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중화림상영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822/R
- 国内刊号: 钟紫红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早期肠内营养及其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及其不同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方法采用胰管逆行注射法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替代牛磺胆酸钠,所有大鼠均经胃造瘘口空肠置管,SAP组随机分为持续、间隙和未进行肠内营养三个亚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同样分为三个亚组(每组8只),48 h后启动肠内营养;72 h后再次麻醉大鼠,收集组织及血液标本;检测指标包括:肠道转运系数、血淀粉酶、器官细菌移位率、血清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胰腺病理评分、血浆D-乳酸等.结果 (1)SAP后48 h进行肠内营养并未加重胰腺炎,行肠内营养组与未行肠内营养组,在血淀粉酶、胰腺病理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肠蠕动,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率,二组间在肠道转运系数、脏器细菌移位率及血清TNF-α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的二种方式,各项指标之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SAP大鼠在早期经空肠行肠内营养是可行的,保持了肠道完整性、减少了脏器细菌移位率,但未改善预后;对SAP大鼠来说,持续和间隙二种肠内营养输注方式间差异无显著意义,二者相当.
-
微量营养元素碘与甲亢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膳食碘与甲亢的关系,为预防和辅助治疗甲亢提供合理膳食指导.方法选择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4 h饮食回顾法进行膳食调查,放大反应比色法测定食物碘含量,尿碘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尿碘含量.结果患者和健康人食物频数包括9大类,其分布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患者海产品的摄入频数略高于健康人,患者平均尿碘水平271.30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8.70 μg/L,海鲜和鸡肉等食品含碘量较高.结论甲亢患者体内碘代谢发生了极大变化,控制甲亢患者膳食碘的摄入量对其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方法将30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EN)组,术后第1天即开始行肠内高营养;对照(TPN)组,术后即给予全肠外营养,共9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5、9天,采静脉血,监测血浆中游离脂肪酸(C16:0、C18:0、C18:2、C20:4).结果术前及术后d1两组无差异(P>0.05);d5、d9两组游离脂肪酸(FFA)均升高,C16:0、C20:4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手术前后两组各自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手术创伤后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降低,术后EN能更快予以补充,并且优于TPN.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肿瘤术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肿瘤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肠肿瘤的患者随机分为PN组和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能量为105 kJ@kg-1@d-1,氮入量0.2 g@kg-1@d-1.EN组术后第1天起经鼻饲管(放置于Trejtz韧带下或空肠输出袢下30 cm)输注能全力,量由500 ml/d递增至1 500 ml/d,速度由21ml/h递增至63ml/h.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第8天分别给患者口服甘露醇5 g和乳果糖10 g,收集患者随后6 h的全部尿液,测量6 h尿中甘露醇排除率与乳果糖排除率之比值(1actulose/mannitol ratio,L/M比值).结果20例胃肠肿瘤患者术前L/M值为0.047±0.025,与正常人群的L/M值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术前PN组的L/M比值为0.050+0.030,EN组的L/M比值为0.044±0.02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8天分别经一段时期的EN和PN支持后,PN组的L/M比值为0.105±0.034,PN组的L/M比值为0.084±0.40,两组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后早期短程应用能全力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胃肠肿瘤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患者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通过对稳定期COPD和肺心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分析,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饮食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4 h膳食回忆法,并进行营养测量、生化检验和肺通气功能检查,及其与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88名患者热能和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摄入明显不足;碳水化合物摄入偏高.21.59%体重偏低.营养及生化指标均与肺通气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热能和多种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
