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세계과학기술-중의약현대화
- 主管单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699/R
- 国内刊号: 王瑀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肿节风对小型猪放射性肺损伤后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肿节风对小型猪经右胸单次照射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雄性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照组和药照组,单照组和药照组行右胸单次15 Gy照射,对照组不予照射.药照组于照射前一周予肿节风配方颗粒溶液,对照组和单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分别从三组随机取5头小型猪采集右肺组织,行免疫印迹检测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vimentin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双染观察α-SMA和SP-A的共表达.结果:在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单照组中α-SMA和vimentin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P-A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却呈下降趋势,药照组中,上述4个观察指标的蛋白表达则介于二者之间,且4个不同时间点,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照组和药照组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均观察到了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出现α-SMA和SP-A共染,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结论:肿节风可能通过抑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发生EMT来减少胶原纤维的产生,进而减慢放射性肺纤维化的进展.
-
不同补肾方对卵巢摘除术后骨质疏松大鼠Wnt信号表达的影响
目的:比较3种补肾方对卵巢摘除骨质疏松大鼠Wnt通路β-Catenin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龟鹿二仙胶组、二仙汤组、补肾活血组、雌二醇组、仙灵骨葆组,每组10只.双侧卵巢摘除术复制骨质疏松模型,术后30天进行相应的给药实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rosslaps)、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含量;以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大鼠股骨的骨密度;用RT-PCR检测右侧股骨髓LRP5、Wnt2、β-Catenin 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RP5、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股骨骨密度、血液PINP浓度、β-Catenin mRNA、LRP5 mRNA、Wnt2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β-Crosslaps浓度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3组中药组骨密度、血液PINP浓度、LRP5 mRNA、β-Catenin mRNA、Wnt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血液β-Crosslaps浓度显著降低(P<0.01),补肾活血组骨密度及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其他两补肾方剂组.结论:补肾方通过Wnt信号通路促进去卵巢大鼠成骨细胞增殖而改善骨质疏松症,补肾活血组方效果更为明显.
-
宁肾颗粒对LPS诱导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宁肾颗粒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系膜细胞(MCs)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细胞流式技术、Western bolt法检测不同剂量宁肾颗粒中药血清对LPS诱导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凋亡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PDGF-BB)蛋白表达的作用.结果:含药血清能抑制LPS诱导大鼠MCs增殖、促进MCs凋亡,下调PDGF-BB蛋白的过度表达.结论:宁肾颗粒可抑制LPS诱导的MCs异常增殖、促进MCs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PDGF-BB蛋白的过度表达有关.
-
适用于冬虫夏草和新疆虫草鉴别的DNA条形码技术研究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青海冬虫夏草和新疆虫草进行鉴别,考查ITS序列和18S序列作为DNA条形码的可行性.方法:利用ITS序列和18S序列对冬虫夏草和新疆虫草的DNA提取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并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的共23条近缘虫草的ITS序列和18S序列进行比对;利用MEGA 6.0分析软件计算的K-2-P距离,构建虫草样品和参比序列的18S、ITS序列的NJ树.结果:通过遗传距离和NJ树分析可知,本研究所用20份青海冬虫夏草和新疆虫草样本确定为虫草类,与其近缘虫草各自聚为一支;ITS序列构建的NJ树能够从种属水平上将青海冬虫夏草和新疆虫草成功鉴别开来.结论:ITS序列较18S序列更适合作为冬虫夏草和新疆虫草的条形码进行鉴定研究.
-
康复新液与顺铂、伊立替康联用对大肠癌HCT116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和造血系统的影响
目的:考察康复新液与顺铂、伊立替康等用人结肠癌细胞HCT116荷瘤小鼠的联合用药效果.方法:SPF级C57BL/6小鼠110只,分别腹水接种HCT116制备种鼠模型,6-7天后,分离肿瘤组织制备HCT116荷瘤小鼠模型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复新液组、顺铂组、康复新液联合顺铂组、伊立替康组、康复新液联合伊立替康组共6组,按实验方案给药16天,期间每3天测定一次动物体质量,16天后荷瘤小鼠摘眼球取血,测定血常规,处死后剥离肿瘤组织,测定肿瘤体积,计算小鼠FBW/IBW比值,分取骨髓,测定骨髓DNA含量,观察造血祖细胞集落,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细胞CD34+抗原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瘤重均显著减轻(P<0.05),康复新液及联合用药组动物PLT、RBC、HG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顺铂组、伊立替康组小鼠血常规各项水平和骨髓DNA含量、造血祖细胞集落数量以及骨髓细胞CD34+抗原表达率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与顺铂组、伊立替康组相比,与康复新液联合使用可明显抑制化疗药物导致的体质量下降(P<0.05),升高实验动物血常规水平(P<0.05,P<0.01),提升小鼠骨髓DNA含量、造血祖细胞集落数量以及骨髓细胞CD34+抗原表达率(P<0.05,P<0.01).结论:康复新液具有明显抑制HCT116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作用,且与顺铂、伊立替康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后二者引起的骨髓抑制作用,康复新液联合一线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前景广阔.
