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MRI表现一例

    作者:单康飞

    患者女,32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4月余,发现盆腔包块1个月”入院.4月余前患者出现月经间期淋漓状阴道出血,呈咖啡色,持续数天净,1个月前出现左下腹隐痛,间断性,以劳累后明显.妇检:子宫后方触及一直径约5 cm大小包块,质硬,边界清,活动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肿瘤指标阴性,血常规、大小便常规、生化均未见异常.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未见恶性肿瘤细胞.

    关键词:
  • 胃血管球瘤合并胃间质瘤一例

    作者:郝娟娟;张云娜;于书壮;王晓伟

    患者 男,70岁,因发现血压升高14年,贫血1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4年,规律口服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2012年4月因纠正贫血输注红细胞700 ml.无过敏史及烟酒嗜好.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胃体上部小弯侧可见一4.5 cm×4.0 cm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中央有溃疡形成,有黏膜桥形成.其对侧大弯侧见一大小约2.5 cm×2.0 cm的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诊断为胃体上部近胃底间质瘤.超声内镜:病灶处可见2个低回声团块,呈圆形,向腔内外凸出,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起源于固有肌层,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

    关键词:
  • 320排CT诊断右冠状动脉圆锥支左心房瘘一例

    作者:高阳;梁奕;杜柏林

    患者女,68岁.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心悸,多在劳累或休息不佳时发作,夜间有阵发性呼吸困难.近3天心悸发作较前频繁,夜间明显,口服美托洛尔无好转.高血压史多年.体检:心界无明显扩大,未闻明显杂音,血压150/60 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呈三联律,ST-T、Ⅰ、Ⅱ、AVI、AVF、V4-6改变.心脏彩超:二尖瓣轻度返流,左室舒张功能减弱.胸片示:主动脉弓粥样硬化.320排冠状动脉CTA:右冠状动脉圆锥支远段可见杂乱血管团,大小约13.6 mm ×7.5 mm,与左心耳相连,左心房体积增大(图1~3).诊断:右冠状动脉圆锥支左心房瘘.

    关键词:
  • 肾上腺皮质嗜酸性细胞瘤一例

    作者:刘小华;徐凯;李绍东;宋强;路莉;程丽

    患者女,2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停经,体重逐渐由55 kg增加到65 kg,伴腹部紫纹,颈部皮肤发黑,毛发浓密.服用激素治疗后出现月经,但月经量少,颜色发暗,行经3天,伴有脱发,停药后,月经停止.体毛增长,面部变圆,体重增加.体检:血压正常,体型肥胖,满月脸,头发、眉毛浓密,上唇有胡须.颈部、双侧腋下、腘窝可见黑棘皮.皮肤菲薄,可见大量紫纹.实验室检查:皮质醇增多,0 AM:26.2μg/ul;8 AM:36.9 μg/ul;4 PM:40.8 μg/ul.

    关键词:
  • 完全钙化肺结核球破溃复发一例

    作者:杜佩玉;王志峰

    患者男,46岁.自诉受凉后出现全身不适,咳嗽、咳白色黏液痰、伴盗汗.无气促、发热、寒战、胸痛、胸闷、咯血等症状,体检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患右肺继发性结核,4年前X线胸片示右下肺结核球,已完全钙化(图1).

    关键词:
  • 巨大软骨肉瘤一例

    作者:陈为军;孙永青;蒋博明

    患者女,65岁.2年前于左大腿上段触及一椭圆形质硬肿物,有压痛,左下肢行走无明显影响,肿物生长缓慢,患者一直未予诊治.近日突然感左大腿剧烈疼痛,伴有左下肢活动受限.体检:左下肢皮肤、软组织完整,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无表浅静脉曲张,左股骨近端可触及大小约10 cm×8 cm质硬肿物,表面尚光滑,基底部固定,不可推动,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肿物表面轻度压痛,无明显放射痛,局部皮温正常.左髋关节、左膝关节屈伸活动轻度受限.

    关键词:
  •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误诊为骨外骨肉瘤一例

    作者:孟令惠;彭志刚;崔建岭

    患者男,26岁.因发现右大腿内侧肿物10天入院.体检:右大腿内侧局部隆起,可触及一鸡蛋大小肿物,质硬,有轻度压痛,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局部皮温不高,右下肢感觉及活动未见异常.既往史无特殊,无外伤史.入院前于当地医院行右侧大腿超声示:右大腿内侧肌层可探及3.8cm ×3.3 cm低回声,周边可见弧形强回声,后方伴声影,CD-FI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入院行MRI检查示右大腿内侧肌肉内可见类圆形昆杂信号,T1WI呈等及低信号(图1),脂肪抑制T2WI序列呈稍高信号,内可见斑片状低信号,周围肌肉内可见片状高信号(图2).入院行CT检查示病变大部分呈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约900 HU,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影(图3、4).CT及MRI考虑为骨外骨肉瘤.

