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Joint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관절외과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46-367
  • 国内刊号: 1674-134X
  • 发行周期:
  • 邮发: 广州市沿江西路15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
  • 出版地区:
  • 主编: 卢伟杰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关节型全骨水泥间隔物治疗膝关节假体感染的中长期转归

    作者:沈灏;王俏杰;陈云苏;王琦;蒋垚;张先龙

    目的:探讨关节型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后假体感染的中长期转归。方法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关节外科的假体关节感染资料库中选取从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治疗全膝关节假体术后感染患者28例。入选患者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56~87岁,平均(73±7)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间隔物植入。术中采用骨水泥制模,植入带抗生素骨水泥关节型间隔物。术后可早期部分负重,关节屈伸活动,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6周,感染控制后再植入高限制性假体。根据Delphi标准判别感染是否控制。结果对本组患者随访8(4~12)年。28例中有20例在植入间隔物后接受假体再植入术,随访感染控制率为85%(17/20)。另有8例植入关节型间隔物后未再植入假体,其中2例终行关节融合术,3例行膝上截肢,另3例感染控制未再植入假体。结合再植入假体和保留间隔物的总体感染控制率(除外截肢)为78.6%(22/28)。间隔期间隔物并发症包括1例间隔物脱位、2例间隔物断裂和1例间隔物从骨端脱出。结论采用关节型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结合二期翻修治疗TKA后假体周围感染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在植入间隔物后未再植入假体,在报道总体治疗成功率的时需要考虑这部分病例,并对其终转归给予关注。

  • 非骨质疏松骨折围手术期血清维生素 D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长洲;于利;邓攀;汤欣

    目的:测定非骨质疏松骨折围手术期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5-(OH)-Vit D]水平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研究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住院的急性非骨质疏松骨折手术患者85例作为非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组,其中男性58例,女性27例;年龄18~50岁,平均(36±10)岁;同期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龄18~50岁,平均(35±9)岁。创伤严重程度根据AIS评分(简明损伤评分)标准,1分11例,2分25例,3分21例,4分13例,5分15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第1天、手术后拔出引流管当天采集晨空腹静脉血样分别测定血清25-( OH)-Vit D水平和血红蛋白( Hb)含量,统计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创伤严重程度、Hb含量、术中出血量等对骨折围手术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结果(1)非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组比健康对照组血清25-(OH)-Vit D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43,P<0.05),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组比健康对照组低42.8%;(2)创伤严重程度对伤后维生素D水平影响:各组间总体比较显示损伤越重伤后血清25-(OH)-Vit D水平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8,P<0.05),AIS 5分组比AIS 1分血清25-( OH)-Vit D水平低57.6%;(3 )伤后Hb含量与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伤后Hb含量越低血清25-(OH)-Vit D水平越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9.2,P<0.05),中重度贫血组比正常组血清25-(OH)-Vit D水平低73.5%;(4)围手术期总出血量对围手术期维生素D变化的影响:总出血量不同5组患者的血清25-( OH)-Vit D水平降低程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400 ml≤总出血量<600 ml时,血清25-( OH)-Vit D降低程度大,下降35.7%。结论非骨质疏松骨折围手术期血清25-( OH)-Vit D水平与创伤严重程度及出血量有关,骨折发生后应及时有效补充足量维生素D。

  • 本体感觉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哲;马辉;康一凡;张弛;杨兴华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 TKA)术后康复治疗中加强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就诊的28例(32膝)行TKA的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6膝)和对照组(16膝)。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于入院及8周后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 HSS)评分,分别对两组进行治疗评价。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选择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膝关节功能各项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实验组在行走功能[10.0(6.5)分、8.0(6.0)分]、肌力[9.0(2.0)分、8.0(4.0)分]、稳定性[8.0(2.0)分、5.0(3.0)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KA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加上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可以进一步恢复膝关节功能。

  •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Ⅱ-Ⅲ期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作者:袁林;郭燕庆;于洪波;于泓;吕慧利;李伟;满振涛;孙水

