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解读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指南有关颈动脉支架的更新

    作者:张勤奕;王洋

    2014年5月1日,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学会(ASA )在《Stroke》杂志上发布了新的“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T IA )指南2014”。这个新指南上,对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脑卒中及T IA风险筛查,危险因素控制,主动脉弓部粥样硬化,颅外颈动脉狭窄,颅内脑动脉狭窄,心房颤动伴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长期监测,特殊人群应用新型抗凝剂,卵圆孔未闭等防治策略做了许多修改和更新。现重点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一些更新内容作一解读。

  • 第16届欧洲脑卒中会议简介

    作者:张微微;张茁

    第16届欧洲脑卒中会议于今年5月29日~6月1日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市召开.大会首次以专题形式将脑小血管病作为独立单元安排讲座.现将其中新内容介绍如下.1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TNA)

  • 改良ABCD3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的评估价值

    作者:王光胜;王元伟;常春红;顾汉沛;胡媛媛;田媛媛;杨金建

    目的 探讨改良ABCD3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卒中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住院的TIA患者127例,分别应用ABCD2、ABCD3及改良ABCD3 3种评分方法对患者进行评分,按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观察患者7d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采用ROC曲线评价3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 127例TIA患者中,26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发生率20.5%.TIA>3次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比例高于TIA 1次和2~3次患者(37.9% vs 13.0%、17.3%,P<0.05).3种评分方法在危险分层比例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其中ABCD2评分与ABCD3评分在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4);改良ABCD3评分与ABCD2评分在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应用改良ABCD3评分的高危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发生率分别高于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36.3% vs 31.2%、28.5%,P<0.05).改良ABCD3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95%CI:0.604~0.823,P=0.001).结论 改良ABCD3评分对高危患者7d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作用高于ABCD2和ABCD3评分,改良ABCD3评分对TIA早期脑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作用.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文娟;高旭光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10例伴或不伴脑梗死病史的TIA患者为TIA组,另选其他科室住院患者5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采用血管外超声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形成,以及测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结果 TIA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年龄、血压、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尿酸、血糖、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差异.伴脑梗死的TIA患者与无脑梗死的TIA患者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TI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敏感性指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对癍块形成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 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病因分析

    作者:张婧;周筠;赵性泉;王春雪;王拥军

    目的 探讨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11例抖动型TIA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表现为1侧肢体或单肢反复抖动发作,其中2例抖动发作时伴随抖动肢体不自主运动.MRI检查提示3例有大脑中动脉(MCA)分水岭区梗死.血管检查提示8例有抖动肢体对侧MCA中度狭窄,6例有抖动肢体对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的串联狭窄.CT灌注显像及MRI灌注成像显示抖动肢体对侧MCA区低灌注.脑电图检查未见癫癎波.患者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或适当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抖动型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造成MCA分布区脑血流的低灌注有关,增加血流灌注可使发作减少或停止.

  • 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的预测

    作者:张慧;刘玉霞;李继梅;王得新;吴春薇;郭芳

    早期准确识别具有高卒中风险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对于卒中的预防、预后的改善极为重要[1].Rothwell等[2]基于临床资料提出ABCD评分用于筛查具有高卒中风险的TIA患者,根据评分高低对TIA患者进行分层管理,初的ABCD评分包括4项指标,即TIA患者的年龄(age)、血压(blood)、临床特征(clinical features)和持续时间(duration);此后,Johnston等[3]将糖尿病(diabetes)加入ABCD评分系统,并称之为ABCD2评分.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析

    作者:李鑫;尹绍文;戴加勇;郭飞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我们通过对255例TIA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 依达拉奉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

    作者:王欣;施蝉宏;毛蓉嫣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SOD和MDA水平.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显效率(79.6%比55.1%,x2=6.914,P=0.008)和总有效率(95.9%比83.7%,x2=4.354,P=0.032)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 结论 依达拉奉可改善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提高SOD活力,降低MDA水平,有利于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减轻自由基毒害,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微小核苷酸-126和1型芽生相关的络氨酸激酶结构域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丁立东;肖章红;张婷婷;茆华武;杭小芳;陆小波;方琪

