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实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立国;谭海东;黄笳;徐力;孙永亮;司爽;刘笑雷;周文颖;杨志英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脾肿瘤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脾肿瘤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28 ~ 58岁(平均年龄44.7岁),5例患者经查体发现,1例因腹部不适就诊发现,瘤体大径5.0~8.3 cm(平均5.9 cm),位于上极2例,位于下极4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120 ~ 240 min(平均时间150 min),出血50 ~1 400ml,平均出血375 ml,1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800 ml,均未输异体红细胞.无中转开腹病例,无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提示5例睥血管瘤,1例脾血管内皮瘤.随访3 ~ 28个月(平均18.7个月)全部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非脾门区的脾脏良性或交界性肿瘤,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可靠、安全的治疗方法.

  • 腹腔镜部分脾与全脾切除术治疗脾良性占位性病变

    作者:陈亚希;修典荣;原春辉;马朝来;蒋斌;李磊;李智飞

    目的 探讨腹腔镜部分脾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6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55例因脾良性占位性病变行腹腔镜部分脾切除和全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部分脾切除术的患者年龄小于全脾切除组(t=-2.833,P=0.006),占位平均直径大于行全脾切除患者(t=2.279,P=0.027).全脾切除组术后第4天血小板水平高于部分脾切除组(t=2.324,P=0.024),术后30 d内出现血小板增高症的患者多于部分脾切除组(x2=8.213,P=0.004).结论 腹腔镜部分脾切除术与腹腔镜全脾切除相比,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还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出现血小板增多症的机会.因此腹腔镜部分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脾肿瘤 腹腔镜
  • 脾血管肉瘤伴发肝转移二例报道

    作者:段雅琦;吉毅峥;张敏郁;丁桂春

    目的:探讨脾脏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诊断。方法回顾2004年至2013年2例脾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脾血管肉瘤诊断方法。结果其中1例行脾、肝肿物手术切除,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另1例伴肝转移,超声引导下肝组织活检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结论脾血管肉瘤酷似于脾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获得脾血管肉瘤病理诊断结果。

  • 腹腔镜脾切除治疗脾原发性套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曹卫刚;邱宝安

    脾脏是人体大的淋巴器官,临床上常见淋巴瘤累及脾脏,而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罕见[1].脾脏套细胞淋巴瘤( splenic mantle cell lymphoma, SMCL) 报道极少,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是一种独立的B淋巴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2].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胃巨大间质瘤侵及脾脏二例报道

    作者:王杰;汤东;王伟;黄玉琴;熊清泉;王道荣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 GIST )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1]. 多发生于胃、小肠等部位,GIST主要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瘤体大小从数毫米到数十厘米不等. 其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大小、生长方式有关.巨大GIST早期可无症状,仅在中晚期因肿瘤较大出现相关压迫症状或肿瘤破裂出血等才被发现.

  • 根治术加胸腺移植治疗小细胞肺癌脾转移1例

    作者:孙立阳;张刚;张凤珍;李玮彦;杨文彦

    病人男,36岁.左胸隐痛3月余.查体无异常.X线胸片及CT示左肺门区密度增高影,约3.6cm×3.0cm大小,边缘清晰,分叶状,可见"锯齿征".B超示脾略大,实质内探及多个强回声光团,大者约7.6cm×4.3cm(附图)初诊左肺癌,脾肿瘤.

  • 脾切除术治疗卵巢上皮性癌脾转移32例临床分析

    作者:郑爱文;郑斐;陈雅卿;朱慧能;钱建华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脾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脾切除术作为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一部分的可行性及预后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包括脾切除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32例卵巢癌患者,对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浆液性腺癌为23例(72%),9例(28%)为非浆液性腺癌;病理分级:G1 0例,G2 11例(34%),G3 21例(66%).术后20例无肉眼可见残余肿瘤,7例残余肿瘤直径≤2 cm,5例残余肿瘤直径>2 cm.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5%(8/32),包括脾窝脓肿、腹壁切口感染、胃瘘、应激性胃溃疡、静脉血栓、不全肠梗阻等.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1~7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0.9个月,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6%.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残余肿瘤有无、化疗疗程数影响预后(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残余肿瘤有无及化疗疗程数与预后有关(P均<0.05).结论 卵巢癌脾转移常见的病理类型为低分化浆液性腺癌.对于卵巢癌脾转移患者,脾切除术作为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一部分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残余肿瘤有无、化疗疗程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 肺癌脾转移瘤的MDCT诊断

    作者:魏然;李万湖;黄勇;申洪明

    肺癌远处转移通常发生于脑、肾上腺、骨骼和肝脏,而脾转移相对罕见.本回顾性分析30例肺癌脾转移的多层螺旋CT (mu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表现及临床资料,探讨肺癌脾转移的影像学特征.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山东省肿瘤医院2009-04-10-2013-04-10经病理确诊为肺癌且怀疑脾转移患者54例,其中24例因无病理诊断或经影像随诊无变化或缺乏随诊影像学资料予以排除.30例入组患者中经穿刺确诊18例,影像随诊进行性增大且排除感染性病变而临床确诊为脾转移12例.30例患者中男23例,女7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5.6岁,中位年龄56岁.肺原发肿瘤腺癌14例,鳞癌10例,小细胞癌5例,大细胞癌1例.从检出原发肿瘤至发现脾转移的时间为0~89个月,平均26.3个月.其中1例在确诊为肺癌时即为脾转移,经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余29例均在肺癌治疗中或治疗后复查时发现.

