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泽;曾祥勇;段珊

    背景:研究表明,CD44的表达与胃癌恶性转化具有密切联系。
      目的:分析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92例胃癌患者的术后癌组织标本及3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正常胃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比较两种组织中CD4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并分析CD44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①胃癌组CD4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3%)显著高于正常组(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胃癌组CD4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临床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关系(P<0.05);③胃癌组CD44蛋白阳性表达患者3年存活率(37%)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6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TNM分期越高、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CD44阳性表达是胃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异常持续性阳性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

  • 胃癌微环境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生长及CD34、CD44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高峰;刘喜平;杨柏林;李沛清;明海霞;张炜

    背景:临床胃癌组织及裸鼠体内致瘤组织分离得到的胃癌间质干细胞(GC-MSCs),其生物学特性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并证明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肿瘤的生长,作者推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胃癌微环境中生物学特性可能发生变化。
      目的:观察胃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生长及CD34、CD44表达的影响。
      方法:设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常规培养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 transwel 小室将人胃癌 BCG-823细胞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非接触共培养建立胃癌微环境,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的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周期及表面抗原CD34、CD44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排列紊乱,不规则,细胞间连接疏松,细胞变细、变长,胞核变小,呈团生长,与人胃BGC-823癌细胞形态有相似之处;②G1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1)、G2/M期细胞比率显著增加(P<0.05);③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CD44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CD34阳性表达率显著降升高(P<0.01);④结果表明,将人胃癌BCG-823细胞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非接触共培养模拟胃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生长增殖及CD34、CD44表达有显著影响,有向胃癌细胞恶性转化的趋势。

  • 自制免疫磁珠在前列腺肿瘤组织干细胞提取中的应用

    作者:龚锐;李胜英;霍志霞;丁浩;孙二琳

    背景:有效分离干细胞是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研究的基础,目前的主流方法是免疫磁珠分选。目的:应用自制的免疫磁珠分选前列腺肿瘤组织中的 CD133+/CD44+细胞,并进一步培养和传代进行免疫学鉴定,以确定免疫磁珠分选效果。方法:应用独创的磁珠制备免疫磁珠,分选肿瘤组织中细胞膜表达CD133和CD44的细胞。观察分选细胞无血清培养成球情况,及传代后其在形态学、增殖能力方面与标准肿瘤细胞株的差异,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其特异性抗体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制备的免疫磁珠粒径小、分选效果佳。分选的细胞成球效果好,培养传代后的细胞依旧明显表达CD133和CD44抗原。分选的细胞非诱导培养后可见多种形态,生长旺盛。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培养后细胞形态较单一且生长缓慢。两组细胞与标准肿瘤细胞株培养后的增殖情况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表明应用自制免疫磁珠从肿瘤细胞中分选的 CD133+/CD44+细胞经过初步形态及功能鉴定具有干细胞的特性,可为前列腺癌干细胞的提取及进一步培养研究奠定基础。

  • RNA干扰TRAP1表达抑制CD133+CD44+喉癌干细胞生长并促进凋亡

    作者:薛海涛;苏静;陈帅;陈春菊;张继华;田君海;董凯峰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是线粒体特异性热休克蛋白90家族的同源基因.大量研究表明其过量表达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在喉鳞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目的:探讨RNA干扰能否靶向抑制TRAP1过表达以及对人喉癌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技术从人喉癌Hep-2细胞系中分选出CD133+CD44+喉癌干细胞.设计及合成TRAP1的shRNA序列,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CD133+CD44+喉癌干细胞.CCK-8增殖实验、集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TRAP1基因表达对CD133+CD44+喉癌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活性.结果与结论:①TRAP1 shRNA转染的CD133+CD44+喉癌干细胞内TRAP1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②与空白对照组和转染空质粒阴性对照组比较,TRAP1表达下调抑制了CD133+CD44+喉癌干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P<0.05);③与空白对照组和转染空质粒阴性对照组比较,TRAP1表达下调增加CD133+CD44+喉癌干细胞凋亡率(P<0.05);④TRAP1 shRNA介导细胞凋亡与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激活有关;⑤结果提示RNA干扰TRAP1表达可抑制CD133+CD44+喉癌干细胞生长并促进细胞凋亡.TRAP1可能为喉鳞癌治疗的基因靶点.