-
通脉丸有效组分配伍浓缩液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通脉丸方中各味中药有效组分提取液的不同配伍,研究其内部的减毒机制,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灌胃给予大鼠8组通脉丸有效组分不同配伍浓缩液,采用UPLC检测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体内士的宁的血药浓度,应用SPSS软件拟合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士的宁在大鼠体内符合非房室模型,第1-8组毒代动力学参数AUC (0-t)分别为10.271 9±3.224 7、8.806 1±1.2458、13.496 6±4.582 5、11.031 5±2.873 2、9.929 1±1.499 7、5.042 0±2.171 2、15.136 2±6.353 3、5.7515±1.492 8μg·h·mL-1.通脉丸原方与其余配伍方在大鼠体内产生的毒性不同,AUC减少率大小顺序为第6组>第8组>第2组>第5组>第1组>第4组>第3组>第7组,“丹参、赤芍、琥珀、蜂蜜”减毒作用强.结论:UPLC分析方法适用于大鼠血浆士的宁的测定.
-
中医药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索
目的:本研究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例,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的方法.方法:检索2005-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在CHKD、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发表的论文,以年被引频次占前1%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作者团队和关键词互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修正topsis法量化排序等方法,筛选出中国中医科学院发表的重要科技创新内容.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发表的文章中,年被引频次占前1%的文献共278篇.通过作者团队和关键词互相关分析,得到重要科技创新内容及其研究团队为:血瘀症(陈可冀等)、一测多评(王智民等)、糖尿病(仝小林等)等多项;通过主成分分析和修正Topsis法量化排序等方法,对核心作者和核心创新内容的进一步筛选做了示例.结论:本研究的方法整体适用于机构内部创新成果的筛选和评价,可为建立中医药行业科技进步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
中药“毒”与“效”的科学内涵及物质基础探索
中药使用历经数千年,但对于中药之毒性一直存在误区,简单认为“中药有毒”、“中药无毒”的描述同样是片面的.本文分析了中药和化药关于“毒”的不同含义,认为传统记载有毒的中药可以分为“不良反应较多的中药”和“具有机体损害作用的中药”,前者主要指作用复杂且作用较强的中药,后者则为含有明确毒性成分或强药理效能成分的中药,由此形成科学的表述方法,为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中药物质有效成分基础研究应通过成分研究、组合成分研究、复方成分研究,对中药“毒”与“效”的科学内涵和物质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
-
中医临床研究二级质控——监查的实施现状评估
目的:本研究调查评估中医临床研究二级质控实施现状.方法:对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42个课题“二级质控”与课题总体执行质量进行检查、量化评估;对量化评分进行等级划分、图形展示;并对“二级质控”实施情况与量化评估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全部42个课题质控评估总得分的平均分177.05,执行情况“优秀”、“良好”的比重较大(76.19%),执行“中等”、“较差”的比重较少(23.81%).二级质控指标的平均分14.72,执行情况“优秀”和“较差”的比重较大(85.72%),“良好”或“中等”比重则较少(14.28%).现有量化评估标准下,二级质控量化得分与课题总体执行质量评分相关性不显著(r=0.083,P>0.05).结论:42个课题二级质控与课题总体执行质量良好;但检查频次、规范性、有效性及检查问题的及时修正仍需进一步改善.同时,二级质控的量化评估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平台设计及应用
为实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实施目标,设计开发了“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平台,管理平台融项目管理与数据管理于一体,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申请、项目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经费管理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数据采集包括从师医案、经验方、中药炮制、中药资源、策论、文献信息、学术思想、成才之路、研究成果等信息的采集及管理.采集的数据可与中医分析挖掘平台对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挖掘.通过近4年应用,该平台较好地完成了项目管理、数据管理及分析挖掘的任务目标,并对后期建立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决策支持服务平台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
阿尔茨海默病后期患者照料及伦理学问题探讨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多伴随进展性认知功能下降,为此对诊疗自主决策能力不乏影响,在研究层面陆续引发不少伦理学问题.当前此类伦理研究主要侧重在参与临床前期预防性试验、及以缓解症状为主的临床治疗研究过程所涉及的问题.然而,绝大多数AD患者的大部分时间却用在后期照料等医疗语境之外的活动,故有必要对AD后期患者生活相处期相关伦理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围绕上述核心问题在AD后期医疗照料伦理风险(如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喂养方式选择等)、非医疗背景照料伦理风险、及公民其他基本权利保障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就决策科学性与伦理合理性等层面进行分析,以期为AD后期个体照料及伦理实践提供参考.