    目的 探讨微小核苷酸-126(miR-126)和1型芽生相关的络氨酸激酶结构域(SPRED1)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TIA发病3h内、6h、12h外周血清miR-126、SPRE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分析miR 126、SPRED1对诊断TIA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并与ABCD2评分进行比较,评估其在TIA发病后30 d内对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miR 126在TIA发作3h内即有所下降,为9.41±1.04;12 h为6.59±2.78,显著低于健康人群9.35±1.76(t=-7.764、P=0.000);SPRED1在TIA发病3h内开始上升,12 h则显著高于健康人群[(82.64±18.60)pg/L比(52.38±13.24)pg/L,t=12.374、P=0.000];TIA发病后12 h时间点miR-126和SPRED1浓度呈负相关(r=-0.278,P=0.004).VEGF在TIA发病后3h内、6h、12 h浓度分别为(345.61±76.76)pg/L、(461.65±103.87)pg/L、(519.22±103.55)pg/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107.77±26.04)pg/L(t=26.569、29.756、34.699,均P=0.000).通过ROC曲线比较,ABCD2评分曲线下面积(AUC)为0.716,对于TIA继发脑梗死的评估优于单独的miR-126(AUC=0.627)及SPRED1(AUC=0.6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32、1.802,P=0.053、0.072);ABCD2联合miR-126和SPRED1评分较单一ABCD2评分对TIA继发脑梗死更具有预测价值(Z=2.105,P=0.035).结论 TIA发作后的miR-126、SPRED1表达紊乱对于疾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 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征分析

    作者:栾松;崔丽英;管宇宙;翦凡;姜楠

    目的 分析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90例≥60岁(老年组)和75例≤45岁(非老年组)TIA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组TIA病因明显不同于非老年组,高血压(60%)、缺血性心脏病(42%)、吸烟史(23%)、周围血管病变(21%)及糖尿病(20%)的构成比较高,而肥胖、高脂血症、睡眠障碍及血管病家族史在非老年组常见,高尿酸血症在两组均有较高构成比.椎基底动脉系TIA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分别为21%与9%,P<0.05).结论 老年TIA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具有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特征.病因分布特征提示,老年TIA患者病因中心血管病变构成比较高,尤其是高血压控制不良.对具有心血管病变的老年人给予早期干预,可降低TIA发病率.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研究

    作者:丁立东;肖章红;徐运;茆华武;陈珏;陆小波

    目的 研究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对预测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研究105例3h内人院的前循环TIA患者3h内、6h及12 h IMA水平并结合ABCD2评分,分析其与前循环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相关性. 结果 3h内IMA为75.28 U/L时,诊断前循环TIA的敏感度为66.7%,特异性为76.2%.105例患者7d内继发脑梗死患者16例(15.2%),8~30 d内继发脑梗死21例(20.0%).前循环TIA患者3h内、6h及12h的IMA平均水平为(87.43±19.89) U/L、(63.88±12.51) U/L、(61.21±12.28) U/L,Pearson-Correlation分析显示3h内IMA水平与ABCD2评分呈直线相关(P=0.000,r=0.66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3h内IMA异常升高、中~高危ABCD2评分均为前循环TIA发作后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12、0.041). 结论 早期IMA水平的检测与ABCD2评分对预测前循环TIA患者继发脑梗死具有相似的临床价值.

