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N-乙酰-L-半胱氨酸对氰化钠急性染毒大鼠的解毒作用

    作者:吴波拉;陈醒言;虞希冲;林丹;朱桐君

    氰化物毒作用是其解离出的氰基(CN-)对线粒体呼吸链的终末酶--细胞色素氧化酶aa3的抑制,使细胞生物氧化过程受阻,中枢神经系统是其主要的靶器官.Shou等[1]发现氰化物可引起脑皮层细胞活力氧增多,其细胞毒作用可被抗氧化剂能完全阻断之.抗氧化剂巯基化合物对NaCN中毒的解毒作用已初步证实[2].本实验择其中毒性小,作用显著的N-乙酰半胱氨酸(NAC)作进一步的研究,以期探讨NAC对NaCN的解毒机制.

  • 对二起含氰化物狗肉案的评析

    作者:吴宗球;林莹

    1案情简介1.1 2003年1月初金华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员从网上获得信息,江苏省及浙江省湖州一带,发现有人使用剧毒物质氰化钠(或氰化钾)掺入骨头内作饵毒杀活狗现象.1月13日我局下属的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了查处有毒狗肉9人专案组,并请公安部门一同介入调查.同日对库存在金华市某食品有限公司冷藏分公司内分属4经营户的31吨冷冻狗肉进行了采样,并送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氰化物检验,其中有2经营户的狗肉样品呈阳性.1月16日对上述4经营户继续扩大采样,分别按比例采集9、3、2、2份狗肉样品.

  • 缺氧复合氰化钠中毒对家兔动脉血气成分的影响

    作者:但国蓉;赵远鹏;蔡颖;赛燕;董兆君

    目的 探讨缺氧复合氰化钠(NaCN)中毒对家兔动脉血气成分的影响.方法 以人工低压氧舱模拟4 000m高原缺氧环境.20只家兔随机均分为4组:高原高剂量组(2mg/kg),高原低剂量组(1.5mg/kg),平原高剂量组(2mg/kg),平原低剂量组(1.5mg/kg).高原组动物在低压氧舱内预处理72h后进行实验.以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动物后进行股动脉插管,腹腔注射NaCN毒剂(2mg/kg或1.5mg/kg).分别于NaCN中毒前10min(-10min),中毒后5、10、15、20、30、60、120和180min采血测定动脉血气变化.结果 高原缺氧72h后动物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与平原组中毒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H值和碳酸氢根(HCO3-)浓度与平原组中毒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NaCN中毒后动脉血pH值先升高后降低,PaO2显著升高,PaCO2和HCO3-浓度显著降低.结论 NaCN中毒后酸碱平衡紊乱,早期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后期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

  • 低氧复合氰化钠中毒对大鼠肺的损伤效应

    作者:赵吉清;田原;蔡颖;唐禾;刘辉;王涛;尹仕伟;董兆君

    目的 探讨低氧复合氰化钠(NaCN)毒对大鼠的肺损伤效应.方法 以低压氧舱模拟4000m低氧环境.72只大鼠随机分为海拔308m中毒组和海拔4000m中毒组.皮下注射3.6mg/kg NaCN,分别于0、0.5、1、2、4、6h取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伊文思蓝(EB)含量,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及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结果 NaCN中毒后BMLF中LDH、ACP及AKP活性明显增高,0.5h高.低氧(海拔4000m)复合NaCN中毒大鼠BALF中LDH、ACP及AKP活性明显高于同一时相点单纯(海拔308m)NaCN中毒大鼠.低氧复合NaCN中毒能引起肺组织和BALF中的GSH含量、SOD和GSH-PX活力下降,并引起MDA含量增加,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远大于单纯NaCN中毒的效应.结论 在低氧条件下NaCN的细胞毒性作用增强,肺损伤程度加重,严重影响大鼠肺的氧化应激水平和肺血管通透性.