  •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21例诊治分析

    作者:刘丹峰;汪为林;邬义德;汪汉华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笔者三家医院1976年2月~1998年10月共收治21例,现就其诊断及治疗加以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0~65岁,平均42岁。病史2 周~3月,平均1月。16例有发热、消瘦、纳差、乏力症状,15例有左上腹胀痛不适向左肩背部放射,并可扪及左上腹包块。2例无明显症状轻微外伤后致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术前化验检查Hb5.0~9.6g/l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无异常改变。术前B超检查5例,诊断脾肿瘤3例,脾占位6例;CT检查7例,诊断脾肿瘤5例。术前诊断:脾脏肿大6例,脾占位4例,脾错构瘤、脾囊肿、脾脓肿各1例。1例诊断为肝硬化脾大、脾亢。2例术前诊断为外伤性脾破裂。5例术前诊断为脾肿瘤。 本组经病理证实有18例为恶性淋巴瘤、3例为脾脏血管肉瘤。恶性淋巴瘤中13例为巨块型,分别为5.0×6.0~12.0×14.0cm2,其中6例局限于脾内,7例胰尾及脾门处有淋巴结肿大。3例脾上下极各有一肿块分别5.0×5.0cm2~6.8×7.2cm2大小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脾下极破裂,腹腔内有大量积血及破碎脾肿瘤组织。2例脾血管肉瘤,术中见其为巨块型分别有6.0×8.0cm2、6.0×10.0cm2大小。1例脾脏有2处病灶分别6.0×4.0cm2 ,5.0×5.0cm2大小,并伴有肝脏数处小转移病灶。 治疗及预后 18例恶性淋巴瘤中,14例行脾切除加脾门淋巴结及胰尾切除术;2例术前脾Ⅲ级肿大,活动度较小估计粘连较重,CT诊断为脾肿瘤,因此介入化疗后行脾切除及脾门淋巴结胰尾切除;2例术中见脾Ⅱ~Ⅲ度肿大,脾及肿瘤与周围粘连紧密稍加分离即有多量渗血难以控制而放弃手术治疗。术后5例失访,4例术后仅作化疗,术后生存2 ~3年。其中1例腹腔后转移复发后再行化疗、放疗带瘤生存1年;2例肿瘤破裂出血分别生存 6个月、1年,生存一年者全身化疗同时亦给予腹腔内化疗;1例合并肝硬化术后死于肝衰,7例经化疗及腹腔内区域性放疗术后1~7年仍健在。2例手术不能切除者术后给予介入化疗及放疗分别生存6个月、8个月。3例脾血管肉瘤虽经化疗(包括肝脏介入化疗)放疗生存分别为6个月、1.5年、2年,终因肝及腹膜后转移死亡。 讨论由于脾脏原发性肿瘤较少见,早期无特殊症状,术前诊断困难且较易误诊。大部分病例有轻~重度贫血等全身症状,特别是当扪及左上腹包块时,结合全身情况应考虑有脾肿瘤可能,进一步检查。

  • 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刘秋珍;赵炜;脱朝伟;王子红;吴秉铨;张宁

    目的建立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为探讨其发病机理和实验治疗提供工具.方法将11例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新鲜组织植入裸鼠脾实质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及其形态学特征(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筛选出1株人脾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裂核细胞型)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BFNHL-HMN-1),已传至41代;1株人脾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裂核细胞型)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LM-BFNHL-HMN-2),已传至47代;1株人脾原发性(非霍奇金T免疫母细胞)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TINHL-HMN-3),已传至37代.共移植裸鼠611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肝转移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BFNHL-HMN-1和TINHL-HMN-3肿瘤完全限于脾内,呈结节状生长,或伴有脾门淋巴结累及,无腹腔淋巴结和器官转移.LM-BFNHL-HMN-2肿瘤不仅限于脾脏,并有脾门淋巴结及肝转移.原位移植瘤组织经病理学、超微结构观察、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表明与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一致.结论所建立的3株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完整地模拟了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过程,为研究人脾原发性淋巴瘤的生物学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 脾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祁水琴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脾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0例,现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观察分析,以探讨脾NHL临床及组织形态特点.

