹满病、宿食积滞于中焦之宿食病、实热积滞于肠之下利病和瘀血内结兼化热之腹痛病.通过对有关条文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笔者认为其所治疗病证虽皆属于实,但病邪有热、实、瘀之不同,症见或痞、或满、或躁、或实、或坚、或热、或痛……故大胆提出“有大承气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论断;此外,其用药亦非一成不变,临床使用时应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如需清上焦血分热毒时大黄应酒制,如需取其泻下作用时大黄应生用,如有瘀血内结枳实应炒黑,使其能入血分等.

  • 岭南医学湿热病的形成与学术特色

    作者:周登威;徐志伟

    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诸多病证的总称.以广东地区为主体的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与气象,其湿热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故从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等因素分析岭南医学湿热病的形成,并从发病不拘时令、病种范围广、病性复杂三焦俱见、伏气与体质、常兼见脾胃气虚、气阴两虚等方面总结其学术特色,研究其内在的原因,阐发中医学因时因地制宜的科学实质,以期对中医临证与学术理论有所裨益.

  • 论中医对心脏神经症心理因素的认识

    作者:于彦;付星;赵军

    心脏神经症属于躯体神经障碍中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主要表现为心血管循环系统异常,属于中医学的心悸、怔忡、郁证等范畴,病机可归为心阳不足、气血亏虚等虚证以及心火炽盛、心脉瘀阻等实证,主要病位在心.中医对“心”的功能从“主血脉”和“主神明”两个方面认识,可对应器质层面的心脏器官及心理层面的精神活动,前者为物质基础,后者为功能体现.对于心脏神经症,心的气血生化运行功能失调则会出现心失所养,有心悸、胸闷、胸痛等表现,继而其他脏腑功能紊乱,引发气短、失眠、出汗、乏力等.若因心阳不足而致的心脏神经症多表现为抑郁,而心火旺盛为主要病机时多表现为焦虑,这对指导心脏神经症这一表象为心脏之心发病、实为心理之心异常疾病的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 金元四大家医易会通探析

    作者:王勇;吴世彩

    通过文献学方法整理研究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著作,探析四大家在医易会通方面的学术思想.金元四大家身处特殊的时代,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医易方面延伸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故从“医易会通”角度探析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的本源,分别从学术背景及原因、会通的形式与观点及会通的意义三方面进行阐析并得出相应结论.终发现在一定意义上,医易会通更多的是一种取类比象、以此类推的思维方法,四大家以此来阐明自己的主流学说思想或者就医易关系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

  • 客观运气学假说

    作者:邹勇

    在传统中医运气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客观运气学的概念及假说:五运是地球公转轨道的客观规律和现象,六气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的宇宙气流和大气环流作用现象,地球每年运行轨迹的不同是形成太过、不及的根本,地球公转轨迹遵循60年的循环规律;地球气候、气象、物候是由地球运行轨迹决定的;地球公转、宇宙气流对人体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地球自转对人体和自然有一定的影响;瘟疫是宇宙特殊气流对地球万物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地球、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研究运气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 五运六气治则治法研究

    作者:杨威;王国为;冯茗渲

    五运六气是以甲子年四时主客变化为特色,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时空规律的中医经典理论,其治则治法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可从不同角度提炼概括,故依据五运六气理论框架进行剖析.岁运有太过、不足、平气之纪,以岁运而同病异治,若郁抑过甚发为五郁,当待旺时而达之发之.六气有主客之别,以六气主客定虚实,倡顺应主气以保正气,视客气胜复以祛邪气.生辰钤印着自然对个体禀赋的影响,按生辰禀赋以因人制宜,又有初生钤印说、胎孕钤印说等具体方法,还可据日辰而择时施治,据大运气格局而圆通修订,据地域分野而因地制宜.