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相关指标与糖尿病的患病关系及比较中青年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异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被诊断为Ⅱ型糖尿病的患者287例,分组为:(1)中青年组:107例,年龄29~59岁;(2)老年组:180例,年龄60~82岁.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及相关血液指标检测.结果中青年组的身高、清蛋白、血红蛋白比老年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甘油三酯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分别以每组的空腹血糖为标准,用其他指标与空腹血糖做相关性检验,得出老年组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空腹胰岛素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5;中青年组的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中青年人的营养状况比老年人要好,但脂肪的摄入比老年人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
-
肥胖儿童脂肪肝与其糖脂代谢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肥胖儿童肥胖程度与脂肪肝发生率的关系以及这些儿童血清部分糖脂代谢指标改变.方法随机筛取1999年至2000年门诊体检儿童100名,同期内分泌门诊就诊单纯性肥胖儿童43名,年龄6~13岁,性别不限,无明显器质性疾病.收集病史资料,测量身高体重,B超检查肝脏,测定血清瘦素、C肽、空腹血糖、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按体质指数(BMI)值和有无脂肪肝情况将这些儿童分组.比较各组血清瘦素、C肽、空腹血糖、血脂值有无差异.结果内分泌门诊就诊的肥胖儿童中脂肪肝发生率为13/43,早发生脂肪肝年龄为7岁.脂肪肝组儿童BMI值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儿童(P<0.05).脂肪肝与非脂肪肝组肥胖儿童血脂、空腹血糖、C肽、瘦素无明显差异(P>0.05).中重度肥胖儿童血清瘦素、C肽、空腹血糖、血脂(甘油三酯)明显升高(P<0.05).结论中重度肥胖儿童已发生糖脂代谢紊乱,其中近1/3并发脂肪肝.BMI值可能有助于判断儿童脂肪肝的发生.
-
肠内营养在维护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目的了解肠内营养在维护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40例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患者随机进入肠内(EN)或肠外营养(PN)组,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外营养,观察两种营养方式对患者内脏蛋白合成能力、肝功能及其储备、胃肠功能、内毒素水平、肠道细菌移位和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EN术后并发症少,在刺激肠道蠕动,减轻内毒素水平,防止肠道菌群移位,维护肠黏膜屏障方面优于PN,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EN是维护此部分患者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稳定的有效方式.
-
口服Vit C及Vit E对缓解骨髓移植术相关毒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补充抗氧化性维生素对于增强骨髓移植患者血浆总抗氧化力(TAC),降低脂质过氧化(MDA),缓解移植术相关毒性的作用.方法随机、单盲设计,选择20例骨髓移植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预处理前给予Vit C(300 mg/d)及Vit E(600 mg/d),对照组不予补充,其余处理两者同.测定移植前后两组患者血浆TAC、MDA以及血胆红素、肌酐、L-乳酸脱氢酶的浓度,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口腔溃疡(OM)的发生及其程度.结果 (1)移植前后实验组TAC值一直处于正常或高于正常对照值,对照组则低于正常,两者有显著差异;移植后对照组MDA值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移植后很快降至正常,对照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实验组患者在OM的发生及程度上、心肌毒性、肝脏毒性指标上与对照组有差异;在肾脏毒性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无差异.结论移植前外源性补充抗氧化性维生素可提高骨髓移植患者机体的抗氧化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有效缓解移植术后部分相关毒性.
-
谷氨酰胺颗粒剂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了解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的药代动力学改变.方法获得知情同意的健康志愿者8名,口服谷氨酰胺0.25 g@kg-1,用高效液相测定法测定外周血0(服药前)、0.5、0.75、1.0、1.25、1.5、2.0、2.5、3.0、4.0 h每个时间的谷氨酰胺浓度.结果健康人空腹时谷氨酰胺浓度为(592±86)μmol@L-1,口服谷氨酰胺0.25 g@kg-1后,(45~75)min出现峰值,峰浓度为(2113±303)μmol@L-1,减去原始浓度,药物的峰浓度为(1521±312)μmol@L-1,150 min后平稳降至正常范围,药物半衰期(T1/2)为(67±13)min.结论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机体吸收较好,代谢快,生物利用度较高.
