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突触素Ⅰ在丙烯酰胺大鼠亚急性神经损伤中的变化

    作者:肖经纬;孟会林;于常艳;张志荣;李忠生;李斌

    目的 探讨突触素Ⅰ(synapsin Ⅰ)在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大鼠亚急性神经损伤中的变化.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雄雌各半,腹腔注射ACR染毒(7.5、15和30 mg/kg ACR),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对照;步态评分评价神经行为改变;电子显微镜检测脊髓神经突触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synapsin Ⅰ的定性、定位改变,Western-blot检 测synapsin Ⅰ的定量变化.结果 染毒结束时,30 mg/kg ACR染毒组大鼠体重较对照显著减轻,突触数量较对照显著减少,步态评分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和ACR各剂量染毒组synapsin Ⅰ的定位一致,均位于脊髓背角灰质;对照组脊髓背角灰质神经纤维末梢synapsin Ⅰ呈强阳性反应,随染毒剂量增加该阳性信号减弱;30 mg/kg ACR组synapsin Ⅰ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synapsin Ⅰ在ACR亚急性神经损伤中的变化显著,与神经行为及神经病理学变化相符,可能是ACR神经突触损伤的作用靶点之一.

  • 突触素Ⅰ与丙烯酰胺相互作用模式研究

    作者:杨义光;陈宵;张意;蔡文健;李忠生;肖经纬;李斌

    目的 通过同源模建方法获得突触素Ⅰ蛋白(synapsinⅠ,SynⅠ)功能域的三维结构,采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小分子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与SynⅠ蛋白相互作用模式及结合位点,提供ACR对SynⅠ蛋白损伤作用机制的证据.方法 使用Dock 6.7分子对接程序和AmberTools15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包进行计算模拟.结果 分子对接计算表明ACR和蛋白质间存在3种不同模式(体系Ⅰ、Ⅱ、Ⅲ).分子动力学模拟将结合模式缩减至2种:小分子以体系Ⅰ方式与蛋白质结合力强,其中氨基酸残基Asn214、Ser390和Ser391的作用力贡献较为突出;体系Ⅱ、Ⅲ为相同结合模式有异于体系Ⅰ,可能同时存在另一种结合模式,其中Glu373和Lys225的作用较为明显.结果提示,氢键、静电力和范德华力及钙离子(Ca2+)对两者的结合具有重要作用.3种模式均致口袋形状增大,Ca2+结合变弱,水溶剂分子更容易进入口袋,为后续化学反应创造环境.结论 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ACR在Ca2+存在条件下与SynⅠ功能域相互作用,体系Ⅰ中结合位点为氨基酸残基Asn214、Ser390和Ser391,体系Ⅱ、Ⅲ的结合位点为氨基酸残基Glu373和Lys225,且SynⅠ蛋白在与小分子结合后构象发生变化.本研究对ACR所致SynⅠ蛋白相关性神经损伤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丙烯酰胺致NB-1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肖经纬;孙彦彦;王秀会;陈宵;张斌;李斌

    目的 在体外实验条件下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所致神经损伤的干预效应.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剂量ACR(0、10、20、40、60、80和100 μg/ml)作用时NB-1细胞的相对存活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ACR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设对照组、ACR染毒组(60 μg/mlACR)、BDNF干预组:BDNF1(50 ng/ml BDNF+ 60 μg/ml ACR)、BDNF2(75 ng/ml BDNF+ 60 μg/ml ACR)、BDNF3(100 ng/ml BDNF+ 60 μg/ml ACR);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Western-blot检测突触素Ⅰ(synapsin Ⅰ)蛋白表达.结果 ACR对NB-1细胞的IC50为69.8 μg/ml(48 h).50和75 ng/ml BDNF对ACR所致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与60 μg/ml ACR单独染毒组比较,神经细胞形态异常减轻,细胞相对存活率增加,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synapsin Ⅰ蛋白含量增加(P <0.05);BDNF剂量增加到一定水平(100 ng/ml),干预效果减弱,细胞相对存活率、胞内钙离子浓度及synapsin Ⅰ蛋白表达与60 μg/ml ACR单独染毒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当剂量的BDNF在体外条件下对ACR所致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对抗胞内钙超载,上调synapsin Ⅰ蛋白表达,维持突触结构完整来实现的.

