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Journal of Epileptology and Electroneurophysiology(CHINA) 전간여신경전생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贵阳医学院,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癫癎学组
  • 影响因子: 0.27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8972
  • 国内刊号: 52-1152/R
  • 发行周期:
  • 邮发: 66-56
  • 曾用名: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临床脑电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刘健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23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儿童的脑电图分析

    作者:梁翠芳;王秀英;李小晶;麦坚凝;梁惠慈;张凤琼;沈慧玲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儿童的脑电图特点.方法:对于2013年10月~2016年8月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确诊的23例抗NMDA受体脑炎儿童的视频脑电图监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儿共进行91次脑电图描记,12例患儿36次监测中脑电图表现为清醒期背景在弥漫性慢波改变的基础上,有双侧枕区优势节律存在,7例患儿21次监测中出现一侧为主慢波及一侧枕区节律存在,4例患儿的8次监测中仅表现为弥漫性慢波,无枕区优势节律存在.在睡眠期,7例患儿的20次监测中见5~7 Hzθ频段波形明显增多,以前头部为多;15例患儿的37次监测中睡眠背景基本正常.5例患儿8次监测中见临床发作,其中2例患儿为局灶性发作持续状态,10例患儿的33次描记中见样放电,2例患儿的2次记录中见极度δ刷.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儿童的脑电图清醒期背景活动多数以弥漫性或一侧性慢波为主,一侧或双侧枕区优势节律存留,睡眠NREM期θ频段波明显增多常见,约半数患儿伴有(痌)样放电,儿童极度δ刷少见.

  • 癫(痌)患者静止期抗癫(痌)药物应用特点及其对脑电图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新娟;石济顺;陈远虹;丁勇;刘辉

    目的:观察癫(痌)患者无发作期抗癫(痌)药物(AED)的应用情况,并探讨AED种类是否是脑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对205例癫(痌)无发作>1年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发病年龄、病程、家族史、病因、影像学检查、脑电图检查、AED种类等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探讨AED种类对脑电图表现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人组205例患者中,单药治疗为主(168例,82.0%),其中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多(88例,52.4%).起病年龄越早、出生时有缺血缺氧史、发生过颅脑外伤以及进行过颅脑手术的患者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大部分患者应用单一AED治疗即可控制癫(痌)发作,单药效果不佳者增加AED种数,仍可使部分患者受益.起病年龄越早、出生时有缺血缺氧史、颅脑外伤以及颅脑手术是脑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

  • 30例桡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肌电图检测报告

    作者:陈香葵;尚媛媛

    目的:对桡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肌电图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诊断桡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兵团医院2013年9月~2016年9月期间门诊及住院的30例桡神经损伤患者,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患者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和指总伸肌针刺肌电图测定,观察所测运动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及所测肌肉的插入电位、异常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时限和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电位.结果:30例桡神经损伤患者的桡神经运动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及诱发波幅降低,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桡神经感觉神经损害早期绝大多数表现为感觉诱发波幅降低.针刺肌电图检查发现30块指总伸肌中73%出现自发电位,57%出现运动单位时限增宽大于20%,波幅增高大于70%.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能够为桡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桡神经 神经肌电图
  • 磷酸吡哆醇(胺)氧化酶缺乏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朱海霞;李小晶;王秀英;麦坚凝;梁惠慈

    目的:通过分析1例罕见磷酸吡哆醇(胺)氧化酶缺乏症,探讨PNPO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报告1例磷酸吡哆醇(胺)氧化酶缺乏症病例,并结合其癫(痌)相关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儿为早产,出生当天出现癫(痌)发作,用多种抗癫(痌)药及维生素B6治疗,病情无改善.脑电图(EEG)显示暴发抑制或多灶性(痌)样放电,MRI无异常.基因分析证实为PNPO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445-448del和c.344G>A.诊断为磷酸吡哆醇(胺)氧化酶缺乏症后,换用磷酸吡哆醛治疗,短暂随访中,发作明显减少,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结论:临床上对新生儿期起病的难治性癫(痌)均应与本病鉴别.

