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硬化大鼠全胃肠外营养时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罗时敏;梁力建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在肝硬化大鼠全胃肠外营养(TPN)时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组8只,肝硬化对照组6只,肝硬化TPN组7只.测定血清NO浓度、肝脏NO含量和肝脏NOS比活性,观察肝脏β-NADPH黄递酶组化染色.结果除TPN组一只大鼠因输液过快,肺水肿死亡外,其余大鼠均成活.血清NO浓度、肝脏NOS比活性,肝硬化对照组比正常组升高明显(P<0.05),肝硬化TPN组比肝硬化对照组升高明显(P<0 05).肝脏NO含量,肝硬化对照组比正常组升高明显(P<0.05),但肝硬化TPN组比肝硬化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肝脏β-NADPH黄递酶组化染色,正常组为-,肝硬化对照组为+,肝硬化TPN组为++.结论NO可能是一种抗肝损伤因子,损伤因子存在时,表现为肝脏NOS活性增强,当肝脏NO含量减少时,表现为肝脏损害的加重.

  • 全胃肠外营养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仲崇威;冉霞;王仕明

    据报道,我国现有住院患者中40%~50%属营养不良,需营养支持,而实际获得治疗者不足20%[1].在危重患者中,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tal nutritionTPN)是各种营养治疗措施中条件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者.1994年12月~2000年元月,我们在较为简陋的条件下进行了16例TPN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

    作者:邓中月

    目的:总结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收住的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监测生命体征,给予胃肠减压,并观察胃液的颜色、性状、引流量.全胃肠外营养经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其中右锁骨下静脉置管40例和颈内静脉置管12例),在胃肠外营养实施过程中注意静脉导管的护理如导管入口处消毒、换药,导管冲洗、封管等.21例病人手术后行腹腔多管冲洗引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取合适体位,以利于腹腔多管引流,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引流量,术后病人均行常规雾化吸入,以利于痰液咳出.病人均进行口腔护理.结果:在生长抑素、抗生素及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和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效果满意并且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行之有效的全胃肠外营养护理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痊愈的重要保证之一.

  • 肠内营养支持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比较

    作者:韩晓红;田静;万强;马明阳;姜传斌

    目的 比较肠内营养支持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5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肠胃气体及液体排出、卧床休息、严格禁食水、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措施.在此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及CT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并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IL-6、TNF-α、CRP水平及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6、TNF-α、CRP水平及WBC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WBC、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CT评分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CT评分和APACHEⅡ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CT评分和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发热、休克、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x2=6.693、11.633、8.672、7.109、9.375,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费用低(P<0.05),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 与肠内营养支持比较,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急性胰腺炎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且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费用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早产儿全静脉营养与胆汁瘀积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宫德鸿;李博

    [目的]为提高危重新生儿全胃肠外营养(TP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65例住院高危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68例作为治疗组进行静脉营养支持,其中7~14d的29例为TPN>1周组,14~28d的28例为TPN>2周组.对照组97例未行静脉营养,进行微量喂养.比较静脉营养对体质量增长的影响,静脉营养并发症观察,TPN>1周组与TPN>2周组肝功能变化.[结果]①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TPN使早产儿体质量有明显提高.②本研究TPN不良反应有总胆汁酸升高50例,占73.52%,并随静脉营养时间延长而逐步升高.③TPN>1周组血清胆汁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平较正常时照组均有明显增高(P<0.05),TPN>2周组上述指标有进一步升高(P<0.05).各实验组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全静脉营养有其有利的、不可替代的一面,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并发症越来越明显,而早期早产儿能耐受的微量喂养可减少TPN的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 胃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不同血糖控制方法的比较

    作者:刘婕;马瑜谨;高社干;姜宏卫

    目的 探讨胃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不同途径给予胰岛素对血糖控制及手术并发症的比较.方法 将45例胃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按胰岛素使用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在输注全胃肠外营养(TPN)同时给予胰岛素泵控制血糖;对照组在TPN液体中按比例加入胰岛素,直接输注.结果 实验组血糖控制情况较对照组效果好,血糖波动小,术后并发症少、切口愈合时间短(12.8 ±2.6)d.结论 对胃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使用TPN治疗时,通过胰岛素泵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 肠结核全胃肠外营养患者的护理

    作者:刘慧敏;刘洪涛

    目的 :探讨肠结核全胃肠外营养患者的护理方法 ,以及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 ~2017年期间在我院本科接受治疗的全胃肠外营养患者55例,对所有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方法.结论 :由于患者在接受肠外营养的治疗期间是不能够进食的 ,所以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需要对护理过程进行完善和细化 ,从而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维持患者机体内电解质的稳定 .

