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医药杂志
World Chinese Medicine 세계중의약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影响因子: 1.2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0-596
- 国内刊号: 1673-7202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二甲消癥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观察
观察二甲消癥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抽取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及治疗组(28例),对照组26例在维持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金水宝胶囊,每次3粒,3次/d;治疗组28例在维持治疗的基础上,合二甲消癥汤治疗;治疗1个疗程(3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肺一氧化碳弥散量、6分钟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有所改善( P<0.05);但在肺总量、用力肺活量指标改善上2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甲消癥汤对气虚血瘀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能提高患者肺弥散功能,有效改善患者活动耐力。
-
间歇服药法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子宫附件炎72例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间歇服药法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子宫附件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慢性疾病提供新的方法,以便更好的安全用药,大限度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同时为患者提供更经济便捷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2例慢性子宫附件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2组均服用银藤合剂治疗,治疗组采用间歇服药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服药法,2组均按上述方法连续服药8周。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8.89%,对照组愈显率86.1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同对照组比较,胃肠道不良反应减少。结论:间歇服药法与传统服药法有同等的治疗效果,但对比之下,间歇服药法能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临床推广应用。
-
黄体酮联合寿胎丸加减治疗复发性流产
目的:观察黄体酮联合寿胎丸治疗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200例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100)和治疗组( n=100)。对照组为传统保胎治疗,肌注HCG、黄体酮,治疗组采用黄体酮合寿胎丸中药汤剂口服,治疗16周后进行疗效统计分析,对比2组妊娠成功率及封闭抗体转阳率。结果:治疗组妊娠成功76例,妊娠成功率为76%,对照组妊娠成功52例,成功率为52%,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封闭抗体转阳率方面,治疗组转阳69例,转阳率为69%,治疗组转阳58例,转阳率58%,2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O5)。结论:黄体酮联合寿胎丸治疗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疗效确切,能明显提高妊娠成功率、封闭抗体转阳率,无不良反应,治疗成本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
腹腔镜联合五子衍宗丸加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腹腔镜联合五子衍宗丸加桂枝茯苓丸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方法:把70例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分成单纯腹腔镜手术组35例,联合治疗组35例(手术后服用五子衍宗丸加桂枝茯苓胶囊3个月),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查精液常规,治疗前后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随访配偶怀孕情况。结果:手术后2组患者精子总数均增加,活动率有升高,正常形态精子率有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活力( a+b)及正常形态精子较单纯手术组有明显改善,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联合五子衍宗丸加桂枝茯苓胶囊可以明显改善精索静脉曲张。
-
加味三香汤治疗肠道气滞兼脾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三香汤治疗肠道气滞兼脾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肠道气滞兼脾虚型功能性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加味三香汤口服,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4000散剂口服,共治疗14 d,观察患者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所需时间、大便的性状,以及少腹胀痛、嗳气、胸胁胀闷疼痛、神疲懒言、体倦乏力的中医症状,记录SAS积分。结果:2组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治疗后大便性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及SAS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加味三香汤能够有效治疗肠道气滞兼脾虚型功能性便秘,并且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焦虑状态。
-
振腹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的影响
