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

国际消化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국제소화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534X
  • 国内刊号: 31-195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99
  • 曾用名: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消化病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邱德凯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复发的影响因素

    作者:刘淑萍;王承党

    肠易激综合征(IBS)为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IBS虽不至于威胁生命,但其反复发作及其引起的精神心理异常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并造成大量医疗资源的消耗.目前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其症状反复发作与某些因素相关,去除这些因素后可缓解患者的症状及减少发作次数.此文就影响IBS症状复发的因素作一综述,以期为IBS的合理防治提供参考.

  •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宣蓓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其确诊主要依赖于组织学证据和免疫组化标志.由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的成功应用,GIST的治疗方法已由原先简单的手术切除发展为针对病情采取包括手术、内镜治疗、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在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此文对近年来GIST的各种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胆管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渊;王伟;龚彪

    胆管癌为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恶性肿瘤,这种具有侵袭性并且发生机制尚未明确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不可治愈.患者明确诊断时往往已处于疾病晚期.因此明确胆管癌的分子机制对于发展新的防治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文从危险因素、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等方面就胆管癌发病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潘氏细胞与克罗恩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桂芳;张伟杰;周志华;邹晓平

    潘氏细胞(PC)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具有强大的分泌功能,可分泌防御素等多种物质,抑制肠道致病微生物的繁殖.研究发现克罗恩病(CD)与PC之间具有密切关系,CD患者的NOD2基因突变、PC自噬性功能缺陷均会影响PC功能.一些与炎症、凋亡等相关的因子也会影响PC功能,在C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此文就近年来有关PC与CD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CD治疗提供新思路.

  • 靶向NF-κB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俊方;陈平南;孔超美;张予蜀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微生物感染、免疫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核因子-κB(NF-κB)在IBD的发病和进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此文就靶向NF-κB治疗IB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microRNA和Th17细胞在炎症性肠病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张晓斐;于鹏丽;张红杰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表明Th17细胞是影响IB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microRNA(miRNA)与Th17细胞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且miRNA在IBD患者肠黏膜组织及外周血中存在特异性表达.此文就miRNA、Th17细胞与IBD的形成、发展的关系作一综述.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与肝细胞癌研究进展

    作者:于尊芳;刘娇;谢渭芬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第五大常见肿瘤,也是肝脏常见的恶性肿瘤.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高度保守的丝氨酸和苏氨酸蛋白激酶,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参与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和凋亡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它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参与了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 胆管癌的光动力治疗相关研究

    作者:叶叶;邹晓平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起病隐匿,确诊时往往已失去根治手术的机会,且胆管癌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亦不敏感,故预后较差.光动力治疗(PDT)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已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DT为胆管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microRNA在胃癌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国芳;袁耀宗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19~25核苷酸的内源性非蝙码RNA,它的表达与个体发育、增殖、分化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miRNA具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与胃癌发生、发展、转移等恶性行为密切相关,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其在胃癌中存在着异常表达.而在对miRNA和胃癌的调节机制方面深入研究的同时,其在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价值亦日渐得到重视,此文主要就此作一综述.

    关键词: microRNA 胃癌 诊断 治疗
  • microRNA在胰腺癌研究中的新进展

    作者:冯慧;王亚雷;姚玮艳

    microRNA(miRNA)是由21~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蛋白质编码的小RNA家族.研究指出,miRNA通过基因转录调控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调亡、转移和细胞周期,对肿瘤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研究指出miRNA的表达水平与人类肿瘤的发生进展、鉴别、肿瘤生存期、药物耐药性及靶向治疗都有着密切关系.近年关于胰腺癌与miRNA的研究较多,此文就miRNA在胰腺癌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体重指数完全代替腰围或腰臀比用于肥胖评估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陈志威;顾春华;戴珉;张绮;陈绯;范竹萍

    目的 比较腰围、腰臀比及BMI与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探讨BMI本身存在的性别差异及其完全取代腰围或腰臀比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仁济医院健康保健(体检)中心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客户体检数据库,研究纳入人数2054例,其中男性1322例,女性732例,按不同的性别分析腰围、腰臀比及BMI异常对血脂、血糖及血压的影响,同时比较腰围、腰臀比及BMI用于评估同一群体肥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女性BMI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总胆固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腰围、腰臀比和BMI异常组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压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估同一群体的肥胖发生率时,3种方式的评估结果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BMI<25 kg/m2的群体中,腰围异常的比例分别为19.3%和33.8%.进一步对女性群体的分析发现,如果女性BMI以23.2 kg/m2为切点,对于腹型肥胖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分别提高到78.1%和87.9%.结论 BMI不能完全取代腰围或腰臀比对腹型肥胖人群的筛查价值.BMI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如果女性BMI以23.2 kg/m2为切点,可以明显提高腹型肥胖筛查的准确度.

  • 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胃黏膜中ET-1与HIF-1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陈吉;崔宏;王茂林;贺亚妮

    目的 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胃黏膜中内皮素-1(ET-1)和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为PHG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期间的PHG患者60例、门静脉高压症(PHT)无PHG患者30例和正常对照者20例,PHG组中分为轻型34例、重型26例.经胃镜取胃黏膜,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T-1蛋白和HIF-1蛋白的含量.结果 PHG组和PHT无PHG组的ET-1、HIF-1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G组中重型患者的ET-1表达较轻型增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G组重型患者的HIF-1表达较轻型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1、HIF-1可能参与PHG的发病过程,与胃黏膜病理损害有关.