  • 《千金方》伤寒学术思想探骊

    作者:杨文喆;张再良

    《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广泛收集唐以前医家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千金要方》之论“伤寒”,杂取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等诸家,从中可看到不同流派文本叠压在一起的现象.《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为伤寒部分,所引用张仲景的内容较为系统完整,是现存唐完整的《伤寒论》传本.《伤寒论》经孙思邈大力提倡渐为世人重视,伤寒由诸说并存到独宗张仲景转折点,应以《千金翼方》为其开端,故将两部《千金方》合看对伤寒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 《黄帝内经》中“阳气”“阴气”概念之探微

    作者:刘媛

    目前一般认为,“阳气”“阴气”分别指“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作用的气”和“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作用的气”.然而笔者在阅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概念无法完全解释原文.笔者认为《内经》中“阳气”“阴气”中之“阳”“阴”常取其部位的含义,其中“阳”可泛指体表、阳经、六腑,“阴”可泛指体内、阴经、五脏;“气”因其分布部位的不同而拥有不同名称,“阳气”“阴气”分别指代“分布于阳位之气”“分布于阴位之气”;阳气、阴气相互贯通、互相流动,许多生理现象为阴阳之气正常流动产生,许多疾病的发生亦为阴阳之气分布异常所致,而针灸的治疗机理则为调节阴阳之气的分布.

  • 从“阳热怫郁-玄府-络脉”管窥湿疹发病机理

    作者:苏化;杨川;刘渊;周新颖;夏廷伟

    从刘完素“阳热怫郁”理论,结合“玄府气液”、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可整体解析湿疹发病.湿疹患者在内应有“阳热怫郁”的致病基础,怫郁极甚或外邪引动导致湿疹急性发作,热郁生风化湿导致其典型症状,久病入络、气血渗灌失司演变为慢性期,亦有因体质等影响而初发即呈慢性表现.慢性湿疹怫郁之机未除,因而外邪、内伤可导致急性复发加重.

  • 从伏邪论治桥本甲状腺炎探讨

    作者:左新河;谢敏;陈继东;赵勇;陈如泉

    桥本甲状腺炎是常见的甲状腺炎性疾病.通过回顾伏邪理论的概念、理论渊源及伏邪的本质、发病条件,从伏邪隐藏、起病隐匿,自我积聚、伺机而作,遗邪内伏、缠绵难愈证实了伏邪致病与桥本甲状腺炎发病的一致性,从而为桥本甲状腺炎从伏邪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伏邪理论在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重视治未病思想、补气扶正法、宣肺透邪法及虫类搜剔法的应用.

  • 2型糖尿病早期之“五系火象辨治法”

    作者:张博荀;汪英;岳仁宋

    “五行”指导下形成的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功能、解释病理变化的基本体系.四川中医名家岳仁宋教授将2型糖尿病早期的繁杂火象纳入到“五系”之中,即在全面收集火热征象基础上,结合“五行”理论及脏腑病变特征,形成了以“五系”为纲的常见火热证型及治疗方药.针对涉及多系统的复杂病变,他在总结常见证型的辨治规律基础上提出了探火源、断火性以明辨火证,顺脏腑、察五行以治火防传的辨治法要,不仅使繁杂症状清晰分明,对于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更是大有裨益.

  •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肺胀病因病机及证素规律研究

    作者:宋丹萍;马锦地;李建生;孙曙明;李庆磊;蔡永敏;李纳

    目的:通过对百余年名老中医诊疗肺胀文献的研究,探究名老中医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以期为完善肺胀病因病机及证素规律理论提供依据.方法:在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基础上,提取肺胀相关数据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胀文献研究数据库》,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胀病因较常见的有痰邪、久病等.常见病机为气虚、痰热蕴肺等.共提取出20个证素,其中病性证素以痰、热、气虚较为常见.病位证素主要为肺,多涉及他脏.证素组合形式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较多见.两病性+单一靶点的证素组合类型以痰+热+肺、痰+湿+肺等较常见.结论:现代名老中医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与目前教材、专著论述基本一致,其个性部分见解独到,为丰富现有理论提供了依据.

  • 益肺清化法在肺癌防治中的应用及研究

    作者:冯颖;宋卓;吴成亚;李杰

    中医药是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被逐步揭示,基于辨病辨证理论指导下不同治法的疗效也进一步得到证实.益肺清化法是根据肺癌总的病机特点,结合临床的实际情况,提炼为中医药防治肺癌的主要治法之一,在既往研究及应用中展示了其作用优势.故结合肺癌气阴两虚、痰(瘀)毒内蕴的病机特点及当前的研究进展,对益肺清化法在肺癌临床实践不同阶段的应用和有效性进行了较系统的诠释,并总结概括了其在基础研究中的可能机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益肺清化法防治肺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 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作者:王善付;殷钰涵

    目的:通过研究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探讨术后发热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关节置换术后发热患者进行中医四诊,获得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象等信息,经筛选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有证候要素可归纳为气虚、阴虚、气(郁)滞、血瘀、血虚和湿热6类,其中以阴虚、气虚出现频率较高,绝大多数患者的发热表现为单一证候或者两证相兼出现,证候合并中则以气虚合并血虚、阴虚及血瘀较多见.结论: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发热以气、阴、血等亏虚为主,血瘀、湿热、气(郁)滞等病理因素兼见.本病的发病特点既可表现为单纯的虚证,也可表现为虚实夹杂的发病特点.

