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실험화림상감염병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神经型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型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抗菌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9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0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神经型布鲁菌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多表现为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等。所有患者血清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阳性,6例患者行脑脊液布鲁杆菌凝集试验,其中4例阳性。所有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检查,7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白细胞数升高(以单核细胞升高为主),9例患者蛋白升高,5例糖减低。全部病例给予多西环素和利福平基础上联合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三联或四联初始抗病原治疗,序贯长疗程口服抗菌药物,平均疗程>6个月。结论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留有后遗症。治疗上不同药理学机制的抗菌药物联合、足量、长疗程治疗有效。
-
持续质量改进在妇幼保健院感染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妇幼保健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感染控制管理中引入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建立质量改进小组,完善相关标准方案,并在医疗各个环节中贯彻执行。比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的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结果实施CQI后,患者院内感染知晓率由69.5%上升至90.8%,患者满意度由71.5%上升至98.8%,患者医院感染率由5.5%下降至2.0%,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由84.0%上升至91.7%,医疗用品消毒合格率由80.4%上升至97.9%,医疗垃圾处理合格率由82.3%上升至99.4%,与实施CQI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引入CQI方法有效提高了感染控制质量,得到了各级管理部门、医务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一致认可。
-
乙醇致精神障碍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与对策
目的:探讨乙醇所致精神障碍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63例乙醇所致精神障碍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3例乙醇所致精神障碍合并糖尿病患者,感染发生率为18.37%;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是上呼吸道、胃肠道和下呼吸道感染,分别占53.97%、22.22%和9.52%。其中以震颤谵妄患者医院感染次数发生率高(占30.43%),与其他临床亚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P<0.05)。结论乙醇所致精神障碍合并糖尿病患者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与患者血糖、精神疾病有关,应积极进行降血糖治疗,加强老年患者的精神康复护理工作。
-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目的:分析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做出相应的临床对策。方法对本科室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2例住院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在研究期间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感染部位居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统(43例)、消化系统(20例)和皮肤、软组织(16例),构成比分别为46.74%、21.74%和17.39%;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居前三位是肺炎(47例)、尿布性皮炎(14例)和脓疱疹(9例),构成比分别为51.09%、15.22%和9.78%。新生儿感染疾病病原菌居前3位是肺炎克雷伯菌(28株,30.43%)、大肠埃希菌(18株,19.57%)和铜绿假单胞菌(16株,17.39%)。结论新生儿感性疾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增强医护人员、产妇在孕产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和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流程,可以减少和避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
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取828例眼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52例)及非感染组(776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筛选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28%(52/828),感染部位主要为切口感染3.38%(28/828)。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夏季住院、手术时间、住院时间≥14 d、多人病房、侵入性操作、接触性检查、术前未应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Ⅱ类切口及操作者资料<3年与眼科住院患者术后感染有关。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OR =2.995,95%CI:1.406~6.383)、住院时间≥14 d(OR =3.102,95%CI:1.267~7.597)、合并糖尿病(OR =3.494,95%CI:1.948~6.266)、术前未应用抗菌药物(OR =4.768,95%CI:2.233~10.181)、侵入性操作(OR =5.652,95%CI:2.197~14.537)以及接触性检查(OR =6.135,95%CI:2.919~12.895)是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临床应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加强对老年、合并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管理,术前科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助于降低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核苷(酸)类药物初始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不同核苷(酸)类似物初始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共218例,随机分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组(LA组)、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TA组)、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组(EN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抗病毒治疗,持续48周后检测患者相关肝功能以及肝硬化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经48周的治疗,四组患者的肝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改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优于对照组,而LA和TA两组联合治疗方式优于EN组单药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9.775、10.148, P =0.012、0.008);四组患者的病毒复制均有所降低,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优于对照组,而LA组和TA组两组联合治疗方式优于EN组单药治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 =11.275、12.198、15.645,P =0.037、0.016、0.003);四组患者的肝硬化程度亦有所降低,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优于对照组,而LA组和TA组两组联合治疗方式优于EN组单药治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 =13.534、11.009、12.756, P =0.015、0.022、0.019)。结论使用不同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以及肝硬化程度有明显改善,且联合用药优于单药治疗。