-
不同置放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对比两种经不同途径置放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8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应用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B组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美国B-D公司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30天.结果置管成功率相近(P=0.5562):PICC导管置管成功97.5%(3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00%(40例).导管堵塞率有明显差别(P=0.0231):PICC 9例(22.5%),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P=0.0001).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P=0.1521~0.5562).气、血胸并发症:PICC未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动脉损伤:PICC未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导管易位:PICC 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静脉炎:PICC 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未发生.导管感染:PICC未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由医师操作.结论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地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两种置管途径的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
-
重症SARS患者的临床营养支持及血糖水平和胰岛素用量与结局的关系
目的观察重症SARS患者接受临床营养支持前后部分与营养有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血糖水平/胰岛素用量与结局的关系.方法以我所英东重症医学监护中心收治的21例临床诊断重症SARS患者为研究对象,转入ICU后均给予呼吸支持及临床营养支持.经肠内营养接受的热量约4184 kJ/d(1000 kcal/d),蛋白质约38 g/d;经肠外营养接受的热量约3347.2 kJ/d(800kcal/d).监测给予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前后的血糖、血清白蛋白、血淋巴细胞总数及谷丙转氨酶等指标的变化.所有患者均接受甲基强的松龙约200 mg/d.为将血糖保持在4.44~7.78 mmol/L(80~140 mg/dl)的较低水平,应用静脉泵入胰岛素,记录血糖及胰岛素用量,再分析其与结局的关系.结果在发病(11.0±2.8)d后转入ICU的21例患者中,16例(76.2%)伴有营养不良.经过平均12 d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显著升高[(28.5±2.2)g/L vs(37.0±4.1)g/L](P=0.0001);血淋巴细胞总数升高[(0.74±0.47)×109/Lvs(1.22±0.73)×109/L](P=0.02);血谷丙转氨酶升高的病例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81.0% vs 57.1%,P=0.18);生存组血糖降至较低水平[(9.5±2.3)mmol/Lvs(6.3±1.8)mmol/L](P=0.0002);死亡组血糖也有下降[(13.0±3.3)mmol/L vs(9.5±1.3)mmol/L](P=0.04);生存组血糖水平低于死亡组[(6.3±1.8)mmol/L vs(9.5±1.3)mmol/L](P=0.002);血糖高于正常值的病例数生存组明显少于死亡组(26.7% vs 100%,P=0.008).在所有患者中,生存组患者的血糖较易维持,需要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比例较低(18.8%),胰岛素用量较少(24±2)IU/d;而5例死亡患者的血糖不易维持,需要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比例较高(80.0%),胰岛素用量较多(72±9)IU/d;两组比较,需要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人数间差异有显著性(P=0.03),胰岛素用量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多数重症SARS患者合并营养不良.营养支持可能改善重症SARS患者部分与营养有关的指标.死亡组患者的血糖不易维持,死亡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明显大于生存组患者.本结果还有待更多病例的临床研究来检验.
-
膳食结构的变化对脂肪肝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营养干预改变脂肪肝患者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并观察其疗效.方法营养干预措施采用询问法登记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制订膳食原则及编制食谱.健康教育进行营养知识讲座及咨询活动.结果通过营养干预脂肪肝患者改变了原有的膳食结构及饮食习惯,能量摄入和消耗处于动态平衡;增加粗粮、蔬菜和鱼禽类等食品的摄入量,动物性脂肪摄入减少;53.1%脂肪肝患者有好转,46.2%超重或肥胖的人体重恢复到标准体重范围内.结论普及营养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肠内营养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急性胰腺炎(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7例急性胰腺炎病例的临床及治疗经过,均予以肠内营养,平均21 d.结果17例患者终全部过渡为正常或低脂饮食,营养状况均明显改善;在空肠内营养期间血清胰淀粉酶均逐渐降至正常,无病情反复和血清胰淀粉酶波动,无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7例胰腺假性囊肿中6例自行消退.结论在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期间,尽快由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谷胱甘肽的生理意义及其各种测定方法比较、评价
谷胱甘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氨基酸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在生物体内有许多重要的生理作用.人类组织中GSH的浓度的研究还不广泛.谷胱甘肽的测定有许多方法,目前还没有一种既快速、稳定、特异,又十分灵敏、经济的测定方法.本文对谷胱甘肽的生理意义及其各种测定方法作一综述.