    目的:评价关节腔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 PRP)相对于透明质酸( HA)钠治疗Ⅱ、Ⅲ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和威海市立医院门诊收治的126例Keligren Lawrence分级( K-L分级)Ⅱ、Ⅲ期膝骨关节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HA组63例63膝,男性18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1±10)岁;PRP组63例63膝,男性12例,女性51例,年龄(61±10)岁。分别采用2 ml HA(施沛特,共5次,分别在第0、1、2、3、4周注射)和3.5 ml PRP(威高富血小板血浆制备套装,共3次,分别在第0、2、4周注射)关节腔内注射进行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和完成全部注射后的1、3、6、12个月进行复诊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 与McMaster 大学骨关节炎指数( WOMAC)评分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K-L分级、VAS评分、IKDC评分、WOMAC评分进行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后的疗效以及PRP及HA治疗的效果。结果 PRP组58例、HA组55例患者获得随访12个月,平均随访(14±2)个月和(16±3)个月。通过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K-L分级、VAS、IKDC评分、WOMAC评分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PRP组患者16例40次出现不良反应,HA组14例37次出现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起始时间、终止时间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IKDC评分及WOMA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A组治疗后6、12个月各评价指标治疗后较1、3个月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1、3个月后,VAS评分、IKDC评分及WOM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治疗后6、12个月时,PRP组各指标均优于HA组( P<0.05)。结论关节内注射PRP治疗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安全有效,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后短期效果与HA无明显差异,但长期效果要优于HA。

  • Crowe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重度骨关节炎髋臼解剖旋转中心重建方法及效果

    作者:张勇;朱振安;朱明生;杨林;李慧武;毛远青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继发重度骨关节炎( OA)中准确去除髋臼骨赘及重建人工髋臼解剖旋转中心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36髋) Crowe Ⅱ/Ⅲ型DDH继发重度OA炎患者。病例纳入标准:Crowe Ⅱ/Ⅲ型成人DDH继发终末期OA( Tonnis Ⅳ型),髋关节疼痛影响正常生活方式或工作;排除标准:患侧髋关节有感染史、骨折史及手术史,下肢有感觉障碍及肌力异常。 Crowe Ⅱ型25髋,Crowe Ⅲ型11髋。术前应用平片、CT等影像学方法评估髋臼形态及髋臼缘骨赘部位与骨赘量,术中以坐骨结节作为真实髋臼后壁高度的参考标志,准确切除髋臼后缘增生骨赘,以卵圆窝为参考标志确定真臼位置及深度重建臼杯,后以臼杯前缘为标志切除髋臼前缘残留骨赘。所有患者均应用生物型臼杯,臼杯直径为44~52 mm。术前、术后对术侧髋关节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HHS),术后测量假体旋转中心的垂直与水平距离及外展角。 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髋臼骨折,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水平距离分别为(22.5±3.2)mm及(29.4±2.6)mm,与解剖旋转中心符合率为86.11%,外展角为(44.3±3.2)°。随访期间未发生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 Harris髋关节评分(HHS)由术前(38±9)分(25~55分)升至术后末次随访(94±3)分(89~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5.95,P<0.05)。结论Crowe Ⅱ/Ⅲ型DDH继发重度OA的髋臼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术前应用CT充分评估髋臼形态,术中准确切除骨赘,以卵圆窝为参考标志重建髋臼旋转中心接近解剖旋转中心,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 关节液α防御素-1检测在人工关节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洪海峰;李文波;白国昌;黄子达;杨滨;施开;林建华;张文明