  • ABCD和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比较

    作者:钟芳芳;宋水江;王黎萍;吴承龙

    目的 比较年龄、血压、临床特征和持续时间(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低密度脂蛋白评分(ABCDL)和ABCD2+低密度脂蛋白评分(ABCD2 L)4种评分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的价值. 方法 分别用4种评分法对在我院住院的235例老年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患者2d、7d内脑梗死的发病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4种评分方法的预测准确性;同时依据ABCD2L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间脑梗死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预测TIA后2d卒中风险时,ABCD、ABCD2、ABCDL及ABCD2L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 (95%CI:0.59~0.76)、0.71 (95% CI:10.62~0.80)、0.73 (95% CI:0.65~0.82)、0.77(95%CI:0.69~0.84);预测TIA后7d脑梗死风险时,4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5 %CI:0.66~0.81)、0.77 (95%CI:0.70~0.84)、0.80 (95%CI:0.74~0.87)、0.83 (95%CI:0.76~0.89).进一步依据ABCD2L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低危组(0~2分)28例、中危组(3~5分)143例和高危组(6~8分)45例,各组患者2d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0%(0例)、9.1%(13例)和32.8%(21例),7d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0%(0例)、11.9%(17例)和56.3%(3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26.15、58.87,均P<0.05). 结论 在预测老年患者TIA早期预后时,ABCD2评分优于ABCD评分,结合LDL可增加ABCD2评分的预测准确性.

  • 脑部狭窄动脉患者血流参数与老年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钱林;袁丽品;鲁平;张杰文

    目的 探讨血管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压与老年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将262例由于脑部血管狭窄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老年患者按照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124例和非脑梗死组138例,比较两组责任脑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压差异,并分析其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程度血管狭窄时,各血流参数对于脑梗死发生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其诊断界限值. 结果 在控制相关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末期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呈负相关,与舒张压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5、-0.420、-0.459、0.292,均P<0.01);轻度、中度及重度血管狭窄时脑梗死发生的风险标准分别为Vs≤97.1 cm/s、≤185.8 cm/s、≤198.6cm/s;Vd≤43.4 cm/s、Vd≤83.6 cm/s、Vd≤121.1 cm/s;Vm≤59.9 cm/s、≤123.7 cm/s、≤137.5cm/s;舒张压>92.3 mmHg(1 mmHg=0.133 kPa)、>104.5 mmHg、>109.6 mmHg. 结论 血流参数和老年脑梗死发生相关;脑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相同时,Vm越低、舒张压越高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越高.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碱基重复序列多态性研究

    作者:宋玉强;张晨;邹宏丽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碱基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112例TIA患者的基因型,并与104例对照组比较. 结果老年TIA组和非老年TIA组eNOS基因ab基因型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6.2%和23.5%)(P>0.05),对照组中老年组和非老年组eNOS基因ab基因型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7%和16.9%)(P>0.05), TIA组eNOS基因ab基因型的频率(25.0%)明显高于对照组(16.3%),a等位基因的频率(14.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组eNOS基因ab基因型的频率(28.8%)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17.4%)均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9.5%和9.7%)和对照组(16.3%和9.2%),P<0.05. 结论 ab基因型与颈内动脉系统TIA有相关性.

  • 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ABCD2评分对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的研究

    作者:丁立东;徐运;茆华武;肖章红;郭俊华;陈珏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ABCD2评分结果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TIA患者的颅内血管MRA、头颅DWI和ABCD2评分结果,采用Log-rank检验的Kaplan-Meier曲线评估单变量对TIA后无卒中生存时间的影响,Cox多变量回归分析评价MRA、DWI及ABCD2评分结果预测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 结果 162例患者中首次TIA发作后9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共86例(53.1%),其中0~7 d继发脑梗死者22例(13.6%),8~30 d继发脑梗死者27例(16.7%),31~90 d继发脑梗死者37例(22.8%).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MRA提示中-重度颅内血管狭窄、DWI阳性和中-高危ABCD2评分与首次TIA发作后进展为脑梗死时间明显相关(P=0.000、0.003、0.000).Cox多因素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年龄(≥70岁)(HR=1.782,95%CI:1.171~2.256)、中-重度颅内血管狭窄程度(HR=2.245,95%CI:1.627~3.097)、DWI阳性(HR=1.964,95%CI:1.273~3.031)、中-高危ABCD2评分(HR=1.204,95%CI:1.050~1.381)为TIA发作后90 d内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23、0.000、0.002、0.008). 结论 颅内血管狭窄的评估可能较DWI检查和ABCD2评分对TIA的转归更具评估价值.

