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短暂性肢体抖动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邹永明;崔晓琼;王文红

    目的 探讨短暂性肢体抖动综合征(LS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选择LSS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12例患者均以肢体抖动为首发症状,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MRI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有相应的阳性发现,经支架置入和药物保守治疗后多数患者未再发作.结论 LSS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式,临床上应与其他发作性疾病如局灶性运动型癫痫相鉴别.血运重建,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治疗的根本措施.

  • 灌注磁共振结合脑血管造影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作者:刘悦;张茁;毕齐

    目的 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经灌注磁共振(PWI)后的改变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对49例颈内动脉系统TIA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PWI检查,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8例)、中度狭窄组(11例)、重度狭窄组(21例)、极重度狭窄组(9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4组患者间rCBF和同组患侧rCBF与对侧rCB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和极重度狭窄组患侧TTP与对侧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狭窄组和极重度狭窄组的TTP分别较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明显延迟(P<0.05).随着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侧TTP呈线性增加趋势(P<0.05).结论 DSA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价,PWI在评价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其中TTP较rCBF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改变更为敏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丁立东;徐运;茆华武;肖章红;刘颖;陈珏

    目的 研究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s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TIA患者16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9例、中危组87例及高危组46例,又根据DWI结果分为DWI阳性组73例和DWI正常组89例.结合DWI检查结果和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低危组比较,中、高危组7、30、90 d继发脑梗死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WI正常组比较,DWI阳性组TIA发作次数≥3次、症状持续时间≥1h、失语和(或)运动障碍、心房颤动、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以及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DWI阳性组7、30、90 d继发脑梗死较DWI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CD2评分对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风险有较高的准确性,结合DWI检查结果,对其风险的评估,将会进一步提高.

  • 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关系的研究

    作者:曹裕民;张雄;万鑫;王硕;代成波;马桂贤;张玉虎;王丽娟

    目的 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 vs 25.2% 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 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应用状况调查

    作者:王力;张茁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因素.方法 从2014年1~12月连续收住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选择360例复发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治疗组131例,未治疗组229例.按LDL-C<2.6 mmol/L的标准为治疗达标,调查340例患者入院时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中,服用他汀类药物131例,药物治疗率36.4%,未用他汀类药物229例,占63.6%.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年龄≥65岁(58.8% vs47.2%)、高脂血症(30.5% vs 19.2%)、冠心病(32.1% vs 8.3%)和2型糖尿病(55.7% vs 3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原因中,患者自行停药及病情好转停药63.3%,医师未建议服用22.7%,存在药物不良反应5.2%.LDL-C达标患者104例,达标率为28.9%.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冠心病、高脂血症、抗血小板药物、降糖药物是影响患者他汀药物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低,LDL-C达标率更低,应加强患者教育及临床医师培训,提高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代谢综合征对脑卒中的影响

    作者:丁立东;刘颖;茆华武;肖章红;杭小芳;陈珏;柯开富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TIA患者275例,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TIA合并MS组(MS组)146例和TIA未合并MS组(非MS组)129例,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MS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过量饮酒、体重指数、空腹血糖、TG、TC、LDL-C、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非MS组,而HDL-C明显低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组ABCD2评分,低危16例(11.0%),中危94例(64.4%),高危36例(24.7%),非MS组低危40例(31.0%),中危69例(53.5%),高危20例(15.5%),MS组低危患者较非MS组低危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组中危和高危患者较非MS组中危和高危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7、30 及 90 d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3.7%、15.8%、22.6%,非MS组7、30及90 d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6.2%、7.8%、8.5%.MS组7、30及90 d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TIA合并MS患者ABCD2评分为中危和高危明显多于TIA未合并MS患者,且低危、中危、高危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多.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C反应蛋白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风险分层的研究

    作者:赵振强;胡兰;蔡美华;陈志斌;王淑荣;王埮;陈小武

    目的 明确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 PLA2)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 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分为阳性事件组34例和阴性事件组98例.2组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中危患者70例,6~7分为高危患者1 6例.检测Lp-PLA2含量、活性及hs CRP水平.主要结局采用复合终点分析,90 d内脑卒中或死亡及与症状相关≥50%大动脉狭窄或有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结果 与阴性事件组比较,阳性事件组Lp-PLA2含量和活性明显升高(P<0.05).有大动脉硬化者Lp PLA2含量和活性较无大动脉硬化者明显升高(P<0.05).ABCD24~5分[RR=2.18,95%CI:1.26~3.61,P=0.008];ABCD2评分6~7分[RR=3.43,95%CI:1.91~6.39,P=0.001]Lp-PLA2活性>33 μmol/(L·min)[RR=2.73,95%CI:1.04~7.06,P=0.042]是TI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论 Lp-PLA2检测和ABCD2评分法结合可提高TIA患者90 d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的预测能力.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大力;常莉莎;赵晓晶;张江;张丽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入院的脑梗死患者658例,男性378例,女性280例,平均年龄(64.03±11.13)岁,按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其分为无TIA组(536例)和TIA组(122例),TIA组又按持续时间分为<5 min组(20例),5~20 min组(68例),21~60 min组(26例)和>60 min组(8例)4个亚组.采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后,分析T1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 在5~20 min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比率较高(82%),Ⅰ级预后(79%),与无TI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1~60 min组、>60 min组和无TIA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较严重,<5 min组Ⅰ级预后(65%),21~60 min组Ⅰ级预后(62%),>60 min组Ⅰ级预后(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I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

