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traumatic Surgery (Electronic Edition)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2095-9141
  • 国内刊号: 11-9360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徐如祥 王海峰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脑卒中造成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赵佳林;孙松涛;杨艺

    目的:探讨脑卒中出现意识障碍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病情况,治疗措施以及预后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隆化县医院神经内外科收治的204例脑卒中所致意识障碍的患者情况。结果204例出现意识障碍患者中脑出血96例,占47.06%;脑梗死患者108例,占52.94%。在意识障碍与预后的统计中发现,96例出血性卒中意识障碍患者中,长期昏迷30例,死亡12例;108例缺血性卒中意识障碍患者中,长期昏迷12例,死亡4例。结论意识障碍是脑功能活动障碍主要的表现,是病情危重的信号,及时正确的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 颅内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李钢;陈宏尊;刘成业;郑杨睿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四二五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例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法。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行颈动脉血流阻断试验(Matas试验)后,行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及动脉瘤孤立术,10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3例行假性瘤颈加固或夹闭术。结果手术切除获取假性动脉瘤标本3例,病理学检查显示为大量血栓及机化物,无弹性纤维或平滑肌细胞等正常血管壁成分,符合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出院时GOS评分5分6例,4分4例,3分4例。14例患者随访了6个月至6年,其中10例DSA或CTA检查显示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所有被随访的患者均未再出血。结论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是一种特殊动脉瘤,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术前需充分认识到假性动脉瘤的特点,了解颅内血管的代偿情况。充分认识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并行个体化的手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选择性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作者:宋昭;刘如恩;杨艺;徐如祥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选择性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部分根丝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0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于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患者34例,其中12例行微血管减压(MVD)+舌咽神经根切断术(PR),22例行PR+迷走神经根1~2组根丝切断术(VR),观察远期治愈率、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两组患者远期疗效、近期总并发症及远期总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百分率(%)表示,率之间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结果 MVD+PR组术后10例立即无疼痛,2例仍有疼痛,2例术后有复发,远期治愈率66.7%;PR+VR组术后21例立即无疼痛,1例仍有疼痛,无复发,远期治愈率95.5%;PR+VR组患者远期治愈率高于MVD+PR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P<0.05)。 MVD+PR组共3例有近期并发症,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25.0%,PR+VR组共10例有近期并发症,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45.5%,两组间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6,P>0.05);MVD+PR组共2例遗留远期并发症,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16.7%,PR+VR组共5例遗留远期并发症,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22.7%,两组间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4,P>0.05)。结论选择性PR+VR是安全的,其疗效优于MVD+PR,应积极选择PR+VR治疗GPN。

  • 镁离子结合机械通气早期治疗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

    作者:邱炜;郭志旺;姚雪峰;彭卫华;常会民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硫酸镁结合机械通气早期治疗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6例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24 h内随机分成常规组(42例,接受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54例,除常规治疗方法外,加用25%硫酸镁治疗结合机械通气治疗)进行分别治疗。观察治疗7 d后各组监测血压、呼吸、心率、体温和血气分析变化情况,及治疗前后GCS评分和3个月后GOS评级情况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7d后监测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高于常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治疗后1周、2周,治疗组GCS评分高于常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GOS评级亦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结合机械通气对早期治疗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能改善预后转归,降低病死率。

  • 3D打印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符锋;张赛

    神经系统损伤因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是所有年龄阶段人群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神经再生成为了医学界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上的关注点。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三维(three-dimensional,3D)打印技术已被逐渐用于神经外科中,如制造术前模型、组织工程支架、制造个性化植入物等[1]。今天主要简析3D打印技术发展历史、技术原理及分类、医学领域应用现状、神经修复中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等五个方面。

  • 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奇;李扩;王宁;李传坤;王茂德

    一、背景知识硬膜外血肿(图1)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等而导致血肿。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硬膜外血肿以额颞部和颞顶部多,这与颞部含有脑膜中动、静脉,又易为骨折所撕破有关。发展急速的硬脑膜外血肿,其出血来源多属动脉损伤所致,血肿迅猛增大,可在数小时内引起脑疝,威胁患者生命。若出血源于静脉,如硬脑膜静脉、板障静脉或静脉窦,则病情发展稍缓,可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位于半球凸面的急性血肿,常向内向下推压脑组织,使颞叶内侧的海马及钩回突向小脑幕切迹缘以下,压迫大脑脚、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并影响脑桥静脉及岩上窦的回流,称为小脑幕切迹疝。为时较久的硬膜外血肿,一般于6~9d即有机化现象,由硬膜长入纤维细胞并有薄层肉芽包裹且与硬膜及颅骨粘连。小血肿可以完全机化,大血肿则囊性变内贮褐色血性液体。典型的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存在中间清醒期。中间清醒期是指受伤当时昏迷,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意识障碍好转,甚至完全清醒,继而再度昏迷,这是因为硬膜外血肿形成后脑受压引起。