  • 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吴维英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且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治疗的106例急性CIS患者资料,按照临床医治方案分为2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单纯行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用氯吡格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医治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变化及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医治后的NIHSS与ADL评分均改善,且对照组改善幅度比观察组低(P<0.05);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急性CIS患者行氯吡格雷与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取得确切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注射液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许芳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注射液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期间在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住院治疗的8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儿,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而观察组患儿则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疗效,采用神经行为测定法(NBNA)评估两组得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结果:对照组总有效32例(76%),观察组总有效40例(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后NBNA评分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高,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组间对比发现观察组患儿的NBNA评分升高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患儿治疗前的MMP 9水平分别是19.8(±3.5) μg/L和20.1(±3.4)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则分别是14.9(±3.3)μg/L、10.2(±2.9)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可以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注射液,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神经行为,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 儿童持续性部分性癫(痌)3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田茂强;肖明晨;李娟;杨冰竹;束晓梅

    目的:持续性部分性癫(痌)(epilepsia partialis continua,EPC)是局灶性癫(痌)持续状态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复杂多样.儿童EPC患者病因与成人不同,且存在对儿童EPC及其病因认识不足的问题,因而对作者收治的儿童EPC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并文献复习,分析其病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近2年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3例EPC住院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EPC病因进行文献复习.结果:①3例患儿中,2例男孩,1例女孩,EPC起病年龄分别是2岁零6个月、10岁及11岁;②EPC发作部位分别为右侧口角、左上肢、右足趾;每次持续时间12~24 h,EPC病程72 h至2年(1例为1型EPC,2例为2型EPC);③病因:3例患儿均存在脑结构病变,2例为病毒性脑炎(1例合并血管炎),1例为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低钙血症;④治疗:病例1诊断为病毒性脑炎,予多种抗癫(痌)治疗,癫(痌)控制差,后外院行癫(痌)病灶切除术,渐出现EPC发作,但非进行性加重;病例2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低钙血症,多种抗癫(痌)药治疗效果差,予补充钙剂血钙提升后癫(痌)发作得到控制;病例3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予左乙拉西坦及奥卡西平治疗,同时予阿昔洛韦及丙种球蛋白治疗,EPC病程呈一过性,持续72 h后控制.结论:3例患儿中2例为炎症性疾病,对因治疗癫(痌)控制好.EPC病因复杂多样,儿童EPC病因以炎症性疾病为主.EPC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需结合特定的病因给予对症的治疗.

  •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临床研究(附2例报告)

    作者:李艳

    目的:探讨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所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如舞蹈样运动等,可有其他多系统损害,伴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棘红细胞增多;治疗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结论: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的典型临床表现、周围血棘红细胞计数增多、电生理改变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本病预后差,因此对疑似病例需及时行外周血涂片及透视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检查,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 不同重复经颅磁刺激模式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的疗效研究

    作者:孙喜蓉;袁杰;张洁;黄瑛;师典红;严彩英;沈亦明;杨振东;刘海君

    目的:探讨不同重复经颅磁刺激模式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抽取2015~2016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以阴性症状为主,采取随机双盲,分为3组,分别为模式治疗A组(iTBS组)50例、模式治疗B组(10 Hz rTBS组)50例、对照组50例.入组后使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精神症状及副反应.结果:iTBS组、10 Hz rTMS组、对照组在治疗8周时PANSS减分率分别为0.23(±0.78)、0.21(±0.74)、0.13(±o.55),iTBS组、10 Hz rTMS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NS减分率分别为0.52(±0.80)、0.49(±0.85)、0.36(±0.40),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iTBS组、10 Hz rT-MS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无痛苦、无损伤、定位准确的物理治疗手段,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临床上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 不同时机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卢国旺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院神经外科2015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HICH患者92例,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A、B两组,每组46例.A组患者发病后6h内手术治疗,B组发病后超过6h接受手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术后并发症及致残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A组治疗后ADL评分、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与B组的30.43%比较,明显较低(P<0.05);A组致残率为15.22%,与B组的36.96%比较,明显较低(P<0.05).结论:超早期手术治疗HICH可减少神经功能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致残率,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李芳;王鲜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2例中国NMOSD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NMOSD患者临床表型多样.所有患者符合NMOSD诊断标准,其中5例患者有抽搐发作,此5例患者的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分别为1例右颞叶偶有50~70 μV尖波发放.1例左顶区不典型棘波、棘慢波发放.1例背景活动慢波偏多,清醒期右侧前头部慢波发放.1例背景漫化,睡眠期左后颞区多形性慢波夹杂不典型尖波接近持续发放.1例背景漫化,后头部大量快波发放,清醒期双侧后头部慢波发放.2例患者无视神经损害表现.结论:NMOSD患者中抽搐发作均为局灶性抽搐发作,表明脑损害是非对称的.如患者无视力损害等视神经炎表现时,应重点筛查AQP4抗体以及其它5项核心症状以进一步确诊.