  • YAP蛋白对C6胶质瘤干细胞特性的影响

    作者:马一鸣;夏祥国

    背景:YAP蛋白能够促进与干细胞特性相关蛋白基因的活化,因此推测YAP在维持C6胶质瘤干细胞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且暂无此方面研究报道.目的:探讨YAP蛋白在胶质瘤干细胞干性维持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C6胶质瘤细胞获取C6胶质瘤干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Nestin蛋白表达;Western blot、q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YAP表达差异.进一步使用慢病毒转染将C6胶质瘤细胞YAP蛋白过表达,使用shRNA慢病毒转染将C6胶质瘤干细胞YAP蛋白敲低,Western blot检测CD44、Nanog和Oct-4蛋白表达,干细胞克隆球形成实验鉴定细胞成球能力.结果与结论:①C6胶质瘤干细胞同时表达CD133和Nestin;②C6胶质瘤干细胞与C6胶质瘤细胞相比,YAP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③YAP过表达后C6胶质瘤细胞的干细胞标志物CD44、Nanog和Oct-4表达明显上调,肿瘤干细胞克隆球体积明显增大、数量明显增多;④YAP敲低后C6胶质瘤干细胞的干细胞标志物CD44、Nanog和Oct-4表达明显下调,肿瘤干细胞克隆球体积明显减小、数量明显减少;⑤结果表明,C6胶质瘤细胞中存在肿瘤干细胞,YAP蛋白在胶质瘤干细胞中高表达并且与胶质瘤干细胞特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 抑制GATA5蛋白可否促进HELA细胞中癌干细胞因子sox2、c-myc及CD44的表达

    作者:冯海鹏;郑艺菲;周莹;李志路;孙艳;刘坤;张瑞祝;王桥芸;孟波;林波;李孟森

    背景:GATA5蛋白在多种癌症发生过程中被抑制表达,有研究显示GATA5降低表达或被甲基化后失去功能,不能有效促进干细胞分化,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宫颈癌HELA细胞表达GATA5蛋白,在宫颈癌中抑制GATA5表达是否可促进其恶性转化还是未知.目的:分析GATA5蛋白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被进一步抑制表达后,其恶性转化情况及与癌干细胞形成相关因子sox2,c-myc及CD44的表达情况.方法:转入CMV-siRNA-gata5,使GATA5在HELA细胞中被进一步抑制表达后, ①RT-PCR检测c-mycmRNA,sox2 mRNA的表达;②MTT法检测HELA细胞的增殖能力;③检测HELA细胞的集落形成和软琼脂单克隆形成能力;④Western blot检测细胞GATA5、c-myc、sox2蛋白表达变化;⑤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的CD44蛋白定位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用CMV-siRNA-gata5抑制HELA细胞中的GATA5表达后,HELA细胞的增殖能力、单克隆形成及集落形成能力均增强;同时发现其癌干细胞因子c-myc,sox2,CD44的表达增强.提示GATA5蛋白被抑制表达后,HELA细胞的恶行性为增加,其机制可能是GATA5被抑制后,促进了癌干细胞因子sox2,c-myc,CD44等的表达.

  • 肺癌细胞株A549的常见肿瘤干细胞抗原分析和细胞分选比较

    作者:彭卓;党晓燕;张秋红;张瑞;杨拴盈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癌症有可能是起源于肿瘤组织内一个细胞亚群即肿瘤干细胞,近期的研究发现肺癌内也存在肿瘤干细胞,但肺癌内存在的肿瘤干细胞的表型目前仍未取得一致.目的:对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通过目前常见的肿瘤干细胞表面抗原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方法:A549肺癌细胞株在常规高糖培养环境下,培养1周后进行表面抗原的检测.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549细胞CD133,CD44,CD24以及ABC运转蛋白家族G2的表达情况,并且通过流式分选的方法分离出CD44+/CD24+和CD44+/CD24-两类亚群细胞,在低黏附、无血清并添加生长因子的环境下观察肿瘤干细胞肿瘤球形成的能力.结果与结论:①细胞表型变化:A549细胞中度表达肿瘤干细胞常见的抗原CD44(64.23%)和CD24(58.62%),而CD133和ABC运转蛋白家族G2的表达率很低,均约为0.9%,其中CD133/CD44双阳性的细胞数比例极低.表型为CD44+/CD24+和CD44+/CD24-的细胞群比例分别为54.64%和23.38%.两类亚群细胞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无血清培养均可形成肿瘤干细胞肿瘤球;②肿瘤球形成效率:CD44+/CD24+和CD44+/CD24-的细胞群其肿瘤干细胞肿瘤球形成效率与A549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结果说明:CD44和CD24也许并非肺癌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对于肺癌内肿瘤干细胞的表型鉴别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24、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共表达及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

