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肠移植术后肠梗阻一例

    作者:朴大勋;朱安龙;许军;姜洪池

    我们于2000年10月15日施行了1例采用肠系膜上动脉作为供血途径、肠系膜上静脉作为血液回流途径的小肠移植,但术后出现了肠梗阻,继而出现肠瘘,终导致败血症.现报道如下.

  • 同种异体小肠移植临床实践(附一例报告)

    作者:王鹏志;朱理玮;李克敏;薛承锐;刘彤;周德俊;罗宇东;逯宁;章志翔;何小玲

    本文报告一例小肠移植及术后处理经验.该受者为21岁男性,患克隆氏病15年,严重贫血,进行性营养不良.1995年9月18日接受同种异体节段性小肠移植,血管采用原位吻合方式,一期恢复消化道连续性.移植物热缺血10分钟,冷缺血214分钟,温缺血37分钟.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甲基泼尼松龙以及雷公滕多甙三联药物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进行营养支持,术后三周开始经口进食.移植物在体内存活期间,出现具有临床依据的排斥反应2次,末次因使用免疫抑制剂未能逆转,于1995年12月6日行开腹清除移植物,患者至今存活.

  • 期望我国的大脏器移植走向国际水平

    作者:夏穗生

    目前器官移植处于全面跃进时期.大脏器移植作为临床移植的核心,显示出光辉的成就.据WTCD统计:肾、心、肝三大移植累计数到1994年底为41万、1995年底为46万、1996年底为51万例次,每年以5万例次的力度增加.这三种常用的移植已成为先进国家大医院的常规手术.据近年统计:一年有功能存活率肾移植达95%、心移植90%、肝移植85%以上;现仍存活长者分别为31年、27年和22年;大多数长期存活者移植器官功能良好.一度处于低潮的肺和小肠移植已重现上升,一年存活率均达75%左右.

  • 2011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杨涛;吴迪;朱志军;明长生

    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承办的“2011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于2011年10月14-16日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器官移植盛会.会议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沈中阳教授主持,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田慧光,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陈实教授,副主任委员郑树森、陈忠华、石炳毅和刘永锋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李建国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160所具有器官移植资质医院的665篇论文,其中大会主题报告3篇,专题报告96篇,基础研究132篇,肾移植154篇,肝移植131篇,心、肺、小肠和胰腺移植35篇,移植麻醉以及围手术期处理17篇,移植护理97篇,内容涉及器官捐献,供者器官的安全和合理高效利用,肝、肾、心、肺、胰腺、小肠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等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以及移植后随访.

  • 菌群干预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排期肠道微生态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作者:徐兴伟;习丰产;王晨阳;丁凯;范朝刚;李秋荣

    目的 探讨抗生素和益生菌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排期末端回肠菌群及肠黏膜上皮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采用异基因节段性原位小肠移植模型,分别使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益生菌(培菲康)连续灌胃.变形梯度凝胶电泳分析移植后D7大鼠末端回肠菌群的变化特征,病理检测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并评分.结果 抗生素组大鼠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与对照组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多样性未减少,大肠杆菌的繁殖明显弱于抗生素组.肠黏膜上皮在抗生素组较对照组损害严重,益生菌组则明显修复.各组病理变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4).结论 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加剧了菌群结构和数量的改变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严重.益生菌则有效减少了有害菌的繁殖,增加了乳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减轻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

  • 血红素加氧酶-1增强间充质干细胞减轻小肠移植排斥反应

    作者:杨洋;沈中阳;尹明丽;郑卫萍;刘涛;董冲;宋红丽

    目的 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BN至Lewis的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模型,实验组(A组)输注HO-1基因修饰的BMSCs 1×10 7个,对照组分别输注等量BMSCs(B组)及生理盐水(C组).分析受体生存率,检测移植肠病理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移植肠中HO-1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结果 C组表现为逐渐加重的急性排斥反应,并大多于14 d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0d;B组受体生存率显著延长(P=0.037,MST:15 d),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善,急性排斥反应评分显著下降(5 d:P =0.035,7 d:P =0.045);A组HO-1蛋白表达显著提高,受体生存率较B组进一步提高(P =0.009,MST:24d),急性排斥反应评分进一步降低(7 d:P =0.027,10 d:P =0.041).结论 HO-1基因修饰BMSCs可提高BMSCs在体内的存活率,并增强BMSCs减轻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改善小肠移植大鼠的预后.