-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为医院相关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χ2检验分析53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H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共89例发生HAP,感染率为16.70%;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患者年龄、手术类型、麻醉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植入物、应用抗菌药物、术前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及全部住院天数(P均<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 =4.08,95%CI:2.18~7.65)、ASA评分(OR =4.44,95%CI:2.06~9.59)及全部住院天数(OR =2.90;95%CI:1.21~6.97)是HAP的独立危险性因素;而择期手术(OR =0.54;95%CI:0.30~0.97)及使用抗菌药物(OR =0.31;95%CI:0.12~0.79)是独立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针对危险性因素做好有效的预防是控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关键。
-
成都某院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成都某院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特点。方法将329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及乙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和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各项免疫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的IgG、IgA和IgM水平分别为(18.12±5.70)g/L、(3.63±0.94)g/L和(4.39±0.82)g/L,显著高于其余3组;而该组患者CD3+T、CD4+T和CD8+T细胞计数分别为(583.10±276.35)个/μl、(339.13±131.55)个/μl和(205.23±41.22)个/μl,显著低于其余3组(P均<0.05)。乙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患者的补体C3和C4水平分别是(0.39±0.27)g/L和(0.08±0.07)g/L,显著低于其余3组(P均<0.05)。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ALT、AST、TBil和IgG水平均逐渐升高,而补体C3、C4、CD3+T和CD4+T细胞计数则逐渐下降(P均<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状态与疾病进展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患者体内存在免疫球蛋白升高、补体下降及T细胞损耗等免疫紊乱的情况。
-
2010至2013年黄石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目的:分析黄石市2010至2013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黄石市2010至2013年收治的18011例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和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3089例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研究期间黄石市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占95.40%以上,绝大多数为散居儿童;0~5岁手足口病发病儿童中,男女比例为2.03︰1(12061/5950),男孩显著高于女孩(χ2=10.91,P<0.01)。从各城区(县市)发病率曲线图看,城区高于农村县市;每年手足口病流行起于3月份开始,4、5、6月份急剧上升至高峰,随后逐月下降。2012年11~12月份、2013年11~12月份又出现一个轻微的抬升,呈现第二个高峰。实验室诊断病例病原学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以EV71为主,占44.52%;2011年则以CoxA16为主,占76.24%;2012年、2013年再度以EV71为主导,分别占98.99%和91.49%。结论气温和适宜的湿度是手足口病发生与传播的主要原因,流行时间特征与当地气温和湿度密切相关,存在2年为一个流行周期的可能。EV71和CoxA16为黄石市手足口病流行的两种主要病原体,每年引起流行的病原体呈现交替主导的特征。
-
新建综合民营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细菌耐药性
目的:探讨新建综合民营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0日河南宏力医院院内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和耐药性进行χ2检验,并与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及国内新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对特定环境下细菌耐药进行分析。结果所分离的3728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79.8%,革兰阳性菌占20.2%;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和不动杆菌属为常见病原菌,其中克雷伯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高度敏感,耐药率均为0%,显著低于2010年我国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结果,3种药物耐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大肠埃希菌对以上3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52%、1.2%和1.39%,均低于2010年我国CHINET监测结果,较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较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15和0.988)。铜绿假单胞菌对以上3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6.96%、22.84%和29.3%,除美罗培南外均低于CHINET监测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36);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1和<0.05)。不动杆菌属对以上3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4.5%、47.5%和39.9%,均低于CHINET监测结果,3种药物耐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要的感染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高度敏感,耐药率均为0%,与CHINET监测结果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耐药率监测相比,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7.45%、36.69%和29.3%,均显著高于该院区的监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大肠埃希菌耐药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性相比,本院葡萄球菌属耐药率普遍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新建民营综合医院环境下医院感染菌株在构成、菌种分布及耐药性等方面,与国内新建三甲医院及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
武汉市黄陂区2012至2013年血吸虫病监测分析
