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旁淋巴结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吴丽莉

    目的 了解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VCD)旁淋巴结的病理改变.方法 通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对7例HVCD旁淋巴结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定位.结果 7例淋巴结内淋巴窦结构均存在;皮质层有较多滤泡,多数生发中心小甚至无;套区看似明显增厚,用IgD标记套区,发现其中3例确有套区增生,其余为边缘区细胞增生;5例偶见滤泡生发中心退变;2例出现呈洋葱皮样排列的套区;1例偶见透明血管滤泡;1例存在含多个生发中心的单个滤泡;滤泡间区高内皮静脉增生不明显.结论 HVCD旁淋巴结可以局灶性呈现HVCD的部分病理特征,滤泡常有看似增厚的"套区".因此,在先行较大肿块旁淋巴结活检时,如发现上述特征,应考虑周围有无HVCD原发灶的存在.

  • 4例右心房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叶明福;汤金梁;王亚丽

    右心房黏液瘤少见[1],为探讨该瘤的形态变化、组织发生与临床表现,现报道4例.1 材料与方法经手术摘除的4例右房黏液瘤标本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在肿瘤的边缘区、中心区、基底部及瘤蒂区取材,常规制片,作蓝、PAS、VG、 Masson's三色及网状纤维染色,选肿瘤典型组织区用免疫组化ABC方法作Ⅷ因子、CD34、 Vimentin、 actin、 Desmin、 S-100蛋白及CK标记.

  • 结外淋巴瘤病理的新进展

    作者:朱梅刚

    将1997年WHO淋巴瘤新分类与Lukes和Collins分类相比较,发现新分类突出的特点是确立了许多淋巴结以外的新瘤种,主要为:①边缘区结外淋巴瘤(脾、MALT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②纵隔(胸腺)、血管内、原发性渗出性大B细胞淋巴瘤;③NK/T细胞淋巴瘤(鼻型、肠病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④系统性伴结外病变(T、Null、B细胞型)及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等。新的瘤种具有各自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与诊断要点。

  • 胸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孙璐;石怀银;韦立新

    目的 探讨胸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经于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胸腺原发MALT淋巴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结果 3例胸腺MALT淋巴瘤,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35、41岁,均与Sj(o)gren综合征相关,1例伴有B组症状.肉眼观察肿瘤呈饼状,边界清楚,切面囊实性,囊腔数量不等.显微镜下观察3例,低倍镜下均见囊腔形成,弥漫浸润的淋巴组织和残存的胸腺小体,可见反应性淋巴滤泡,高倍镜下见肿瘤细胞为中心细胞样细胞,部分胞质丰富并且透亮,似单核样B细胞,浸润胸腺小体或致胸腺小体扩张或浸润囊腔衬覆上皮,形成特征性的淋巴上皮病变.3例均见明显的浆细胞分化.瘤细胞均呈CD20、CD79a、bcl-2阳性表达,浆细胞呈Kappa轻链限制性表达,CD43、CD5、CD23、cyclin D1、CD10、bcl-6和Lambda均呈阴性表达.反应性T细胞呈CD3、CD5、CD43阳性、TdT阴性表达.残存胸腺小体和囊腔衬覆上皮CK19阳性.3例经PCR检查提示IgH重排.3例临床分期分别为Ann Arbor Ⅰ、Ⅱ期,均行肿物切除术,3例行规范化疗(1例化疗中)、2例行放疗,达完全缓解,分别随访24、18、3个月无复发.结论 熟悉并掌握胸腺原发MALT淋巴瘤特点有利于通过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确诊断.该瘤需要与胸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胸腺其他类型淋巴瘤和胸腺瘤鉴别诊断.