  • 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脾边缘区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晶;陈明

    目的 探讨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SMZL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骨髓象符合ITP表现,腹部CT示轻度脾大,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后行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SMZL,化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复查腹部CT未见可疑病灶.结论 SMZL主要表现为脾大,亦可表现为血常规可见三系异常,易误诊.SMZL起病隐匿,临床进展缓慢,预后良好.

  • 脾脏错构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曹培龙;王鸿雁;王春宝

    目的 探讨脾脏错构瘤(SH)的临床病理等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3例SH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1、44和60岁.主要症状为左上腹不适或无症状体检发现.组织学特征是由结构紊乱的红髓组织组成,缺乏白髓结构.肿瘤性纤维样细胞表达Vim,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4、CD31及FⅧ因子,不表达上皮标志细胞角蛋白(CK)及上皮膜抗原(EMA).手术切除后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手术切除是SH佳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 脾原发性血管肉瘤1例

    作者:黄兆同;任晓莉;杨淑云;李颖;张红兵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5岁,左上腹胀痛3个月余,加重10天于2000-11-18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左上腹胀痛,呈进行性加重,伴纳差,恶心,体重下降.入院查体:血压170/90mmHg,脉搏110/min,神志清楚,消瘦贫血貌,心率110/min,律齐,双肺呼吸音清晰,左上腹饱满,无腹壁静脉曲张,脾肋下4指,质软,触痛,肝胆未及,肠鸣音3/min.实验室检查:红细胞 3.39×1012/L、血小板 53×109/L、血红蛋白 80g/L、白细胞 10.1×109/L,白细胞分类为中性粒细胞 0.79、淋巴细胞0.19.骨髓穿刺:巨核细胞成熟差,粒∶红=1.59∶1.2000年8月腹部CT示:脾约7个肋单元,脾下缘超过肝下缘,密度正常.2000年11月复查CT示:脾约9个肋单元,密度低于肝脏,不均匀,可见3~4个小圆形的低密度影像,脾血管扩张.

  • 第6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徐学汇;左富义

    第6届全国脾脏外科研讨会于2000年9月7~10日在天津召开.会议对脾损伤、脾肿瘤、门脉高压症的保脾术及残脾功能的研究、脾脏基础研究、血液病等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

    作者:毛怡;李学明;郭应坤;余建群;宋彬;郜发宝

    目的 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LCA患者资料,其中9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腹部MR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观察临床特征、CT以及MRI表现,并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 8例患者表现为脾大,无明显脾功能亢进症状;10例表现为多发的类圆形低密度病变,2例为单发病灶;12例均未见钙化以及包膜.CT扫描7例病灶边界清楚,3例边界欠清,平扫病灶多表现为稍低密度结节或脾脏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为低密度结节,呈逐渐缓慢强化.在MRI上所有病灶边界清楚,呈长T1以及混杂长T2信号,其内可见点状低T2信号影,钆增强扫描呈高信号,并逐渐强化;在DWI、ADC图上病灶相对于正常的脾组织扩散增加.结论 LCA在CT和MR图像上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 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治探讨

    作者:欧阳霆;陈伟力;罗刚;曹健;刘合春

    目的 探讨脾脏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5例脾脏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症状、体征无特异性,术前通过B超、CT或MRI检查发现脾大并提示有占位性病变,病理证实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瘤8例,25例中24例行脾切除术,1例仅取活检.恶性肿瘤中7例加胰周淋巴结清扫,2例加胰体尾部切除.结论 脾脏肿瘤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脾脏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 原发性脾肿瘤手术探讨

    作者:徐锋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1月~2004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15例原发性脾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良性10例,恶性5例.10例良性肿瘤中8例行脾切除术,2例行脾部分切除术.5例恶性肿瘤中4例行脾切除术,1例行脾联合胰体尾切除.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方法.脾良性肿瘤可根据情况行脾切除或脾部分切除术,恶性肿瘤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原发性脾脏肿瘤11例诊治体会

    作者:王敬瑄;邵建富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分析唐山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1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脾脏,恶性淋巴瘤术后行化疗.良性肿瘤无复发,2例恶性淋巴瘤随访1年生存,后失访.结论脾脏肿瘤一旦发现应选择手术治疗,既可去除病灶,减轻症状,且能防止发生自发性破裂,避免感染的发生,恶性肿瘤应完整切除脾脏,同时清除脾门淋巴结.

    关键词: 脾肿瘤 治疗
  • 脾脏血管瘤27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哲;张文智;姜凯;陈永卫;冯玉泉;董家鸿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脾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7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脾脏血管瘤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脏血管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结论:加强对脾脏血管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及多种影像学检查的结合对临床作出脾脏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决策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脾肿瘤 血管瘤
237 条记录 3/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