    目的:探讨关节液α防御素-1(AD-1)检测在人工关节感染(PJ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福建省内多家三甲医院骨科45例需行人工关节翻修术患者,男性18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60±14)岁。根据美国肌肉骨骼感染学会( MSIS)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为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需要进行翻修手术及术后怀疑感染的患者等,排除标准为存在其他身体部位感染病灶等,分为感染组22例,非感染组23例。对45例患者进行关节腔穿刺抽取关节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关节液中 AD-1的表达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特征(ROC)曲线计算AD-1、关节液白细胞计数(SF-WBC)、多核比(PMN%)、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 CRP)的敏感性及特异性,χ2检验计算细菌培养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AD-1与各指标间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采用χ2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D-1诊断PJI的敏感性为86.4%,特异性为91.2%,曲线下面积为0.95。45例患者合并有系统性炎症疾病的患者占31.1%,感染组抽取关节液前有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59%,但AD-1的表达水平并未受到这两项因素的影响。细菌培养、SF-WBC、PMN%、ESR、CRP的敏感性从80%到90.9%,特异性从56.5%到76%。 AD-1诊断PJI的敏感性比细菌培养、PMN%、ESR、CRP高,比SF-WBC低;而AD-1诊断PJI的特异性高于各诊断指标。 AD-1诊断PJI的特异性与PMN%、ESR、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与细菌培养、SF-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1诊断PJI的敏感性与细菌培养、SF-WBC、PMN%、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D-1诊断PJ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诊断PJI的一项潜在诊断指标。

  • 周期性动态压力对海藻酸钠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作用

    作者:赵永亮;冯军宇;王刚;姬健钧;门亚勋;谭利;石俊俊;程相允;杨自权

    目的:观察延迟性周期性动态压缩应力对立体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影响,探讨力学因素在软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KM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体外培养至第3代,与海藻酸钠混匀制作成海藻酸钠凝胶。根据实验设计,进行7d的相应的预培养。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普通培养液组,静态培养;实验组:完全成软骨诱导液,后7d加力培养;单纯诱导组:完全成软骨诱导液,静态培养14 d;阴性对照组:普通培养液,后7 d加力培养。于培养第7和14天分离各组细胞,采用RT-PCR分析SOX9、ROCK1及Col2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各组处理前后的Ⅱ型胶原蛋白( Col2)表达进行检测,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定量检测。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法。结果预培养7 d后,实验组SOX9、Col2及ROCK1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1)。14 d后,实验组中压力干预组 SOX9及Col2的 mRNA 表达与未受力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1),ROCK1的mRNA表达与未受力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免疫荧光显示压力组Col2蛋白表达高于未受力组。结论延迟性周期性动态压缩应力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 ROC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有关调控。

  • 稳定生物发光金葡菌临床株假体周围关节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

    作者:郭阁永;王加兴;谈佳琪;汤瑾;王坚镪;沈灏

    目的:建立稳定型生物发光临床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体周围关节感染( PJI )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噬菌体Phi11侵染带Lux发光基因的标准菌株BD1652,并通过噬菌体转导将Lux基因导入PJI临床菌株金葡菌ST1792基因组DNA,进而构建成稳定型生物发光临床菌株ST1792-Lux。通过抽纸牌,将1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克氏针作为两组模型动物的左膝关节假体。术中实验组左膝关节内注入10μl(105 CFU) ST1792-Lux菌液,对照组注入等量0.9%氯化钠溶液,术后1、3、7、14 d,采用活体成像系统( IVIS)检测生物发光强度随时间变化;并于术后2周观察小鼠左膝关节病理学变化。以非配对t检验对ST1792-Lux和ST1792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同一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左膝平均生物发光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临床株筛选,噬菌体Phi11转导获得生物发光菌株“ST1792-Lux”,无抗生素筛选条件下连续传代培养48 h,ST1792-Lux稳定发光;Lux基因重组于ST1792基因组DNA内,较之野生株ST1792, ST1792-Lux在生长能力和不同培养条件下成膜能力( tTSB =1.16,1.29;t TSBG=0.38,0.31;P均>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IVIS检测示,术后每个时间点(1、3、7和14 d),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左膝平均生物发光强度均明显增高(t=9.13,10.72,14.48,7.46;P均<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稳定生物发光临床株S.aureus PJI动物模型,其稳定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株S.aureus PJI的致病分子机制和各种干预措施有效性的体内研究。