  • 丙烯酰胺致NB-1细胞突触损伤与SNARE效应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秀会;孙彦彦;张斌;曹鹏;陈宵;王学生;肖经纬;李斌

    目的 构建人神经母细胞瘤NB-1细胞神经元突触损伤的细胞模型,探讨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对神经突触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NB-1细胞通过二丁酰环腺苷酸(db-cAMP)诱导为成熟神经元后,MTT检测ACR不同剂量(0、25、50、100、150、200和250 μg/ml)和不同染毒时间(24、48和72 h)对NB-1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免疫印记(westernblot)技术检测神经元突触损伤前后突触素Ⅰ(Synapsin Ⅰ)磷酸化和非磷酸化蛋白表达变化,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记录神经元突触损伤前后形态、结构变化,免疫共沉淀试验确定神经元突触损伤前后N-甲基马来酰胺敏感因子(NSF)附着蛋白受体(SNARE)的结合/解离的变化.结果 根据MTT试验结果确定ACR染毒剂量为0、25、50和100 μg/ml,染毒时间为48 h;随着ACR染毒剂量的增加Synapsin Ⅰ磷酸化和非磷酸化蛋白表达降低;在25 μg/ml ACR染毒剂量下可见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在50μg/ml染毒剂量下可见抑制性递质;随ACR染毒剂量的增加SNARE复合体中突触融合蛋白(syntaxin)和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NAP-25)呈解离状态.结论 ACR对NB-1细胞突触损伤后,SNARE复合体中syntaxin和SNAP-25结合状态与Synapsin Ⅰ、P-Synapsin Ⅰ蛋白表达降低呈正相关,与P-Synapsin Ⅰ/Synapsin Ⅰ差异性表达呈负相关;突触内特异性神经递质的传递和释放可能与P-Synapsin Ⅰ/Synapsin Ⅰ差异性表达所调控的SNARE复合体的解离状态导致的突触功能损伤相关.

  • 突触素Ⅰ与神经递质释放局部调节环路关联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经纬

    神经递质释放是神经系统后续级联调控的基础,涉及整体和局部性的调节机制,其中局部调节环路的作用较为直接,物质基础更为明确.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选择作用,突触区域的神经递质释放存在局部调节的自主过程,包括胞吐作用(exocytosis)和小泡膜重复循环(recycling)等.

  • 大鼠脊髓损伤后对巢蛋白及突触素Ⅰ表达的影响

    作者:申福国;孔维丽;刘士臣;崔绪民;崔宏宇;赵中南;张富运;宋春雨;杨建华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区局部微环境中巢蛋白和突触素Ⅰ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120只清洁级Winstar大鼠(雌雄不拘)随机(随机数字法)取87只分为3组.假手术组29只:切除相应的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组29只: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细胞移植组29只: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后,给予BMMNCs移植治疗.各组大鼠分别于5d、1周、2周、4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RT-PCR检测脊髓组织中巢蛋白(nestin)与突触素Ⅰ (Synapsin Ⅰ)的表达变化及利用MIAS-2000图像处理系统分析观察nestin和Synapsin Ⅰ阳性产物在脊髓的分布,并测量阳性产物的吸光度值.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数据,组间比较,方差齐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样本间的两两比较用q检验;方差不齐者用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Nemenyi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免疫组织染色、RT-PCR及图像处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在伤后约5d可见损伤区域附近nestin表达升高,2周达高峰,4周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细胞移植组在脊髓伤5d可见损伤区域附近nestin表达升高,1周达高峰,4周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且各时期与假手术组、模型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5d后,在损伤区域出现突触素Ⅰ的表达,但模型组、细胞移植组突触素Ⅰ的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假手术组,细胞移植组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同种异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改变了局部的微环境并上调了脊髓内巢蛋白和突触素Ⅰ的表达.