    关键词:
  • 直肠癌术前3.0T MR扩散加权成像b值的优化

    作者:张照喜;陈军;高小东;袁子龙;周俊芬;陈长春;刘玉林;陈宪

    目的 比较不同扩散敏感系数(b值)对直肠癌病变的显示及对背景的抑制能力,探讨直肠癌术前3.0T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合理b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直肠癌36例,术前行3.0 T MR DWI,b值取500、800、1000、1200、1500 s/mm2.分析各b值对肿瘤信号强度(ST),肿瘤信噪比(SNR),肿瘤与直肠系膜(CNRT/F)、肿瘤与盆壁肌肉(CNRT/M)等对比噪声比(CNR)的影响,以及各b值对肿瘤病变的显示及对背景的抑制能力.结果 ST、SNR、CNRT/F及CNRT/M分别在b值为1000 s/mm2~1200 s/mm2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22,P=0.119,P=0.102,P=0.161),而在b值<1000或>1200 s/mm2时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b值对肿瘤病变的显示及对背景的抑制能力判定中,主观评分在b值为1000 s/mm2~ 1200 s/mm2之间及1200 s/mm2~1500s/mm2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67、P--0.110),而在b值<1000 s/mm2时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b值取1000或1200 s/mm2时,既能获得良好的DWI图像,又能满足诊断需求,可作为直肠癌术前3.0 TMR扩散加权成像的合理b值.

  • 腹部CT平扫对急性腹直肌鞘血肿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占国;黄书然;陈月芹;王爱亮;贾存玮

    目的 分析急性腹直肌鞘血肿(RSH)的腹部CT平扫特征,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6例急性RSH患者的腹部CT平扫图像及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36 ~ 81岁,平均61.7岁.16例中接受抗凝治疗8例,抗血小板治疗2例.结果 16例腹部CT平扫均正确诊断,共发现18处RSH(其中2例为双侧发病),其中位于上腹部5处、下腹部13处.RSH的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位于腹直肌的背部,部分可跨越腱划,其形态与其发生的位置有关,弓状线以上血肿多较小,弓状线以下血肿多较大.16例中Ⅰ型血肿6例、Ⅱ型7例、Ⅲ型3例,Ⅰ型、Ⅱ型为少~中量出血,Ⅲ型为大量出血.结论 腹部CT平扫能够早期明确RSH的诊断和分型,有助于指导治疗.

  • MRCP在双胆囊畸形中应用价值及误诊分析

    作者:赵新湘;蔡仁慧

    目的 探讨双胆囊畸形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术前MRCP疑诊为双胆囊畸形的8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胆囊切除术.结果 术后诊断符合双胆囊畸形2例:1例为H型,副胆囊较小,副胆囊颈管紧邻右肝管起始处;1例为Y型,副胆囊呈梭条状横位胆囊,跨越肝总管两侧;2例正常胆囊窝区见形态正常的胆囊,未见结石;而副胆囊均位于肝门区、内见结石.术前误诊双胆囊6例,4例为胆囊折叠或分隔,1例为胆囊周围脓肿,1例为十二指肠降部壁内段结石性肿块.结论 双胆囊畸形少见,除胆囊数目变异外,合并副胆囊位置、形态及颈管的发育变异,副胆囊位置较高,较正常胆囊窝区胆囊更易发生结石;误诊双胆囊畸形的常见原因为胆囊折叠或分隔.术前MRCP可显示双胆囊畸形分型和复杂解剖变异,有利于避免二次手术及医源性胆道损伤.

  •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CT和MRI表现

    作者:周丽莎;翟凤仪;董帜;罗宴吉;黄坤;郑可国;李子平;冯仕庭

    目的 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HEHE 1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其他6例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1例中有5例加做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病变的生长方式、分布特点、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邻近组织情况.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根据生长方式分为三型:结节型(5例),匍匐生长型(1例)和混合型(5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直径>2 cm的病灶内见类圆形更低密度.MRI平扫: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直径>2 cm的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内见更低信号,T2WI内见更高信号).其他影像学征象包括“棒棒糖征”(6例)、包膜退缩征(6例).增强扫描:病灶直径<1 cm的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为1~2 cm主要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2 cm的多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 HEHE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强化方式与病灶的大小相关.

  •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CT与MRI诊断价值

    作者:郑贤应;曹代荣;游瑞雄;陈潭辉;李秀梅;江飞;陈金姐;江红玲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CT与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证实的EG患者的CT、MRI的影像资料.结果 黏膜型6例,混合型8例,浆膜型2例,无单纯肌层型EG患者.食管壁肿胀增厚者5例;胃窦壁肿胀增厚者9例,胃黏膜增粗6例;十二指肠黏膜增粗者9例;空肠黏膜增粗者12例,4例合并肠壁增厚;回肠黏膜增粗者8例,4例合并肠壁增厚;结、直肠增厚者2例;肠系膜渗出8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者6例;腹腔积液7例.结论 EG的影像表现主要为食管、胃窦部肿胀增厚、胃与小肠黏膜弥漫性增粗、肠壁分层状增厚,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 脾脉管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作者:路涛;蒲红;杨诚;蒲诺;王娜

    目的 探讨脾脉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脉管瘤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15例脉管瘤中血管瘤8例,淋巴管瘤2例,血管淋巴管瘤5例.血管瘤CT表现为向心性强化、轻度强化及延迟强化;淋巴管瘤表现为囊性不强化病灶或轻度强化结节影;血管淋巴管瘤表现为多发周边轻度强化结节影或囊性不强化病灶.结论 脾脉管瘤临床症状不典型,CT可为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细胞癌术前分级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李玉博;高雪梅;程敬亮;鲁果果

    目的 探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癌(HCC)术前分级中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HCC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以Edmondson-Steiner分级法为依据分为低、高级别组,应用双指数函数分别计算两组的真实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值)及灌注分数(f值).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3个参数间的预测效能比较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当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低级别组15例,高级别组20例.低级别组D、D*及f值的均值分别为(1.20±0.32) ×10-3 mm2/s、(42.57±11.07) ×10-3 mm2/s、(23.19±10.02)%,高级别组D、D*及f值的均值分别为(0.76±0.18)×10-3 mm2/s、(53.89±12.74)×10-3mm2/s、(30.07±12.42)%,与高级别组的HCC相比较,低级别组的D值增大,D *值减小,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U=22.5、62.0,P<0.05);f值减小,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U=82.0,P>0.05).D值、D*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77,根据大约登指数确定两者的佳诊断阈值分别为0.91×10-3mm2/s、53.1×10-3mm2/s.结论 IVIM DWI对术前预测HCC的低、高级别有一定帮助,其中D值的诊断效能大.