-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口腔黏膜炎是化疗的常见并发症,病人通常表现为:口腔疼痛,红斑,开口困难,进食、饮水和说话困难.因此,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基于此,本文从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抗生素、其他常用含漱液、中医药治疗以及其他类型这5个方面对口腔黏膜炎的治疗现状进行系统性综述.
-
海虾致死试验筛选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海虾致死试验是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广泛应用于细胞毒、抗癌和杀病原虫等药理活性的筛选,也是毒性评估的重要工具之一.该方法利用简单的生物有机体——丰年虾(Brine Shrimp,Artemia sp.)的幼虫,体外给予不同浓度的待测样品,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海虾幼虫的存活数,计算出LD50值作为活性评价指标.该方法应用整体动物进行体外实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经济、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等优点.样品用量在20 mg以下,适用于天然提取物的活性筛选和活性追踪分离.
-
黄芪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目的:黄芪为豆科植物,它的生物活性成分种类很多,且都有不同的药理作用.黄芪内生真菌的报道很少,所以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植物次生代谢网络复杂,利用诱导子提高植物特定代谢途径的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对生物合成途径进行调控.诱导子分为生物诱导子和非生物诱导子,而关于诱导子的作用机理,只有一个初步的假说,没有作用机理的指导,筛选也较盲目.为了消除试验的背景噪音,无土栽培方式在植物内生真菌及根际微生物研究中,消除了土壤菌群的影响.随着新学科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发展,组学技术、新一代测序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喜树碱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喜树碱是从中药喜树中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作为世界上第三大植物抗癌药,喜树碱及其多种衍生物是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癌药物.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喜树碱后,科学家们对喜树碱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结构修饰、药效药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开发出拓扑替康、依立替康、贝洛替康等喜树碱类抗癌药.直到40多年后的今天,科学家们对于喜树碱类药物的研究依然活跃,对其生物合成、新剂型开发等方面的关注也成为研究的新方向.作为源于中药单体成分而开发成药的成功典范,喜树碱类化合物的研发历程对我们当前开发中药单体活性成分新药无疑是有益的借鉴.本文对喜树碱类药物的研发及其新进展进行综述,与同行一起回顾喜树碱的开发历程和相关研究,以期对源于中药的新药开发带来一些思考.
-
中药有效性评价与药效物质基础发现
中药有效性是中医药治疗优势的根本体现,而有效性的科学阐释是沟通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科学的渠道,中药有效性评价是发现药效物质基础的前提.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生物学语言,把中药的有效性科学地表达出来,让现代生命科学领域认识和接受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科学价值.证候和方剂是中医学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和临床疗效的有效性.由此,本课题组以证候生物标记物发现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建立阐释中药有效性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为中药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揭示临床常见中医证候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相关方剂的有效性,推动了证候的精准诊断及临床治疗经验的挖掘,为提升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科学价值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
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建议
目前,中国医药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国家在此时推行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对提升中国制药行业整体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本建议针对当前中国制药行业在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中面临的困惑,结合国外药品评价相关制度和经验,从药品分类及其申报原则、药品终点评价指标及其科学内涵、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评价相关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剖析,并归纳总结了药品质量一致性和优劣性的评价原则及注意事项.此外,作者还针对中国制药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一些具体工作建议.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法测定中药材(饮片)中非法添加6种水溶性红色素通用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快速筛查及确证中药材(饮片)中非法添加6种水溶性红色素(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品红、酸性红73)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的通用方法.方法:中药材(饮片)经溶剂提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以乙腈和5 mmol· L-1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筛查中药材(饮片)中非法添加的6种水溶性红色素,并进行确证.结果: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可在4 min内快速筛选并确证是否合有非法添加的6种水溶性红色素.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结果准确的特点,适用于中药材(饮片)中非法添加6种水溶性红色素的筛查和确证工作.
