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底动脉开窗并狭窄致反复发作意识障碍一例

    作者:马争飞;焦力群

    患者女,61岁,因“反复发作意识障碍4年,加重1个月”于2015年2月24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近4年来反复出现发作性意识障碍,每次持续2~3s后可缓解,近1年患者较前发作频繁,且意识障碍发作前出现短暂眩晕及视物旋转,无明显视物成双。1个月前患者意识障碍再次发作,并摔伤头部,同时出现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4年,高收缩压达170 mmHg,平素不规律口服“非洛地平”,血压控制不详;有“脑梗死”病史14年,治疗后未留任何后遗症。入院体格检查未见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表现及定位体征。入院前患者一直未正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调脂药物,亦未规律服用降血压药物。入院前头部MR血管成像(MRA,图1)及入院后经颅彩色多普勒显像(transcranial color duplex sonography,TCCD)提示基底动脉中下段重度狭窄,实验室血液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考虑患者为症状性颅内大动脉血管狭窄,有介入手术治疗指征。术前常规行全脑DSA,术中双侧椎动脉造影均提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行椎动脉三维造影及多角度造影发现基底动脉开窗并狭窄(图2)。DSA术后基底动脉高分辨MRI证实基底动脉开窗(图3~6)。考虑患者在基底动脉开窗的基础上出现狭窄,为手术禁忌证,遂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德国拜耳医药公司,批号:BJ22519,100 mg/片)100 mg,每晚1片,氯吡格雷(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批号:4A938,75 mg/片)75 mg,每晚1片,治疗3个月。3个月后选其中一种药物继续口服,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L17984,20 mg/片)调脂及非洛地平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50406,5 mg/片)控制高血压。治疗后1、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未再出现意识障碍发作,嘱继续口服药物治疗。

  • 药物涂层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一例

    作者:靳令经;陈左权;韩洪杰

    患者男,53岁,有长期高血压及吸烟史,因"发作性眩晕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0 h"于2004年6月1日入院,症状持续2 h左右逐渐缓解.入院体格检查:双眼向右注视时,有短暂水平震颤,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行头部磁共振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MRA显示右侧椎动脉显影不良,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2004年6月6日经DSA检查证实:右椎动脉起始部有4.6 mm狭窄,狭窄率为90%(图1),右椎动脉狭窄远端直径2.6 mm.在右椎动脉开口处造影发现:右小脑后下动脉(PICA)充盈欠佳,基底动脉未显影(图2);左椎动脉造影亦未见右侧PICA充盈.

  • 脑源性晕厥颅内血管代偿循环一例

    作者:丁岩;张倩

    患者女,63岁,因"发作性头晕3d,伴短暂性意识丧失2次"于2005年11月23日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患者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晕、头胀,伴有右眼一过性黑蒙,无视物旋转、耳鸣、恶心呕吐、语言障碍及肢体无力,约1 h后症状有所缓解.遂到当地医院就诊,血压230/100mmHg,给予口服卡托普利(25mg,3次/d)及输液等降压治疗.血压降到120/49mmHg,头胀症状有所好转,但头晕症状加重.在住院期间,仍有头晕发作,多在平卧变为坐起或直立时明显,约数秒钟缓解,并伴短暂性意识丧失2次,无肢体抽搐及大小便失禁.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82次/min,呼吸18次/min,卧位血压175/90 mmHg,立位血压190/95mmHg,心、肺功能正常,神志清楚,言语流利,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颈软,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对称,病理征未引出,深浅感觉正常,共济良好.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多年.

  • 翼点入路治疗基底动脉上段破裂大动脉瘤一例

    作者:战华;刘相轸;韩占强;史怀璋;陈会荣;孙志丹

    患者 男,15岁,2006年3月20日于活动中突发剧烈头痛、头晕,短暂性意识障碍20min,醒后恶心呕吐,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保守治疗3 d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既往健康.头部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于中脑右前方见高密度球形占位,直径约20mm,边界清晰,质地均匀.MRI显示该占位有"洋葱皮"样改变,见图1a~1c.MRA提示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瘤腔内有部分血栓形成,见图ld~1e.