  • 脉血康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凝血功能、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清炎性相关因子的影响

    作者:桂树华;胡玲玲;王挺刚;顾俊泉;李超生;殷晓菁;孔亮

    目的:研究脉血康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凝血功能、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清炎性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术的1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脉血康胶囊,2组治疗3个月分别检测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80%)显著高于对照组(70.69%).治疗前,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指标(PT、TT、APTT、FIB)、血管内皮损伤(ET-1、TXB2、NO)及血清炎性因子(1L-6、TNF-α、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PT、TT、APTT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而FIB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其中观察组的PT、TT均显著高于同期的对照组,对照组的PT、TT、APTT和FIB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观察组的ET-1和TXB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NO较治疗前升高且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对照组的ET-1、TXB2、NO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观察组的IL-6、TNF-α、CRP较治疗前显著减低且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IL-6、TNF-α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脉血康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起到良好的疗效,可有效恢复患者术后凝血功能、血管内皮损伤,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

  • 从“五体痹”辨证分型探析推拿治疗颈椎病

    作者:朱佳玲;李胜

    从“五体痹”理论对颈椎病辨证分型,按“邪之所处”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脉痹5种类型,并提出“皮痹宜宣散皮络以通经”“肉痹宜疏通肌肉以止痛”“筋痹宜松解经筋以解痉”“骨痹宜正骨整脊以复位”和“脉痹宜流利血脉以止晕”的治疗原则,试使中医对颈椎病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与西医相统一,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 袁红霞方剂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规律初探

    作者:姜璇;司国民

    目的:探讨袁红霞教授应用方剂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规律,揭示RE的病机及治法.方法:对184例RE患者常见症状进行统计并对涉及的266首有效处方进行方剂频次统计,通过对症状与方剂理法的分析揭示RE病机特点与其用方规律.结果:胃虚气逆为RE基本病机,(胆)肝(胃)不和、阴虚内热、寒热错杂、郁阻气机是RE常见病机,旋覆代赭汤、柴胡类方、麦门冬汤、半夏泻心类方等是其常用方.结论:袁红霞辩治RE总以通降胃气为要.

  • 疏肝法对肝郁型MCI患者认知功能、尿8-OHdG及血浆SOD和LPO的影响

    作者:侯俊林;詹向红;孙前明;关徐涛;刘永;梁鹤;闫国立;李伟

    目的:探讨疏肝法对肝郁型MCI患者肝郁程度、认知功能、尿8-OHdG及血浆SOD和LPO的影响.方法:用国际MCI诊断标准和肝气郁结证症状筛选标准筛选40 ~ 65岁的肝郁型MCI患者,用肝气郁结证症状程度计分表对患者的肝气都结程度进行评测,用MoCA量表和WAIS-RC量表简式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测,用ELISA法对患者用药前后的尿8-OHdG、血浆SOD和LPO进行检测.结果:与用药前比较,患者用药后肝气郁结证症状程度计分降低;MoCA量表的视空间与执行、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及总分均升高,命名得分无明显改变;WAIS-RC量表四合一简式的相似性、数字广度、填图、木块图和总分升高;8-OHdG含量降低,SOD及LPO值无明显变化.结论:疏肝法能降低肝郁型MCI患者的肝气郁结症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降低DNA的氧化损伤是认知功能改善的可能原因.

  • 金匮泽泻汤颗粒治疗心下支饮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作者:屈涛;刘学文;赵永烈;祁延霞;程先宽;荆志伟

    目的:观察《金匮要略》经方泽泻汤颗粒(以下简称“金匮泽泻汤颗粒”)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河南省中医院、北京博爱医院门诊就诊的BPPV患者2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给予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金匮泽泻汤颗粒辨证加减,在治疗后第2天、2周、3个月进行眩晕残障程度、临床疗效、不良事件的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2d、2周、3个月的DHI评分较同期对照组评分改善明显,治疗组在治疗后2d、2周、3个月总有效率(76.09%、88.04%、95.65%)均优于对照组(61.67%、73.33%、83.33%).治疗组病例变位试验、单侧水平半规管功能参数治疗后2d、2周、3个月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与治疗后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金匮泽泻汤颗粒能改善心下支饮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复位后的临床疗效,减轻眩晕的残障程度及前庭功能,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临床安全性较好.