  • 久强脑立清促进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突触素Ⅰ的表达

    作者:张卿;左萍萍;赵现红;孔祥英;孔令娜;牟亮

    目的研究久强脑立清(JNQ)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突触素Ⅰ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Wistar组、SHR组、JNQ低剂量SHR组、JNQ高剂量SHR组.给药3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GRP和突触素Ⅰ在海马齿状回、CA1区和大脑皮层的表达变化.结果与Wistar组比较,SHR组CGRP和突触素Ⅰ在海马齿状回、CA1区和大脑皮层的表达均降低,给予低剂量JNQ后能够增加CGRP在大脑皮层的表达,高剂量JNQ既能够增加CGRP在海马齿状回、CA1区和皮层的表达,还能增加突触素Ⅰ在海马CA1区的表达.结论JNQ可能通过上调CGRP的表达来改善SHR脑内的微循环,通过上调突触素Ⅰ的表达来增强SHR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

  • 补肾活血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视路Syn Ⅰ和Nissl小体的影响

    作者:秦伟;谢学军;何宇;李志英;李芳梅;杨宇琦;陈一兵;王雪菁

    目的 观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路神经元组织形态学的病理改变,并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复方防治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路损害的作用机理.方法 选用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实验性糖尿病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Ⅰ组、阳性对照Ⅱ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以Nissl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显示视网膜、外侧膝状体(external geniculate body,EGB)、视皮质(visual cortex,VC)中Nissl小体、突触素Ⅰ(synapsin Ⅰ,Syn Ⅰ)的表达,应用Mias-2000图形分析系统对其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大鼠视路三级神经元的Syn Ⅰ的表达强度和Nissl小体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中药治疗组大鼠视网膜、外侧膝状体及视皮质的Syn Ⅰ表达强度和Nissl小体的含量均明显增高,其中中药高剂量组为明显(P<0.05或P<0.01).结论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在高血糖状态持续6个月后,其视路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补肾活血中药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糖尿病大鼠视觉通路神经细胞突触的密度和分布(轴突再生),并改善其神经递质释放调节功能,从而减轻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路神经元病理损害.

  • 微波辐射对大鼠海马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突触素Ⅰ在其中的作用

    作者:乔思默;胡向军;王丽峰;彭瑞云;高亚兵;王水明;赵黎;徐新萍;董霁;常公民;苏镇涛

    目的 探讨微波辐射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海马组织结构、苔藓纤维出芽及其与突触素Ⅰ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辐射组及辐射组,采用30 mW/cm2微波辐射Wistar大鼠,于辐射后6h、1d、2d、3d、4d、7d、14 d以Morris水迷宫对辐照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改变进行观察;于辐射后6h、1d、3d、7d、14 d、28 d采用HE染色和免疫荧光对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和突触素Ⅰ表达进行观察;于辐射后7d、14 d、28 d进行Timm染色,对学习记忆后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出芽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30 mW/cm2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和CA3区锥体细胞损伤,锥体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部分锥体细胞及颗粒细胞固缩深染,部分胶质细胞固缩、深染,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辐照后6h~7d,30 mW/cm2组损伤程度呈逐渐加重趋势,辐射后14 d,30m W/cm2组损伤呈恢复趋势;辐射后6h、1d、2d、7d,30 mW/cm2组Morris水迷宫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假辐射组明显延长(P<0.01或P<0.05);Timm染色结果显示,辐射后即水迷宫后7d、14 d和28 d,30 mW/cm2组海马苔藓纤维出芽,与假辐射组比较,苔藓纤维出芽明显减少(P<0.01或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微波辐射后3d,海马CA3区及齿状回突触素Ⅰ表达明显减少,且其表达减少的部位和时间与海马神经元损伤以及苔藓纤维出芽受抑制的部位和时间一致.结论 微波辐射可能通过抑制海马突触素Ⅰ的表达,导致突触结构损伤(表现为苔藓纤维出芽生长抑制),终导致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

  • 微波辐射对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突触素Ⅰ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王丽峰;彭瑞云;胡向军;高亚兵;王水明;李杨;徐新萍;董霁;高荣莲;马俊杰;苏镇涛