  • 以短暂性脑动脉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儿童脑梗死一例

    作者:宋晓微;薛素芳;武剑

    患儿女,14岁。入院前15h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左侧肢体无力,伴不完全运动型失语、头痛、呕吐、嗜睡,于2014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既往身体健康,发病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格检查:血压120/70mmHg,嗜睡,构音障碍,高级皮质功能正常,无眼震及复视;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咽反射存在;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稍高;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深浅感觉对称存在,左侧腱反射活跃,左侧巴宾斯基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11分,饮水实验Ⅰ级。内科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患儿入院后完善头部影像学检查:MRIT1加权像(图1a)、T2加权像(图1b)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CA)及其分支血流信号未见。右侧基底节、侧脑室旁长T1、T2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系列(FLAIR,图1c)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图1d)高信号。提示新发梗死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显示,双侧MCA、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ICA)终末段呈微弱、细小、不连续性血流信号;右侧MCA供血区域探及收缩期峰值流速16cm/s,ICA终末段收缩期峰值流速39cm/s;左侧MCA供血区域探及收缩期峰值流速16cm/s,ICA终末段收缩期峰值流速16cm/s,搏动指数明显减低。提示,双侧MCA、大脑前动脉慢性闭塞性改变(疑似烟雾病)。颈动脉超声示:右侧颈总动脉(CCA)远端后壁可探及5.6mm×1.6mm不规则的不均回声,无纤维帽结构,提示右CCA远端附壁血栓。患儿入院后行经食管超声及栓子监测,排除心源性及动脉源性栓塞,实验室抗核抗体谱及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谱等免疫指标排除自身免疫病。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1抗体等凝血指标结果显示,蛋白C54%(参考值65%~140%)、蛋白S58%(参考值70%~130%)稍低,其余指标未见异常。血常规、血生化、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记物均阴性,乳酸运动试验阴性。

  • 值得高度重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作者:曾进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传统定义的TIA所致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应在24 h内完全消失,但随着临床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起病早期溶栓治疗的应用,国内外有关TIA的时限和处理方面的争议日益增多,值得神经脑血管科医师高度重视.

  •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与诊断

    作者:高宗恩;支兴龙;吴浩

    病历摘要患者女,34岁.因突发左侧肩背疼痛不适伴短暂性意识障碍2个月,于2006年6月29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 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病变分布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房砚文;龚涛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动脉病变分布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69例IS/TIA患者行颈部及颅内脑血管检查,记录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长期饮酒等病史,同时记录实验室、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胸X片等检查结果.确定单变量与不同狭窄模式的相关性采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不同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模式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和多变量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高龄、长期吸烟及高低密度脂蛋白(LDL-C)是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风险分别增加了1.83、6.918、1.656倍;脑卒中史(OR=4.816)、长期吸烟(OR=121.608)、高LDL-C(OR=3.067)是单纯颅内大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OR =2.486)、长期吸烟(OR=25.072)、高LDL-C(OR=5.160)是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并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纤维蛋白原(OR =4.790)是单纯颅外大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类型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

  • 内囊预警综合征的临床分析(附6例报道)

    作者:高萍;张志翔;陈治国;恽文伟

    目的 分析内囊预警综合征(CW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07-2012-05作者医院收治的6例CW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有脑卒中危险因素,其中有高血压病史6例,高血脂1例,高尿酸1例,有吸烟史4例.入院时ABCD2评分均在4~5分之间.于首次发作后第1~6天患者出现4~14次短暂性运动或运动感觉症状发作,持续时间30 s~90min.发作后1例患者无任何症状体征及DWI异常,2例患者无体征但DWI显示有急性病灶,余3例患者残留体征及DWI异常.内囊梗死4例,丘脑梗死1例.DSA或CTA、MRA检查未发现大动脉狭窄.联合治疗效果不佳.结论 CWS主要损害中央运动通路,其发病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且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深穿支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白质变性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牛宝丰;周卫东;刘长春;曾庆玉;尹晓明;张文静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脑白质变性(leukoaraiosis,LA)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选取313例住院行头颅MRI检查的VB-TIA患者,以所收集的患者性别、年龄、心电图RV5+ SV2电压值(mV)、是否有颈动脉斑块、C-反应蛋白(CRP)、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叶酸(FA)、维生素B12水平(VB12)等临床资料为自变量,以是否并发LA为因变量,先对各自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并发LA的VB-TIA患者与未并发LA的VB-TIA患者间年龄、心电图RV5+ SV2电压值、CRP、HDL、Hcy、FA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将上述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校正,结果显示年龄增长(P=0.000,OR=1.116,95%CI:1.081~1.153)、颈动脉斑块(P=0.000,OR=4.881,95%CI:2.510~9.493)和低HDL水平(P=0.017,OR=3.676,95% CI:1.267~ 10.638)为VB-TIA患者并发L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及低HDL水平可能为VB-TIA患者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Essen评分联合LDL-C和FIB预测TIA发病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性