  • 祛瘀止血散鼻胃管推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止血改善程度的评估

    作者:刘凤琴;孙廷兰;邱守芳;王金玉

    目的: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鼻胃管推注祛瘀止血散的止血改善程度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类美拉唑40mg、对氨甲基苯甲酸注射液0.2 g、西米替丁0.2g静脉滴注,q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祛瘀止血散鼻胃管推注,2组均治疗14 d为1个疗程,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和实验室指标进行观察评估.结果:2组治疗后呕血、黑便等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显著高于对照组,便隐血(fecal occult blood)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经Rockall评分高危占13.95%,低危占65.12%,低危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危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Uc=-3.86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胃管推注祛瘀止血散可以增强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促进创口止血愈合,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单兆伟对CAG伴LGIN基本病机的认识

    作者:王丽华;单兆伟;孙丽霞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与探讨单兆伟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基本病机.方法: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应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从症状、病机等方面对其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医案进行挖掘.结果:755诊次中,主症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胀痛、痞满、隐痛,兼症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口干、寐差、腹泻、嗳气、泛酸、口苦、烧心、纳差、便秘、乏力,病机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脾胃气虚、湿热内蕴、瘀血阻滞、胃阴亏虚.结论:单兆伟教授临床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以脾胃气虚为基础,兼夹湿热、血瘀、阴伤.

  • 王承德从湿论治风湿病

    作者:黄雪琪;沙正华;林海

    痹病之根皆源于湿,湿邪致病特点为黏滞、重着、隐袭、秽浊、潮湿、趋下.故基于古代文献对湿与风湿病的论述,从风湿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湿邪致病特点以及祛湿的理法方药进行阐释,说明从湿论治风湿病的重要性.并引用导师王承德“痹必挟湿”的观点,提出对痹病的治疗应注重祛湿,依其寒热不同有温补、清补之异.祛湿之法如化、通、温、渗、燥等,但生湿之源责之于脾,治湿须理脾.治湿之法有祛风除湿、清热利湿、温阳化湿、淡渗利湿、芳香化湿、燥湿祛湿,并提出相应经方和经验用药.临证祛湿应当注重配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 血府逐瘀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及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王梓;杨欣莹;吕楠;赵亮;王宏;王蕾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及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制备大鼠急性心梗模型,给药5d,通过死亡率、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血浆cTn-T、心肌梗死质量、心肌间质及血管用围胶原Ⅰ、Ⅲ型胶原分布,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阐明血府逐瘀胶囊对急性心梗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结果:血府逐瘀各剂量组术后即刻死亡率均较模型组降低,cTn-T、LDH、CK降低明显,高、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ST段并改善心功能.各剂量组心肌胶原表达显著降低,对心肌线粒体结构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血府逐瘀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可降低死亡率,降低血浆cTn-T、LDH、CK,改善心电图ST段,增加射血分数,减小左室内径,降低心肌胶原表达,改善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

  • 蒙药十三味红花密诀丸对过敏性鼻炎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作者:卢炀;李林;高斐宏;王慧颖;尤晓苗;李小薇

    目的:观察蒙药十三味红花密诀丸对AR大鼠血清中组胺、白三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AR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卵清蛋白诱导性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并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鼻炎康组(409 mg·kg-1)、十三味红花密诀丸高剂量组(1100mg·kg-1)、十三味红花密诀丸中剂量组(550 mg·kg-1)、十三味红花密诀丸低剂量组(275 mg·kg-1),连续喂药21d后,HE染色观察大鼠鼻黏膜病理切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组胺与白三烯的含量.结果:蒙药各剂量组和鼻炎康组行为学评分均得到有效改善,通过组间比较,蒙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行为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和鼻炎康组;通过HE染色观察,2种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鼻黏膜的充血、水肿、炎性损伤;蒙药各剂量组与鼻炎康组还能够显著改善AR大鼠血清中组胺、白三烯的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三味红花密诀丸不但能显著改善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也能改善AR大鼠血清中组胺、白三烯水平,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切.