  • 4D-CTA联合全脑灌注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谦;程晓青;周长圣;倪玲;罗松;黄伟

    目的 利用4D-CTA联合全脑灌注成像的方法评估颅内动脉瘤术后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发生SAH 3 ~ 14天内行全脑灌注成像检查.使用西门子公司SyngoMMWP后处理工作站,用Inspace软件重组4D-CTA图像,以VPCT Neuro软件,生成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延迟时间(TTD)及平均通过时间(MTT)伪彩图.在检查残余动脉瘤的同时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及其他血管病变,并用灌注参数评估SAH继发的迟发性脑缺血情况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4D-CTA共检出59个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改变.其中动脉瘤夹闭术后50个,栓塞术后9个.1例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存在残留动脉瘤.2例患者发现颅内其他部位存在动脉瘤.4D-CTA上18例患者共28条血管出现血管痉挛.共29例患者的伪彩图上出现异常灌注区域,其中23例患者为迟发性缺血,2例患者为血管夹压迫相关脑缺血,4例患者为手术操作损伤相关脑缺血.结论 4D-CTA可清晰显示动脉瘤术后有无瘤体残留、动脉瘤夹及栓塞材料与载瘤血管的关系.4D-CTA联合全脑灌注成像可同时显示宏观上的血管痉挛及灌注上的微循环改变.全脑灌注成像可显示术后多种并发症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 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视神经病变MRI对比研究

    作者:秦军;高勇安;秦文

    目的 比较多发性硬化(MS)和视神经脊髓炎(NMO)视神经病变的MRI表现差异,探讨其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3.0T磁共振仪对伴有视神经损害的20例MS患者及11例NMO患者行视神经MRI检查,比较MS和NMO视神经病灶断面分布位置,受累视神经的病变节段分布和视神经病变长度的差异.结果 MS组视神经病灶周边型的发生率高于N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O受累视神经管内段和颅内段病变发生率高于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MO组的视神经病变长度大于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与NMO视神经病变影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视神经MRI在NMO与MS视神经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默认网络亚区成本整合初探

    作者:周福庆;庄莹;龚洪翰;况红妹;郭灵红

    目的 采用图论衍生的成本整合(CI)分析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默认网络(DMN)亚区间(内)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采集24例处于缓解期的RRMS患者及相同数量健康对照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fMRI)和高分辨率T1WI数据.R-fMRI数据处理助手(DPARSFA)基于Matlab2012a平台进行数据预处理,提取DMN核心和双侧亚系统区20个感兴趣区信号,Pearson相关计算功能连接系数为边,计算并比较两组维持网络不碎裂条件下,DMN亚区间(内)的CI值的改变,及与临床参数如临床扩展残疾量表(EDSS)、同步听觉连续加法测验评分(PASAT)、脑实质分数(BPF)、T2WI可见病灶体积和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小网络密度(Dmin)条件下,RRMS患者DMN功能网络左侧颞中叶(MTL)亚系统区成本整合(0.80 vs.0.30)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0.006),且和BPF之间呈负相关(r=-0.414,P=0.045).结论 处于缓解期的RRMS患者,存在和脑萎缩相关的DMN亚区成本整合增高改变.该方法为理解疾病状态下的功能整合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 椎管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

    作者:李坚;吴吟晨;曹代荣;张宇阳

    目的 探讨MRI对椎管内原发性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原发性淋巴瘤19例,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均未见确切骨转移征象,行骨髓穿刺检查均呈阴性,结合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19例MRI表现为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矢状面呈长条形,横断面呈半月形,14例向椎管外呈钻孔样生长.12例合并相邻椎骨骨质破坏,多位于椎弓附件区,其中8例软组织肿块范围大于骨质破坏范围,5例伴有压缩性骨折.软组织肿块信号均匀,边界清楚,以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为主,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增强后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骨质破坏为斑片状T1WI低信号,T2WI低或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结论 椎管内原发性淋巴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膈肌影像变化

    作者:戴百章;任朝凤;郑勤玲;赵云秋;李梅华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患者膈肌影像变化,为选择合适的肺康复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36例COPD急性加重患者行平板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和肺功能检查,组间差异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膈肌移动度与残气量之间采用Peanon相关分析.结果 GOLD 2级与GOLD 4级患者膈肌移动度和膈肌角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膈肌移动度与残气量为负相关(r=-0.82,P=0.003).结论 平板数字化X线摄影膈肌参数与肺功能检查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评估患者肺功能.