    目的 探讨微波辐射对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突触素Ⅰ及其相关影响因子BDNF和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30 mW/cm2微波辐射Wiser雄性大鼠40只,于辐射后6 h、1 d、3 d和7 d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测大脑皮层和海马突触素Ⅰ,BDNF和TrkB表达的改变.结果 30 mw/cm2辐射后,突触素Ⅰ mRNA在大脑皮层于辐射后6 h和1 d增加(P<0.01),而3 d和7 d减少(P<0.01);海马突触素Ⅰ mRNA于辐射后6 h和1 d增加(P<0.01).BDNF蛋白在大脑皮层于辐射后6 h表达增强(P<0.05).1~3 d达高峰(P<0.01);在海马于辐射后1 d表达增强(P<0.05),3 d~7 d达高峰(P<0.01).大脑皮层BDNF mRNA辐射后6 h增加(P<0.01),1 d减少(P<0.01).3 d和7 d又见增加(P<0.01或P<0.05);海马BDNF mRNA于辐射后1 d增加(P<0.01).TrkB蛋白在大脑皮层于辐射后1~3 d表达增强(P<0.01);在海马于辐射后3~7 d表达增强(P<0.01).TrkBmRNA在大脑皮层于辐射后6 h和7 d增加(P<0.01);海马TrkB mRNA于辐射后6 h、3 d和7 d减少(P<0.01或P<0.05).结论 微波辐射可引起大脑皮层和海马突触素Ⅰ、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异常,参与了微波辐射所致的突触传递障碍及其修复过程.

  • 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对大鼠不同脑区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瑞岭;郝伟;李昌琪;谌红献

    目的: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灰质(PAG)、杏仁核(AMG)、海马CA1区(HIPCA1)突触素Ⅰ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吗啡组大鼠ip吗啡10 d,每日两次,剂量递增,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末次注射后3 h及72 h处死,取脑并做冰冻切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脑区突触素Ⅰ mRNA的水平并作同期比较.结果:3 h处死时,吗啡组大鼠突触素Ⅰ mRNA表达水平在VTA显著高于同期对照(P<0.01),在NAc、HIPCA1显著低于同期对照(P<0.05).自然戒断72 h时,吗啡组大鼠突触素Ⅰ mRNA表达水平在VTA仍显著高于同期对照(P<0.01),在AMG、HIPCA1显著低于同期对照(P<0.05).结论:吗啡慢性处理及戒断大鼠突触素Ⅰ mRNA表达在不同脑区有选择性的改变,可能是阿片依赖及戒断的分子机制之一.

  • 丙烯酰胺对突触素Ⅰ上游磷酸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秀会;张斌;李忠生;肖经纬;李斌

    目的 探讨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染毒对突触素Ⅰ(Synapsin Ⅰ)上游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环磷酸腺苷(PKA)和Ⅱ型钙离子/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型Ca2+/CaM激酶)表达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剂量(0、25、50、75、100、125、150、200μg/ml),不同时间(24、48h) ACR染毒对成熟的NB-1细胞的毒作用;western-blot法检测突触素Ⅰ(Synapsin Ⅰ)的蛋白表达、Synapsin Ⅰ上游MAPK、PKA和Ⅱ型Ca2+/CAM蛋白激酶的表达.结果 ACR对诱导成熟的NB-1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细胞相对存活率随染毒剂量增加而逐渐降低,50μg/ml和100μg/ml ACR组Synapsin Ⅰ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0μg/ml ACR组MAP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对照组、25和50μg/ml ACR染毒组与100μg/ml ACR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μg/ml ACR组PK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对照组、50和100μg/mlACR染毒组与25μg/ml AC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50和100μg/ml组Ⅱ型Ca2+/CaM激酶蛋白表达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100μg/ml分别与25μg/ml与50μg/ml剂量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R对诱导成熟的NB-1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ACR染毒可致Synapsin Ⅰ蛋白表达降低,且同时影响Synapsin Ⅰ上游的磷酸蛋白激酶MAPK、PKA和Ⅱ型Ca2+/CaM的蛋白表达,可能是造成突触损伤的机制之一.