    作者:韩方征;张潇霖;董唯一;谢云亭

    背景:国内外研究显示CD24、CD44表达与胃癌的疾病进展、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可能存在密切关系.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干细胞标志物CD24、CD44共表达情况及对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组织中CD24、CD44蛋白表达情况,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并随访.统计分析CD24、CD44双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在180例患者中,CD24阳性率为57.5%(92/180),其中低表达54例,高表达38例;CD44阳性率为49.3%(79/180),其中低表达48例,高表达31例.二者的共表达率为24.3%(39/180),双阴性率为30.0%(48/180);②与癌组织相比,正常胃组织和癌旁组织CD24、CD44的阳性率均较低,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③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D24、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共表达与胃癌组织大小、T分期、N分期、脉管浸润相关(P < 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WHO病理分型、Lauren分型、M分期无关(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T分期、N分期是影响CD24、CD44在胃癌组织中共表达的独立性危险因素;④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24 和 CD44 的表达强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r=0.020, P=0.795);⑤180例患者,失访17例,失访率为9.4%.5年内死亡87例,CD24单阳组53例患者,死亡21例;CD44单阳组40例患者,死亡23例;双阴组48例患者,死亡13例,双阳组39例患者,死亡30例.Log-rank统计检验显示,4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1.72,P < 0.001),CD24(+)CD44(+)患者预后差;⑥结果表明,CD24、CD44在胃癌中有较高的阳性率,且与患者分期密切相关.二者的共表达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强烈信号.

  • 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SOX2+肿瘤干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作者:袁杭;刘斌;铁娅滕;孙亚敏;辛晴;苏勤军;李双明

    背景:CD44是常用的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近年来发现转录因子SOX2是潜在的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目的:观察CD44+/SOX2+细胞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数量、分布及形态特征,探讨CD44+/SOX2+是否可作为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观察10例正常肠黏膜、20例结直肠腺瘤及88例癌组织标本中CD44+/SOX2+细胞的数量、分布规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SOX2+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与结论:①正常肠黏膜中未见到CD44+/SOX2+细胞,结直肠腺瘤组织中可见极少量CD44+/SOX2+细胞,结直肠癌中可见少量CD44+/SOX2+细胞;②CD44+/SOX2+细胞在高、中分化腺癌中呈小灶性或点状散在分布于隐窝基底部或共壁腺管侧,在低分化腺癌中呈小灶性或点状散在分布于其他癌细胞中;③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CD44+/SOX2+细胞体积小,呈圆形、椭圆形结构,胞浆少,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少见;④CD44+/SOX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部位及浸润深度均无相关性,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TNM分期、远处转移均呈正相关;⑤结果提示,CD44+/SOX2+细胞的分布、形态特征等符合肿瘤干细胞特性,CD44+/SOX2+可能是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

  • 胃癌干细胞对氟尿嘧啶敏感性及化疗药物耐受细胞的生物学机制

    作者:乐雄;杨德同;张洪海

    背景:氟尿嘧啶是胃癌化疗的基础药物,临床上耐药现象较为常见.肿瘤干细胞对化疗药敏感性较低,可能是导致化疗后肿瘤复发进展的重要原因.目的:探讨胃癌干细胞对氟尿嘧啶敏感性,从细胞生物学角度分析胃癌的化疗耐药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9例胃癌组织内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耐药蛋白胸苷酸合成酶表达情况;基于克隆形态的分选策略,从AGS胃癌细胞系内分离胃癌干细胞克隆,检测CD44和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和自我更新能力;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AGS细胞克隆的5-氟尿嘧啶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与结论:69例胃癌组织标本中,胸苷酸合成酶和CD44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39/69)和61%(42/69), CD44与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Kappa=0.41,χ2=11.59,P < 0.05).AGS细胞系的克隆形成率为39%(29/69),其中,副克隆、次克隆、全克隆所占比例分别为 17%(5/29)、69%(20/29)、14%(4/29).二代克隆形成后,采用胰酶消化克隆并再次低密度接种传代,副克隆均无法传代,次克隆仅少数可连续传代,全克隆均可连续传代.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作用之后,全克隆的生长抑制率均显著低于次克隆和AGS细胞,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以上结果表明胃癌干细胞对5-氟尿嘧啶敏感性较低,其对化疗药物耐受,可能是临床胃癌化疗耐药的产生机制之一.