  •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连续全胃肠外营养对复合外伤患者血糖的影响

    作者:万佳;黄海燕

    目的 减小全胃肠外营养(TPN)连续治疗时的血糖波动范围.方法 将60例ICU需要进行TPN治疗7 d以上、无糖尿病病史的复合外伤危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在输入治疗药物的同时,24 h匀速输注营养液;对照组按每日输液先后顺序,后输注营养液.结果观察组不同时间血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胰岛素注射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进行TPN连续治疗时血糖波动小,有利于治疗.

  • 重症胰腺炎的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赵旭辉;戴寅;胡寿红

    重症胰腺炎(SAP)是一种急性、全身消耗性的危重疾病,其病理过程由于胰腺炎症而激活多种酶的释放,血管活性改变,除胰腺炎本身病理、生理改变外,还累及体内诸多脏器功能.营养支持是治疗SAP的重要措施之一,已为广大临床医师所共识.1996年6月至1998年5月,我院共收治SAP 17例,全部施行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营养支持在SAP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特点作一探讨.

  • 肠内营养与全胃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及预后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作者:谈志军

    [目的]探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应用肠内营养(EN)和全胃肠外营养(TPN)的临床疗效,并为该病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46例SAP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开展TPN给予营养支持,而研究组采取EN给予营养支持.记录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末的血清前清蛋白、血清清蛋白、体质数,同时比较2组住院时间及医疗总花费.[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血清前清蛋白水平和清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总花费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TPN在普外科危重手术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丰芳;曲波

    目的分析全胃肠外营养(TPN)在普外科危重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体会TPN在救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方法对150例普外科危重手术病人应用TPN治疗前后的精神状况、体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 血液淋巴细胞计数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150例病人应用TPN治疗5~38天,其中7例死亡, 余143例精神好转, 体重增加,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浓度增加, 血液淋巴细胞计数增加, 伤口愈合快. 结论加强对TPN治疗的重视, 进一步提高TPN在救治工作中的应用, 以提高普外科危重手术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 全胃肠外营养联合施他宁治疗胰外瘘

    作者:冯鹏才;王立俊;李红霞;徐卉兰;梁俊峰

    目的探讨运用全胃肠外营养(TPN)和施他宁非手术治疗胰外瘘患者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TPN和施他宁联合治疗19例胰外瘘患者的治疗情况. TPN治疗均采用TNA 3L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患者所需热卡按H-B公式计算基础能耗与应激系数的积数值作为参考值供给; 施他宁6 mg加入1 000 ml生理盐水中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 连用7天后改为每天12小时持续静脉滴注. 结果 18例患者瘘道闭合时间为8~32天, 平均14天, 均治愈出院; 1例未治, 死亡. 结论 TPN联合施他宁治疗胰外瘘, 避免了二次手术打击, 平均愈合时间缩短, 在胰外瘘患者的非手术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观察

    作者:饶智;黄惠;黄艺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将4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EN支持治疗组20例和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组20例.比较两组间血清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以及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率、感染率、死亡率和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在营养支持治疗后第14天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营养支持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前白蛋白均明显升高(P<0.05);在第14天血清白蛋白水平在EN组较营养支持治疗前轻度升高[(32.35±3.07)g/L 比(36.87±2.38)g/L,P<0.05],TPN组无明显差异[(33.09±5.39)g/L 比 (35.20±3.41)g/L,P>0.05];两组间的手术治疗率(45% 比 55%,P>0.05),死亡率(8.1% 比7.5%,P>0.05)和ICU治疗时间[平均11.5d(7~21d)比平均14.1d(5~20d),P>0.05]无明显的差异;相对于TPN组,EN组可减少感染率(35% 比60%,P<0.05)并且缩短了住院时间[平均28.3d(18~92d)比平均38.7d(15~77d),P<0.05].结论:EN能减少感染的发生并且缩短住院时间,疗效较好.