目的:研究振腹法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血糖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分泌的影响,初步探讨振腹法对T2DM的效应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饮食联合腹腔一次性快速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法制备T2DM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振腹组。振腹组进行振腹干预,检测大鼠治疗前后的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和GLP-1。结果:1)治疗后,振腹组与模型组比较空腹血糖(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水平显著性降低,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口服糖耐量能力显著性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模型组、振腹组与对照组比较葡萄糖灌胃后0~30 min GLP-1变化量(△差量)显著性降低,有统计学意义( P<0.05),0 min、30 min 3组GLP-1血清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振腹法有降低T2DM大鼠血糖和提高其口服糖耐量能力的作用。2)未能说明振腹法可通过GLP-1通路降低血糖,关于振腹法对T2DM的效应机制和GLP-1通路还需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
基于 Ras/Raf-1/ERK 信号转导通路调控 VEGF 的表达探讨活血解毒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影响
目的:观察活血解毒方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形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 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活血解毒方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药物干预12周后,应用视网膜消化铺片法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VEGF蛋白的表达,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视网膜VEGF、Ras、Raf-1与ERK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视网膜毛细血管面积密度及内皮细胞/周细胞比例与较正常组升高(P<0.001),VEGF蛋白及VEGF、Ras、ERKmRNA表达升高(P<0.05),Raf-1mRNA表达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解毒方组视网膜毛细血管面积密度和内皮细胞/周细胞比例降低( P<0.01和P<0.001),VEGF蛋白与VEGF、Ras、Raf-1、ERK mRNA表达下降( P<0.05)。结论:活血解毒方能明显抑制视网膜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的增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Ras/Raf-1/ERK信号转导通路,下调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抑制血管新生,从而改善DR。
-
中药复方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游离脂肪酸的代谢变化及中药复方的预防干预作用。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动物模型血浆和股骨头组织中的游离脂肪酸。结果:在3周和5周的时间点上,动物血浆和股骨头组织中的游离脂肪酸代谢出现紊乱。结论:游离脂肪酸代谢异常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重要病理基础;中药可以早期预防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基于系统生物学探讨中医气化学说在糖尿病的应用
目的: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探讨中医气化学说在糖尿病的应用。方法:系统论述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讨论系统生物学、气化学说与糖尿病的内在联系。结果: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内分泌代谢综合征,气化失常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之一,涉及消化、血液、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多脏器、多系统,系统生物学技术可全程监测物质能量代谢产物的变化,在糖尿病早期诊断、并发症的早期预警和预后判断及药效评价研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结论:系统生物学技术为探讨糖尿病气化失常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
肾气丸类方干预糖尿病前期与早期糖尿病血糖漂移的理论与应用分析
肝脾肾足三阴亏虚是糖尿病从危险因素到并发症的整体病机概括,肝脾肾同调理论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模型,该理论指导下以金匮肾气丸类方为代表的方剂在糖尿病前期干预中具有调整整体代谢、恢复血糖平衡的作用,联合小剂量促胰岛素分泌药物能有效适用于早期糖尿病血糖漂移控制不佳者,临证可结合中医气虚、阴虚为本,热、痰、瘀夹杂的病理特点具体方证辨治。
-
不同双黄膏剂体外扩散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3种双黄膏剂中黄芩苷在蛇蜕、小鼠腹皮的经皮扩散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使用智能透皮试验仪对双黄冰凝胶(A)、双黄冰乳膏(B)、双黄乳膏(C)3种膏剂进行体外经皮扩散实验,测定黄芩苷的累积透过量和经皮扩散速率。结果:小鼠腹皮的累积透过量及经皮扩散速率均明显高于蛇蜕( P<0.01)。对于蛇蜕,各时间点A的累积透过量及经皮扩散率高于B、C( P<0.01),而B与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小鼠腹皮,3种软膏累积透过量和经皮扩散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不同皮肤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同。对于可增加角质层水合作用的凝胶剂,蛇蜕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结果稳定。
-
国际中医药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随着境外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蓬勃兴起,对优质教材的需求与日俱增,编写世界各国中医药学校通用的中医药教材已势在必行。尽管近几年国际中医药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材建设规范化,教材术语翻译标准化,教材本土化等需进一步强化,为此,应从编写人员的国际化,编写理念的本土化,中医概念的主体性,教材建设层次化,教材推广品牌化等方面入手加强国际中医药教材建设。