  • 消疹止痒喷剂治疗EGFRI相关性皮疹的细胞学机制研究

    作者:程宗琦;陈琳;姚鑫;金奕

    目的:探究消疹止痒喷剂对皮肤角质细胞增殖分化及巨噬细胞浸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观察不同浓度消疹止痒喷剂对皮肤角质细胞HaCaT生长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Wound healing)及Transwell实验考查消疹止痒喷剂对HaCaT及巨噬细胞RAW264.7运动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考察消疹止痒喷剂对HaCaT细胞的PI3K、AKT、tPA、CD147及RAW264.7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RT-PCR考察消疹止痒喷剂对RAW264.7细胞的MMP-2、MMP-9 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消疹止痒喷剂可以剂量依赖性地促进HaCaT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分化;Wound healing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中,随着消疹止瘁喷剂浓度提高,HaCaT及巨噬细胞RAW264.7迁移数目呈递减趋势;随着消疹止瘁喷剂浓度的提高,HaCaT及巨噬细胞RAW264.7侵袭能力呈递减趋势;消疹止瘁喷剂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HaCaT细胞PI3K和AKT增殖蛋白表达,同时降低分化蛋白tPA和CD147的表达;此外消疹止痒喷剂可以显著抑制RAW264.7 MMP2和MMP9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结论:消疹止痒喷剂促进皮肤角质细胞增殖并抑制巨噬细胞浸润是其治疗EGFRI相关性皮疹的重要机制之一.

  • 肾络通对高糖培养足细胞VEGF和Flt-1的影响

    作者:娄菲菲;方超;潘利敏;王月华;丁英钧;郭帅;李英

    目的:探讨肾络通对高糖培养足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VEGFR1/Flt-1)的影响.方法:将12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中药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肾络通中药灌胃,各组均在灌胃3d后心脏无菌取血制备中药血清,小鼠足细胞的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高糖组、正常鼠血清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中药血清组,刺激24 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法观察VEGF、Flt-1表达的变化.结果:VEGF、Flt-1在高糖组和正常鼠血清组小鼠足细胞均可见阳性表达,中药血清组的足细胞VEGF、Flt-1蛋白和mRNA均较高糖组和正常鼠血清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络通可抑制高糖环境下足细胞VEGF、Flt-1的表达,减轻足细胞的损伤,保护肾功能.

  • 清热活血方对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海霞;曹炜;张聪;智恺;武子英;刘立玲;果彤;燕美彤

    目的:观察清热活血方对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清热活血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血管新生的抑制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1在CIA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ELISA法检测CIA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的表达,并观察清热活血方对其的影响.结果: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数量发现,清热活血方中、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清热活血方大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微血管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A大鼠血清vegf、IL-6检测中,与模型组比较清热活血方中、小剂量组wgf表达降低,清热活血方中剂量组IL-6表达降低明显.结论:中小剂量的清热活血方通过下调VEGF和IL-6的表达,可减少炎症细胞对滑膜的浸润,抑制血管新生,进而达到控制活动性RA病情的目的.

  • 失眠伴肠道功能异常的临床初步观察

    作者:王冬慧;谢颖桢;于海青

    目的:通过分析失眠伴肠道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证候分布特征,研究失眠与肠道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38例失眠患者进行包括临床症状、PSQI评分、HAMA评分等系统分析,对肠道功能正常与肠道功能异常2组进行比较分析,其中肠道功能异常主要以排便异常为主.结果:238例失眠患者中,伴有排便异常患者占50.4%,排便异常主要分大便干、大便黏滞不爽、大便泄泻几种类型,失眠患者以中青年女性为多,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大多数性格急躁易怒、思虑过多.失眠伴有排便异常患者的焦虑程度偏高,临床以心烦、腰膝酸软、畏寒、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脱发、发变白、脘闷食少、腹胀、口黏不爽、纳食不消、咽中异物感、疲乏无力、边有齿痕、舌苔厚等症状为特征性临床表征.通过对失眠伴有肠道功能异常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表征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失眠伴肠道功能异常患者以肝郁脾虚、郁而化火、湿浊困阻为核心证候病机.结论:失眠患者中焦虑程度偏高的容易出现肠道功能异常,失眠伴肠道功能异常患者以肝郁脾虚、郁而化火、湿浊困阻为核心证候病机.且失眠与肠道功能异常存在一定相关性,根据脑肠轴的存在推测脑与肠存在一定的关联,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 温和灸对绝经综合征阴虚体质患者性激素水平、应激状态的影响