  • 两种抗生素复合骨水泥的材料学性能及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李涛;史占军;王健;张洋;肖军;赵亮;翁习生

    目的:探讨复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的抗生素复合骨水泥( AIBC)的性质,以探索抗菌谱更广、耐药可能性更低的AIBC。方法以Palacos为载药骨水泥,复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分别检测不同配方的AIBC的抗压强度、洗脱特性和抗菌活性。结果5%质量分数的AIBC,其抗压强度降低至70 MPa左右,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均能够从AIBC中有效释放,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复合的AIBC万古霉素释放量高于仅复合万古霉素的AIBC,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6%vs 5.25%,t=47.51,P<0.01);同时美罗培南洗脱比例也轻度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6% vs 2.70%,t =2.98,P <0.01),但不影响抗生素的抗菌活性。结论万古霉素与美罗培南复合后的AIBC促进万古霉素释放,对美罗培南的释放影响不大,能覆盖更广的PJI细菌谱,不降低材料学特性,不影响抗菌活性,在治疗PJI时应考虑使用。

  • 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体关节感染生物膜形成和调节的分子机制

    作者:谈佳琪;郭阁永;沈灏

    假体关节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灾难性的并发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之一。生物膜在金葡菌假体关节感染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生物膜保护细菌免于机体免疫,抗生素和杀菌剂的攻击。生物膜的形成包括细菌的初始黏附,细菌聚集,生物膜成熟和细菌脱离生物膜回归游离态四个步骤。根据其主要成分,生物膜可分为多糖胞间粘附素依赖和非多糖胞间粘附素依赖两种;生物膜的其他成分还包括细胞外DNA和磷壁酸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受激活或抑制生物膜组分的复杂信号分子网络调控的,包括agr基因控制的群体感应系统,受SarA 和sigmaB调节的icaADBC基因簇等。本文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体关节感染中生物膜形成和调节分子机制作简要综述。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学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袁俊;冯建民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对于临床医师而言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难题,一方面因其临床症状多变,另一方面抗生素的应用可能会干扰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该病的诊断方法分为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测三大类。其中,从组织或关节液中分离出病原菌作为假体周围感染的一项直接证据,促使研究制定出一种快速准确的培养方法成为众多学者们的关注焦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原学诊断方面的相关文献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在选择合适的检测手段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手术步骤标准化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邱海滨;杜传超;张衡;吕振邦

    目的:探讨手术步骤标准化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自2008年8月到2013年8月共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8例,其中随访资料完整、采用相同的手术入路、使用同一厂家的锁定钢板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者66例。66例患者采用双向区组随机分配在两个创伤组,其中标准组收治34例,对照组收治32例,标准组男女比例为8∶10,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5∶10。标准组平均年龄为(55±18)岁,对照组为(47±16)岁。标准组在手术中采用标准化手术步骤进行;对照组根据手术医生的经验,自行决定手术步骤。收集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12个月采用Jakim标准进行的腕关节功能评定情况。以上数据近似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受伤事件、创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9,P>0.05)。标准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0±16)min,对照组为(64±18)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标准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15)ml,对照组(78±12)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P<0.05)。术后随访标准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2%,对照组则为9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8, P>0.05)。结论采用标准化手术步骤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效率。

  • 柱螺钉结合牵开器治疗 Sanders 型与Ⅲ型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陈志军;杨国涛