-
关于 ISO、GB 中药分类编码技术及其规则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中药编码分类技术及其规则的研究,以阿拉伯数字表达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品种类别规格、炮制方法等特定编码技术分类及其含义,以凸显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试图以标准的形式固化下来,传承与发展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与此同时,探索中药编码技术的分类及规律,以求形成统一的顶层设计—中药编码规则,将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类别及不同品种、不同饮片规格、不同炮制类别等进行统一分类,一一纳入进行分类编码,形成“一名、一物、一码”,“名、物、码”相结合的计算机语言,即“字典库”。便于信息化推广中医服务、中药贸易,以及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
基于药物体系的生地黄的质量评价研究
目的:基于药物体系的发现,并运用药物体系质量评价模式全面表征生地黄质量并关联分析,评价生地黄质量。方法:采用HPLC法首次同时测定15批生地黄饮片中梓醇、毛蕊花糖苷2种环烯醚萜苷及酚类的主要有效指标性成分的含量,首次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显色法测定生地黄中总环烯醚萜含量,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显色法测定生地黄中酚类含量,并使用非关联系数、非关联度、关联度等相关概念表征各批号生地黄饮片与基准饮片质量关联性。结果:批号2、8、14、5、4关键有效指标性成分和总环烯醚萜、总酚含量总体高于基准批号13,批号14、5关键有效指标性成分和总环烯醚萜、总酚含量与基准批号13接近。其中批号14、4、15、6、8与基准批号13关联性高,综合评价得出批号14、5、4、8质量优良度居前,其次为批号2、15、6。结论:基于药物体系质量评价模式,通过将有效指标性成分含量、组成大类总含量与具有确切药效的基准饮片的关联度结合分析,可综合精准评价生地黄饮片质量优次,为生地黄饮片筛选、药物原料质量控制及应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为中药质量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及其应用借鉴。
-
论药材含水量对经方剂量折算的影响
文章通过对《伤寒论》方中药材炮制方法的分析,并参考唐以前的中医文献,发现仲景时代所用药材的含水量与现代干燥饮片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将经方剂量折算为饮片剂量时应充分考虑因炮制方法、药源等不同因素导致的含水量差异,如此才能更加真实地还原经方剂量。
-
我国参与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水平评价初探
2009年成立的ISO/TC249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发展打开了又一扇大门。为了解ISO/TC249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初步尝试从参与TC管理水平、注册专家水平、实质性参与标准制定水平和ISO成员国参与水平4个方面探索建立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参与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价。通过评价认为,我国参与ISO/TC249管理水平较好;在注册专家绝对数量上优势较大,但专家在WG的分布和专家结构有待优化;在实质性参与标准制定方面的优势相比TC管理和注册专家数量的优势基础还有待提高;在ISO成员国参与水平上还有提升空间。
-
阈下抑郁辨识的现状与展望
阈下抑郁是一种以抑郁心境为主的心理亚健康现象,同抑郁症不同的是,目前临床上尚无公认的专门针对阈下抑郁的辨识工具。在心理咨询与临床诊断中,常常需借助于用于评定抑郁症的抑郁评定量表来筛选阈下抑郁患者。但是实际运用中,评定存在不合理性与局限性。本文以阈下抑郁的定义、中医对阈下抑郁的认识及阈下抑郁的症状辨识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抑郁量表在评定阈下抑郁中的优劣势,为建立阈下抑郁的辨识与筛选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五态人格测验的应用情况研究
五态人格测验自1988年研制以来,已在国内多家单位使用,被10余本专著收录,被公开发表的期刊引用达40余次。主要被应用于不同年龄层、职业、性别人群的人格研究,灾后心理状态调查;与SCL-90、16 PF等多个量表的相关性研究;还被应用于临床身心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临床疗效和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价等。为我国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使用。
-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脑组织能量代谢、抗炎、抗自由基损伤、保护血脑屏障,促进神经发生、保护神经元等多种途径抗脑缺血损伤。文章就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药理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王庆国教授师法仲景拓展运用麻黄之经验撷英
王庆国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五批国家名老中医,临证40余年,学验俱丰,对张仲景学术有相当造诣。王教授认为麻黄不仅为发汗峻药,其效验核心在于发越阳气,配伍得法有宣、通、开之能。本文将王教授临床运用麻黄治疗多种病证的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
阎小萍治疗风湿病“治未病”学术思想浅识
阎小萍教授风湿病“治未病”学术思想体现在:1)早用补肾壮骨,减缓骨质受损;2)注重调和营卫,减少疾病反复;3)健运中土,祛除湿邪,断病缠绵;4)明辨体质,用药因病因人制宜;5)注重先后天之本,早用脾肾同调;6)用药配伍寒热并用,未病先防;7)谨察风湿病“动变制化”和“从化”规律,用药防变为先。
-
由《易经》切入《黄帝内经》探讨与中医理论思维之相关性
《易经》乃群经之首,号称大道之源,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医学系统,其理论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自然与《易经》思维相互交流,古今医家也多所探究,本文旨在探讨《易经》与中医之共同思维,尝试以《易经》的阴阳、本经卦爻辞、系辞等易传之文献开始,结合后代学者的阐述论着,切入《黄帝内经》中的中医理论与思维,归纳中医与《易经》思维之关系,得出其思维方式主要包括有取象思维、直觉思维、经验思维、系统思维及辩证思维。并期盼通过对《易经》与《黄帝内经》的研究,可完整了解中医理论的架构体系。
-