  • 骨桥蛋白及其受体在黄韧带骨化症黄韧带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许政;周盛源;李学斌;刘晓东;陈雄生;王智清

    背景:黄韧带骨化症的机制尚不明确,骨桥蛋白可能是其骨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目的:观察骨桥蛋白及其受体CD44、整合素β3在人黄韧带细胞及人骨化黄韧带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胸/腰椎后路减压术中取人骨化节段黄韧带组织和非黄韧带骨化黄韧带组织各8例,均来自成人,两组组织进行体外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分别行骨桥蛋白、CD44、整合素β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提取总RNA行半定量PCR检测。结果与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黄韧带组织组中骨化节段黄韧带细胞骨桥蛋白、CD44、整合素β3表达强度均大于非黄韧带骨化组(P <0.01)。PCR检测结果显示,黄韧带组织组中骨化节段黄韧带细胞骨桥蛋白、CD44、整合素β3 mRNA表达强度明显强于非黄韧带骨化组(P<0.05)。结果表明,黄韧带骨化时黄韧带细胞中骨桥蛋白及其受体CD44、整合素β3基因表达均升高。

  • 成人脂肪基质细胞体外扩增生长和超微结构

    作者:陆艳卉;元小冬;欧亚;蔡亚楠;孙巧玉

    背景:脂肪基质细胞在体外能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但脂肪基质细胞开始诱导反应的佳时间尚未明确.目的:通过成人脂肪基质细胞的体外扩增生长曲线和超微结构特征推测诱导分化反应的佳时期.方法:将取自吸脂术的脂肪组织消化、离心、提取细胞,并体外培养、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计数法测定脂肪基质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CD44、CD29、CD34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脂肪基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脂肪基质细胞生长迅速,传代到第3代5-7 d呈对数生长,第8天细胞呈长梭形,数量达(5.32±0.03)x 107 L-1并趋于稳定;脂肪基质细胞的CD44、CD29阳性表达率为(84.35±9.73)%,(86.37±8.45)%,CD34为阴性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到处于幼稚状态的细胞器等超微结构.脂肪基质细胞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传至第3-6代8-12 d时的细胞数量多且形态稳定,具有细胞分化和合成所需蛋白的超微结构,此时是开始诱导分化反应的佳时期.

  • 黏附分子CD44H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协同作用对鼻咽癌复发风险的生物学评估意义

    作者:王双乐;江远仕;杨强

    背景:肿瘤复发是残存的肿瘤细胞重新增殖生长为病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某些基因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 E-cadherin,CD44H 和 VEGF 基因的表达与鼻咽癌患者复发及康复的关系,探索促进康复的途径.设计:以诊断为依据,标准对照横断面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由汕头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完成,选择 1995年 3月~ 10月的原发性鼻咽癌放疗的 62例鼻咽癌患者,年龄 17~ 70岁.方法: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 E-cadherin,CD44H 和 VEGF 的表达强度.以细胞浆内或细胞膜上出现黄色染色为阳性标记,采用半定量方法进行结果判定.主要观察指标:鼻咽癌组织中 E-cadherin,CD44H 和 VEGF 的表达强度.结果:在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组中, E-cadherin 的表达减弱(阳性表达率为 52.4%), CD44H 和 VEGF的表达增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5.7%, 80.9%),无复发组中三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5.4%, 65.9%, 73.2%,两组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 P< 0.01, P< 0.01), CD44H 与 VEGF在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组中的表达有正相关关系 (r= 0.535, P< 0.05).结论: E-cadherin,CD44H 和 VEGF 的表达均与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关系密切, CD44H 和 VEGF存在协同作用,他们可作为评估复发风险的生物学标志,可预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康复的效果.