    目的:探讨柱螺钉结合牵开器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丹阳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柱螺钉结合牵开器技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30例(30足),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的X线片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改变,并于随访时按照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对功能进行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6~11个月,平均(8.0±0.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5±0.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明显的骨折再移位、腓骨肌腱炎、神经炎等并发症。 Maryland 足功能评分显示该方法治疗跟骨骨折优良率为90.0%。术后Bohler、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3、3.14,P均<0.05)。结论柱螺钉结合牵开器具有复位固定可靠、切口并发症少、创伤小的优点,可用于治疗SandersⅡ、Ⅲ型复杂跟骨骨折,临床疗效较满意。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内固定器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林烨澎;何志明;汪志中;罗晓东;王斌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 SFF)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收集并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骨科采用 PFNA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 LPFP)方法治疗58例SF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治疗组和LPFP治疗组,其中PFNA组男性2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8±14)岁;LPFP组男性1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12)岁。术后随访时间为4~16个月,平均(10±3)个月。记录PFNA组与LPFP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Harris评分)。其中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能坚持随访。 PFNA组患者与LPFP组患者在手术时间(t =-0.586,P>0.05)及手术出血量(t =-0.568,P>0.05)指标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切口长度(t =-4.699,P<0.01)、术后引流量(t =-7.117,P<0.01)、下床活动时间(t =-3.360,P<0.01)及骨折愈合时间(t =-4.97,P <0.01)方面,PFNA组患者均优于LPFP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χ2=6.475,P<0.05)和并发症总发生率(χ2=8.529,P<0.05)中,PFNA组患者明显优于LPFP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FNA方法治疗SFF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更符合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的要求,疗效明显,有利于恢复肢体功能,值得推广。

  •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病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安森博;安成涛;汪龙;谢杰;雷鹏飞;胡懿郃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VSD)在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后发生深部感染病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关节外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3例THA术后深部感染的患者,其中10例为单侧THA,3例为双侧THA,均为单侧深部感染接受翻修术治疗。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49~79岁,平均(63±13)岁。这些患者在初次置换术后2个月至7年内发生感染,平均(3.1±1.1)年。所有病例一期放入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旷置,并结合全身用药控制感染,但3周至4个月感染仍未得到控制。取出并更换占位器,开放切口并应用VSD持续冲洗深部组织,待感染控制后置入新的假体。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及随访均检测红细胞沉降率( ESR)、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降钙素原作为检测感染指标,分别对旷置术前及术后7d、二次翻修术前和末次随访的各指标进行配对 t检验。结果1例患者在经过重复4次清创并VSD引流术后感染仍未得到控制,且组织缺损严重,终采用肌瓣移植联合外固定架固定处理。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坐骨神经麻痹等并发症的发生。其中12例患者翻修完成后均获10~24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无关节脱位及感染及复发。末次随访中,所有患者切口Ⅰ级愈合,其中3例患者关节活动时有关节疼痛,2例轻度跛行;Harris评分(76±5)分,与术前Harris评分(37±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17,P<0.05)。旷置术前和术后7 d的ESR等四种指标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次翻修术前和末次随访四种检验结果比较,组间仅E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R组P<0.05,其余3组均P>0.05)。 X线片检查未见明显假体松动,2例患者出现股骨柄假体下沉,但尚未发生松动。结论 VSD结合全身使用抗生素对THA术后的深部组织感染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作者:盛晓赟;许田恩;赵良功;徐立虎;滕元君;张成俊;夏亚一;吴萌

    目的:探讨单侧膝关节置换术( TKA)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关节外科收住的7例骨关节炎患者单侧TKA后感染病例,其中1例为急性感染,5例为亚急性感染,1例为慢性感染。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有持续的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或有切口窦道,且红细胞沉降率( ESR)、C反应蛋白( CRP)均增高;排除标准为有持续的疼痛但ESR、CRP均低于正常值。男性1例,女性6例,年龄54~70岁,平均(63±6)岁,其中2例行膝关节融合术,4例行Ⅰ期旷置、Ⅱ期翻修术,1例行Ⅰ期清创垫片更换术。手术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CRP、ESR、中性粒细胞比率( NE%)等的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结果2例Ⅰ期关节融合患者与4例Ⅰ期旷置、Ⅱ期翻修术患者感染均得到控制;术前、术后CRP( t=6.87,P<0.01)、ESR(t=3.75,P<0.05)、NE%(t=8.34,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疼痛明显消除。7例患者翻修术前膝关节平均屈曲度为(73±18)°(45°~90°),伸直平均角度为(177.86±3.93)°(170°~180°)。末次随访4例Ⅰ期旷置、Ⅱ期翻修患者膝关节平均屈曲度为(75±15)°(60°~95°),平均伸直角度(178.75±2.50)°(175°~180°),2例膝关节行关节融合术,关节无活动度。1例Ⅰ期更换垫片患者于术后4个月再次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并再次培养出细菌,感染未能完全控制。结论 CRP、ESR、NE%可作为诊断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敏感指标,膝关节融合术及Ⅰ期旷置、Ⅱ期翻修术均可有效控制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但前者牺牲了膝关节功能,Ⅰ期旷置、Ⅱ期翻修在治愈感染的同时保留了膝关节的功能,可以作为此类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焦点问题