  • 小鼠原位小肠移植模型的显微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孟柠;潘志坚;李杭;沈吉良;沈波

    目的 建立稳定的原位小肠移植小鼠模型.方法 应用C57BL/6小鼠进行同基因系原位小肠移植.显微手术获取供体小鼠带血管蒂(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以及动脉附着处腹主动脉瓣)的小肠作为移植肠;将移植肠的动静脉分别与受体小鼠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作端侧吻合;切除受体小鼠的小肠,将残留肠管的远、近断端分别与移植肠两断端行端端吻合.优化显微手术技巧和围手术处理措施.结果 进行小鼠原位小肠移植70次.初期移植成功率为38.1%,技术成熟后移植成功率为73.5%.技术成熟后供体手术时间为(46.3±3.8) min,移植肠冷缺血时间为(35.2±4.2)min,受体手术时间为(98.0±5.5) min,血管吻合时间为(30.6±3.2) min,肠管吻合时间为(28.6±2.8) min.结论 通过优化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可构建稳定的原位小肠移植小鼠模型,为小肠移植基础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 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对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文;宋红丽;杨洋;刘涛;沈中阳

    目的 观察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对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分为3组:假手术组、无排斥反应组和排斥反应组.通过大鼠活动状态及病理评分确定排斥反应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法检测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2的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肠道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改变.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Westem blot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排斥反应组随时间延长,病理评分增加[3 d:(32.67±2.34)分;5 d:(43.50 ±±2.07)分;7 d:(69.50±2.43)分],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加重[DAO:3 d:(35.84±5.60)U/ml;5 d:(46.50±O.80) U/ml;7 d:(54.01±1.70) U/ml],TNF-α和IL-2大量释放,肠道紧密连接损伤严重,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线性相关分析发现,病理评分、TNF-α、IL-2与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可使肠道功能受损、紧密连接断裂、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表达水平降低,且其蛋白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程度呈负相关.

  • 骨髓细胞胸腺内注射对移植肠CD4、 CD8和CD25的影响

    作者:罗长江;焦作义;李继鹏;王为忠

    目的 探讨异基因骨髓注射在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耐受作用和意义.方法 选用近交系大鼠F344/N和Wistar/A进行全小肠异位移植,实验组在异基因移植前7d取供体BMC行受体胸腺内注入,对照单纯同基因及异基因大鼠移植模型了解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否减少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观察其生存时间、病理结果及CD4、CD8、CD25的变化.结果 (1)A组移植大鼠平均存活时间为(7.33±1.03) d;B组为(43.76 ±4.57) d;C组为(55.28±7.48)d.(2)异基因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后3、7、15 d可出现典型的轻、中、重度排斥反应,而同基因组和实验组中未出现排斥反应.(3)异基因移植组术后CD4、CD25+,高于其他组(P<0.05).而CD8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移植术前7d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显著减少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可以抑制移植肠CD4、CD25细胞的表达.

  • 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李晓林;邹小明;李云龙;宋茂力;李刚

    目的 观察神经型(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中作用.方法 行大鼠原位小肠移植.实验分为2组.1组:同系移植组(Lewis→Lewis,12例);2组:同种移植组(DA→Lewis,12例).观察术后生存时间.再灌注30 min、术后1、3、5、7d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开腹行麦芽糖吸收实验;切取移植肠管,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肠nNOS和iNOS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移植肠nNOS mRNA和iNOS mRNA的表达.结果 A组生存时间>30 d.B组生存时间为(6.83±0.75)d.再灌注后A组nNOS染色与mRNA表达明显减弱,此后nNOS染色和mRNA表达分别于术后3、7d恢复正常.再灌注后A组iNOS染色与mRNA表达增强,此后逐渐减弱.与A组比较,术后3~7 d,B组nNOS染色减弱,iNOS染色增强,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糖吸收值显著降低(P<0.01);术后5、7d,B组nNOS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01),iNOS 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 在AR过程中,nNOS可能调节了iNOS的表达;nNOS的活性和表达与移植肠管的结构和吸收功能密切相关;iNOS的激活是加重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 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转染对移植小肠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黎;吴楠;程力;刘中元

    目的 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血红素氧合酶-1( HO-1)基因转染对移植小肠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同种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n=34):供体术前腹腔注射载有HO-1基因的腺相关病毒1.0×1012个/ml,对照组(n=34):供体术前腹腔注射腺相关病毒1.0×1012个/ml,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检测小肠移植术后小肠组织中HO-1的活性、HO-1 mRNA含量及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O-1蛋白的表达,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受体生存时间。结果 实验组平均生存时间为(6.80±1.56)d,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80±1.28)d,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移植术后24、48 h和5d移植小肠实验组HO-1活性分别为2.11±0.04、1.90±0.04和1.56±0.05,均强于对照组(1.71±0.07、1.56±0.06和1.38±0.08,P<0.05);各组移植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以术后24h重,实验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术后24h和48 h实验组HO-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12±0.08和0.76 ±0.10,均高于对照组(0.69±0.05和0.38±0.08,P<0.05),术后5 d HO-1 mRNA表达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段移植小肠细胞凋亡数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1基因转染可降低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 骨髓来源半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小肠移植免疫耐受