  • ABI联合baPWV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迅冉;江杰;韩丹;潘晓龙

    目的 通过与双源CT对比,评价踝臂指数(ABI)、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在辅助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经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CTA)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并行ABI及baPWV检测的50例患者,分析ABI、baPWV与CTA冠状动脉狭窄支数、节段以及斑块数目的相关性.结果 单支、两支和三支病变组间的ABI值、baPWV值存在差异(P<0.05),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ABI逐渐减小,baPWV逐渐增加.两支病变时,ABI均值<0.9;三支病变时,baPWV均值>1400 cm/s,说明可能baPWV值更敏感.ABI< 0.9、ABI>0.9两组间检出斑块数无差异(P>0.05),狭窄节段数有统计学差异(P<0.02);baPWV< 1400 cm/s、baPWV>1400 cm/s组间斑块数及狭窄节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ABI <0.9、baPWV> 1400 cm/s时冠状动脉狭窄可能性较大,baPWV> 1400 cm/s时冠状动脉斑块出现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ABI和baPWV与DSCT冠状动脉的狭窄支数、斑块数及狭窄节段数有关,可以用于辅助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 双源CT多时相前瞻性冠状动脉成像应用于窦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探讨

    作者:谭四平;沈比先;谢培益;陈丽兴;薛水培;贾飞鸽;汪春荣

    目的 探讨多时相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显示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各支冠状动脉的佳时相,以提高前瞻性冠状动脉CTA在窦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Flex Padding技术对4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窦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多时相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检查.数据采集中心时相设为40%,以相对时相40%重组图像后,在180 ~320 ms间期内再以10 ms的间隔重组15个绝对时相.选择显示各支冠状动脉的佳时相并进行后处理.分析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1~4分),比较单时相和多时相重组的图像质量,并记录辐射剂量.结果 46例窦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佳重组时相不一致.71.7%的RCA佳重组时相位于280 ~300 ms;52.2%的LAD佳重组时相位于210~230 ms,82.6%的LAD佳重组时相位于200~ 250ms;63.1%的LCX佳重组时相位于240~260 ms.40%的单时相重组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为2.81±0.62,合格率为57.6%;经过多时相重组后,图像质量评分平均达到3.57±0.55,合格图像达到92.6%.单时相与多时相重组的RCA、LAD、LCX图像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D)为(2.46±0.55) mSv.结论 窦性心动过速患者RCA、LAD、LCX的佳重组时相不一定相同,单时相重组难以获得满意的图像,多时相重组可以提高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前瞻性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 探讨MDCT对股骨头旋转移位的分型诊断价值

    作者:陈丹;周顺科;张亚林;谭长连;姚景江

    目的 探讨股骨头在髋臼窝内不同方向上过度旋转导致空间移位后,各解剖结构在多排螺旋CT(MDCT)上变化特点,为临床诊断股骨头旋转提供初步判断依据.方法 通过对85例临床手术及关节镜已证实病例的CT断层及三维资料回顾分析,观察患侧及健侧股骨头中央凹和髋臼卵圆窝相对位置、股骨头骺线、骨折断面及股骨颈的位置及形态变化,判断股骨头是否存在旋转移位及移位方向的分型.结果 85例患者通过CT判断空间移位情况与临床手术描述基本吻合,且与健侧对照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可以作为初步判断股骨头过旋移位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股骨头 旋转移位 MDCT
  • 非典型脂肪-血液界面征用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X线诊断价值

    作者:秦少华;徐方元;刘含秋;陈晓荣;韩云学;顾莉芳;彭莱;杨建春

    目的 探讨非典型脂肪-血液界面(FBI)征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X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膝关节外伤后X线检查阴性,经CT检查确诊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和排除膝关节骨折患者的常规膝关节X线及CT资料.CT检查作为金标准,所有的检查均在3天内完成.结合CT描述积脂血症在X线侧位髌上囊的影像表现,作为非典型FBI征.统计隐匿性骨折和无骨折两组资料X线平片显示非典型FBI征的情况,并统计分析以X线侧位髌上囊非典型FBI征作为标准判定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99例患者中,CT确诊隐匿性骨折57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积脂血症,CT检查典型的FBI征见于13例(22.8%)隐匿性膝关节骨折病例,表现为液-液平面10例(17.5%),有时还可以出现三层3例(5.3%).或者仅表现为关节积血、积液44例(77.2%).其中51例于X线侧位髌上囊见密度增高,表现为卵圆形、长圆形、条样或斑片样等形态,可以作为FBI征的非典型表现.CT确诊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者的X线非典型FBI征发生率为89.5%,明显高于CT排除膝关节骨折者的X线非典型FBI征发生率11.9%,(x2=56.106,P<0.05).由X线侧位髌上囊密度增高,即不典型FBI征提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度88.9%,灵敏度89.5%,特异度88.1%,阳性似然比7.52,阴性似然比0.12,阳性预测值91.1%,阴性预测值86.1%.结论 外伤后膝关节X线侧位髌上囊密度增高可以作为FBI征的非典型表现,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具有较高的提示作用,可作为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间接征象.

  • 多发棕色瘤X线、CT及MRI表现

    作者:白荣杰;钱占华;叶薇;詹惠荔;刘悦;李新民;程晓光;屈辉

    目的 分析多发性棕色瘤的X线、CT和MRI表现,探讨其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32例由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PHPT)引起多发性棕色瘤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局部骨X线、CT和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2例PHPT患者均在全身不同部位出现棕色瘤病变,其中股骨病变15例、胫骨干15例、腓骨干12例、髂骨16例、椎体3例、肱骨3例、肋骨5例和指骨12例.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多发性棕色瘤的病理改变,三种检查方法结合可更全面显示多发性棕色瘤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定性和鉴别诊断.