  • 从文献计量分析思量贵州省癫(痌)病研究

    作者:田佳

    目的:对贵州省和国内2014~2016年以癫(痌)为主题发表的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如何提高贵州省癫(痌)病的研究水平建言献策.方法:以《维普咨询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和《Pro-Quest Dialog 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作为统计源,时间条件限定2014~2016年,按照这两个数据库的基本检索方式进行一次及二次检索,将检索结果按发文数量、发文机构、研究主题、来源期刊分类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①发文数量:2014~2016年国内有关癫(痌)病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3年的论文发文总量达五千余篇,贵州省的相关研究亦呈上升趋势,但3年的发文量未逾百篇,仅占SCI收录和维普收录的1.4%;②发文机构:2014~2016年国内有关癫(痌)病的研究机构分布不均,以各省市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和省级医院为主;③研究主题:2014~2016年国内以“癫(痌)患者、丙戊酸、难治性癫(痌)、药物”等为主题的研究较多,且以诊治为主;而“护理、儿童”等主题研究数据逐年增多,表明国内医疗机构越来越注重护理及预防的研究,贵州省的相关主题研究以“难治性癫(痌)、癫(痌)患者、脑电、儿童”等研究为主;④来源期刊:维普期刊数据库收录的近三年有关癫(痌)研究的文献5585篇刊载在1725种期刊上,其中《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癫(痌)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世界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医药》等20种重要期刊占载文总量的17.67%.结论:①国内及贵州省有关癫(痌)病研究的科技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主题范围不断扩大;与国内发达地区对比,贵州省的相关研究尚有一定差距;②贵州省有关癫(痌)病的研究机构分布极端不均匀,基本上集中在贵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和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两家机构;应从公共卫生策略重新考虑贵州省癫(痌)病诊治机构的地域布局;③贵州省在癫(痌)病研究上有迎头赶上的态势,说明省内医疗机构和管理部门对癫(痌)病研究的日益重视;④贵州省应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专业权威杂志《癫(痌)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这一良好平台,加强跨地域、跨学科的癫(痌)病研究.

  •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患者的脑电图研究

    作者:叶剑虹;吕瑞妍;甘小玲;陈锦武;黄穗花;陈庆瑜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期的脑电图(EEG)表现.方法: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自2010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86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EEG表现.结果:186例放射性脑病患者中,发现EEG异常者94例(50.5%),其中背景活动异常是常见的EEG异常类型(83例),如基本节律慢化(59例)、持续性弥漫性慢波活动(8例)、广泛性间断性慢波活动(3例)、广泛性不同步慢波(13例)、其他异常类型还有双侧颞区/额、颞区局限性慢波(5例)、单侧颞区/额、颞区局限性非节律慢波(4例)和样放电(2例)等.随访过程中,EEG由正常演变为异常17例,由异常转为正常后又再次演变为异常8例.结论:鼻咽癌放射性脑病患者的EEG异常发现率为50.5%,主要表现为背景活动异常,部分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额、颞区局限性慢波增多,伴有癫(痌)发作患者的EEG可记录到癫(痌)样异常放电.

