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肝细胞癌伴脾转移一例

    作者:许正锯;杨红

    患者男,40岁.因"肝癌切除术后10月余,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8月余,左上腹隐痛3天"于2006年10月9日入院.患者于2006年1月5日B超提示"左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为"原发性肝癌IIa期",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左肝叶及胆囊切除术".

  •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黄建勇;赵玉亭;刘建文;万春

    目的 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脾脏占位性病变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脾脏占位性病变中良性15例,原发性恶性肿瘤6例,转移性肿瘤5例,均行脾切除术,无手术死亡,良性肿瘤预后好,恶性肿瘤预后差.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诊断方法,良性肿瘤应行脾切除术,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 B超诊断脾脏肿瘤29例分析

    作者:张彩虹;尚天荣;杨东杰

    目的:对29例脾脏肿瘤病例进行B超图像分析,了解脾脏肿瘤的超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脾脏肿瘤病例,根据病理区分良恶性,并将B超图像结合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良性肿瘤16例,其中液性肿瘤9例,实性肿瘤7例,液性肿瘤病理证实分别为5例脾单纯性囊肿、3例脾淋巴囊肿、1例表皮样囊肿.实性肿瘤病理证实分别为2例脾错构瘤、4例脾血管瘤、1例脾淋巴管瘤.恶性肿瘤13例,其中原发性2例,继发性11例.结论:脾脏肿瘤临床缺乏特异性,超声检查是诊断脾脏肿瘤的重要依据,良恶性肿瘤超声表现有交叉现象,判断良恶性需结合病史,后确诊还靠病理检查.

    关键词: B超 脾肿瘤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附2例报告)

    作者:王涛;鞠玲燕;蒋泽辉

    目的 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2例脾窭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瘤结节位于脾红髓内,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构成,呈迷路样分布,常有乳头样结构突入腔内,部分细胞高柱状似鞋钉,部分胞质丰富似组织细胞,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颗粒.免疫组化FⅧAg、CD34、CD31、CD68、AAT、Lys均为阳性.结论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治疗以脾脏切除为主,因可合并恶性肿瘤,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

  • 脾肿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恩宽;李报

    脾肿瘤少见,本文报告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脾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关键词: 脾肿瘤 文献复习
  • 优质护理对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

    作者:周晖;苗静静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腹腔镜下行脾切除术的脾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42例腹腔镜下行脾切除术脾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恶心呕吐护理、出血护理、胰瘘护理以及疼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围术期给予脾肿瘤患者优质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 睥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治

    作者:张磊;郑骁;范亚男;章锐;刘飞龙;张万广;陈孝平

    目的 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我院的47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47例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变26例,恶性肿瘤21例.开腹行脾脏切除术30例,腹腔镜下行脾脏切除术17例.结论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 脾脏错构瘤的诊治体会(附六例报告)

    作者:贾文焯;孙建华;韦军民;高戈

    目的 探讨脾脏错构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2004年收治的6例脾脏错构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例均行脾切除术,均痊愈出院,随访至今仍健在.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脾脏错构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外科医生在脾脏占位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

  •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并自发性脾破裂一例报告

    作者:邹文贵;杨林;何南飞

    患者: 男, 36岁.因左上腹隐胀痛伴乏力、发热1月入院.入院前1月感左上腹隐胀痛, 深吸气时明显, 疼痛向左肩部放射.伴乏力、不规律发热, 体温38℃左右.病程中有左季肋部剧烈疼痛史, 体重下降6公斤, 二便正常.既往无疟疾、肝病病史, 无外伤史.查体: 无黄疸,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上腹略饱满, 腹软, 脾肿大于左锁骨中线肋缘下5 cm, 质硬、固定、轻触痛,脾迹消失, 脾区叩痛阳性, 无腹水征.血常规: WBC 12.1×109/L, N 0.70, L0.176,B型超声: 脾肿大16.7 cm×6.6 cm大小, 脾实质内多发性实质性占位病变、脾门淋巴结肿大, 脾周围少量积液.诊断: 脾肿瘤, 脾周围炎.先行抗炎治疗, 体温未下降, 遂手术探查发现: 脾肿大, 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 部分结节呈灰白色, 脾包膜紧张, 脾下极有裂口, 长1 cm, 脾包膜下有积血, 周围有少量陈旧性血液100 ml, 脾门淋巴结肿大, 脾与胰尾粘连致密.术中诊断: 脾肿瘤并自发性脾破裂.行胰尾、脾全切除、清扫肿大淋巴结.脾大体标本: 脾肿大25 cm×18 cm×16 cm, 质硬, 表面不光滑, 有多个结节, 脾上极有一大结节5 cm×5 cm, 全部结节切面呈灰白色, 无完整包膜, 脾大部分被多个瘤体所占据.病理检查: 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后诊断: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并自发性脾破裂.术后抗炎、化疗、放疗, 住院30天, 患者恢复良好而出院.

  • 完全腹腔镜下脾肿瘤切除术的临床体会

    作者:曾建挺;王春梅;张艳林;张毅

    目的 探索完全腹腔镜技术在脾肿瘤切除术中的优缺点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7月至2015年11月之间收治的58例脾肿瘤,随机分成完全腹腔镜组和开腹组予以手术治疗,观察各项临床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完全腹腔镜组住院时间为(9.2±1.2)d,术中出血量为(129.7±38.0) ml,手术切口长度为(8.3±1.1) cm,术后病人疼痛评分为(2.7±0.7)分;开腹组住院时间为(10.6±1.2)d,术中出血量为(155.9±59.0)ml,手术切口长度为(17.2±1.5) cm,术后病人疼痛评分为(4.3±0.8)分.完全腹腔镜组以上指标上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指标上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脾肿瘤手术治疗中,完全腹腔镜下脾肿瘤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

    关键词: 脾肿瘤 腹腔镜技术
  •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治体会

    作者:李智宇;黄奕华;覃建章

    目的总结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治的经验,以期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40例脾占位病变病例诊治经过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病例中,3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3例影像学证实脾脏占位.37例中,良性24例(65%),恶性13例(35%),术前确诊率64.8%(24/37).28例行开腹单纯脾切除术,10例行原发病灶根治术+脾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均痊愈出院.结论除临床症状、体征外,B型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是定位、定性诊断的重要手段.本病应早手术,手术仍以脾切除为主.