  • 腕骨脱位影像诊断中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刘文银;马永强;孟现平;胡效坤

    目的 探讨腕骨脱位的分型及命名、骨折与脱位的关系及其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 56例腕骨脱位患者均摄有腕关节正侧位片,其中16例行64排CT扫描及重组;综合分析影像表现并进行诊断分型.结果 月骨脱位9例,月骨周围脱位19例,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16例,月骨和半舟骨脱位2例,舟骨-月骨周围脱位1例,其他腕骨脱位9例.其中34例伴有至少一处撕脱骨折.16例行平片及CT检查,平片显示撕脱骨折8例12处,未明确骨折部位2处,漏诊豆状骨脱位l例;CT示撕脱骨折11例21处,对骨折部位及脱位诊断均正确.结论 腕骨脱位类型多而复杂,应根据脱位及骨折具体情况进行分型及命名.除脱位外应注意骨折的诊断及骨折与脱位的关系.对于较复杂的骨折脱位CT扫描及重组应作为常规检查.

  • SAPHO综合征的CT特征

    作者:王广举;张国安

    目的 探讨SAPHO综合征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SAPHO综合征患者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行MSCT薄层扫描,6例行X线检查.结果 42例患者发病部位主要在胸骨、锁骨胸骨端、第一前肋及肋软骨、胸锁关节及胸肋关节,表现为骨质硬化肥厚,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以骨关节肥厚融合为主.对称性30例,非对称性12例,且均以右侧为重.皮肤受损40例,皮肤与骨关节同时发病11例,病程半年~30年不等.结论 SAPHO综合征具有固定发病部位及特征性影像学表现,MS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是其合理影像学检查方法.

  • 3.0T MR动态增强扫描半定量分析对腮腺肿块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郑少燕;曾向廷;吴先衡;张奕伟;陈少贤

    目的 探讨3.0 T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半定量分析对腮腺肿块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43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个腮腺肿块的所有MRI平扫及DCE-MRI资料,分析每个肿块内感兴趣区(ROI)的时间-信号曲线(TIC)特点,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3个肿块中,8个恶性肿瘤及3个感染性病变曲线类型均为C型(平稳型,上升后处于平稳状态);7个混合瘤、1个基底细胞腺瘤、2个神经源性肿瘤、1个囊肿曲线类型均为A型(持续上升型);40个腺淋巴瘤中有32例曲线类型为B型(廓清型,上升后快速廓清),8例为C型;1例嗜酸细胞腺瘤亦为B型.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与感染性病变的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病变与感染性病变曲线类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与腺淋巴瘤、恶性肿瘤与混合瘤、腺淋巴瘤与混合瘤的廓清率(W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DCE-MRI半定量分析有助于腮腺肿块的鉴别诊断.

  • MSCT与其他影像技术对结直肠癌TNM分期诊断价值

    作者:闫林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结直肠癌已经成为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1],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期被认为是前瞻性评价原发病灶范围、正确选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根治性手术后生存率和正确制定术后随访计划关键的因素,其中TNM病理分期是用来评估预后和决定是否需要辅助治疗,综合了临床分期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被认为是准确的预后评估标准.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尤其是多层螺旋CT利用其更快速度、更大范围容积扫描和三维图像处理技术,显示出多层螺旋CT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及分期中的优势,不仅能够显示肠腔内的病变情况而且能显示管腔外的情况,可以有效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确定肿瘤的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从而对结直肠癌进行病理分期,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
  • 肾上腺肿瘤CT量化成像进展

    作者:张迪

    肾上腺是由皮质和髓质组成的内分泌器官,原发肿瘤种类繁多,也是转移瘤好发部位.据报道[1,2]至少有4%的肾上腺肿瘤是在胸腹部CT检查时偶然发现,而在老龄人群中则达10%,结合生化检查和影像学表现明确其组织学性质对治疗措施制定和预后判定极为重要.本文就肾上腺肿瘤CT成像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
  • 基于不同扫描方案下MSCT尿路成像图像质量研究

    作者:朱玉春;邢伟;王建良;刘煌辉;沈纪芳;孔婧婧

    目的 探讨四种不同扫描方案下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的图像质量,寻求佳的尿路显影方法.方法 60名泌尿系统正常人群分为4组,每组15名,分别采用以下辅助方法进行5分钟延迟扫描:A组,大量饮水仰卧位;B组,大量饮水俯卧位;C组,静脉水化;D组,少量利尿剂,对尿路连续性解剖结构、输尿管充盈度的显示进行图像质量对照评估.结果 A组和B组对于整个泌尿系统评价无明显差异,C组在尿路解剖结构的显示和尿路连续性评分方面与A、B组无明显差异,但是输尿管充盈程度明显高于A组(P=0.010)和B组(P=0.008).D组的图像质量在尿路连续性评分和输尿管充盈度上明显高于其他3组,其平均输尿管内径显示饱满,平均直径为(7.04±2.06)mm.结论 少量利尿剂的使用能够显著增加泌尿系统全程显影,对泌尿系统的总体显示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适当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磊;温廷国;孙小丽;段永利;赵君;傅岩;袁颖;杨永革

    目的 探讨适当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6例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行前瞻性研究,按所用对比剂浓度不同分为三组,所用对比剂浓度分别为320 mgI/ml、350 mgI/ml、370 mgI/ml,将扫描所得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重组,然后对重组后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对主动脉起始部及同层面降部的CT值进行测量,对其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85,P=0.675).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三组患者主动脉起始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0.992、P值=0.376;主动脉降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1.527、P值=0.224,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三组患者主动脉起始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1.206、P值=0.307;主动脉降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1.703、P值=0.191,各组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适当低浓度对比剂(320 mgI/ml)能够满足冠状动脉CTA的诊断要求,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推荐使用.