  • 神经内科门诊癫(痌)患者睡眠质量调查

    作者:张红;柴长凤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门诊癫(痌)患者的睡眠情况,以提高抗癫(痌)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生活品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120例癫(痌)患者睡眠情况,以问卷的方式发放失眠严重指数(ISI)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患者的睡眠.结果:ISI量表结果表明62例(52%)即超过一半的患者饱受失眠的困扰(中至重度失眠).根据PSQI得分,有78例(65%)患者睡眠差(PSQI>5),且两组中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均以女性为多见,联合使用抗癫(痌)药物的患者的睡眠状况要差于单药抗癫(痌)治疗者.结论:癫(痌)患者合并睡眠障碍非常常见,且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同时,联合使用抗癫(痌)药物数目越多,则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

  • 新生隐球菌性肺炎继发脑膜脑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帆;李静雯

    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N)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尤以家鸽、家禽的粪便为其储存媒介,CN主要侵犯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常因吸入空气中的新生隐球菌孢子而感染,在侵入人体后因CN具有噬神经性从而易导致隐球菌性脑膜脑炎[1].人类对隐球菌普遍易感,以青壮年较多见,男性多于女性[2].目前临床上新生隐球菌性肺炎继发脑膜脑炎已成为致命性并发症之一[3].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可知CN有3个变种,分为5个血清型,其中格鲁比变种(血清型A)为致病的主要类型[4].CN主要毒力因子有荚膜、黑素及其他相关性因素[5].其中CN的荚膜多糖在通过呼吸道侵入肺部及进一步跨过血脑屏障时均发挥着关键作用[6].在相关文献报导中,CN的荚膜多糖可能是导致新生隐球菌性肺炎继发脑膜脑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 表面肌电图在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张高飞

    膝关节是人体中大、结构复杂的关节之一,膝关节各组成部分的损伤是骨科和康复科临床常见病种.根据2010年美国骨科协会调查,大约有1 040万患者有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如骨折、脱臼、扭伤和韧带撕裂[1].另一项研究报告显示,17 397例患者在10年内遭受的19530次运动损伤中,有6 434例(37%)患者的7 769次(39.8%)损伤与膝关节相关[2].其主要原因有运动性损伤和退行性疾病(骨性关节炎)两大类.膝关节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同时伴有膝周软组织损伤,二是由于关节制动导致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3].

  • 以癫(痌)为首发症状的颞叶血管畸形1例报告

    作者:康杨婷;吕如锋;王丽琨;伍国锋

    癫(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疾病,以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常可以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和自主神经功能等不同障碍[1],反复的癫(痌)发作亦会对认知造成一定的损害[2-3].引起癫(痌)的一种颅内病变为脑血管畸形.现将1例以癫(痌)为首发症状的颞叶血管畸形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41岁,因“反复发作性短暂意识障碍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障碍,发作时正在进行的动作突然中断,双目凝视,伴颜面潮红、轻微肌张力增高,持续2~10 s后症状可自行缓解,症状缓解后无法回忆起发作时的情况;发作中无四肢抽搐,无口吐白沫,无大小便失禁;一周约发作1~2次;曾就诊于当地医院,予药物口服治疗(具体不详).

    关键词: 癫(痌) 血管畸形
  • 儿童惊吓性癫(痌)1例报告

    作者:庄嘉鑫;吴小慧;章立早;林学锋

    惊吓性癫(痌)(startle epilepsy,SE)是由突然的不能预期的刺激诱发的癫(痌)发作,常见为症状性癫(痌),其临床病例相对少见.本文就1例诊断明确的儿童惊吓性癫(痌)报告如下,总结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此型癫(痌)的认识.1 病例报告患儿,男,9岁,因“惊吓后反复抽搐7年余”于2015年6月到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神经科就诊.患儿系G1P1,出生史、出生后精神运动发育史正常.患儿于1岁零2个月时曾因“发热2d,意识不清半天”到当地医院就诊,拟诊“脑炎”,因病情重,共住院治疗4d自动出院,当时具体诊治家长描述不详.出院后患儿热退,神志渐转清,但遗留左侧肢体活动障碍.

    关键词: 惊吓性癫(痌) 儿童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