  • 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后的双重作用及调控机制

    作者:党圆圆;张洪钿;徐如祥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在脑或脊髓创伤后的神经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神经系统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可提供神经保护因子,清除细胞碎片并调控神经修补过程。而另一方面,小胶质细胞会产生高水平的促炎及细胞毒性介质从而阻碍CNS修复,促使神经元失能及细胞死亡。小胶质细胞的双重特性可能与其损伤后的表型及功能反应有关。本综述探讨近年来有关脑和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表型的研究,以及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元、血管、少突胶质细胞生长及再生中的可能发挥的作用。并简述已知的调控表型转换的分子机制,着重探讨可以影响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的治疗途径。了解小胶质细胞表型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增加神经系统损伤恢复的知识,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策略与技巧

    作者:陈立华;徐如祥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的特性是易反复出血,从而导致病变周围含铁血黄素及胶质样变范围扩大,肿瘤像“滚雪球”样逐渐增大。完整、安全地切除病灶可获得治愈,避免肿瘤增大或瘤内反复出血。然而,在脑干这一狭小区域内布满了神经核团和上下行神经纤维束,手术存在很大的风险和挑战性。本文重点介绍BSCM的手术目的和原则、手术技巧和新进展,治疗的效果,以便于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对于安全切除病灶、降低再出血风险至关重要。

  • 老年人闭合性颅脑损伤的特点与治疗

    作者:李明涛;赵元立

    探讨老年人外伤较其他人群的区别与治疗方案的选择。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指南等对老年人颅脑外伤特点与其他人群的区别,总结老年人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及患者本身的基本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以此来选择治疗方案。老年人由于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合并其它基础疾病等特点,需早期诊断与积极的综合治疗。而根据其相对较差的基本情况针对性选择保守或适当的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同时既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也要重视伤前疾病的发现和伤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 创伤性颅脑损伤继发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机制

    作者:李田飞;李军;魏梁锋;王守森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可继发凝血功能异常,其发生机制包括:血小板功能异常、uPA/tPA的异常激活、神经细胞源性微颗粒的释放、蛋白C系统激活、组织因子释放、凝血因子Ⅶ活性改变等。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阐述在TBI的不同时期继发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

  • 高压氧对脑外伤大鼠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贺仕清;邹云龙;雷北平

    目的:研究高压氧对脑外伤大鼠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制作大鼠脑外伤模型,设计随机实验分组:模型对照组、高气压组、高浓度氧组和高压氧组给予脑外伤大鼠治疗;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第3天、第6天、第9天取大鼠全脑测量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的含量。结果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中Glu、Asp含量明显升高,高压氧可明显下调Glu、Asp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气压组、高浓度氧组不能明显抑制Glu、Asp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可以显著抑制脑外伤大鼠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释放从而减轻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害,而高气压、高浓度氧不能明显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

  • 聚焦颅脑创伤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张志文;刘爱军

    颅脑创伤是人体常见的损伤之一,尽管在创伤发生率中排名第二,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却高居首位。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员出行更高速、频繁,城市化的娱乐需求使职业体育运动蓬勃发展,这些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使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高。颅脑创伤后救治与康复是神经外科颇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如果说十年前颅脑创伤的救治还把提高生存率放在首要位置的话,如今则同时要求我们把患者的生存质量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来。回顾近十年关于颅脑创伤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突飞猛进,同时以前被忽视的轻型、中型颅脑损伤所导致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受重视[1]。分子和基因水平的研究发现,如果各种类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早期就接受针对性的治疗,重型损伤的患者重返社会的几率可能大大增加;轻型损伤患者可能摆脱长期头痛头晕、精神障碍的困扰。从关注患者生存到聚焦生存质量,是医学技术的进步,更是医疗从业者观念的飞跃。

  • 非典型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松涛;赵佳林;魏敏

    目的:探讨非典型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中4例并发早期非典型NPE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中4例早期非典型神经源性肺水肿,早期发现并及早进行机械辅助通气等综合治疗,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非典型NPE及早发现并及时辅助通气等综合治疗会收到较好效果。

  • 美国神经重症学会预防神经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指南的解读

    作者:高亮;陈宋育

    神经重症这一亚专业得到了越来越多同道的重视。不少同道或许跟笔者一样,在投身该亚专业之前就遭遇过神经重症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对其认识的提升,笔者的团队在临床工作中亦愈加重视VTE的预防。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