  • 体外扩增传代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相关因子的影响

    作者:许雯;田晨;李芳;夏冰;郭青;张翼鷟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体内的归巢能力,会随着供体细胞在体外的培养传代而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间充质干细胞对靶组织的修复作用。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传代对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相关因子的影响。
      方法:应用 Ficol 密度梯度离心法将间充质干细胞自骨髓中分离出来,利用其贴壁生长的特性加以纯化,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培养至第7代,观察原代及第3,5,7代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采用MTT法检测第3,5,7代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特性,并绘制生长曲线。Real-time PCR法检测第3,5,7代间充质干细胞中归巢相关因子CXCR4、CXCR6、CXCL12(SDF-1)、CD44的表达,以2-△△Ct计算各代细胞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不同代次间充质干细胞中各细胞归巢因子表达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自骨髓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其贴壁培养传至第3代,可获得纯度较高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在体外的增殖能力较强,但随着传代扩增次数增加,形态从细长梭形逐渐缩短变宽,增殖速率、总体扩增倍数以及CXCR4、CXCR6、CXCL12、CD44等细胞归巢因子的表达亦随传代培养而呈下降趋势。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能力随扩增传代而逐渐下降,其机制可能与CXCR4、CXCR6、CXCL12、CD44等归巢相关因子在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检测及其变化特点

    作者:杨亚冬;张文元;房国坚;陈勇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抗原进行检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次数、克隆纯化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1/2006-08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所完成.取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克隆化:将铺满培养瓶底的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D-Hanks液小心的洗1次,加入0.25%胰蛋白酶消化约4 min,弃消化液,加LG-DMEM培养液收集细胞,1 000 r/min,离心10 min,然后用LG-DMEM培养液充分混匀沉淀细胞.细胞计数后以10倍递减稀释至细胞密度为103个/mL.取0.1 mL稀释后的细胞悬液加入10 mL培养液,使终细胞密度为10个/mL.将细胞悬液加入96孔培养板,每孔100 μL.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每天观察克隆细胞的增殖生长状况.待克隆细胞生长至60%~80%融合时,逐步扩大培养,在液氮冻存保种的同时进行细胞连续传代.将体外普通法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5代、第7代、第13代、第16代、第21代、第22代及克隆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3代、第5代、第15代、第26代均标记上CD14-FITC及CD44-PE,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阴性率及阳性率.结果:①普通法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代的CD44表达呈阳性,且随着培养代次的增加,其表达的阳性率逐渐增强,到P16代以后又呈下降趋势;各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14出现了微弱阳性,但随着培养代次增加,其阳性率呈下降趋势.②克隆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CD44呈现阳性,表达在80%以上,至P26代时CD44表达下降到70.49%;其CD14基本呈阴性.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CD44呈阳性表达,CD14呈阴性表达.随着传代代数增加CD14阴性符合率逐渐提高,CD44阳性表达率也提高.普通法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克隆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14阴性符合率差,前者的CD44阳性表达率也较后者低.

  • 黏附分子在大鼠角膜碱、酸、热烧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李雪;徐锦堂;崔浩;胡琦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碱、酸、热烧伤后不同时期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CD44 mRNA的表达情况,从核酸角度分析黏附分子在角膜烧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12/2002-12在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碱烧伤组8只,酸烧伤组8只,热烧伤组8只.分别制备Wistar大鼠角膜碱、酸、热烧伤动物模型.各组角膜烧伤的大鼠分别于伤后3 d和伤后2周以断髓法处死,每组4只/次,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于造模2周后以断髓法处死.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角膜局部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CD44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纳入大鼠2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角膜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烧伤后3 d,碱烧伤组、酸烧伤组、热烧伤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699±0.934,3.182±0.830,3.403±0.916,1.658±0.722,P<0.01);烧伤2周时各烧伤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1.751±0.187,1.460±0.118,1.501±0.142),与烧伤3 d时差异显著(P<0.01);碱烧伤组在烧伤后3 d和2周时均高于酸、热烧伤组(P<0.01).②各组大鼠角膜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伤后3 d时碱烧伤组和热烧伤组均显著增加,酸烧伤组基本无变化;烧伤2周时,碱烧伤组表达量比3 d时增多(8.591±1.021,4.138±0.573),与正常对照组2.172±0.368比较差异显著(P<0.001),而酸、热烧伤组无明显变化.③各组大鼠角膜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内CD44mRNA的表达:同正常对照组比较,碱烧伤组、酸烧伤组、热烧伤组大鼠角膜烧伤3 d时基本相近(1.402±0.439,1.230±0.262,1.205±0.309,1.652±0.396);烧伤2周时,碱烧伤组表达量增加至5.587±0.75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酸、热烧伤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在碱、酸、热3种角膜烧伤的急性期增加,说明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炎症早期可介导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碱烧伤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酸、热烧伤大鼠,表明其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与两种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CD44 mRNA的表达量随角膜碱、酸、热烧伤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证明CD44及其配体在角膜烧伤的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卵巢上皮性癌中可溶性CD44的测定