    作者:李启荣;麦威;赵利华;闫红霞;梁劲松;黄慧敏;唐丽颖;罗丹;李雅彦;覃晓燕;韦良玉

    目的:探讨温和灸对绝经综合征阴虚体质患者性激素水平、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灸组和谷维素组各30例,艾灸组采用温和灸,谷维素组服用谷维素,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Kupperman、HAMA评分及E2、FSH、LH、ACTH、CORT指标的变化.结果:艾灸组治疗后血清E2升高,Kupperman、HAMA、体质转化分、FSH、ACTH及CORT均较治疗前降低,与谷维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upperman评分的下降与FSH、CORT、ACTH水平降低呈正相关;阴虚体质改善与E2升高呈负相关,与CORT、ACTH水平降低呈正相关.结论:温和灸可降低阴虚体质患者FSH水平、提高E2含量,其作用机制与调整中枢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ACTH、CORT是绝经综合征阴虚体质患者较为敏感的激素指标.

  •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作者:郭太品;刘自力

    络病理论指导着临床刺络放血和中药辩证治疗疾病,一直为针灸、中医药研究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古代刺络放血理论历史演变梳理具有重要意义.故从络病理论的萌芽、产生、发展进行论述,发现古代刺络放血理论萌芽时期为原始社会,理论形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时期,提出了“宛陈则除之”及刺法、禁忌、适应证,金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理论集成,“久病入络”对针灸和中药应用影响深远,未来对刺络放血理论的进一步挖掘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针刺大鼠“相对穴”阳陵泉与阴陵泉对P物质表达的影响研究

    作者:杨志新;刘丁丁;屈敬阳;安娜;许倩;陈龙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后穴区局部和血清中P物质(SP)的表达,探讨SP变化与“相对穴”协同增效的相关性.方法: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给予电针干预后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实验前后大鼠血清中SP含量,穴区局部组织组化染色观察穴区SP阳性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各针刺组穴区局部SP阳性表达和血清中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其中针刺相对穴阳陵泉与阴陵泉穴组SP表达为显著,各针刺组比较,针刺旁开阳陵泉与阴陵泉穴组SP表达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结论:针刺相对穴阳陵泉与阴陵泉穴SP穴区局部阳性表达和血清含量显著增高,是相对穴配伍协同增效的可能因素之一.

  • 针刺对端粒酶敲除小鼠大脑海马区、皮质区Trk-B信号调节激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林丽莉;庄婉玉;陈慧娥;吴强;林栋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的不同针刺方法,手针、电针干预对端粒酶敲除小鼠大脑海马区、皮质区Trk-B信号调节激酶表达的影响.方法:端粒酶敲除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针组、电针组、空白对照组各6只.电针组使用一对华佗牌不锈钢针具(0.3 mm ×0.25 mm)对双侧足三里进行针刺干预,交替频率,强度0.5~1.2 mA,幅度2/100 HZ,每日30 min,连续干预7d.手针组使用华佗牌不锈钢针具(0.3 mm ×0.25 mm)对双侧足三里进行针刺干预,每5 min捻转1次,每次30 min,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海马和皮质区域Trk-B的表达情况.结果:手针组小鼠在干预后自主活动程度较空白组均有所增加,海马区电针组与空白组对照组比较Trk-B表达明显增高;手针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rk-B表达明显增高;但在皮质区电针组与手针组比较Trk-B表达明显降低;电针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表达明显降低.结论:电针对不同脑区Trk-B表达的影响不同,电针可促进海马区Trk-B的表达,相同的穴位刺激电针和手针的作用机制不同,可能与酪氨酸B(Trk-B)信号调节激酶表达有关.

  • 针刺结合五苓汤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飞;王民集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五苓汤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和针药组各36例.西药组给予柳氮磺吡啶片,中药组给予五苓汤加减,针药组给予针刺结合五苓汤加减,疗程均为60 d,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总和指数(BAS-G)、活动性指数(BASDAI)、放射学指数(BASRI)、活动度衡量指数(BASMI)和中医辨证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的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激素(PHI)和补体3(C3)的变化,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针药组总有效率71.4%,优于西药组的58.1%和中药组的52.8%,针药组各评分均较西药组和中药组改善更为显著,针药组和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结论:针刺结合五苓汤加减可显著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BAS-G、BASDAI、BASR1、BASMI和中医证候评分,改善ESR、CRP、PHI和C3水平且安全有效.