  • 原发性脾肿瘤27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晏华军;景玉屏;黄维江;胡汉华;张建军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27例原性脾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中良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7例,27例均行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脾良性肿瘤预后较好,随诊的7例恶性肿瘤中,2例血管肉瘤及2例恶性淋巴瘤分别死于术后6月、8月、22月、28月,3例恶性淋巴瘤存活五年以上.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原发性脾肿瘤的预后很重要,治疗以手术为主并根据不同性质的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 小儿原发性脾脏肿瘤13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茂华;卞红强;魏文琼;周欣;李春娣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70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3例小儿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中脾血管瘤5例,脾淋巴管瘤4例,脾囊肿2例,脾恶性淋巴瘤2例.良性肿瘤中行脾切除术4例,部分脾切除术7例;有2例脾切除术后1年频发呼吸道感染,其余恢复良好.脾恶性淋巴瘤2例者行脾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1例术后生存23个月,1例术后8个月仍随访.结论小儿原发性脾脏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靠B超和CT; 良性肿瘤术中应尽量保留部分脾脏,脾切除术后2年内应观察感染的临床表现;恶性淋巴瘤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其生存率的唯一希望.

  • 儿童巨大脾淋巴管瘤1例

    作者:谢家金;黄仲熙;朱玉敏;徐忠;宋子信

    患者:女,9岁.因左腹部包块伴左上腹坠痛不适10d,以"脾大,脾肿瘤,脾功能亢进"入院.10d前,患儿跑跳时出现左上腹坠痛,静止休息约10min即缓解消失.无放射痛,腹痛消失后一切如常.每当剧烈活动时即诱发.体检发现脾大,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彩超示:脾肿瘤.

  • 原发性脾肿瘤25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峰;邵永孚;高纪东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肿瘤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25例原发性脾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依据和治疗预后资料.结果 25例原发性脾肿瘤均行脾切除术,其中11例良性病变包含脾表皮样囊肿、脾血管瘤各3例,脾炎性假瘤2例,脾错构瘤、脾假性囊肿、脾肉芽肿性病变各1例;14例恶性肿瘤包含脾原发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0例,血管肉瘤4例.随访,良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10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1例术后14个月死于复发外,4例分别随访18月、19月、41月和45月未发现复发和转移,5例随访超过4年仍健在,其中1例存活已达11年2个月.4例脾血管肉瘤中分别于手术后7月、9月、28月因肿瘤转移而死亡,1例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原发性脾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良性肿瘤效果好;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结合辅助治疗预后好,恶性肉瘤预后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唯一希望.

  • 脾脏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曲宏岩;庞达;薛英威;徐海涛;张岂凡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78年7月至1999年6月手术切除的25例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脾脏肿瘤男女发病率相似,临床表现以左上腹不适、疼痛及左季肋部肿物多见,辅助检查B超诊断率为68%,CT诊断率为100%,良性肿瘤以脾囊肿常见,恶性肿瘤以脾淋巴瘤常见,良性肿瘤的治疗采用脾切除术或脾部分切除术,恶性肿瘤行脾切除或联合脏器切除辅以化疗.结论脾脏肿瘤术前诊断依据CT、B超联合检查,后确诊需手术切除及病理诊断,脾脏肿瘤无论良恶性均需手术治疗.

    关键词: 脾肿瘤 诊断 治疗
  • 脾脏错构瘤1例报告

    作者:杨荣华;吕民生;梅建民;聂洪峰

    脾脏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肿瘤, 于2000年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体检时发现脾脏实性占位性病变,一般检查未见异常.

  • 脾脏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张谷青;陈月芹;张新东;王彦辉;王小强;史志涛

    病例资料女,43岁。因左上腹间断性疼痛半年,加重7d入院。体格检查:腹柔软,左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WRC 7.46×109/L,RBC 3.17×1012/L,HB 98 g/L,PLT 509×109/L。腹部彩超示脾脏占位。CT诊断:脾脏淋巴瘤(图1 a~c)。

  • 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合并肝和肾上腺囊肿一例

    作者:时维东;赵家锁;肖永鑫;孙献勇;陶小红

    病例资料 患者,男,36岁,上腹部隐痛不适1周,以上腹痛入院.入院前两天外院B超提示:肝囊肿、脾占位、胆囊息肉.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均未触及.血常规:WBC 5.7×109/L,RBC 4.28×1012/L,PLT 82×109/L,血小板压积(PCT)0.09%(正常值0.11%~0.28%),血小板分布宽度(PDW)21.5fL(正常值10.0~16.4fL).肝、肾功能正常.

  • 脾脏罕见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一例

    作者:赵丽;黎敏华

    病例资料 患者,女,63岁.因上腹隐痛伴乏力、纳差十余天入院.查体: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IgM 4.33g/L(↑),空腹血糖(FBS)7.24mmol/L(↑),白细胞计数15.8×109/L(↑),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66g/L(↑),肿瘤全套正常,凝血酶谱等基本正常.B超示脾轮廓清,大小正常,中部可见22mm×20mm稍低回声团块,周边见声晕,内部点簇状血流信号.

237 条记录 10/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