  • 肝脏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及肝脏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刘冲;李霄;李海;贡其星;李扬;王震;张智弘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和肝脏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例肝脏原发MALT淋巴瘤和2例肝脏假性淋巴瘤患者资料,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小RNA,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MALT1基因,采用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检测技术分析克隆性基因重排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MALT淋巴瘤,肿瘤结节状浸润汇管区,浸润及包绕周围肝组织并融合成结节或片状,多量小胆管陷入、散布其间伴淋巴上皮病变.瘤细胞围绕增生的淋巴滤泡,主要为中心细胞样和单核样B细胞,其中1例可见簇状上皮样组织细胞.瘤细胞CD20和PAX5阳性,不表达CD5、CD23、CD10、bcl-6及cyclin D1.2例肝脏假性淋巴瘤,病灶呈境界清楚的孤立性结节,其中1例可见部分纤维包膜.小胆管仅见于病灶周边,且缺乏淋巴上皮病变.淋巴组织增生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缺乏明显异型性和单核样B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增生的淋巴组织由B细胞和T细胞混合.Ig基因重排检测发现,3例肝脏原发MALT淋巴瘤呈单克隆性B细胞增生,而在2例假性淋巴瘤示多克隆性增生.FISH检测发现2例MALT淋巴瘤存在MALT1基因断裂.所有病例EBER原位杂交均为阴性.结论 肝脏原发MALT淋巴瘤和假性淋巴瘤均属肝脏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两者具有重叠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互为首要鉴别诊断.综合分析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有助于区分两者.

  • 儿童青少年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五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胡洁;谢建兰;周智俊;周小鸽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 观察5例儿童青少年MALT淋巴瘤镜下形态及免疫表型,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5例MALT淋巴瘤分别发生在胃窦、眼眶、腮腺及鼻咽部,患者均无B症状,仅表现为局部肿块和溃疡,其中1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余4例均无淋巴结肿大.(2)5例均具有成人MALT淋巴瘤的病理特征,细胞形态表现为单核样B细胞或中心细胞样细胞,伴有浆细胞分化(2/5),可见滤泡植入及淋巴上皮病变(3/5).(3)免疫表型没有特异性的标志物,需综合诊断.(4)2例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检测阳性.(5)4例得到随访,1例予利妥昔单抗治疗,1例服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2例未进一步治疗.4例均生存,且未见复发.结论 儿童青少年MALT淋巴瘤具有成人MALT淋巴瘤相似的病理特征及惰性的临床经过,预后较好.但由于患者发病年龄低,常容易误诊及漏诊.

  •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作者:宫丽平;郑杰;高子芬

    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及黏膜下存在无结构、散在的淋巴细胞.有结构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存在于回肠末端及支气管黏膜下[1].其具特征的结构为Peyer斑(Peyer′s patches,1667年首先由Peyer描述而得名).有结构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淋巴结的淋巴组织结构相似,但无包膜.单个Peyer斑呈卵圆形,由生发中心、帽区及宽阔的边缘带B细胞构成.其外围为相邻的副皮质区样的T细胞区.边缘区的B细胞可进入覆盖Peyer斑的圆顶区上皮内(这些上皮内的B细胞与小肠其他部位上皮内的T细胞有别).此外,固有膜内的浆细胞也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一个组成成分.

  • "原位"淋巴瘤

    作者:陈定宝;戴林;廖松林

    淋巴结由皮质、副皮质和髓质三个主要区域组成,淋巴滤泡位于皮质区,分为初级滤泡和次级滤泡.在活检工作中所见到的滤泡大多数是受到抗原刺激而增生的次级滤泡,可见生发中心,分为明区(主要为中心细胞)和暗区(主要为中心母细胞).生发中心周围是套区,外层是边缘区.