-
龙胆草中农药嘧霉胺残留动态的研究
目的:建立适合龙胆草中嘧霉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探讨龙胆中嘧霉胺残留和消解规律.方法:本研究首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龙胆中嘧霉胺pyrimethanil的残留动态,对同一批经施药8次的龙胆按不同的时间间隔进行分批采样,优化样品制备方法和色谱条件并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胆中嘧霉胺残留量的方法,龙胆中嘧霉胺含量随时间消减,消解方程C=1.4569-0.9105exp(59.2146t-2.7442),半衰期为6.65天.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胆中嘧霉胺残留量的可靠方法,建立的消解方程能准确描述龙胆中嘧霉胺消解规律.通过减少用药次数和交替用药,延长采收的安全间隔期,可以降低农药残留.
-
Box-Behnken设计优化美洲大蠊中游离氨基酸提取工艺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美洲大蠊中氨基酸的提取工艺参数.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氨基酸含量、干膏率为评价指标,对提取时间、料液比、醇提浓度、提取次数等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并进行工艺优化.结果:通过Box-Behnken效应面法及总评归一值(Optical Density,OD)系统评价,确定优提取工艺如下:取饮片适量,加入12倍量70%乙醇溶液,提取2次,每次120 min.利用该工艺条件得到的氨基酸含量及干膏率与理论预测值基本一致.结论:实验确立的响应面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能较好的预测美洲大蠊中氨基酸含量及干膏率等指标,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通塞脉片4种入血成分的含量测定
目的: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通塞脉片中绿原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甘草苷、哈巴俄苷4种入血成分的HPLC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控制通塞脉片的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Q-TOF分析大鼠口服通塞脉片后的血中移行成分;结合HPLC测定通塞脉片中主要入血成分的含量.结果:在大鼠含药血浆中,绿原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甘草苷均以原型入血,哈巴俄苷脱去葡萄糖以苷元入血,以绿原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甘草苷和哈巴俄4种成分为指标,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线性范围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9%、98.68%、98.88%、99.25%.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回收率和重复性良好,可为进一步控制通塞脉片质量提供参考.
-
葛根总黄酮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目的:优选葛根总黄酮磷脂复合物佳成型工艺.方法:以磷脂复合物的复合率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葛根总黄酮磷脂复合物处方.结果:优选出制备工艺的佳条件:葛根总黄酮和大豆卵磷脂质量比为1:4,反应溶剂为甲醇,葛根总黄酮的浓度为4 mg·mL-1,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2h.按得到的优化条件制备的磷脂复合物的复合率为102.98%;pH=3时,Papp=0.392;pH=6.8时,Papp=0.323;综合得分为95.11分.结论:优化所得葛根总黄酮磷脂复合物处方合理,复合率高,油水分配系数增高,脂溶性得到改善.
-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学术思想概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团队介绍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隶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心整合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三级实验室、黑龙江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高校中药材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中药材GAP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高校中药材标准化工程技术中心等实验技术平台,并依托于国家中药学和药学一级学科、国家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黑龙江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等人力资源进行建设,中心与美国Waters公司合作建立了“中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合作中心”,研究中心主任为王喜军教授.
关键词: -
当代病证结合研究思路和方法进展评析
该文回顾、分析了当代西医病与中医证结合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其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当代病证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辨证标准的研究,特定疾病的分型、分期、核心病机研究和证本质研究.其中,辨证标准的研究和疾病的分型、分期、核心病机研究多采用“以病统证”的研究思路,证本质的研究主要采用“以证统病”的研究思路.后提出未来病证结合的研究:应始终坚持面向临床,为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服务;亟需进一步挖掘中医原创思维;更应注重充分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
-
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研究疗效评价指标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分布特征.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其1982-2016年间病证结合治疗痰瘀互结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资料提取并建立数据库.经过资料规范统一化处理后,对痰瘀互结证疗效评价指标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分析.结果:①纳入108个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临床研究中,95.4%的Jadad评分≤3分,高质量文献只有5篇(≥4分).②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中,理化指标出现频率高(81.5%),其次是总体疗效(67.6%)、症状或证候计分(63.9%)、生存质量(13.9%).③2011-2016年的临床研究中总体疗效出现频率较2000-2010年增加,其它指标呈下降趋势.④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种类数多为2种或3种,分别占52.8%和28.7%.⑤高脂血症和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的全部临床研究都将理化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之一.症状或证候计分在冠心病、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临床研究中出现的频率较乳腺增生病和高脂血症高.结论:目前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临床研究质量较低,疗效评价指标主要以替代指标为主.亟需提高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意识,同时积极探索更符合临床实际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更高的观察终点指标的方法.