  • 双源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斑块的分析

    作者:程留慧;王道清;温泽迎;张保朋;周舟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DSCTA)对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椎基底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行头颈部DSCTA检查的80例临床诊断为TIA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多种后处理方法综合分析椎基底动脉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和管腔狭窄程度. 结果 69例(86.2%)患者共发现斑块152处,其中单侧椎动脉斑块31例共59处(38.9%),双侧椎动脉斑块28例共83处(54.6%),基底动脉斑块10例共10处(6.6%);钙化斑块51处(33.6%),软斑块69处(45.3%),混合斑块32处(21.1%);管腔轻度狭窄31例(44.9%),中度狭窄27例(39.1%),重度狭窄7例(10.1%),闭塞4例(5.8%). 结论 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是TIA发生的常见原因,DSCTA可以较好地对椎基底动脉斑块性质和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管壁软斑块的形成和管腔严重狭窄易促进TIA发生.

  • 老年人谵妄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漆静;邹开利;官莉

    老年人谵妄,也称老年人急性意识模糊状态,是伴有注意力、感受、思维、记忆、精神运动和睡眠周期障碍的短暂性器质性脑综合征.我们旨在探讨老年谵妄的临床特征及进行相应分析,为其诊治提供相关资料.

  • 老年短暂性全面遗忘症六例报告

    作者:陈玉明;菊峦;邬宗秀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GA)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短暂性近记忆障碍,无其他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症状一般于24 h内消失,我们报告了1997年6月~2001年12月我院治疗的6例老年患者.

  • 血脂谱对急性轻型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出血风险的影响: CHANCE研究的亚组分析

    作者:黎洁洁;谷鸿秋;彭玉晶;赵性泉;王伊龙;孟霞;刘丽萍;王拥军

    目的 探究轻型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血脂水平与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共纳入"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CHANCE)"血样亚组3044例急性轻型卒中或中高危TIA患者,检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等血清指标.主要终点事件为90 d内的任意出血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为根据"全球应用链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闭塞冠状动脉研究(GUSTO)"定义的严重出血.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脂水平与任意出血/严重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 90 d随访期内共发生了59例任意出血、30例严重出血事件.HDL-C、年龄与任意出血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HDL-C每升高1 mmol/L,任意出血风险增加至2.16倍(HR=2.16,95%CI 1.17~4.00,P=0.014);年龄每增加1岁,任意出血风险增加至1.04倍(HR=1.04,95%CI 1.01~1.06,P=0.006).另外,HDL-C与严重出血之间也具有显著相关性:HDL-C每升高1 mmol/L,严重出血风险增加至3.05倍(HR=3.05,95%CI 1.39~6.68,P=0.005).总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水平与任意出血/严重出血之间未见相关.抗血小板治疗分组与血脂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高HDL-C水平与急性轻型卒中/中高危TIA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的任意出血或严重出血独立相关.

  • 应用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

    作者:毕齐;王力锋;宋哲

    目的 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7 d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事件(AT).方法 应用ABCD2评分回顾性研究符合本研究人选标准的198例TIA临床资料,根据评分分为低危组(≤3分)和中-高危组(≥4分),分别统计TIA发病7 d内AT事件的发生率、种类及危险因素,并在两组间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既往病史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和高脂血症,低危组TIA发病7 d内AT事件发生率为6.19%(6/97例),均为TIA复发;中.高危组为14.85%(15/101例),其中TIA复发2例、缺血性卒中10例、TIA复发+缺血性卒中1例、心绞痛1例、心肌梗死1例,两组均无周围性血管病以及血管病性死亡;中-高危组TIA后7 d内AT事件明显多于低危组(51.70%比27.27%,P<0.05).结论 ABCD2评分≥4分的TIA病人在发病后7 d内有更高的发生AT事件的风险.

934 条记录 8/47 页 « 12...567891011...46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