    作者:朱颖军;高企贤;曲芃芃;郭成秀;王仲兰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中可溶性CD44标准型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酶免疫化学发光方法,检测41例卵巢上皮性癌、37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30例正常妇女血清及腹水中可溶性CD44标准型、CA12 5水平,比较术前术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可溶性CD44标准型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正常对照组与良性组比较无差异(P>0.05);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及腹水可溶性CD44标准型水平呈正相关;手术切除肿瘤后,血清可溶性CD44标准型水平明显下降(P<0. 01),复发前再次升高;血清可溶性CD44标准型与CA125呈正相关,与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关;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血清可溶性CD 44标准型和CA125水平与存活率相关(P<0.05).结论血清可溶性CD44标准型对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 卵巢肿瘤 CD44 可溶性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P选择素和细胞表面糖蛋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巧玲;蒋小云;赖峰;莫樱;胡志;陈述枚

    目的 探讨激素不同疗效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外周血P选择素(CD62P)和细胞表面糖蛋白(CD44)质量浓度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5-03-2005-08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童肾病中心住院的PNS患儿54例,患儿分为激素敏感活动期(19例)、激素敏感缓解期(13例)、激素耐药活动期(12例)和激素耐药缓解期(10例)4组.另设2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血浆CD62P和血清CD44质量浓度,并分析其与患儿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胆固醇(CHOL)、尿素氮(BUN)和肌酐(Cr)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PNS激素敏感患儿,其活动期外周血CD62P及CD44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缓解期(P<0.01).(2)激素耐药患儿,其活动期血清CD44质量浓度显著高于缓解期(P<0.05),而血浆CD62P质量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PNS活动期患儿外周血 CD62P、CD44质量浓度与24h尿蛋白定量及CHOL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结论 CD62P及CD44与儿童PN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态检测PNS患儿外周血中CD62P和CD44的水平,可作为判断PNS病情和疗效的指标.

  • 泪腺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复发机理的探讨

    作者:刘夫玲;牛膺筠;周占宇;林红;赵颖;杨文毅

    目的对泪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复发机理和原因.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泪腺上皮性肿瘤125例病理,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标本的CD44V6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泪腺上皮性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腺样囊腺癌、多形性腺癌和腺癌较为多见.复发是泪腺上皮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复发的原因主要与肿瘤的组织类型、包膜的浸润、残留或破裂、手术操作、CD44V6蛋白的过表达有关.结论临床病理特点与免疫组织化学紧密结合,有助于阐明对泪腺上皮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了解及复发原因,CD44V6在泪腺上皮性肿瘤的进展过程和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 CD44在结直肠癌病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蔡慧云;于波;白雪;左富义;崔伟;常家函

    目的 探讨CD4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CD44表达.采用寿命表法分析CD44表达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65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CD4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7%、21.5%、89.2%.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CD44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按结直肠癌TNM分期,Ⅱ、Ⅲ期CD44阳性率高于Ⅰ期(P<0.01),Ⅲ期阳性率高于Ⅱ期(P<0.05).比较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CD44表达检测结果,低分化腺癌CD44阳性率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腺癌(P<0.05).结直肠癌原发灶CD44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4.2%.CD44阴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1.2%.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采用寿命表法分析CD44表达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3年无病累积生存率CD44阳性组为52.4%,CD44阴性组为7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D44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 结直肠癌 CD44 转移
766 条记录 12/39 页 « 12...9101112131415...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