  • 随诊间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作者:陈卫红;黄一宁;刘冉;孙葳

    目的:探讨随诊间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所医院进行的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复发试验中698例患者的每次随诊血压,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随诊间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复发影响的风险比。结果随诊间收缩压标准差与平均收缩压相关( r=0.282,P=0.000),变异系数与平均收缩压相关( r=0.128,P=0.001);调整平均收缩压后,收缩压标准差 H R:3.641,95% C I:2.368~5.599,收缩压变异系数 H R:3.327,95% C I:2.130~5.195,收缩压独立均值变异(V IM ) H R:3.657,95% C I:2.320~5.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平均舒张压 H R:4.149,95% C I:2.381~7.229( P=0.000),舒张压标准差、舒张压变异系数、舒张压V I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调整平均脉压后,脉压标准差 H R:4.973,95% C I:3.295~7.506,脉压变异系数 HR:6.410,95%:CI:3.898~10.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随诊间收缩压和脉压变异性均是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因素;但随诊间舒张压变异性不是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因素。

  • 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非惊厥性癫痫的鉴别诊断

    作者:蔡慧敏;陈明月;张宁;陈江云;蔡慧芳

    目的 探讨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非惊厥性癫痫的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有反复发作性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特点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的视频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资料.结果 38例(67.9%)患者视频监测脑电图异常,监测到临床发作26例,伴随临床发作同步背景脑电图表现为癫痫样病理波发放为主6例(15.8%),表现为局灶性慢波为主20例(52.6%).12例(31.6%)不伴临床发作患者脑电图以局灶性慢波为主.视频监测脑电图正常18例(32.1%).56例患者入院时诊断为TIA,实际上至少6例为癫痫,误诊率大于10.7%.TCD异常52例(92.9%).MRA显示,颅内大血管狭窄48例(85.7%).结论 老年人TIA与非惊厥性癫痫的临床症状相似,忽视癫痫的排查,容易造成非惊厥性癫痫的漏诊、误诊,对这类患者视频脑电监测应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变化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

    作者:李振光;伍期专;于占彩;王远臣;姚存姗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特点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探索TIA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TIA患者128例(TIA组),测定其血浆中LPA的含量变化,年龄匹配的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TIA患者血浆LPA含量的影响.结果TIA组患者血浆LP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每天给予200 mg阿司匹林较75 mg或25 mg阿司匹林可更有效地降低血浆LPA含量,患者脑缺血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TIA患者血浆LPA含量明显升高,适宜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血浆LPA的含量,减少脑缺血症状的发作频率.

  • ABCD3-I 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

    作者:邵荣;刘澄英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 IA患者182例,分别采用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ABCD3-I危险分层分为低危40例,中危74例,高危68例,并观察T IA后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ABCD3与ABCD3-I评分法预测T IA后7 d内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0.713、0.831。T IA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27例(14.8%)。ABCD3-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6.8%、32.4%,中危和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患者,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ABCD3-I评分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 r=0.486,P<0.01)。除年龄因素外,ABCD3-I评分法中各个评分项目对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 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 部分性癫痫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电图表现

    作者:夏建华;朱认真;焦慧娟;吴学志;宋红杰;周莎莎;李晗;杨阳;张小云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部分性癫痫发作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76例年龄≥65岁初诊为TIA患者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24 h动态脑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患者中,20例脑电图异常,占26.32%.20例脑电图患者中,11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8例有癫痫波发放,另9例无临床发作.脑电图正常56例(73.68%).终确诊部分性癫痫发作8例,占10.53%.头颅MRA或DSA显示颅内外大血管异常67例(88.16%).结论 老年人部分性癫痫发作与TIA有时在临床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误诊、漏诊,对不能排除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应进行视频脑电图及MRA或DSA等检查明确诊断.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薛有平;雷毅;刘峰;李沐阳;刘建新

    目的 探讨血清生化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TIA患者126例,按照ABCD2评分分为3组,低危组42例,中危组43例,高危组41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收集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各组血清Hcy、hs-CRP、IM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TC、TG、LDL、Hcy、hs-CRP及IMA水平明显升高,HDL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和高危组TC、TG、LDL、Hcy、hs-CRP及IMA水平明显升高,HDL水平明显降低(P<0.05).高危组TC、TG、LDL、Hcy、hs-CRP及IMA水平明显高于中危组,且HDL水平明显低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血清Hcy、hs-CRP及IMA水平与ABCW评分呈正相关(r=0.36,r=0.31,r=0.24,P<0.05),且hs-CRP、Hcy、IMA之间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95%CI:1.371~10.556,P=0.00)、Hcy水平(95%CI:1.064~1.915,P=0.02)是TIA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Hcy、hs-CRP、IMA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高脂血症、Hcy水平是TIA发病的危险因素,测定血清Hcy、hs-CRP、IMA水平有利于病情评估.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1变化的对照研究

    作者:高天理;张茁;温绍君;文杰;刘洁林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的变化,探讨其在TIA和脑梗死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0例发病<72 h的脑梗死患者,43例近一次脑缺血发作<72 h的TIA患者,41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正常对照组).每例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TIA患者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水平,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大聚集率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IA组和脑梗死组血浆ET-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TIA组血浆ET-1水平低于脑梗死组.颈动脉超声显示,有狭窄和斑块的TI患者血浆ET-1水平与超声正常的患者无差异.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浆RT-1水平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的患者.血浆ET-1水平与血小板大聚集率呈正相关.结论TIA和脑梗死的发病与内皮细胞损伤和ET-1水平增高有关.