脾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理论探析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人体功能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与抗御外邪的能力,肠道菌群作为机体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同样也参与着机体的消化与防御功能。本文通过对脾与肠道菌群各自生理功能特点的分析,详细论述了脾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阐明肠道菌群在消化、吸收、排泄、免疫方面反映了脾功能的变化,以期为今后消化道系统疾病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
吴承玉教授对心系疾病的研究与应用
吴承玉教授幼承庭训、细读经典、乐研中医,深领医旨,提出了“以五脏为病位核心,按病性分类立证”的五脏系统辨证体系,初步构建心系证素模糊识别数学模型,建立了心舌脉数据库,经过专家论证及案例验证,为病证规范化研究及中医应用大数据提供了参考。
-
二陈汤在儿科之妙用--唐为勇教授方剂辨证演绎系列之二
介绍唐为勇方剂辨证二陈汤在儿科临床中的妙用,对于二陈汤的加减变化,探讨二陈汤及其衍生方在儿科中的多种运用,从而运用方剂辨证对临床进一步作指导。
-
一座弘扬我国皮肤科学辉煌历史的丰碑--大型史著《中国皮肤科学史》出版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院士作序,著名医学科学家陈洪铎、廖万清院士主审,著名医学史学家马振友、张建中、郑怀林主编,国内百余位知名专家教授参编的大型著作《中国皮肤科学史》,日前已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2015?比利时)第一轮会议通知
关键词: -
第四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国际学术大会第一轮会议通知
关键词: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2015?中国?随州)
关键词: -
关于联合举办第二届中华中医药文化大典的通知
关键词: -
“医道传承”系列公益项目启动--首期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研修班招生通知
关键词: -
熟三七粉对妇科术后恢复的疗效影响
目的:观察熟三七粉对妇科术后伤口愈合及贫血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病例入选标准选择86例进行过妇科手术的患者,并依照病情程度作为控制因素随机分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2组均施行手术,同时观察组术后加服熟三七粉,连服4周。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2组治疗后患者的刀口Ⅰ期愈合情况及治疗前后患者的外周血象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刀口Ⅰ期愈合率95.35%,对照组Ⅰ期愈合率65.12%,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象情况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 RBC)、血红蛋白( HGB)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2%,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熟三七粉对妇科术后患者的刀口Ⅰ期愈合情况及外周血象变化情况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贫血状况,值得在临床推广。
-
熟三七对 Lewis 肺癌的抑制及对联合用药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
目的:考察熟三七粉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及与紫杉醇、培美曲塞二钠联合用药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首先将接种Lewis肺癌的C57 BL/6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生、熟三七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3~14只。其中生、熟三七粉按低、中、高剂量(585 mg? kg-1,1170 mg? kg-1,2340 mg? kg-1)连续灌胃15 d,阳性组以60 mg? kg -1剂量于第1天腹腔注射CTX 1次,试验结束后计算抑瘤率,并统计给药前后体重、体重比值( FBW/IBW)、死亡情况;再将新接种Lewis肺癌的C57BL/6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即模型组(0.5% CMC-Na溶液)、熟三七组、生三七组、紫杉醇组、熟三七联合紫杉醇组、生三七联合紫杉醇组、ALIMTA组、熟三七联合ALIMTA组、生三七联合ALIMTA组。生、熟三七以1170 mg? kg-1连续灌胃给药15 d,紫杉醇(10 mg? kg-1)、ALIMTA(120.3 mg? kg-1)自给药第1天起每3 d腹腔注射1次,共3次。试验结束后计算抑瘤率,测定外周血象,并考察给药前后体重、体重比值( FBW/IBW)、死亡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熟三七(1170 mg? kg-1)具有极显著抑瘤率41%(P<0.01)、生三七(2340 mg? kg-1)具有显著抑瘤率(P<0.05),但无临床意义,且表现出一定不良反应;生、熟三七与紫杉醇、ALIMTA连用均能提高抑瘤率,且熟三七表现出降低紫杉醇毒副作用的趋势,而生三七却表现出一定不良反应。结论:熟三七能显著抑制Lewis肺癌生长,与化药联合使用可表现出较好协同作业用,并可拮抗紫杉醇毒副作用;生三七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不具有临床意义,虽在联合用药中表现出较好的协同作用,但不良反应明显。
-
熟三七粉对癌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熟三七粉治疗癌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将68例癌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化疗方案、刺激造血药物以及其他支持治疗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熟三七粉,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数、KPS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4周后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KPS评分,治疗组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47%,2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熟三七粉能显著提高癌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水平,并改善临床症状,提高KPS评分,提高治疗效率,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熟三七粉对促进股骨骨折愈合及术后贫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熟三七粉对促进股骨骨折愈合并伴术后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股骨骨折并伴术后失血性贫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45例/组)。