    作者:孟松;杨晓俊;朱春富;姜红;吴文溪

    目的 观察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沉默的半成熟树突状细胞(DC)诱导大鼠小肠移植模型免疫耐受.方法 供体乃44大鼠,受体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6).A组(半成熟DC组)移植前7d经阴茎背静脉注射半成熟MyD88沉默DC(2×106细胞数),B组(未成熟DC组)移植前7 d经阴茎背静脉注射未成熟DC(2×106细胞数)和C组(阴性对照组)移植前7 d经阴茎背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3组均于注射7 d后行大鼠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术,观察统计各组受体存活情况,检测受体血清中的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等的变化.结果 半成熟MyD88沉默DC组[(13.7±1.2)d,n=6]较未成熟DC组[(8.0±1.0)d,n=6,P<0.05]和阴性对照组[(6.0±0.8)d,n=6,P<0.05)存活时间显著延长,同时受体血清中IL-2和IFN-γ等促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病理改变亦较轻微.结论 MyD88沉默的半成熟DC具有独特的表形和功能,能够诱导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显著延长受体术后的存活时间.

  • 输注供体骨髓细胞诱导大鼠小肠移植基因嵌合的研究

    作者:

    目的 探讨经门静脉途径输注供体骨髓细胞后,大鼠小肠移植中受体基因嵌合率的改变及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供体为雄性BN,受体为雌性Lewis,各15只),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FK506组、PV组(喂养FK506及经门静脉注射供体骨髓细胞组).应用原位荧光杂交定位检测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供体雄性细胞的SRY基因在移植术后受体大鼠血液、肝脏及脾脏中的嵌合情况.结果 PV组受体雌性大鼠血液(3.03±0.16)%、肝脏(0.86±0.05)%、脾脏(4.08±0.12)%中供体SRY基因嵌合率均较FK506组(1.15±0.07)%、(0.21±0.02)%、(1.23±0.05)%、对照组(1.10±0.07)%、(0.22±0.02)%、(1.17±0.06)%明显增高(P<0.01).结论 经门静脉系统输注供体骨髓细胞可建立稳定的混和嵌合体状态.

  • 原位小肠移植后肠管吸收功能的研究

    作者:朱亮;李幼生;黎介寿

    目的 观察大鼠原位小肠移植后肠管的吸收功能的变化.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小肠移植组(采用改良的kort法行二步法大鼠原位小肠移植)和对照组,术后分别于2、4、8周检测移植小肠15N-Gly的吸收和移植小肠功能酶(Na+,K+-ATP酶、双糖酶)活性.结果 对15N-Gly的吸收和小肠功能酶活性在原位移植术后2周下降明显,4周时双糖酶的功能、氨基酸的吸收恢复正常,8周时Na+-K+ATP酶也接近正常.结论 大鼠小肠原位移植后,移植小肠吸收功能在4周左右时接近正常水平.

    关键词: 小肠移植 吸收
  • 输血诱导免疫耐受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作者:张立;车向明;何纪恩;张锋;樊林;赵伟;于楠

    目的 观察供体特异性输血(DST)诱导免疫耐受对大鼠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SD至Wistar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实验组分别予以DST,环孢素(CsA)及DST联合CsA干预,Wistar大鼠同系间移植作为对照,于3、5、7 d观察移植肠管病理变化及受体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表达程度.结果 病理显示CsA干预组在7 d出现轻度移植排斥反应;DST联合CsA干预组与对照组结果相似,在3、5、7 d均无明显的移植排斥反应发生.并且DST联合CsA干预组TNF-α表达程度低于单独CsA干预组,在第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表达程度低于单独CsA干预组,在第5、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基因大鼠间小肠移植在CsA配合应用的情况下,进行DST可诱导其产生一定的免疫耐受,预防及减轻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反应程度.

  • rhIL-10抑制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

    作者:王惠良;杨维良;张东伟;杨学伟

    目的 观察rhIL-10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移植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同基因组、对照组和3种不同剂量的rhIL-10治疗组,各组n=6.术后3、5、7 d取移植肠管,行病理检查,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术后7 d肝、肾功能的重要参数: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Crea)和血尿素(BUN).结果 对照组术后3 d发生轻度排斥,5 d发生中度排斥,7 d发生重度排斥;中、高剂量组除部分标本在术后5、7 d发生轻度排斥外,无排斥征象;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改变相似,但排斥的病理改变发生较晚、较轻.术后3、5、7 d,低、中、高剂量组外周血CD3+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ST、ALT、Crea和BU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的抑制,低剂量作用是明确的,但疗效有限.中、高剂量作用较明显;与同基因组、对照组比较,不增加肝、肾毒副作用;(2)动态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可作为器官移植术后监测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