  • 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特定脑区血流灌注与学习记忆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孔令斌;安锐;杨志寅

    目的:研究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特定脑区rCBF灌注与学习记忆功能的相关性,为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人住我院神经内科的70例脑梗死患者.对每例恢复期患者严格按照许淑莲等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甲套)"进行学习记忆能力的测量,将其中记忆量表总分大于100的18例患者作为强学习记忆能力组,小于70的23例患者作为弱学习记忆能力组.强学习记忆组患者的平均记忆量表分值为110.69±4.20,弱学习记忆组患者为63.93±6.57.结果:强学习记忆组患者的海马、杏仁核、颞皮质、前额叶和边缘区的rCBF均高于弱学习记忆组患者(P<0.05).强、弱学习记忆组海马、杏仁核、颞皮质、前额叶和边缘区的rCBF与其记忆量表分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0.926、0.954、0.907、0.936和0.979、0.976、0.991、0.953、0.981.结论: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海马、杏仁核、颞皮质、前额叶、边缘区的rCBF降低可能是导致其学习记忆功能下降的重要机制.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CT表现与病理类型之间相关性分析

    作者:彭娥英;郭亮;岳忠勤;张迎辉

    目的:分析54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CT表现,以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胃MALT淋巴瘤54例。根据MALT淋巴瘤的病理分级,分为高度恶性淋巴瘤(21例)和低度恶性淋巴瘤(33例),对2组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4例中,弥漫性或节段性胃壁增厚36例(66.7%),淋巴结肿大21例(38.9%),溃疡13例(24.1%),胃壁肿块2例(3.7%)。14例(25.9%)无任何异常,均为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在CT上的异常(100%)比低度恶性组异常发生率(51%)高。高度恶性组胃壁增厚程度比低度恶性组高(71%、14%,重度或中度)(P<0.01)。淋巴结肿大高度恶性组占66.7%(14/21),低度恶性组为21.2%(7/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在高度恶性组中的发生率为57.1%(12/21),在低度恶性组中为3.0%(1/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肿块形成仅在高度恶性组中发现2例。结论:2组胃MALT淋巴瘤的CT表现,均为胃壁增厚,淋巴结肿大,在影像学表现有重叠。胃壁增厚较明显、更弥漫及溃疡提示高度恶性MALT淋巴瘤。

  • 中国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染色体易位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格红;王桂秋;宫丽平;王晋芬;莫祥兰;刘红刚;董丽娜;周英琼;张雪梅;冯振博;高子芬;叶洪涛

    目的 探讨中国人不同部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L)中分子遗传学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217例不同部位MALTL的t(11;18)(q21;q21)/API2-MALT1、t(1;14)(p22;q32)/IGH-BCL10、t(14;18)(q32;q21)/IGH-MALT1和涉及BCL6基因的染色体易位.结果 染色体易位的总发生率为21%(46/217).全部病例共检测出4种主要染色体异常,其中第1种13%(29/217)为t(11;18)(q21;q21)/API2-MALT1,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肺47%(8/17)和小肠29%(4/14),其次为唾液腺1/6例、胃14%(12/84)和眼附属器6%(4/68).第2种1%(3/217)为t(1;14)(p22;q32)/IGH-BCL10,仪见于肺12%(2/17)和胃1%(1/84).第3种1%(2/217)为t(14;18)(q32;q21)/IGH-MALTI,仅见于肺6%(1/17)和眼附属器2%(1/68).第4种2%(4/217)为BCL6基因涉及的染色体易位,见于唾液腺1/6例和胃4%(3/84).4%(8/217)为涉及IGH基因但未知与其易位的伙伴基因的染色体易位.结论 以上4种染色体易位在中国人不同解剖部位的MALTL中的发生率有明显不同,与欧美国家所报道的染色体易位的发生率相比较,分布稍有差异.

  • 内镜对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谷军保;李晓琳;鲍学斌;马钊

    目的 评价内镜在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7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的98例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生化、血液学及内镜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中17例患者的血清LDH超过正常水平(>270 U/L),47例患者呈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内镜检查并进行组织活检确诊96例患者(98%),远高于LDH(17%)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方法(48%).在内镜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表现为溃疡型、隆起型、浸润型和糜烂型,以溃疡型为主.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生存率(88%)高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8%),Ann Arbor Ⅰ期和Ⅱ期患者的生存率(92%)高于Ⅲ期和Ⅳ期的患者(64%).结论 内镜活检技术和超声内镜技术的结合可以确诊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脾边缘区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晶;陈明

    目的 探讨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SMZL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骨髓象符合ITP表现,腹部CT示轻度脾大,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后行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SMZL,化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复查腹部CT未见可疑病灶.结论 SMZL主要表现为脾大,亦可表现为血常规可见三系异常,易误诊.SMZL起病隐匿,临床进展缓慢,预后良好.