  • 小肠移植临床进展

    作者:刘全达;王自强

    1.小肠移植的现状80年代后期随着环孢素A(CsA)的问世, 小肠移植才开始有了根本性的突破.1987年Starzl等[1]为1例肠衰竭患儿成功实施包括肝、胰、小肠和胃的首例腹腔多脏器移植,术后存活6个月;1989年Grant等[2]又率先实施了首例肝-小肠移植,并获得成功.据国际小肠移植登记处统计[3]资料显示,1985年~1997年2月,全球共有33家机构为260人开展了273例次的小肠移植,移植例数逐年递增,1996年达58例,2/3的受者为儿童和青少年.移植类型包括:伴或不伴结肠的单独小肠移植(41%)、肝-小肠移植(48%)和腹腔多脏器移植(11%).1995年后移植物/患者1年存活率分别为:小肠移植63%/69%、肝-小肠移植63%/66%、多脏器移植63%/63%.77%的存活患者已经脱离全胃肠外营养(TPN),开始正常饮食.美国Pittsburgh大学Starzl移植研究所手术例数多,1990~1999年共做121例(127次)小肠移植,患者/移植物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达到72%/64%和48%/40%, 长存活时间近9年[4],其中儿童5年生存率达到68%.近较大宗病例显示小肠移植3年存活率可达50%以上[5],手术安全性和费效比明显提高. 我国自1993年南京军区总医院实施首例同种异体全小肠移植以来,到1999年5月四家单位共实施了临床小肠移植7例,手术方式包括全小肠移植(5例)、肝-小肠联合移植[6]和亲属活体部分小肠移植[7](各1例),生存长时间仅2年多.

  • 新生儿全胃肠外营养致脂肪超载综合征二例

    作者:蔡威;陈方;佘亚雄

    例1男,1天,出生体重2 540 g,孕36周,疑肠闭锁收入院.急诊手术见十二指肠膜状闭锁,裁剪后端端吻合.术后第1天起应用全胃肠外营养(TPN),脂肪乳剂剂量为3 g·kg-1·d-1,持续2周.TPN第10天起发现患儿皮肤、巩膜黄染并渐加深.

  • 小儿中心静脉插管附加皮下隧道的一种简易方法

    作者:陈恺;薛璇英

    在新生儿和婴儿的疾病治疗中,静脉通道的维持已成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随着全胃肠外营养在儿外科的广泛应用,为了供给足够的热卡和营养物质,中心静脉插管即为必不可少的前提.本文作者设计了一种安全而简捷的锁骨下静脉插管附加皮下隧道的中心静咏插管方法.

  • 全胃肠外营养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程宇星;黄坚;谢建兴;谭月红;周洁华

    目的:简介全胃肠外营养(TPN)在腹部外科术后的临床应用指征、配制和计算方式.方法:按照ASPEN准则筛选患者15例,采用常用的计算方法,AIO方式配制全营养混合液(TNA),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注TNA.结果:本组手术后使用TPN支持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手术前后使用TPN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手术后并发症减少,伤口愈合速度加快,缩短了住院期.

  • 围手术期427例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分析和临床药师干预作用的探讨

    作者:白一宁;赵春阳;姜明燕

    目的:对某院围手术期患者的肠外营养(TPN)处方进行分析,对临床药师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为进一步规范TPN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年版)的标准,对某院普通外科2014年7月至12月和2015年同期的TPN处方进行归纳和分析,具体包括营养素的组成及葡萄糖和氨基酸所占比例、糖脂比、热氮比、电解质浓度、谷氨酰胺的使用情况,并对临床药师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该院普通外科TPN处方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糖脂比、热氮比、谷氨酰胺的使用方面等,在临床药师的干预下,合格率有所提高.结论:临床药师在保证TPN组方的配伍稳定性和合理的配比方面了发挥重要的作用.

  • 全胃肠外营养联合谷氨酰胺二肽对重症胰腺炎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意义

    作者:王湛;黄圣旺;刘培;刘首记;王清

    目的 观察全胃肠外营养联合谷氨酰胺二肽在急性重症胰腺炎非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4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在传统保守治疗原则基础上实施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Ⅱ组在Ⅰ组方案基础上给予谷氨酰胺二肽治疗,测定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氮平衡、T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指标.结果 治疗2周后Ⅱ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氮平衡、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高于Ⅰ组(P<0.05). 结论 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谷氨酰胺二肽联合TPN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氮平衡的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齐丽华;孙青云;朱志云;金晓波;杨越涛

    近年来,全胃肠外营养(TPN)和中心静脉压(CVP)测定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因血管管径粗(1.2cm),解剖变异少,穿刺成功率高,已逐渐被公认为是进行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为适宜的途径.我院自1996年8月以来采用国外高质量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病人痛苦.

319 条记录 11/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