目的:探讨武汉市黄陂区2012至2013年血吸虫病患者的发病率、发病影响因素与生活现状。方法2012至2013年对本地区的血吸虫病高危适检对象进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同时对入选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诊治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2012年本地区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为3.29%,而2013年的发病率为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9、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既往有血吸虫病治疗、务农、性别以及受教育水平与血吸虫病发生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3.289、2.893、3.223、4.781和8.439,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既往有血吸虫病治疗和受教育水平是导致血吸虫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40、0.787和1.947,P均<0.05)。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生理与社会关系评分均显著低于非血吸虫病健康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487、35.397和39.445,P均<0.05)。结论本地区2012至2013年血吸虫病监测发病率比较高,多与年龄、既往有血吸虫病治疗以及受教育水平有关,生活质量比较低,要积极进行预防干预。
-
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指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对于指导HBV DNA低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应用国产试剂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103IU/ml)的拟停药组112例患者和拟用药组48例患者共160份血清标本采用COBAS Amplicor系统再次进行检测,并与HBsAg定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国产试剂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103 IU/ml)的160份血清经COBAS Amplicor系统再次检测有52例(32.50%)标本HBV DNA>103IU/ml,高于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下限(20 IU/ml)的标本共115份(占71.88%)。拟停药组患者HBV DNA≥20 IU/ml者有72例(占64.29%);拟用药组患者中有19例HBV DNA>103IU/ml,43例≥20 IU/ml(占89.58%)。应用COBAS试剂检测HBV DNA不同载量组别与HBsAg浓度对数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对国产试剂检测HBV DNA低载量患者应进一步做高灵敏的定量PCR试剂检测,可更好地指导患者初始应用或停用核苷(酸)类药物。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目的:总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AIDS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资料,总结该类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的经验。结果57例AIDS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中病情好转出院34例(占59.66%),病情无好转或继续恶化患者9例(占15.79%),患者及家属签字自动出院3例(占5.26%),死亡病例11例(占19.30%)。其中11例AIDS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死亡原因是呼吸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感染;感染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细菌性肺炎、口腔念珠菌病和巨细胞病毒肺炎。胸部影像学临床表现全部为云雾样、磨玻璃状影改变,同时合并伴有条索状、网格影和伴斑片状影。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对患者实施隔离保护,及早发现和正确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措施,控制卡氏肺囊虫肺炎是AIDS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山西省某传染病医院布鲁菌病患者经济负担分析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某传染病医院布鲁菌病患者经济负担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了解山西省布鲁菌病患者的经济负担相关情况,为制定布鲁菌病防治措施及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太原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的患病情况及门诊和住院相关费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慢性期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3.21±6.19)d,平均住院费用为(8724.5±1784.6)元,显著高于急性期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11.04±5.17)d和平均住院费(4758.5±894.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加强布鲁菌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有效降低布鲁菌病慢性化,终达到减轻布鲁菌病患者经济负担目的。
-
产科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医院产科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和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产科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发生医院感染的共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以呼吸道(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发生感染率高(占44.03%),其次是手术切口(占23.85%)和泌尿道(占12.84%);剖宫产感染者36例(占33.03%),顺产未侧切感染者24例(占22.02%),顺产侧切感染者19例(占17.43%),宫外孕感染者17例(占15.60%),计划生育感染者13例(占11.93%)。实验室检出病原菌52株(47.71%),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高16株(占30.77%)。结论患者抵抗力降低以及较少活动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剖宫产术后导尿留置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医护人员和产科患者均要加强无菌观念,严格遵守实施无菌流程操作和有效消毒隔离制度,是防止医院内发生感染的主要措施,保证产妇在住院过程当中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能够减少产科感染的发生率。
-
HCV合并HBV感染者血清学指标的相关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HCV合并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指标,分析混合感染后的基因型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431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HCV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的血清学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确认,其中HCV感染合并HBV感染者60例作为试验组,HCV感染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60例HCV合并HBV感染的患者血清进行HCV RNA和HBV DNA载量检测,并对HCV和HBV进行基因分型及检测生化指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病毒载量高于1×105拷贝/ml的感染者分别为68.33%(41/60)和31.67%(19/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35.35、P =0.0403)。试验组患者HCV的3个亚型分别为1b 71.67%(43/60)、2a 26.67%(16/60)和6a 1.67%(1/60),HBV分型C、B基因型分别为83.33%(50/60)和41.67%(2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38.15、P =0.0326)。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转氨酶升高的阳性率分别为56.67%(34/60)和25.00%(1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40.65,P =0.0214)。结论 HCV合并HBV感染后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感染后抗-HCV水平不受影响。感染的HBV受HCV的抑制。HCV合并HBV感染者可能会增加肝癌发生的风险。
-