    关键词: 氰化钠 缺氧 肺损伤
  • 缺氧复合氰化钠中毒对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作者:赛燕;田原;李云鹏;叶峰;王涛;刘辉;董兆君

    目的 观察缺氧复合氰化钠(NaCN)中毒对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1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平原组和高原组,每组64只.平原组大鼠在常规实验室内处理,高原组于模拟海拔4000m的高原低压舱内连续缺氧暴露3d,每天23.5h.高原组和平原组大鼠分别在模拟高原条件和平原条件下经腹腔注射NaCN 3.6mg/kg,于中毒0、0.5、2、6h麻醉取脑,冰上分离海马和纹状体组织,离心提取组织内蛋白质.HPLC法测定大鼠脑纹状体和海马组织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 平原组大鼠NaCN中毒0.5、2、6h脑纹状体和海马组织的DA、NE和5-HT含量与中毒Oh比较变化不明显.高原组大鼠脑纹状体DA、NE、5-HT含量和海马组织NE、5-HT含量在NaCN中毒2h或6h与Oh比较均显著下降.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纹状体DA、NE、5-HT和海马组织NE、5-HT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 高原缺氧后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明显降低,而氰化物中毒可进一步加剧这一改变.

  • 缺氧复合氰化钠中毒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唐禾;蔡颖;王涛;刘辉;田原;董兆君

    目的 研究缺氧复合NaCN中毒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均分为平原实验组和高原实验组.平原实验组大鼠在常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高原实验组大鼠置4000m低压舱中预处理3d后开始实验.两组各取6只大鼠麻醉后进行气管和左侧颈总动脉插管,术后静待30min后,背部皮下注射NaCN 3.6mg/kg,记录中毒前:10min(-10min)、中毒即刻及中毒后10、20、30、40、50、60、90min各时相点左心室收缩压峰值(m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大速率(+dp/dtmax)和心率(HR);余下两组各36只大鼠皮下注射3.6mg/kg NaCN,于中毒即刻及中毒后0.5、1、2、4、6h取动脉血测定心肌酶谱(AST、LDH、CK、CK-MB).结果 与平原实验组比较,高原实验组大鼠NaCN中毒后mLVSP、+dp/dtmax、HR、心肌酶谱的变化更为明显且更难以恢复正常.心肌酶谱中以LDH变化为显著,这与缺氧环境下无氧呼吸相应增强一致.结论 高原缺氧后NaCN中毒对大鼠心脏功能影响较平原更为严重,需要进一步探索相应的防治措施.

  • 高原缺氧对氰离子代谢的影响及其中毒机制研究

    作者:李云鹏;赵远鹏;赛燕;田原;刘辉;唐禾;汤婧;董兆君

    目的 研究高原缺氧对氰离子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中毒机制.方法 家兔12只,雄性SD大鼠72只,分别随机均分为平原和高原氰化钠中毒组.家兔背部皮下注射2mg/kg氰化钠,分别于中毒后0、5、7、10、20、30、60、120min取股静脉血检测血氰、血红蛋白及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大鼠背部皮下注射3.6mg/kg氰化钠,分别于中毒后0、0.5、1、2、4、6h取心脏血及肝脏组织,测定血氰含量及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家兔氰化钠中毒代谢动力学呈一室模型.大鼠平原及高原氰化钠中毒后血液中氰离子浓度均在30min达到高值,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肝脏病理学检查表明高原缺氧复合氰化钠中毒导致的肝脏损伤重于平原氰化钠中毒.结论 高原缺氧可明显影响氰化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加重其对细胞色素氧化酶活力的抑制,引起更为严重的病理损伤.