-
冠心病痰瘀互结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现状
目的:本文从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层面,在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胰岛素抵抗等7个方面,对冠心痛痰瘀互结证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研究发现,虽然学者们已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分子生物学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研究手段的多样化、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层面的差异,单独的某一项或几项指标不能完全阐释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本质.复杂网络正是针对复杂现象或复杂问题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学研究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所涉及多系统、多层面、多指标,通过复杂网络学的方法,开展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全面了解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基础生物学的新途径.
-
痰瘀互结形成的可能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探究
痰瘀互结逐渐成为冠心痛等临床多种慢性疾病的主要病机,揭示痰瘀互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中医药防治此类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以冠心病动脉粥样斑块为例,从局部微环境、脂质、炎症、渗透和机械调节等方面探究痰瘀互结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主要着眼于病理实体相关的分子及其受体,并对相关分子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初步认为,痰瘀互结之“结”的病理实体为复合斑块,它的形成可能是局部微环境形成的多分子网络失衡所致.
-
冠心病中医证分类及其关联理化指标的研究
从病证结合模式进行冠心痛的现代研究是主要模式之一.冠心病中医证的特点多认为包括虚、实两类,虚多责之气、阴、阳,实多有血瘀、痰浊、寒凝、气滞等,且分布随时代与地域不同发生变化.大量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痛中医证与冠脉造影、心电图、心功能、脂代谢、凝血功能、血流变、内皮功能等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虽具参考价值,但结论不尽一致,提示单一指标与证的相关性可能不强,还需考虑群组指标与证之间的联系.
-
川芎赤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GFAP、VEGF及Notch1表达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川芎赤芍对大鼠脑梗死再灌注后外周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内Notch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川芎赤芍低剂量组、川芎赤芍高剂量组、银杏叶片组.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外周血GFAP、VEGF含量,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缺血脑组织Notch1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川芎赤芍能够提高外周血GFAP、VEGF水平,上调脑组织Notch1 mRNA的表达.结论:川芎赤芍可升高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GFAP、VEGF的水平及缺血脑组织Notch1 mRNA的表达.
-
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主要临床表征诊断权重研究
目的: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主要临床表征诊断权重.方法:邀请全国各地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心脑血管病专家,现场填写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是判定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的临床表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冠心痛稳定期痰湿证临床表征的权重.结果:①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权重(wi值)为:舌象0.529>临床症状0.295>脉象0.176.②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舌象权重顺序为:苔腻0.497>苔白滑0.269>舌胖边有齿痕0.233;③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临床症状权重顺序为:胸闷胸痛0.222>肢体困重0.120>口粘0.112>体胖0.108>脘腹痞满0.091>面色晦浊0.082>大便粘滞0.076>嗜睡0.075>纳呆0.072>呕恶0.055);④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脉象权重顺序为:脉滑0.517>脉濡0.303>脉缓0.179.结论: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所有要素排序权重的结果中,苔腻、苔白滑、舌胖边有齿痕、脉滑、胸闷胸痛、脉濡、肢体困重、口粘占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临床表征总权重的80%,在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依据.
-
基于中风病证相关患者报告结局测量量表的编制及初步考评
目的:编制基于中风病证相关患者报告结局测量量表,对量表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和反应度进行考评,探讨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疗效评估的方法学.方法: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患者访谈、照料者访谈、既往病历查询、核心小组讨论、文献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量表等方法,形成量表条目池,对条目进行初步的筛选和优化,开展小范围认知测试,经小样本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在全国3个地区进行多中心量表测试,并对361份有效数据进行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分析.结果:初步形成具有3个维度、13个方面、71个条目的基于中风病证相关患者报告结局测量量表;量表接受率为95%,完成率为100%;量表总体和分半信度为别为0.828、0.905、0.912;量表总体克朗巴赫α系数(Cronbach's a)为0.945,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8;内容效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计算,各维度与量表总分、各方面与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6;结构效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因子分析,用方差大法正交旋转,提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18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896%;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3类人群量表总分以及所有维度得分组间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可尝试作为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工具.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5 07 08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