对照组按照伤科三期辨证用药治疗,同时服用琥珀酸亚铁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熟三七粉;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股骨骨折愈合情况及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比积( HCT )、血小板计数( BPC )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88.89%,对照组的治愈率71.11%,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治疗4周后术后贫血患者的Hb、HCT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治疗后的第8周治疗组的BPC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熟三七粉对股骨骨折的愈合具有促进作用,并能改善其术后贫血,纠正贫血指标、改善气血亏虚症状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三七改善肿瘤微环境探讨
中医认为肿瘤属于“癥瘕、积聚”的范畴,与血脉瘀滞、瘀血内结关系密切。中医对肿瘤微环境的认识即为中医的病机,其主要病机表现为局部的瘀、毒、虚。本文从三七的“生消熟补”,探讨三七改善肿瘤微环境来抗肿瘤复发和转移。
-
熟三七粉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熟三七粉治疗患者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病例入选标准选择74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2组均使用常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熟三七粉治疗,对照组加服复方阿胶浆进行治疗。疗程为2个化疗周期。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每个化疗周期结束时测定2组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43.24%,对照组为27.0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67%,对照组为59.4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周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白细胞数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期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数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增加,并具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白细胞数下降明显,观察组患者白细胞数亦有显著增加,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熟三七粉对患者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蒸制三七粉中多个皂苷类成分的测定
目的:探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蒸制三七粉中皂苷类成分的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同时分析16个三七皂苷对照品Rg1、Re、Rb1、Rc、Rb3、Rd、Rg3、Rh1、Rg6、F4、Rh4、Rk3、Rk1、Rg5等的方法,并对蒸制三七粉样品进行成分测定。结果:通过对蒸制三七粉样品HPLC图与混合样品的HPLC图各峰保留时间进行对比,发现样品中含有未炮制三七不含的Rg3、Rh1、Rg6、F4、Rh4、Rk3、Rk1、Rg5皂苷类成分。结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蒸制三七粉成分进行分析确证其中含有提升免疫的成分,符合三七“生消熟补”的理论,对下一步该饮片指纹图谱研究奠定了基础。
-
基于“生消熟补”理论的三七补血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目的:对比生、熟三七粉对环磷酰胺所致血虚小鼠的治疗作用,并研究其机理。方法:108只KM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生、熟三七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其中生、熟三七粉按低、中、高剂量(585 mg? kg-1,1170 mg? kg-1,2340 mg? kg-1)、阳性组以8 mL? kg-1剂量灌胃复方阿胶浆,连续12 d,自给药起前3 d以70 mg? kg-1剂量连续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生理盐水溶液制作血虚模型,试验结束后以外周WBC、RBC、Hb、PLT及脏器指数(脾脏、胸腺)为指标对生、熟三七补血作用进行比较;并以流式细胞技术测定骨髓DNA含量及骨髓细胞CD34+的表达,结合CFU-GM、BFU-E、CFU-E、CFU-Meg的培养研究熟三七的补血机制。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WBC、RBC、HB及PLT、脏器指数均有极显著下降( P<0.01),骨髓DNA含量及CD34+均显著下降( P<0.01);与模型组相比,熟三七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著升高外周WBC、RBC、Hb、PLT( P<0.05),并均能显著提高脏器指数(胸腺、脾脏)( P<0.05),同等剂量生三七则无明显效果;与模型组相比,熟三七组骨髓DNA及细胞CD34+表达率均有显著升高(P<0.05),CFU-GM、BFU-E、CFU-E、CFU-Meg集落数均有显著增加( P<0.05)。结论:熟三七可通过促进骨髓细胞增殖而达到补血的功效。
-