  • 电针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功能活动及登梯时空参数的影响

    作者:王芗斌;侯美金;陈剑;李翔;王晓玲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前后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登梯活动时空参数及关节炎指数的变化,分析针刺对患者登梯能力的影响.方法:36名来自社区的KOA患者在2周等待排除预期的影响后随机分为电针组和非经非穴浅刺组各18例,分别治疗3周共11次后进行功能状况(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登梯步态检测,分析登梯时空参数及其与WOMA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等待前2组基线数据除步长时间有差异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校正外,其他基线齐.治疗前与等待前的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治疗前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和浅刺治疗后,WOMAC的总分和3个亚量表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电针治疗后,KOA患者的上下梯步速和步频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步长时间、支撑时间、摆动时间、步行周期及初次双侧支撑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但步宽、步长和跨步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浅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上下梯各时空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WOMAC评分及上下梯时空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治疗前后WOMAC总分差值、WOMAC疼痛、僵硬、躯体功能3个亚量表评分的差值与上下梯时步宽差值均呈正相关,躯体功能改善程度与上下梯步频的改善程度均呈负相关,与步行周期的改善呈正相关,躯体功能改善和WOMAC总体症状及功能的改善程度与下梯的摆动期改变呈正相关,其余时空参数差值之间比较无明显相关;浅刺对照组WOMAC各评分差值与上下梯时空参数差值之间比较均无明显相关.结论:患者预期在本研究未体现对针刺疗效的影响,电针和非经非穴浅刺均能缓解KOA患者的疼痛和僵硬症状,改善功能状况,但电针还能提高KOA患者的上下梯速度、频率及缩短时间参数,而且电针对KOA患者的症状及功能的改善效应与上下梯步宽及步行效率的提高有关.下梯步宽的改善与电针后疼痛、僵硬、躯体功能的改善均相关,下梯时稳定性及步行效率的改善均与躯体功能改善相关.浅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KOA患者的症状及功能,但未对登梯稳定性及步行效率的改变产生明显影响,电针作为治疗KOA的有效康复疗法,能提高患者的登梯活动能力.

  • 滑石功用拾遗

    作者:毕丽叶;聂晶

    滑石为临床常用药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可单用可入方,可内服可外用,功多效广,其功用除《药典》所载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外,尚有发表散热、行瘀散结、泻火解毒、行积导滞、渗湿止泻、利湿退黄、通乳滑胎、止血之效.故通过收集整理历代本草文献及古医方书等资料,并结合古今名医用药经验、临床报道、现代药理研究等资料,以期进一步研究滑石相关功效理论,挖掘滑石的更多功用,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用药及为研发新药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 滑石 功用 名医经验
  • 从《神农本草经》论茯苓在经方中的应用

    作者:王萌;张毅;李金田

    《伤寒杂病论》中诸多药物的应用遵于《神农本草经》,二者一脉相承.茯苓在经方中的应用体现在“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等方面.其病机体现在一是“水饮内停,阻滞气机”.水气四布,无处不在,或上犯胸阳使胸胁逆满,或痰气搏结于咽引发梅核气,或寒水上冲发为奔豚悸动,或痹阻心肺发为胸痹,或停于三焦,使津液不布,发为口渴和小便不利,或水郁气结引起发热;二是“虚邪内扰、心神不宁”.茯苓可健脾利水,宁心定悸,正切“水饮内停”或“心神不宁”之病机.《伤寒杂病论》中茯苓的应用深得《本经》要领.遵《本经》对茯苓在经方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方.

  • 龙眼肉理化指标与两类贮藏库温度积的动态分析

    作者:吴翠;马玉翠;巢志茂

    目的:探究简易库与冷藏库中龙眼肉理化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温度积的相关性.方法:日光下观察龙眼肉的外观,烘干法测定水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量.采用温度积分析其对5-HMF含量的影响.结果:简易库的温度积呈缓急交替上升趋势,冷藏库的温度积直线上升.简易库中的龙眼肉从3个月开始析出糖分并质地变硬,冷藏库中的龙眼肉出现轻度的黏软现象,两库中龙眼肉的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龙眼内在O月时5-HMF的含量为0.001031 mg·g-1,在之后的27个月内,5-HMF含量均逐渐升高,且简易库中的含量值是冷藏库对应值的2.7 ~4.6倍.结论:龙眼肉中5-HMF含量的升高与贮藏库的温度积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首次提出温度积的概念,用于分析中药在贮藏环节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 中医象思维中的逻辑问题思考——兼与“《黄帝内经》象思维中的逻辑问题”一文商榷