  • 缺氧复合氰化钠中毒对大鼠BALF和肺组织磷脂含量的影响

    作者:蔡颖;唐禾;刘辉;王涛;汤婧;董兆君

    目的 研究缺氧合并氰化钠(NaCN)中毒对大鼠肺支气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中磷脂含量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平原实验组和高原实验组.高原实验组动物置于低压舱(4000m,61kPa,舱内温度20土3℃)内,平原实验组置于普通试验室(海拔308m,大气压97.7kPa,室温20+3℃)内3d后进行实验.每组设0、0.5、1、2、4、6h等6个观测点,Oh时点大鼠不注射NaCN,其余大鼠腹腔注射NaCN(3.6mg/kg),于注射后0,0.5、1、2、4h和6h时点放血处死动物,取全肺,分别检测肺/体比值,肺干/湿重比,制取BALF及肺组织匀浆,定磷法测总磷脂(TPL)含量.结果 高原实验组部分大鼠鼻腔有少量泡沫状血性分泌物流出,注射后1h内3只动物中毒死亡.平原实验组大鼠NaCN中毒后,肺/体比值、肺干/湿重比、BALF中TPL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肺组织中TPL含量明显降低(P<0.05).高原实验组大鼠NaCN中毒后,肺/体比值、肺干/湿重比、BALF中TPL含量增加更显著(P<0.05),肺组织中TPL含量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缺氧和氰化物中毒可能对肺组织存在联合损伤效应.

  • 湿热环境暴露对氰化钠毒性和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赵远鹏;王健;蔡颖;邹仲敏;董兆君

    目的 探讨湿热环境下氰化物毒性作用变化规律及其对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小动物湿热环境试验箱模拟高温高湿环境,测定不同温、湿度[温度(Ta)(20±0.5)℃、相对湿度(50±5)%,温度36℃及38℃、相对湿度(RH)(60±3)%]条件下氰化钠经腹腔注射KM小鼠的LD50.另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常温中毒、湿热对照、湿热中毒及药物预防组,各组受试动物分别按以下因素单一或联合处理:(1)湿热应激:模拟箱内[温度(38±0.5)℃,相对湿度(60±3)%]60 min;(2)氰中毒:动物腹腔注射氰化钠3.6 mg/kg;(3)药物预防:给予谷胱甘肽、维生素C灌胃5 d.各组受试动物于热应激后60 min和(或)中毒30 min后测定脑、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 与20℃,RH 50%时KM小鼠氰化钠中毒LD50(4.77 mg/kg)相比,(36±0.5)℃或(38±0.5)℃,RH 60%湿热环境中毒动物的LD50分别下降至4.66 mg/kg(P>0.05)及4.17 mg/kg(P<0.05).20℃ RH 50%条件下NaCN中毒后肝、脑组织SOD活力下降(P<0.01),MDA含量增加(P<0.01),而38℃RH 60%环境下NaCN中毒所致氧化应激改变更明显(P<0.01).药物预防可缓解相同条件下上述指标的改变(P<0.01).结论 暴露于湿热环境下,小鼠氰化纳中毒的LD50可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湿热环境和(或)氰化钠中毒两因素均可导致氧化应激指标的明显改变,二者同时作用可能具有联合效应.服用抗氧化药物可提高组织抗氧化应激能力.

  • MCI-186对PC12细胞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玉林;杨政

    目的:研究MCI-186对PC12细胞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氰化钠(NaCN)合并培养基质缺糖以及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合并培养基质缺糖造成PC12细胞缺血性损伤模型,观察活体细胞的形态,并采用MTT比色法测定PC12细胞存活率.结果:10-5mol·L-1MCI-186可改善缺血引起的PC12细胞形态学变化,提高细胞存活率,对2种模型造成的缺血性损伤的抑制率分别为29 5%及14.3%.结论:MCI-186对NaCN及Na2S2O4造成的PC12细胞缺血性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转发国家药监局关于追查误售氰化钠去向的紧急通知

    作者:

  • 一起氰化钠污染河水事件的调查处理

    作者:梁纬智

    1997年3月18日某个体司机驾驶一辆载重量为5 t的东风牌大货车,满载10 t氰化钠从广州黄浦运往云南昆明,凌晨4时许途经该市,不慎冲下莲花码头,车辆侧翻下河,致使866.5 kg(20多桶)氰化钠溶入河水中.