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基于患者评价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评价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采用了基于患者的结局评价从患者的角度考察其关心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来自5个分中心的160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2∶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具有健脾疏肝作用的中药健脾理气方以及安慰剂治疗。中药及安慰剂均为配方颗粒,由70℃温水冲服,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50 mL。2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随访。主要评价指标为基于患者评价的消化道症状积分,包括消化道总体症状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分别在第0,1,2,3,4和8周观察记录。次要评价治疗为钡条胃排空试验,在第0和4周完成。结果:与安慰剂比较,治疗4周后及随访试验组患者消化道总体症状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1或P<0.05)钡条胃排空试验中药组对胃肠动力改善亦优于对照组( P<0.05)。临床试验期间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健脾疏肝法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
调肝理脾理论运用胃食管反流病的现状与思考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肝脾密切相关,调肝理脾理论在指导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调肝理脾理论的理论渊源,在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运用进行论述,指出存在的问题,促进调肝理脾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以提高疗效。
-
从调肝理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过食肥甘和情志不遂为基本病因,其病位在肝脾,以肝郁脾虚为本,痰/浊、湿、瘀为标,治疗以调肝理脾为治疗大法。文章以20多位名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为基础,简述了各位名医从调肝理脾论治本病的临床策略和用药规律。
-
调肝理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调肝理脾中药组和匹维溴铵西药组,分别给予调肝理脾方及匹维溴铵治疗。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症状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随访时,2组总症状积分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2组病例IBS症状积分减少值,调肝理脾组优于匹维溴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调肝理脾组总有效率为92.2%,匹维溴铵组为69.6%,调肝理脾组优于匹维溴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改善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等主要症状方面调肝理脾组要优于匹维溴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调肝理脾方随证加减治疗IBS-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调肝理脾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胃肠疾病是消化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因其发病率高、需反复就诊、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涉及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敏感性改变、脑-肠轴、免疫和心理社会因素等。西医多为对症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确切。中医以其独特的辨证理论体系,能够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做出详细阐述,认为其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因此,临床上运用调肝理脾的法则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
-
痛泻要方对D-IBS大鼠结肠运动指数与收缩频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D-IBS)实验大鼠结肠运动指数(每分钟收缩强度曲线下面积,MI)和收缩频率(每分钟收缩次数,CF)的影响。方法:将SPF级新生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痛泻要方组。除正常组以外,其他2组均采用母婴分离加束缚应激的方法进行造模。第60天造模成功后,于第61天开始,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中药组给予4.92 g/100 g痛泻要方煎剂。3组均采用灌胃的方法给药,给药体积均为2 mL/(100 g?d),连续14 d。造模及给药过程中观察大鼠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及粪便含水量。采用离体张力测定灌流系统,测量3组大鼠离体结肠纵型平滑肌肌条(CLSMs)运动指数(MI,mg/min)和收缩频率(CF,times/min)的变化。结果:给药前,中药组和模型组粪便Bristol评分、含水量均高于正常组( P<0.05);给药后,中药组粪便Bristol评分及含水量均低于模型组( P<0.01)。给药前,中药组和模型组的运动指数(MI)、收缩频率(CF)结果近似,且均高于正常组(P<0.01);给药后,中药组的MI、CF均呈下降趋势,且低于模型组( P<0.01),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痛泻要方可有效改善D-IBS大鼠的腹泻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结肠平滑肌的运动指数及收缩频率实现的。
-
论调肝理脾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肝脾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之一,调肝理脾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治法。文章从肝脾失调角度论述了调肝理脾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思路。
-
调肝理脾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难治性胃病,发病率高,病情缠绵反复,且具有一定癌变倾向。迄今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和特色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调肝理脾法是中医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协调肝脾功能,运用调肝、理脾方法及相互配伍作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