  • 白细胞介素-12 p35沉默的树突状细胞联合CD40L单克隆抗体对大鼠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

    作者:徐皓;王海权;陈涛;肇毅;华一兵;吴文溪

    目的 研究供体骨髓来源的白细胞介素12 p35(IL-12p35)基因沉默的树突状细胞(IL-12 p35 silenced DC)联合大鼠CD40L单克隆抗体(CD40L mAb)对大鼠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8对,分别于手术前7天进行不同预处理后进行小肠移植.A组:受体注射生理盐水;B组:受体注射供体IL-12 p35 silenced DC,C组:受体静脉注射供体IL-12 p35 silenced DC,同时腹腔注射CD40L mAb.观察受体存活时间,移植小肠采用病理学检察及细胞凋亡检测,受体血清检测IL-2、干扰素(INF)-γ水平.结果 C组受体动物存活时间为(23.3±6.0)d,显著长于A、B两组[(6.5±1.5)d,(15.1±4.9)d];C组移植小肠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结构破坏程度和肠黏膜细胞的凋亡数目明显低于A、B组[(9.5±5.6)比(23.8±6.2)、(18.7±6.3),(P<0.01)];C组受体大鼠血清IL-2浓度为(185.8±18.2)ng/L,显著低于A、B两组[(294.1±15.6)ng/L、(225.8±14.5)ng/L,(P<0.01、P<0.05)];C组受体大鼠血清INF-γ浓度为(75.6±8.6)ng/L,显著低于A、B两组[(110.5±12.4)ng/L、(89.1±9.2)ng/L,(P<0.01、P<0.05)].结论 术前输注供体来源的IL-12 p35 silenced DC联合CD40L mAb,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肠移植的排斥反应,诱导受体产生免疫耐受.

  • 大鼠小肠移植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疾病中凋亡及Fas配体的表达

    作者:李刚;邹小明;宋茂力;闫朝岐;傅松滨

    目的 建立大鼠小肠移植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动物模型,探讨细胞凋亡及其Fas系统与肝脏GVHD的关系.方法 选用体重为200~250 g的雄性大鼠,对照组为SD-SD大鼠(n=25),实验组为Wistar-SD大鼠(n=25),行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分别于术后第1、3、5、7、9、11天取肝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同时检测肝功,TUNEL法检测肝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sa及其配体(FasL)表达.结果 两组术后肝脏功能无明显改变,光镜及电镜亦无明显凋亡性改变.实验组,TUNEL阳性细胞从术后第4天开始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而对照组无明显增加.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两组Fas在肝脏中广泛表达;而FasL只在实验组的术后第11天广泛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sL和细胞凋亡可以被当作大鼠小肠移植中早期诊断肝脏GVHD的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 猪辅助性带胰头及十二指肠肝肠联合移植的研究

    作者:尹震宇;王效民;李宁;李幼生;倪小冬;蒋峰;黎介寿

    目的介绍猪辅助性带胰头及十二指肠的肝肠联合移植(LSBT)模型技术及其免疫抑制治疗.方法 40头杂交长白猪分为两组,每组20头,组内进行辅助性带胰头及十二指肠的LSBT 10次.其中A组未用免疫抑制剂治疗,B组采用环孢素A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结果 A组动物术后成活时间为(10.33±1.93) d(7~25 d),B组全部动物成活超过30 d.在没有应用体外转流的情况下,可以耐受血液动力学的波动,血液动力学指标(B组)可以在血流再通后2 h恢复正常.B组猪术后血液、尿液和腹腔引流液中的淀粉酶一过性升高,但在1周后回落到术前水平,活检没有发现严重胰腺炎.结论猪辅助性带胰头和十二指肠的LSBT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移植模型,这一模型可以简化传统肝肠移植的技术,应用环孢素A和甲强龙可以有效的抑制猪肝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 转化生长因子-β1因子在小肠移植物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靳小石;矫政洧;张爱民;程树杰;刘彤;王鹏志

    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是近年来发现的与器官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因子之一.我们通过观察大鼠小肠移植物中TGF-β1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小肠移植中的作用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选用近交系F344( RT11vr)大鼠和Lewis( RT11)大鼠作为小肠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参照传统手术方法构建大鼠小肠移植模型[1].异系移植受体大鼠术后肌注环孢素,术后29 d停止给药.同系对照组肌注同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第7、28、60天切取部分移植物.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TGF-β1 mRNA转录水平.应用SP法进行移植物的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304 条记录 10/16 页 « 12...78910111213...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