  • 急性氰化物中毒七例

    作者:李章平;陈寿权;卢中秋;黄唯佳;李惠萍;程俊彦

    电镀行业中常用的电镀液分为金属电镀液和塑料电镀液两种,金属电镀液中含有0.02%~0.10%的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铜和0.06%~0.80%的硫酸、盐酸、硝酸等.我院1997年1月~2002年6月收治了7例因接触金属电镀液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患者,现将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 急性河豚毒素中毒抢救预案的临床初探

    作者:梁伟波;李玉明;陈嘉斌;覃小兰

    急性河豚毒素(TTX)中毒是指进食河豚鱼后发生中毒的一种急症.TTX是一种氨基全氢喹唑啉型化合物,是目前所发现的毒性大的神经毒素之一,其毒性比氰化钠还要高1 250多倍,摄入0.5 mg即可致死[1].TTX主要存在于河豚鱼的卵巢、卵、脾脏、肝脏、肾脏、血液、眼睛、腮、皮肤等,其性质稳定,日晒20 d或盐腌30 d均不能被破坏,一般烹煮也不易被破坏,只有在高温加热30 min以上或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被分解[1].

  • 异丙酚抗心肌细胞缺氧损伤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保江;赵建力;韩冲芳

    异丙酚作为一种新型的静脉全麻药,因其起效快、苏醒迅速、平稳、副作用少等特点,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手术麻醉及镇静治疗.本课题选用氰化钠造成培养心肌细胞缺氧(细胞内缺氧)模型,排除了血液动力学及白细胞在缺氧损伤中影响,以研究异丙酚对细胞缺氧损伤的直接作用.

  • 七氟醚对培养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丽丽;赵建力;刘保江

    七氟醚学作为新型的吸入麻醉药,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及冠心患者有着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本课题选用氰化钠造成培养心肌细胞缺氧(细胞内缺氧)模璎,排除了血流动力学及其因素在缺氧损伤的影响,研究七氟醚对细胞缺氧损伤的直接作用,从而提示七氟醚对机体的非麻醉作用即抗损伤作用,并对临床七氟醚应用于心脏病患者行心脏手术或非心脏手木的麻醉提供心肌保护方面的理论依据.

  • 缺氧复合氰化纳中毒对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影响

    作者:赛燕;叶枫;李云鹏;董兆君

    目的 探讨缺氧和氰化物中毒2种因素对大鼠脑线粒体能量储备和线粒体复合体抑制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分为平原组、高原急性缺氧组和阶梯适应组.各组大鼠进行相应的处理后,腹腔注射氰化钠3.6mg/kg,于中毒0,0.5和2h时相点麻醉,断头取脑,提取脑组织线粒体蛋白.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大鼠脑线粒体腺苷三磷酸(ATP)、腺苷二磷酸(ADP)和腺苷一磷酸(AMP)含量.常规比色法测定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和Ⅳ的活性.结果 平原组、高原缺氧组和阶梯适应组氰化钠中毒脑内线粒体ATP的含量降低,ADP和AMP的含量增加(P<0.05或P<0.01);线粒体复合体Ⅰ和Ⅳ的活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原缺氧组与相应的平原组比较脑内线粒体ATP的含量降低(P<0.05),ADP和AMP的含世增加(P<0.05).结论 氰化钠中毒可加重急性高原缺氧导致的脑组织线粒体内腺苷酸能量代谢储备障碍和线粒体复合体Ⅰ和Ⅳ活性抑制.