  • 老年脑白质疏松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段作伟;李华;孙文;蔡乾坤;肖露露;刘新峰

    目的 探讨老年脑白质疏松(LA)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回顾性分析同期行头颅MRI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患者333例.采用Fazekas分级法分别对侧脑室旁LA和半卵圆中心LA进行程度分级:0级或1级为无或轻度LA,2级或3级为中重度LA.基于侧脑室旁LA严重程度分为无或轻度LA组206例,中重度LA组127例;基于半卵圆中心LA严重程度分为无或轻度LA组270例,中重度LA组63例.分别探讨侧脑室旁LA及半卵圆中心LA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侧脑室旁LA:与无或轻度LA组比较,中重度LA组年龄、高血压、脑卒中、颅外动脉狭窄及前循环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卵圆中心LA:与无或轻度LA组比较,中重度LA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颅外动脉狭窄、前循环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非血管性危险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脑室旁LA与颅外动脉狭窄(OR=1.653,95%CI:1.017~2.686,P=0.042)独立相关,半卵圆中心LA与颅外动脉狭窄无相关性(OR=1.594,95%CI:0.882~2.879,P=0.123).结论 颅外动脉狭窄对侧脑室旁白质是否发生LA改变有独立的相关性.

  • 椎动脉优势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分析

    作者:曹利民;李红琴;王洪生;胡志诚

    目的 研究椎动脉优势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老年后循环TIA患者108例,其中椎动脉优势70例,非椎动脉优势38例,根据ABCD2评分脑梗死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31例,中危组65例,高危组1 2例,比较各组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临床资料ABCD2评分,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108例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31例(28.7%).中危组和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30.8%,66.7% vs 9.7%,P<0.05,P<0.01),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较非椎动脉优势患者明显增高(35.7% vs 15.8%,P<0.05);ABCD2评分<4分中,椎动脉优势与非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中,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较非椎动脉优势患者增高(47.9% vs 17.2%,P<0.05).结论 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 血液内溶血磷脂酸浓度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的关系

    作者:孙永安;徐武华;徐俊;朱飞奇;都爱莲;郝红军;王燕华;伍期专

    目的 探讨血液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浓度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TIA患者77例.根据血LPA液内浓度分为LPA增高组(>3.2μmol/L,49例)和LPA正常组(≤3.2 μmol/L,28例),用氯吡格雷75 mg/d进行治疗,随访1个月,观察TIA患者的发作频率以及发展成为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LPA增高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LPA浓度明显高于LPA正常组,LPA增高组患者治疗后LPA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经过1个月的氯吡格雷治疗,LPA增高组患者中,1个月内平均发作(1.53±0.34)次,共有8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生率为16.3%,而LPA正常组患者中,1个月内平均发作(2.17±0.52)次,有7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生率为25.0%.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高血浓度LPA的TIA患者疗效优于正常血浓度LPA的TIA患者.

  • 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变化的意义

    作者:拱忠影;臧大维;宋杨;卢轶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TIA患者58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将不稳定性斑块的22例为A组,稳定性斑块的19例为B组,无斑块的17例为C组,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浆TF水平.53例完成3年随访,根据TF水平分为高水平组22例,低水平组31例,比较2组患者3年时脑卒中风险.结果 A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P<0.01),B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血浆TF水平与管腔狭窄率呈正相关(r=0.356,P<0.05);高水平组脑梗死发生率和反复TIA发作比例明显高于低水平组(P<0.05,P<0.01).结论 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血浆TF水平增高可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其可作为TIA患者预后评价指标.

  • 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研究

    作者:王庆松;范进;陈林;王俊;向阳;刘艳

    目的 探讨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在老年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PCI及老年前循环脑卒中患者229例,根据诊断分为老年PCI组(老年组)91例,中年PCI组(中年组)68例,老年前循环脑卒中患者(前循环组)70例.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比检测一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分布差异,分析椎动脉优势与PCI的相互关联,及二者的优势比.结果 老年组椎动脉优势52例(57.1%),中年组26例(38.2%),前循环组22例(31.4%),老年组椎动脉优势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前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组有单侧椎动脉优势的危险较中年组和前循环组明显增高(OR=2.154,95%CI:1.134~4.091;OR=2.909,95%CI:1.513~5.592).结论 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是老年PCI常见的血管变异,与老年PCI间存在明显关联.

934 条记录 5/47 页 « 12345678...46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