-
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肝硬化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和高分解代谢,手术时应予营养支持.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溶液可抗代谢并刺激肝细胞再生,可作为蛋白质的来源.术后残存肝脏主要利用脂肪酸提供能量.过多的糖可抑制内源性脂肪利用.中链脂肪酸比长链脂肪酸更容易被利用,且不在肝脏沉积,因而更可取.肝硬化患者注射三酰甘油后,游离脂肪酸及甘油有在体内聚集的趋势,因而应间断应用.临床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进行大肝叶切除或进行肝移植时,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恢复.营养成分的选择、导管的护理以及对输注液体的限制都是有效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前提,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
谷氨酰胺是否有双相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证据分析
近期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免疫功能过度反应,导致病情难以控制,一小部分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推测对免疫有调节作用的药物可能有助于治疗"非典".
-
ICU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体会
我科2000年全年随机选择了6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进行了营养支持,占我科同期收治颅脑损伤患者总数的37.4%.
-
不同营养方法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影响
患胃肠道肿瘤的患者,常因术前进食受限,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负氮平衡,其手术后的营养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1998~2001年住院实施胃肠道大手术的患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分析比较报告如下.
-
肝移植术后的营养管理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手段.因术前病史较长,肝脏功能不良,以及术中手术的创伤,术后供肝功能发挥情况的影响,术后的饮食恢复和营养支持管理有其重要的意义.
-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营养支持在临床中的作用越来越显重要,尤其是肠内营养(EN)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当患者因原发疾病不能或不愿经口进食且其胃肠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应首先选用EN支持.本研究旨在探讨EN支持在昏迷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
乳酸菌属发酵奶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随着对微生态食品的深入研究,认为乳酸菌属制成的食品对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能调节肠道菌群保护黏膜生物屏障;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和抗体量;对部分食物有预消化作用并能改善肠道功能.我院近年来将乳酸菌发酵奶用于重症或病危患者,如外科大手术后早期肠道营养、肠瘘、烧伤、重型颅脑损伤等.内科用于脑溢血、肝硬化、老年营养不良、癌症放化疗等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服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的安全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含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的食品消费量越来越大,维生素矿物质的安全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
持续性补钙对肾结石的预防作用
补钙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治疗方法.但不少临床医生担心:日常补钙可能会导致肾结石的发生.
-
维生素补充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营养免疫学是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营养素对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营养素和免疫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营养免疫调控的技术.
-
第13届中国国际肠外肠内营养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关键词: -
第14届中国国际肠外肠内营养研讨会(武汉)征文通知
关键词: -
经外周到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到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对CVC 55例患者和PICC63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指标: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异位和阻塞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96.8%)高于CVC(89.1%),u=1.659,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CVC(98.2%)高于PICC(90.5%),u=1.769,P<0.05;16 G导管的PICC阻塞率(3%)与16 G导管的CVC阻塞率(4%)差别不大,P>0.05;18 G导管的PICC阻塞率(7.7%)高于16 G导管的PICC阻塞率(3%),P<0.05;CVC出现气胸1例(1.8%),PICC组出现外周静脉炎2例(3.2%),两组均未出现细菌感染和空气栓塞.结论PICC可应用于需中长期输入各种液体、肠外营养液、化疗药及抗生素的患者.较CVC更安全、优越,穿刺置管成功率高.虽输液速度慢于CVC,但足能完成输液需要,对外周静脉显示程度要求高.
-
临床营养有关专家对伴有营养不良的"非典型性肺炎"患者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建议
近期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 syndrome,SARS)主要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免疫功能过度反应,导致病情难以控制,一小部分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
临床营养用药专题研讨会报道:肠内营养制剂分类及其依据
肠内营养制剂(enteral nutrition,EN)的临床应用在中国已有38年的历史.1974年EN制剂在北京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979年在中国发表的有关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的论文被美国MEDLINE文献库收录.
-
国际外科学杂志关于"论文投稿与发表"的一致性声明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