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及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对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在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呼吸道感染者共104例,按照是否伴有细菌感染分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浆PCT、CRP水平和WBC计数的差异,计算各指标联合检测对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诊断效率。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浆PCT、CRP水平和WBC计数较非细菌感染组患者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16、8.389、8.495,P均=0.000);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与PCT、CRP、WBC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687、21.682、22.753,P均=0.000),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与CRP、WBC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665、11.665,P均=0.000)。结论 PCT、CRP水平和WBC计数联合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对于呼吸道感染的诊断率,同时有利于对细菌性感染的准确判定,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重症手足口病相关基因研究
目的: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分析重症手足口病(SHFM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录组情况,筛选SHFMD相关基因,探讨其发生的可能免疫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8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和轻症手足口病(MHFMD)患儿各5例,以及5例健康体检儿童的外周血,均分离PBMC,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显著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DEGs进行验证。结果 SHFMD组相对健康对照组共117个DEGs,其中108个基因上调,9个基因下调;SHFMD组相对MHFMD组共26个DEGs,其中14个基因上调,12个基因下调;两组DEGs中共有8个相同基因,其中TNFRSF13C、IL-7R、THBS1和VEGFA下调,S100A8、S100A12、IL-8和IL-1β上调(P均<0.05)。结论S100A8、S100A12、IL-8、IL-1β、TNFRSF13C、IL-7R、THBS1和VEGFA是SHFMD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SHFM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手足口病重症化的预测基因。
-
恶性疟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的诊疗探讨
目的:探讨恶性疟引起的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本院2008至2014年13例恶性疟引起的溶血尿毒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例,年龄22~60岁,均符合恶性疟疾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的诊断。其中10例合并脑型疟,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2例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经抗疟原虫治疗、激素治疗、补液对症治疗以及呼吸机、血液透析滤过等,入组的13例患者中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11例治愈出院,其中5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肾功能恢复,随访11例治愈患者均未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2例病例出现再燃。结论疟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控制溶血及阻止脏器损害具有重要作用;大剂量长疗程使用蒿甲醚可增强抗疟原虫效果,早期应用激素可有效阻止溶血,减轻肾脏损害,对严重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应及时采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进行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的2568例患者,透析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抗-HIV阳性标本结果送疾控中心应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进行确证试验。结果2568例血透患者中HBsAg阳性人数252例,阳性率为9.81%;抗-HCV阳性人数28例,阳性率为1.09%;抗-HIV初筛阳性7例,确诊5例,阳性率为0.19%;抗-TP阳性人数7例,阳性率为0.27%。结论对需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在透析前进行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对感染者采取必要的隔离,切断感染性疾病的交叉传播途径,预防医院感染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
重度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对应的处理措施,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集的9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对其中29例合并肺部感染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重度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相关因素有:高龄(>60岁)、呼吸机应用、休克、气管切开、基础疾病、肺部原有疾病、低蛋白血症、抗菌药物和激素应用以及GCS评分等(P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和手术史无关(P均>0.05)。年龄(OR =6.852)、GCS评分(OR =7.483)、基础疾病(OR =8.852)、气管切开(OR =5.597)、抗菌药物(OR =8.849)和激素的应用(OR =8.674)以及休克(OR =5.832)是重度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高危险因素。结论充分做好入院相关准备且进行积极预防,可降低重度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
-
妊娠晚期合并水痘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合并水痘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妊娠晚期合并水痘的住院孕妇15例,回顾性分析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母婴的影响。结果15例晚期妊娠合并水痘的患者中,孕29~34周患者5例(占33.3%),均无严重并发症,经积极治疗10~14 d痊愈出院,足月后3例孕妇自然分娩,2例孕妇剖宫产分娩,产妇无不良结局,新生儿阿氏评分、体重均在正常范围,随访新生儿30 d无水痘感染病例。孕37~40周患者10例(占66.7%),治疗过程中分娩8例,其中4例孕妇剖宫产分娩,4例孕妇自然临产分娩;孕妇感染7 d内分娩者3例,感染7 d以上分娩者5例,其中孕妇感染第5天自然分娩的1例新生儿感染水痘,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其余7例新生儿阿氏评分、体重均在正常范围,随访30 d均无水痘感染;8例产妇治疗7~10 d均痊愈出院;另外2例孕妇水痘痊愈后外院分娩,追访母儿分娩顺利,新生儿随访30 d无水痘感染。孕29~34周和孕37~40周感染水痘的两组孕妇,足月后分娩的新生儿水痘感染率分别为0%和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48)。结论妊娠晚期合并水痘的孕妇应积极给予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以减轻临床症状、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同时尽量推迟分娩,以减少新生儿水痘的发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肌酸激酶升高的相关因素与转归分析