  • 头颈部256层CTA低剂量扫描的临床研究

    作者:毕纯龙;万霞;赵恒宇

    目的 探讨头颈部256层CTA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将84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成人(体质指数(BMI) <22.9 kg/m2)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400 mAs组)、300 mAs组和200 mAs组,每组28例,均采用Phil-ips 256层CT扫描,3组管电压均为120kV,管电流分别为400 mAs、300 mAs和200 mAs,对照分析3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3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颈总动脉(CCA)与基底动脉(BA)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 mAs组的背景噪声(N)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和300 mAs组(P<0.05),信噪比(SNR)明显降低(P<0.05).3组的CT剂量指数(CTDIvd)和剂量长度乘积(DLP)随管电流降低而逐步降低(P<0.05).结论 头颈部256层CTA检查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时的图像质量好、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佳扫描参数.

  • 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谦;程晓青;周长圣;倪玲;罗松;黄伟

    目的 与常规三维血管造影(3 D-CTA)对比,探讨四维血管造影(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将8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或因眩晕入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采用4D-CTA扫描模式检查,对比剂30 ml;B组采用常规3D-CTA扫描模式检查,对比剂60ml.测量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进行客观图像质量评价.使用5分法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对比A组与B组间辐射剂量.对进行DSA检查的患者,以DSA为金标准计算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A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CT值高于B组(P<0.01).A组与B组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SNR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68、P=0.25).A组与B组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NR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89、P=0.59).A组与B组间主观图像质量评价无显著差异(P>0.05).A组辐射剂量较B组降低30%.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4.12%、90.00%、94.12%、90.00%、92.59%.结论 4D-CTA由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浓度扫描实现的动态脑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不低于常规3D-CTA.4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 特利加压素在肝癌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阚雪锋;熊斌;郑传胜;冯敢生;梁惠民;李林

    目的 探讨特利加压素在肝癌合并肝肾综合征(HRS)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搜集18例肝癌合并HRS且使用过特利加压素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其治疗前后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清钠、24小时尿量变化.结果 18例患者经以特利加压素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治疗后尿量、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清钠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肾功能逐渐改善,治疗有效率达100%.2例患者在肾功能恢复正常停用特利加压素后的第2及第3天出现无尿症状而死亡.结论 对肝癌合并HRS的患者,早期采用特利加压素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 双导丝技术在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中的应用

    作者:尹智伟;辛喜娣;张传玉

    目的 探讨双导丝技术在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采用双导丝技术进行经皮穿刺胆囊引流术的48例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资料,其中36例为结石性胆囊炎,12例为非结石性胆囊炎;34例行经皮经肝穿刺引流,14例行经腹腔胆囊穿刺引流;4例在DSA引导下行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44例在CT引导下行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引流管直径为8F,引流管拔出前给予闭管1周.结果 48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外引流管,操作成功率为100%.1例合并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死亡.1例术后第3天突发腹痛,CT显示小肠破裂,行小肠破裂修补术后治愈.1例术后第3天腹痛复发,行胆囊造影显示引流管破裂,更换引流管后好转,其余47例患者术后引流通畅,术后72 h腹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体温及白细胞降至正常.19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术后1~3个月行择期胆囊切除术,17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选择带管生存,12例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术后6~7周拔管.结论 双导丝技术在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中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优点,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TAC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研究

    作者:章万勇;查云飞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20例肝癌患者分为2组,即单纯TACE组(10例)和TACE联合PSE组(1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两个时间点采集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8及CD4/CD8.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外周血CD4、CD8及CD4/CD8水平无差异性(P>0.05).术后1个月TACE联合PSE组CD4(39.99±5.01)%、CD4/CD8(1.90±0.40),高于单纯TACE组CD4(30.32±5.05)%、CD4/CD8(1.08±0.21),P<0.01.而TACE联合PSE组CD8(21.73±4.68)%低于单纯TACE组(28.14±3.62)% (P <0.05).结论 TACE术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TACE联合PSE较单纯TACE能更好地改善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促进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平衡的恢复,也为肝癌综合介入治疗提供新思路.

  • DWI定量评价非压迫性神经根炎微创治疗价值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牛翔科;肖应权;曾利川;孙凤;杨汉丰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腰椎非压迫性神经根炎不同微创治疗术后变化定量评价的价值.方法 中国小型猪12只CT导向下非压迫性神经根炎造模成功14天后,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实验猪的L2-3、L3-4及L4-5双侧神经根旁注入相应物质进行治疗.每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7天及15天对实验猪进行MRI扫描,扫描完成后处死1只实验动物,取相应双侧神经根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析各组于术前、术后3天、7天、15天神经根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神经根CD8阳性T淋巴细胞计数评分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B、C、D组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15天神经根平均ADC值及神经根淋巴细胞计数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A、B、C、D组神经根ADC值与神经根淋巴细胞计数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治疗方法均能使神经根炎得到较好地改善,DWI技术能对腰椎非压迫性神经根炎微创治疗术后变化进行定量评价.