    作者:黄忠卫;陈刚;秦祖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2].目前用于预测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评分方式主要有ABCD评分、ABCD2评分、SPI-Ⅱ评分以及Essen评分等,其中Essen评分较适合我国人群;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与TIA有密切关系,但其对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价值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3-4].

  • 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孙亚鸣;曹勇军;钱菊芬;刘慧慧;刘春风

    目的 分析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明确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对69例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数目、回声、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血管内径,并测量首次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纤维蛋白原测定及D-二聚体.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多(占52.29%).IMT≥0.9 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MT<0.9 mm组(P<0.05).中、高浓度纤维蛋白原组(≥3.0 g/L)易损斑块数量明显增多,且较低浓度组IMT明显增厚(P<0.01),两组D-二聚体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平均IMT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密切相关(r=4.92、5.26、6.68,P均<0.05)结论 作为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 临床脑血管病医生对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知识的知晓程度的横断面调查

    作者:马锐华;王春雪;周永;许明杰;王献伟;张宇辉;王拥军;王伊龙;赵性泉;魏明;李尧;张茁;张微微;林强;谭纪萍;李红涛;李菁晶;吕莹;王力

    目的 调查临床脑血管病医生对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知识的知晓程度.方法 在二级预防持续质量改进协作组所在的北京8家医院,进行临床脑血管病医生对脑梗死和TIA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知识的知晓程度的横断面调查.结果 总计调查140人,各职称级别人员问卷平均得分低0分,高56分,平均25.76分(满分100分).其中三级医院共4家,89人,平均得分27.18分;二级医院共4家,51人,平均得分23.2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住院医师平均26.27分,主治医师平均26.51分,主任医师平均23.2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结论 在不同级别,不同职称的临床脑血管病医生对脑梗死和TIA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知识的知晓程度均差,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相关培训.

  •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作者:董薇薇;邓方;王守春;冯加纯

    目的 探讨在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下加用低分子肝素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02例TIA患者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54例,给予控制危险因素、阿司匹林50 mg、奥扎格雷钠160 mg,疗程7~10 d;治疗组48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 U,每日两次脐周皮下注射,疗程7~10 d.两组在年龄、性别,分型(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危险因素、每次症状持续时间以及到治疗时的发病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药物治疗50 d内,两组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的结果示:两组间的卒中复发率(包括TJA、脑梗死),心肌梗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2例齿龈出血,对照组无出血发生.结论 在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未改善TIA治疗效果.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

    作者:宋哲;毕齐;王力锋

    目的 通过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患者血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研究hs-CRP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来探讨炎症反应与TIA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2009年新TIA定义为诊断标准的TIA患者70例,根据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级,比较各级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的差异.结果 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分别与高危组(6~7分)hs-CR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中危组与低危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0~2分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增高呈轻度上升趋势,3~7分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增高而增高,以7分者为著.结论 hs-CRP与TIA患者ABCD2评分正相关.

  • 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危险因素及预后随访研究

    作者:骆迪;毕齐

    目的 对我院年龄在18~45岁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进行TIA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青年组(n=22)和中年及以上组(n=44)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既往病史、TIA后7天内血管危险事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检查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青年组的吸烟史高于中年及以上组(P<0.01);糖尿病史低于中年及以上组(P<0.01);体重、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于中年及以上组(P值分别为0.03,0.022,0.0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中年及以上组(P值分别为0.014,0.009,0.048);两组TIA后7天内动脉硬化性血栓(angiosclerosis thrombus,AT)事件及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率在中年及以上组(45岁以上)人群中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推测青年TIA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体重、胆固醇、LDL-C及吸烟史;相对于青年TIA患者,糖尿病史和纤维蛋白原过高可能对45岁以上TIA患者产生更大的影响.