  • 磷酸化突触素在神经元囊泡循环与递质释放中作用

    作者:乔思默;王丽峰;胡向军;彭瑞云;高亚兵;赵黎;王水明;王长振;邹勇

    目的 探讨磷酸化突触素Ⅰ在微波辐射所致囊泡循环和氨基酸递质释放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30 mW/cm2微波辐射原代海马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辐射后1、6、12h,1、2、3d神经元Ser-62/67及Ser-553位点突触素Ⅰ磷酸化表达改变;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辐射后6h海马神经元氨基酸递质释放量变化;time-lapse观察辐射后6h神经元突触囊泡循环改变;给予U0126和roscovitine进行干预,观察上述指标改变.结果 30 mW/cm2微波辐射后海马磷酸化突触素Ⅰ Ser-62/67、Ser-553及磷酸化细胞外调节激酶(p-ERK)、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5)表达明显减少,γ-氨基丁酸(GABA)释放明显减少,海马神经元囊泡循环速度减慢;辐射并给予U0126后,神经元p-ERK和Ser-62/67位点突触素Ⅰ磷酸化表达明显减弱,囊泡循环速度减慢;辐射并给予roscovitine后,神经元Cdk5表达减少,Ser-553位点突触素Ⅰ磷酸化表达上调,GABA释放明显增加,囊泡循环速度明显减慢.结论 30mW/cm2微波辐射通过下调海马神经元ERK活性抑制突触素Ⅰ Ser-62/67位点磷酸化而使囊泡循环受抑制,囊泡锚定障碍;通过下调Cdk5促进突触素Ⅰ Ser-553位点磷酸化而利于含GABA的囊泡锚定于突触前膜,但抑制囊泡循环.

  • 补肾活血中药复方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路神经元病理损害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作者:秦伟;谢学军;何宇;李志英;陈一兵;翟楠;杨宇琦

    目的:观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路神经元组织形态学的病理改变,并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复方防治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路损害的作用机理.方法:用免疫组化及Nissl染色结合图像分析半定量测定视网膜、外侧膝状体及视皮质的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c-3,NT-3)、突触素Ⅰ(synapsin Ⅰ,Syn Ⅰ)的表达强度和Nissl小体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大鼠视路三级神经元的NT-3、Syn Ⅰ的表达强度和Nissl小体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中药治疗组大鼠视网膜、外侧膝状体及视皮质的NT-3、Syn Ⅰ表达强度和Nissl小体的含量均明显增高,尤以中药高剂量组明显(P<0.05或0.01).结论:补肾活血中药能减轻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路三级神经元病理损害,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增加糖尿病大鼠视路NT-3的表达,一定程度恢复糖尿病大鼠视觉通路神经细胞突触的密度和分布(轴突再生),并改善其神经递质释放调节功能.

  • 神经干细胞对AD大鼠行为及突触素Ⅰ表达的影响

    作者:杜红蕾;宋春雨;魏春杰;王泽宇;韩凤;杨晓玉;盛宝英

    目的:探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2)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内突触素Ⅰ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β-淀粉样蛋白(Aβ1-42)注射到大鼠海马组织内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动物模型,通过Y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Synapsin Ⅰ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和大鼠海马组织内Synapsin Ⅰ蛋白表达量均低(P<0.05),与AD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大鼠海马组织内Synapsin Ⅰ蛋白表达量均较高(P<0.05).结论:NSCs能显著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上调突触素Ⅰ的表达有关.

  • 高压氧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作者:刘士臣;申福国;杨建华;乔建民;季庆辉;崔宏宇;张富运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5只健康清洁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SCI组10只、HBO组10只、对照组5只,SCI组、HBO组大鼠均制备SCI模型,HBO组制模成功后采用HBO治疗;对照组采取同前方法咬开椎板,不损伤脊髓,后给予缝合。观察两组大鼠不同时点(制模成功后6 h及1、3、7、14、21 d,分别计为T1、T2、T3、T4、T5、T6) BBB评分及脊髓组织中突触素Ⅰ mRN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BO组、SCI组各时点( T3、T4、T5、T6) BBB评分及脊髓组织突触素Ⅰ mRNA表达升高( P均<0.05);与SCI 组比较,HBO组各时点(T3、T4、T5、T6)BBB 评分及脊髓组织突触素Ⅰ mRNA 表达升高(P 均<0.05)。结论 HBO可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损伤脊髓组织内突触素ⅠmRNA表达有关。