    作者:曹力;纪保超

    自1984年感染假体的生物膜理论被首次提出以来,从预防、诊断到治疗,针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 PJI)的研究始终是骨科医师关注的焦点。目前,对PJI的预防由局部风险因素扩展至全身系统。诊断上除了宏观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异性病原菌生物膜分子机制及敏感的生物标记物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外,假体设计及骨水泥技术在PJI治疗中的重要性也同样引起关注。尽管目前PJI无法根除,但通过近几十年的努力,术后PJI的发生率有了明显改善。相信通过每一个医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定会使关节疾病的患者获得更加满意的疗效。

  • 关节镜下组织工程软骨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一例

    作者:马宁;余文;郭维民;王洪霞;王鑫;郭全义;彭江;卢世璧

    患者男性,23岁,因“右膝疼痛3个月”来院就诊。现病史:3个月前因体育训练不慎扭伤右膝,当时出现右膝疼痛,上下楼感觉膝关节无力,无弹响,无绞锁,无静息痛,症状进行性加重,上楼和蹲起时疼痛明显。体格检查:右膝浮髌试验阴性,髌骨研磨试验阳性,过屈试验阳性。双侧Lachman试验阴性,前、后抽屉试验阴性,轴移试验阴性。双膝关节内外侧应力试验阴性。双膝McMurray征阴性。双膝关节活动度:右侧130°-0°-0°,左侧130°-0°-0°。术前核磁共振:右膝股骨滑车偏内侧可见局限性软骨损伤信号,软骨下骨水肿,关节腔内少量积液(图1)。术前诊断:右膝关节软骨损伤。

  • 膝关节周围镇痛辅以糖皮质激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评价的M eta 分析

    作者:赵昱;段王平;王小虎;李鹏翠;卫小春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膝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是否辅以糖皮质激素对全膝关节置换( TKA)术后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方法分别在PUBMED、Springer Link等国内外期刊中检索TKA术中关节周围混合镇痛药物辅以与未辅以糖皮质激素注射的病例对照相关文献,严格按照满足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等纳入标准和不符合纳入条件的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资料,通过Review Manager 5.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7篇。资料分析显示,膝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辅以糖皮质激素对 TKA后前2 d及1周膝前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可降低[MD =-0.92,95%CI(-1.70,-0.14),P =0.02;MD=-0.48,95%CI(-0.73,-0.22),P<0.001;MD=-0.31,95%CI(-0.56,-0.05),P=0.02];直腿抬高试验平均所需时间可缩短[MD=-0.65,95%CI(-0.83,-0.47),P<0.001]、平均住院日有缩短[MD=-1.34,95%CI(-1.74,-0.95),P<0.001]、降低TKA 后吗啡前2 d 使用量[MD=-0.70,95%CI(-0.83,-0.57),P<0.001;MD=-0.53,95%CI(-0.87,-0.18),P=0.003]。结论膝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辅以糖皮质激素可以缓解术后早期 TKA膝关节疼痛,改善患肢抬高,缩短住院日,降低吗啡使用量,同时也未增加恶心呕吐发生率。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