  • N-乙酰-L-半胱氨酸对氰化钠致大鼠线粒体损伤的酶系保护作用

    作者:吴波拉;陈醒言;胡国新;温俊;朱桐君

    [目的]研究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氰化钠(sodium cyanide,NaCN)所致大鼠大脑皮质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①取SD大鼠66只,按每组6只随机分成11组:第1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腹腔注射NS 10 ml/kg;第2~6组,系按染毒后5个不同时相节点先后处死的NaCN染毒组,均于左侧腹腔注射NS 10 ml/kg,20 min后于右侧腹腔注射NaCN 3.2 mg/kg(亚致死剂量)染毒;第7~11组,系5个也按与上述相同时相节点先后处死的NAC保护组,相同染毒,只是在染毒前20 min先于左侧腹腔注射NAC 250 mg/kg.分别于染毒后5、15、30、60、90 min 5个不同时相节点处死各组,并分离大脑皮质,用比色法测定皮质线粒体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黄嘌呤氧化酶(XOD)、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K+-ATPase)、钙镁腺苷三磷酸酶(Ca2+-Mg2+-ATPase)5种酶活性.②再另制备16只大鼠的离体大脑皮质线粒体,分别悬浸于PBS缓冲液(PBS对照组)、0.1 mmol/LNAC(NAC对照组)、0.1 mmol/L NaCN(NaCN甲组)、1 mmol/L NaCN(NaCN乙组)、0.1 mmol/LNAC+0.1 mmol/L NaCN(NAC甲组)、0.1 mmol/L NAC+1 mmol/L NaCN(NAC乙组)6种液体15 min并离心后,按Veitch和Dunkley等方法分别测定其线粒体复合酶Ⅰ~Ⅳ的活性.[结果]①与NaCN染毒组比较,NAC保护组大鼠大脑皮质线粒体内GSH-Px,SOD,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明显增高,XOD活性显著下降(P<0.01).②NAC组无明显逆转NaCN对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Ⅳ活性的抑制,但可部分逆转呼吸链复合酶Ⅰ活性的剧增(P<0.01)和复合酶Ⅱ活性的下降(P<0.05).[结论]NAC可通过其抗氧化作用,促进氧化抗氧化平衡,保护线粒体功能,从而对抗氰化物中毒所致大脑皮质线粒体损伤,发挥其对氰化物中毒的保护作用.

  • 有机合成文摘

    作者:

    S32-20 芳基烷基酮用碱裂解为芳香酸 Zˇabjek A等[Tetrahedron Lett,1999,40∶6077] 芳基甲酮在65~68°C以过量的KOH粉末和DMF处理15 h,可得到相应的芳基酸。10例收率36%~84%。芳基乙酮经类似处理后转化为其苄基酯。2例收率63%~67%。[张贞发摘]S32-21 微波作用下制备酰胺 Varma RS等[Tetrahedron Lett,1999,40∶6177] 芳酯和芳胺与叔丁醇钾等摩尔混合,于微波炉中固相反应1~7 min,得到相应的酰胺。6例伯胺收率75%~91%,1例仲胺收率55%。[马翔摘]S32-22 芳族化合物的碘化 Yang SG等[Tetrahedron Lett,1999,40∶6051] 带给电子取代基的芳烃于乙腈中加碘和四丁基铵过氧二硫酸盐,于20°C反应,可被区域选择性地碘化。11例收率85%~95%。[谭璨摘宁奇校]S32-23 由醛肟合成α-肟基乙腈 Ma JA等[Syn Commun,1999,29∶3863] 芳醛肟与次氯酸叔丁酯在二氯乙烷、异丙醇中反应30 min后,再加入氰化钠和三乙胺,能高效地生成α-肟基乙腈(RCCNNOH)。7例收率76%~90%。[吴雪松摘]

  • 失血性休克复合氰化钠中毒对兔心肌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乐明;董兆君

    目的 失血性休克合并化学毒剂中毒在化学毒剂复合伤中所占比例较大,目前尚无成熟的救治方案.探讨氰化钠(sodium cyanide, NaCN)中毒和失血性休克这2种致伤因素对心肌功能的影响,为研究适合于化学毒剂伤复合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案,提高化学毒剂复合伤的救治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建立NaCN中毒复合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心电、血压、心肌酶谱等心血管功能变化情况,研究失血性休克条件下NaCN的毒性作用特点. 结果 NaCN中毒复合失血性休克后心电图Q-T间期明显延长,心肌酶学指标显著升高. 结论 失血性休克条件下,NaCN毒性明显增加;心肌复极过程紊乱,心肌酶含量显著增加,提示心肌细胞损伤.NaCN与失血性休克可能通过相同的作用机制,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对机体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