  • 静脉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尹铁伦;张茁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用静脉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后血浆t-PA、PAI-1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特点,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试验的TIA住院患者42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静脉低剂量rt-PA治疗分为rt-PA治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每组21人),治疗组患者入院第1 d、2d、3 d给予rt-PA 20 mg,静滴,1次/d,3 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即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两组患者均住院观察2周,有卒中危险因素者给予相应治疗.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t-PA水平均高于正常,但治疗组患者的t-PA在第1 d和第3 d明显高于入院时水平和对照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PAI-1水平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均高于正常水平.(2)治疗组患者第1 d TIA发作控制率为80.96%,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有效控制率为95.24%,对照组为90.48%.(3)治疗组未见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静脉低剂量rt-PA治疗TIA可有效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2)静脉应用低剂量rt-PA是控制TIA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且起效快、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糖代谢异常的调查

    作者:曾桄伦;章成国;黄淑云;张国华;邵燕;罗韶辉;彭伟英

    目的 调查我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住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 收集2007年7月~2009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惠者129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血糖等生化指标,对患者进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血糖等生化指标检查.结果 本组129例TIA患者中,糖代谢异常72例(55.8%),其中糖尿病55例(27.1%),搪调节受损37例(28.7%);正常糖耐量57例(44.2%).前循环TIA惠者58例,糖代谢异常31例(53.4%);后循环TIA惠者71例,糖代谢异常41例(57.7%),前后循环TIA患者糖代谢异常的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TIA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比例较高,前、后循环TIA患者的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可以更准确地发现糖代谢异常.

  • ABCD3-Ⅰ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卒中风险

    作者:张晓丹;秦伟;胡文立

    目的 探讨采用ABCD3-Ⅰ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进展为卒中的风险.方法 收集在我院治疗的186例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均于发病后48小时内行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按照ABCD3-Ⅰ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TIA后7天、90天内各组卒中的发生率,并比较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Ⅰ评分法这3种评分方法的阳性预测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TIA后早期进展为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ABCD3-Ⅰ评分的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7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3.0%、33.8%,90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6.0%、52.3%.与低危组、中危组分别比较,高危组TIA后7天、90天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P均<0.01).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90天内卒中发生率升高(P<0.01),两组7天内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双重TIA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比值比(odds ratio,OR)为4.307,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 2.317~8.005,P<0.01;DWI检查出现高信号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1.102,95%C/27.719~223.344,P<0.01;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90天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7.800,95%CI 2.075 ~29.319,P=0.005.预测7天内卒中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Ⅰ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27、0.842、0.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5.3%、68.4%、81%.预测90天卒中发生风险: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ABCD3-Ⅰ评分法的AUC分别为0.608、0.796、0.86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1.5%、59.1%、73%.结论 ABCD3-Ⅰ评分≥8分时(高危组),TIA后7天及90天内卒中发生率均升高,ABCD3-Ⅰ评分≥4分时(中高危组),TIA后90天内卒中发生率升高.双重TIA、DWI检查出现高信号、同侧颈动脉狭窄与TIA后早期发生卒中相关.本研究提示ABCD3-Ⅰ评分法在预测TIA进展为卒中的阳性率上,明显优于ABCD2评分法和ABCD3评分法.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相关性初步研究

    作者:王力锋;毕齐;宋哲

    目的 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和脑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88例TIA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Pesonance angiography,MEA)影像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评分≥4分组和评分<4分组,根据MEA评估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狭窄<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比率增高[74.4% vs 44.9%,比值比(odds ratio,OE)3.559,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1.428~8.868,P=0.005];既往有卒中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33.3% vs 10.2%,OR=4.400,95%Cl 1.408~4.869,P=0.01);脑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前者TIA后2d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10.3% vs 0%,OR=0.417,95%Cl0.324~0.537,P=0.04).结论 ABCD2评分≥4分MRA示颅内血管狭窄率高,既往有卒中病史的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增高,颅内血管狭窄≥50%TIA后2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934 条记录 10/47 页 « 12...78910111213...46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