  • 坎地沙坦对肝纤维化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表达的影响

    作者:马耿;申凤俊;唐瑾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ARB)坎地沙坦对大鼠四氯化碳(CCl4)肝纤维化模型的疗效,观察坎地沙坦对肝纤维化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的影响.方法 制备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应用坎地沙坦灌胃,共8周.留取各组的血和肝组织,通过HE及Masson染色观察各组肝纤维化的程度.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IGFBP-2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IGFBP-2的水平.结果 经CCl4诱导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IGFBP-2在肝组织中阳性表达增强(P<0.05);坎地沙坦治疗组IGFBP-2阳性表达较肝纤维化模型组均减弱(P<0.05).结论 坎地沙坦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IGFBP-2降低有关.

  • 持续ALT正常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功能及组织病理临床分析

    作者:李友炳;刘豫瑞;董菁

    目的 了解ALT持续正常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功能、HBeAg、HBV DNA及肝组织炎症状况,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ALT持续12个月正常及ALT异常肝穿病理证实存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性别、HBeAg、HBV-DNA及组织病理学结果,应用秩和检验、χ2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T正常组与ALT异常各组比较,肝脏组织病理炎性程度无明显差异,ALT正常组HBV DNA载量较ALT异常组低,AST/ALT比值大于1与ALT异常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血清白蛋白、性别、HBeAg及胆碱脂酶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LT正常亚组中,72%的患者ALT在30~50 U/L之间,两组之间组织病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的肝硬化患者中,HBeAg定量与肝脏炎性程度无相关性,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结论 ALT正常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组织存在明显炎症,AST/ALT比值大于1在肝硬化组明显升高,炎性程度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HBeAg定量与肝脏炎性程度无相关性,而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

  •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高银杰;张敏;苏海滨;刘振文;李捍卫

    目的 总结和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0年4月期间的253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移植患者的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253例肝移植患者中乙型肝炎复发16例,复发率6.32%(16/253),中位复发时间为术后13个月,术后1、3、5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81%(9/236)、6.58%(15/228)、7.14%(16/224).术前HBeAg阳性、HBV DNA阳性、YMDD变异是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炎.所有患者复发后均停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并调整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疗HBV DNA均<500 IU/ml,肝功能稳定.结论 肝移植能有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方案的预防下及复发后及时处理,乙型肝炎复发对预后影响不大.

  • 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治疗耐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程伟妮;徐园;程丽新;陆宁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HBV难以清除,其所致的肝脏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是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目前,核苷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HBV感染.拉米夫定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药物,其耐药突变发生率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升高,1至4年的耐药突变率分别为14%、38%、49%、66%[1].近年来,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临床常见问题.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本院对89例耐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ETV)及阿德福韦酯(ADV)治疗,观察病毒学及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报道如下.

  • 67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随访分析

    作者:李学锋;胡红松;谭朝晖;谢丽华;刘艳;刘荣火;黄素娴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20余年来IBD在中国有明显增多趋势[1-4].IBD的诊断较为困难,治疗上仍无统一模式而需个体化治疗,目前尚无可治愈的方法和药物.IBD内镜表现及预后转归的个体差别较大,影响IBD预后的因素临床报道也不一致[5,6].此研究对本院近8年确诊的67例U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电话和(或)门诊随访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以期发现对UC治疗和预后有价值的线索.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还是内镜治疗

    作者:邹晓平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主要侵犯肝总管、肝总管分叉部及左右肝管的胆管上皮细胞恶性肿瘤,也称为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65年Klatskin首先描述了胆管分叉部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故又将肝门部胆管癌称为Klatskin瘤.对于该病的发病率,美国的报道是1.2/10万[1],国内目前尚无确切发病率的报道,但临床上普遍现象是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例越来越多.

  • 老年女性嵌顿性股疝误诊为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报告

    作者:何香溪;朱宇珍;郑学宝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9 岁.腹痛伴呕吐1周入院.该患者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始出现腹痛,以右下腹为主,阵发性胀痛,有呕吐胃内容物,无呕血,自觉呕吐后腹痛症状缓解.无头晕、乏力、无畏寒、发热,曾于当地医院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缓解,遂来本院门诊拟"不完全性肠梗阻"收治于本科室.自起病来精神、食欲、睡眠一般,1周未解大便,无肛门排气,体重无减轻.查体:生命征平稳,腹平,中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右侧腹股沟可扪及大小约4×3 cm肿大淋巴结,无压痛,质地软,活动度可,按压不消失,仰卧位不可还纳,咳嗽无冲击感.血常规检查正常.腹部立卧位片示:小肠低位不全肠梗阻.彩超检查:腹水,肠管普遍扩张,考虑肠梗阻.腹部CT示:低位肠梗阻,右下腹近回盲部肠套叠可能.入院诊断:高位不完全性肠梗阻.入院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灌肠,患者腹痛未缓解,腹胀加重,仍未解大便.2 d后行淋巴结活检术,术中发现右侧腹股沟嵌顿肠管,肠管无坏死,蠕动性好.行右侧嵌顿性股疝松解并修补术.诊断为右侧腹股沟嵌顿性股疝,术后给予抗感染,患者恢复良好.

国际消化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