目的:明确临床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合并肌酸激酶(CK)升高的相关因素及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CHB合并CK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患者在CK升高患者中所占比率。分析3/4级CK升高患者的临床转归。分析合并应用甘草酸制剂等药物对于患者CK水平的影响。分析CK水平与患者病毒学与生化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伴CK升高的CHB患者365例,CK升高多见于LdT单药(57.0%)或联合治疗(20.3%)患者,也见于ETV治疗患者(12.6%)等。CK 3/4级升高患者共30例,以LdT单药(66.7%)或联合治疗患者(20.0%)为主。23例定期随访的CK 3/4级升高患者转归良好。1例患者肌组织活检确诊为肌病。合并使用甘草酸制剂等未能够显著升高患者CK水平(t′=1.519,P>0.05)。相关分析提示,CK水平与患者AST水平轻度正相关(rs′=0.246,P<0.001),与ALT、HBV DNA与HBsAg等无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CHB合并CK升高多见于LdT治疗患者,应用其他抗病毒治疗患者也需定期监测CK水平;CK升高患者多预后良好;合并使用甘草酸制剂与NAs等未能够显著升高患者CK水平。
-
某院连续三年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连续3年血培养阳性检出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为血流感染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本院住院患者无菌抽取的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对血培养阳性报警后分离培养的纯培养菌落,采用DL-Medical细菌测定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连续3年共分离出首次非重复病原菌381株,检出率为9.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0.4%高于革兰阳性球菌;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0~1岁和60~91岁患者;科室分布主要在儿科、ICU、血液净化科和肿瘤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55.2%和33.8%,对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强,可作为经验用药;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30.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检出率为52.5%,对四环素、米诺环素、莫西沙星和利福平敏感性均较强,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可作为治疗葡萄球菌所致血流感染重症患者的首选用药。结论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多,且耐药情况复杂,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血液及导管的送检率,实验室应重视血流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监测,尽早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药敏试验结果,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效地控制血流感染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
中西医结合治愈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并自发性腹膜炎、难治性肺炎、败血症、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的肝功能失代偿,病理表现为慢性肝损伤基础上发生新的程度不等的肝细胞坏死[1-2]。ACLF是HBV感染常见的严重后果,病死率非常高[2-4],感染是导致ACLF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本文报道1例ACLF并自发性腹膜炎、肺炎(耐药菌和真菌混合感染)、败血症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循证中西医结合诊治,临床治愈,现报道如下。
-
伴有精神障碍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总结伴有精神障碍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3例伴有精神障碍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的护理以及精神症状护理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的精神障碍症状得到了控制,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有轻度精神异常,无患者死亡。结论对伴有精神障碍的病毒性脑炎患者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促进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
传染病专科医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初探
研究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传染病专科医院在读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基本特征,通过召开导师培训会、建立学生党支部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等措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以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眼底病变患者的检查护理与职业防护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并眼底病变者检查的护理方案及职业防护措施。方法对32例AIDS患者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及CD4+ 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32例AIDS患者中,15例出现眼底改变,检出率为46.9%。其中眼部表现眼前黑影、视物模糊者7例,无眼部症状者8例。10例眼底表现为棉绒斑,4例单纯视网膜出血,17例眼底正常,1例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占眼底病变 AIDS患者的3%。结论 AIDS患者可通过临床表现及眼底检查进行诊断,早期即可发现眼底病变,积极治疗可防止失明的发生,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miRNA在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自2008年以来,手足口病(HFMD)疫情在我国多个地区流行,给我国公共卫生局面带来巨大挑战,而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微小RNA(microRNA)作为一种非编码单链RNA分子,通过调节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在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iRNA分子在EV71型HFMD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
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常见且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其早期实验室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作用。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由脑脊液常规和生化等传统检测,逐渐发展为PCR技术、核酸杂交、16S rRNA测序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多方法、多指标联合检测和多学科合作,促进了该病早期、快速的实验室诊断发展。本文就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常见致病菌及实验室诊断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方法检索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研究文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共10篇文献入选。对其中符合病例对照研究的8篇文献进行二分类变量的Meta分析,得出研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且进行亚组分析无法解释异质性的来源,故尚无法通过Meta分析得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对10篇文献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得出NAFLD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7.7%(95%CI:0.334~0.620),较普通人群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尚需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Hp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