    作者:邢玉瑞

    “《黄帝内经》象思维中的逻辑问题”一文提出象思维在逻辑学上存在推论结果的不惟一和不可逆问题,此涉及到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象思维的逻辑推理方法或逻辑等重大问题,通过对中医学领域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的梳理,对该文的结论提出了质疑,指出所谓象思维“推论结果的不惟一和不可逆”其实是因果关系复杂性的反映,是一果多因的必然结果;从逻辑学的角度而言,所讨论的命题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而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为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无效式为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由此可见推论结果的不可逆与象思维并无关系.

  • 儒家思想与中医学临证思维模式

    作者:张丽霞;高健生;张兆康;田侃

    中医学既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医学科学,又是蕴含着丰富人文思想的一种中国文化,是医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故探讨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核心内涵,重点阐述中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精”“仁”学说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论述了其对中医临证思维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大医精诚思想对医学模式及医患关系影响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回归和弘扬传统中医文化、重视中医哲学思想是传承中医思维模式和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哲医大家的根本.

  • 中医药调控内皮祖细胞归巢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炜楷;王承明;陶汉华;沈会;赵妍妍;王楠

    脑梗死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是神经病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脑梗死后脑损伤和神经修复机制复杂,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发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中医药在治疗脑梗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及针灸能够促进脑梗死后血管新生,提高神经元的功能,改善脑梗死预后.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促进EPCs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方面.故在分析EPCs对脑梗死血管神经修复影响的基础上,对中医药调控EPCs归巢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归纳分析其不同的作用途径,为今后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提供参考.

  • 中医情志研究动物实验模型的思考

    作者:彭新;徐晟翔;尹玉芳;杜渐

    中医情志理论内涵丰富,对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动物模型在相关基础实验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中医情志理论的研究,建立动物实验模型必须兼顾中医的特殊性与心理学的主观性,难度更大.目前国内情志动物实验模型的建模思路可分为引发特定情绪(如恐、怒)和造成某种中医证候(如肝郁气滞、肝失疏泄)两种主要类型.基于中医情志理论的自身特点、中医证候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动物与人类情绪反应的拟合性等难点,建立中医情志动物实验模型应注重中医情志理论内涵、结合具体研究目的和重视评价方法.

  • 附子理中丸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作者:甘嘉荷;王淳;宋志前;宁张弛;马新玲;刘振丽

    目的:归纳总结附子理中丸质量标准研究文献,为完善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文献并对临床使用的附子理中丸大蜜丸、浓缩丸、水蜜丸和片剂的定性鉴别、指纹图谱、检查和含量测定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综述.结果:处方中5味中药的显微鉴别和薄层层析鉴别方法都得到研究.通过指纹图谱多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发现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质量差异较小,而不同厂家的质量差异较大;君药制附子中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使药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和甘草次酸都作为含量测定成分进行研究.结论:应根据附子理中丸组方特点,建立君药制附子和其他药味中主要成分的指纹图谱定性鉴别和多成分含量测定质量控制方法,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稳定可控.

  • 针刺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康复机制研究

    作者:赵敬军;杨婷;王正辉;闫娅霞;郭学军

    卒中后抑郁症(PSD)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与生活,目前现代医学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临床观察发现针刺能促进卒中后抑郁症相关症状的改善.故从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两个方面分析针刺促进卒中后抑郁症相关症状的可能改善机制,探讨确立外周-中枢皮层反射区联系途径理论的可能,分析针刺对卒中后抑郁症预后的调控机制,为提高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提供有力的生理学证据支持,进一步促进针刺疗法在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应用.

  • 中医术语英译中介词和连词的使用特点探析

    作者:王卫霞

    中医术语言简意赅,其含义确定依赖于特定的语境.中医术语英译中介词和连词的使用不当会影响中医术语的准确表达.故分别介绍英语、汉语、中医术语英译中介词和连词的使用特点与用法,通过实例分析中医术语英译中介词和连词的不合理使用及其问题所在并给出修改建议.中医术语英译中介词和连词的使用不仅要符合英文习惯用法,还要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和学科特点,更要体现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医理,这样才能更清楚地表达中医术语的实际内涵,促进中医学在海外的传播和交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