  • 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表达突触结构改变及其地卓西平的影响

    作者:张瑞岭;郭新胜;于海亭

    阿片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严重危害个体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及社会安定.戒毒成败关系着民族兴衰及国家兴亡.现有戒毒方法均难以有效地降低复吸率,其重要原因在于对阿片依赖的神经可塑性机制了解较少.我院张瑞岭教授在建立SD大鼠吗啡依赖及药理干预模型的基础上,有机地将行为学观测、免疫组化、组织原位杂交、透射电镜技术结合起来,系统研究模型大鼠部分脑区AC-Ⅷ、突触素Ⅰ、PENK、DBI、DAT、5-HTT基因表达、突触界面结构参数改变,以及NMDA受体拮抗剂-地卓西平对部分上述研究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但为阿片依赖神经可塑性理论提供了直接科学依据并且也为NMDA受体在阿片依赖神经可塑性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慢性酒精刺激对大鼠海马突触素Ⅰ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丹;李昌琪;伍校琼;卢大华;罗学港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刺激对大鼠海马突触素Ⅰ(synapsin Ⅰ)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设立正常对照组(即纯水组)与实验组,两组动物分别以纯水、10%酒精为唯一饮料连续喂养,两组动物又分30d与60d两组.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观察海马突触素Ⅰ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CA各区及齿状回有强的突触素ⅠmRNA表达.慢性酒精刺激30d后突触素ⅠmRNA在海马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慢性酒精刺激60d后突触素ⅠmRNA在海马的表达与30d相比进一步下降.结论慢性酒精中毒引起大鼠海马突触素ⅠmRNA表达的下降,其表达的下降可能与学习记忆障碍有关.

  • 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突触素Ⅰ的表达及苔藓纤维出芽的动态变化

    作者:王本国;韦朝霞;易咏红;苏涛;孙卫文;廖卫平

    目的探讨癫痫发生过程中突触素Ⅰ(SYN Ⅰ)在海马和齿状回的表达及齿状回苔藓纤维出芽的动态变化.方法建立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海马和齿状回不同时点SYN Ⅰ免疫反应吸光度值,Neo-timms'染色观察齿状回苔藓出芽的演变.结果SYNⅠ在海马和齿状回的表达于癫痫状态后2d、7 d出现降低,14 d开始升高,30d、60d表达明显增高;齿状回内分子层于14d开始出现苔藓纤维出芽,大鼠在同期开始出现自发发作.结论在癫痫状态后2 d即出现了突触可塑性的变化,14 d后由于神经轴突的再生,齿状回内分子层出现苔藓纤维出芽,形成了兴奋性的环路,可能是癫痫反复自发发作的病理基础,SYNⅠ及苔藓纤维出芽较好的反应了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 突触素在FMR1基因敲除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韦朝霞;易咏红;孙卫文;苏涛;邓维意;廖卫平

    目的:了解FMR1基因敲除小鼠脑组织中突触素Ⅰ(SYN)表达的改变,以探讨脆性X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按基因型及年龄组的不同分为:1周龄基因敲除型组(KO6W组)、1周龄野生型组(WT1W组)、6周龄基因敲除型组(KO1W组)、6周龄野生型组(WT6W组)4组,每组10只.取小鼠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YN的分布和表达.用图象分析仪采集各脑区的平均光密度值(MOD),分析不同基因型及不同年龄组SYN在各脑区MOD值的差异.结果:按基因型分析,KO型小鼠大脑皮质SYN的表达均较WT型小鼠显著降低(P<0.01);但在苔藓纤维层,新生KO小鼠SYN的表达较其WT型显著增高(P<0.01).按年龄组分析,KO6W组小鼠中的SYN在各脑区的表达较KO6W高(P<0.05),在大脑皮质及苔藓纤维层(P<0.01)处比在CA1区(P<0.05)更明显;WT1W组SYN的表达在皮质及CA1区高于WT6W组(P<0.01),但在苔藓纤维层却比WT1W组低(P<0.01).结论:FMR1基因敲除小鼠大脑皮质突触数量减少而新生期海马苔藓纤维层突触数量异常增多,可能与患者智能低下、神经兴备性增高有关.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