  • 食管裂孔疝胸部正位片诊断价值

    作者:胡勇;金德鑫;程洁

    目的 探讨X线胸部正位片对食管裂孔疝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总结11例经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的食管裂孔疝患者胸部正位片影像表现.结果 11例于左膈上心影重叠区见密度增高类圆形肿块影,外上缘清晰,上部有低密度区,部分有液平面,其中2例首诊误诊为左下肺部病变.11例均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不可恢复型食管裂孔疝.结论 胸部正位片能发现食管裂孔疝,辅助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对避免误、漏诊有重要价值.

  •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肿瘤样病变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初探

    作者:吴建萍;李卓琳;廖承德;丁莹莹

    目的 探讨乳腺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肿瘤样病变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肿瘤样病变的临床特征、病理及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4例均以临床发现乳腺肿块为主要症状.左乳3例,右乳1例.触诊表现为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欠佳、无压痛,3例肿块与皮肤粘连,3例病变位置较浅(位于腺体边缘),1例位于乳腺深部.X线表现为不规则结节3例,分叶状肿块1例;2例边缘有毛刺,1例边缘清楚,周围腺体受挤压,1例边缘模糊;3例邻近皮肤增厚,1例仅表现为皮下脂肪层密度增高;4例合并异常血管影.病理结果示:结节性筋膜炎1例;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其中1例伴感染;肌纤维母细胞瘤样增生伴炎细胞浸润1例.结论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肿瘤样病变较少见,影像缺乏特异性征象,但综合分析病变发生年龄、部位及多种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 扩散加权成像在正常胎儿脑发育中的应用

    作者:郑昌业;曹满瑞;刘炳光;朱志军;杜牧;张翔亚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正常胎儿脑发育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正常胎儿脑DWI表现,孕周19~39周,平均33.6周.在ADC图上分析总结正常胎儿脑表现特征,并测量脑干、双侧小脑半球、基底节区、丘脑、颞叶白质、额叶白质、枕叶白质、半卵圆中心及顶叶白质的ADC值,分析不同部位ADC值随孕周变化的规律.结果 在ADC图上,胎儿幕上脑实质表现为信号强度不同的分层状结构,随孕周增加分层减少.双侧大脑半球间对称部位ADC值无显著性差异.幕上深部白质平均ADC值高于小脑半球、脑干及深部灰质核团,顶叶ADC值高(1.62 ±0.17) mm/s,脑干ADC值低(1.08±0.13) mm/s.胎儿脑干、双侧小脑半球、基底节区、丘脑、颞叶白质、枕叶白质、半卵圆中心及顶叶白质ADC值与胎龄呈负相关,小脑半球相关系数高(r=0.78),枕叶相关系数低(r=0.38),额叶与胎龄无线性相关(P>0.05).小脑半球ADC值随胎龄增长下降快(b=0.03).结论 DWI可应用于正常胎儿脑发育的评估,为胎儿脑发育的产前诊断及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 乳腺腺病瘤MRI表现特征分析

    作者:王红莉;刘佩芳;邵真真;青春

    目的 分析乳腺腺病瘤MRI平扫、动态增强(DCE)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特征,提高对腺病瘤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搜集2008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期间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患者9个乳腺腺病瘤,依据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磁共振成像(BI-RADS-MRI)标准,回顾性分析病变MRI表现,包括形态学、平扫T1 WI及T2WI信号、DCE表现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DWI信号及ADC值.结果 9个腺病瘤中8个表现为肿块,1个表现为非肿块.8个肿块型腺病瘤中,6个呈圆形或卵圆形,所有病变均边界清楚,6个边缘不规则;于平扫T1 WI均呈等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CE-MRI扫描均于早期时相明显强化,早期强化率平均值为(173.2±52.8)%,4个腺病瘤内部呈不均匀强化;7个TIC呈流出型;于DWI上呈高或稍高信号,b值为500 s/mm2时,平均ADC值为(1.4±0.3)×10-3mm2/s,b值为1000 s/mm2时,平均ADC值为(1.2 ±0.3)×10-3mm2/s.1例非肿块型腺病瘤呈区域性分布,呈不均匀强化,TIC呈Ⅰ型.结论 腺病瘤DEC-MRI扫描TIC类型和DWI上ADC值表现与乳腺癌相似,但其形态上多呈良性病变特点,MRI检查有助于乳腺腺病瘤的诊断,但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

  • 小视野DWI在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董海波;俞伉;李亚迪;李晖;王高燕

    目的 探讨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rFOV DWI)序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乳腺癌分别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SS-EPI DWI)和rFOV DWI检查,比较两种序列的图像质量分级、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在其他技术参数相同的条件下,25例rFOV DWI图像质量平均评级为4.96,SS-EPI DWI为4.0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4.413,P<0.01).25例乳腺癌rFOV DWI平均ADC值1.084×10-3mm2/s,SS-EPI DWI平均ADC值1.211×10-3mm2/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856,P< 0.01).结论 rFOV DWI具有图像分辨率高、变形小的优势,可以在乳腺癌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 青年人乳腺癌的数字乳腺X线表现及病理特点

    作者:欧阳晨雨;秦广生;廖昕;秦耿耿;徐维敏;文婵娟;陈卫国

    目的 探讨青年人乳腺癌的数字乳腺X线与病理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105例青年乳腺癌患者和300例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数字X线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青年组与中老年组乳腺癌均以Ⅱ级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外上象限好发.青年组60.95%乳腺癌为肿块型,以<3 cm的肿块为主,36.19%呈非对称致密影,2.86%为单纯钙化;20.95%乳腺癌呈浸润性生长,21.90%可见毛刺,32.38%可见分叶,22.86%结构扭曲,毛刺发生率低于中老年组(x2 =8.331,P=0.004),两组间分叶发生率无明显差别(x2=2.255,P=0.133).青年组72.38%乳腺癌可见钙化,以细小多形性钙化、成簇分布为主.肿块型与非肿块型钙化形态及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7.513,P=0.002;x2=17.965,P=0.000).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有相关性(r=0.940,P=0.000;r =0.261,P=0.007),ER阳性率低于中老年组,Her-2阳性率高于中老年组.两组间Ⅱ级浸润性导管癌ER、PR阳性率均高于Ⅲ级浸润性导管癌.青年组Ki-67增殖指数3%~90%,≤5%4例,5% ~30% 27例,≥30% 74例,Ki-67增殖指数大于30%的病例数百分比高于中老年组.两组分子分型均以Luminal B型为主,青年组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乳腺癌发病率均高于中老年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中老年组.结论 青年人乳腺癌特点为肿块直径多<3 cm,钙化发生率高,组织学分级以Ⅱ级浸润性导管癌为主,病理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数字乳腺X线摄影检查仍是青年人乳腺癌较佳的检查方法.

  • 全数字化X线摄影、超声及MRI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ROC曲线分析

    作者:武中林;荣小翠;赵俊京;康一鹤;杨丽;艾宁;李智岗

    目的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全数字化X线摄影、超声及MRI对于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在本院行X线、超声及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57例(60个病灶)作为研究组,另选均行上述三种检查的良性病变23例(24个病灶)作为对照组.参考BI-RADS分类标准将术前X线、超声及MRI诊断分为五类:Ⅰ类:正常或肯定良性;Ⅱ类:可能良性;Ⅲ类:不能定性;Ⅳ类:可疑恶性;Ⅴ类:肯定恶性.由3名高年资相关专业医师采用盲法分别读片分类并与病理诊断对照,然后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 研究组60个病灶中,X线摄影诊断为Ⅰ类4个,Ⅱ类2个,Ⅲ类1个,Ⅳ类16个,Ⅴ类37个;超声诊断分类依次为:1,1,7,21,30;MRI依次为0,1,1,13,45.ROC曲线分析:X线检查ROC曲线下面积(Az)=0.878(P =0.000),超声Az=0.865(P=0.000),MRI检查Az =0.925(P =0.000).X线摄影的ROC曲线与另两条曲线相交,无法比较曲线下面积;MRI检查的Az高于超声检查(Z=2.06,P<0.05).结论 (1)MRI检查用于乳腺病变诊断价值较高;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诊断价值中等;MRI检查在乳腺病变诊断中无论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超声检查.(2)三种检查方法在乳腺病变诊断中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各有利弊,具有互补性,对于部分病变鉴别存在困难时,应仔细分析三种检查中的病变特点,结合临床病史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 莫迪司、马根维显在乳腺动态增强MR扫描中的应用价值研究-Meta分析

    作者:杨晓萍;于晓辉;刘光耀;岳丽娜;韩永良;张文娟;张茜;马强华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莫迪司和马根维显在乳腺MRI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旨在为对比剂选择提供更加确信的依据.方法 检索2013年1月前所有已经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主要来源于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全面检索关于莫迪司、马根维显在乳腺动态增强MR扫描中的相关英文和中文文献.纳入文献质量评价采用QUADAS,数据分析采用Meta-Disc 1.4软件.结果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17篇,涉及1934例患者.莫迪司和马根维显的总敏感性分别为0.924 (0.902,0.943)和0.838 (0.817,0.858).两种对比剂合并的特异度为0.974(0.969,0.979)和0.935 (0.927,0.942),用卡方检验比较P值;与此同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81和0.9215,用Z检验比较P值.结论 与马根维显相比,莫迪司具有更敏感的诊断性能以及更有效的对比效应.鉴于其许多固有的缺陷以及纳入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以进一步确认莫迪司的诊断价值.

  • 脾门区软组织肿块——请分析病变性质

    作者:王琦;冯德喜;王靖;张雪峰;李俊林;刘超;杨晓辉

    患者 女,50岁.体检B超发现脾肿物7个月.无发热和其他不适,体检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曾有剖腹产、乳腺纤维腺瘤、胆囊结石和子宫肌瘤切除术史.B超:脾上极见5.7 cm ×6.8 cm大小强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其内和周边血供丰富,脾静脉不扩张(图1、2).

    关键词:
  • 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的影像学特点(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徐露;成官迅;李学农;高茜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PTPR)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PTPR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结合文献重点讨论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2例PTPR均为WHOⅡ级,边界清晰,1例形态不规则,1例呈卵圆形.CT上以等密度为主,可见稍高密度及小囊变.MR上T1WI和T2WI均以等信号为主,内部多发囊变,T1 WI内部可见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均有显著梗阻性脑积水.镜下见特征性乳头状结构.结论 对于境界清楚,与后连合、中脑导水管关系密切,内部多发小囊变,钙化少见,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的松果体区肿瘤,应把PTPR列入鉴别诊断.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