  • 涎腺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染色体异常的研究

    作者:李百周;俞晨杰;徐洁洁;陆洪芬;施达仁

    体是主要的染色体异常,但发生率较低.

  •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赵日省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简称CHL)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随着高分辨率超声仪、CT和MRI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的肝血管瘤越来越多.尸检的发现率约为0.4%~7.3%,多数为单发病变,多发者约占10%,常位于肝包膜下和肝脏边缘区,在肝实质内者较少,约占4.8%.组织学上肝血管瘤是一种门静脉血管分支畸型.肝血管瘤分为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见.现将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简述如下.以下肝海绵状血管瘤简称肝血管瘤.

  • 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脾脏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林志;李珊珊;张頔;杨艳伟;李波

    脾脏是静脉给予药物后引流的部位.脾脏两个主要的功能区域是造血的红髓和富含淋巴的白髓.白髓位于动脉周围,包括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比邻的滤泡(B细胞)和边缘区(B细胞).

  • 性别对正常人脑边缘区功能连接的影响

    作者:陈志晔;李金锋;刘梦雨;马林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性别对正常人脑边缘区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 对6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三维结构像及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扫描.将受试者分为男性组及女性组,手工勾画边缘区蒙片,进行全脑基于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计算.单组数据采用单样本t检验,成组数据采用协方差分析,年龄为协变量.结果 男性组边缘区相关的功能连接位于双侧中扣带回、岛盖、岛叶、壳核、丘脑及杏仁核;女性组边缘区相关的功能连接脑区位于双侧颞横回、壳核、丘脑及杏仁核.男性组较女性组边缘区相关的功能连接增多的脑区位于右侧颞上回、颞中回及直回,功能连接减少的脑区位于左侧顶上小叶.结论 边缘区的功能连接存在性别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 左侧壳核软化灶致右侧肢体疼痛:人脑边缘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作者:陈志晔;马林

    目的 采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研究边缘区在疼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1例左侧壳核软化灶导致右侧躯体偏身疼痛患者及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研究,手工勾画边缘区蒙片,进行全脑基于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计算.结果 左侧边缘区功能连接较健康对照显著下降,主要位于双侧尾状核头、壳核及左侧苍白球.结论 边缘区可能参与人类疼痛调节,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包晨;王晓岑;胡湘麟;侯东妮;陈翠翠;宋元林;杨冬

    目的 探讨分析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并经病理确诊为肺MALT淋巴瘤的1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病理取材中4例通过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2例通过经皮穿刺肺活检,8例经支气管镜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瘤细胞主要由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样瘤细胞、单核样B细胞组成;瘤细胞均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中心细胞样细胞型10例,单核细胞型和小淋巴细胞型各2例.4例行IgH基因重排检测,其中3例出现单克隆条带.6例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 MALT1基因分离探针检测,其中3例阳性.14例患者单纯化疗8例,手术切除5例;手术病例术后化疗2例,1例放弃治疗;随访12例,随访时间1~9年,复发2例,死亡2例.结论 肺原发性MALT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据病变部位病理组织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gH克隆性检测以及FISH检测MALT1基因.

  • 甲状腺孤立性纤维瘤1例

    作者:王冬

    患者女39岁,颈前无痛性肿物3年余,逐渐增大,于2008年 3月入院.体检:颈前肿物6cm*5cm*3cm大小,实性较硬,边界清,随吞咽上下移动,临床诊断:甲状腺肿物行手术切除.术中见甲状腺右叶一界限清楚的肿物,似有包膜,质硬.病理检查:灰白色肿物6.5cm*4.5cm*3cm,边缘区附有甲状腺组织2 cm*2cm*1.5cm,肿物切面实性,灰白色,纤维走行可见,质硬;镜下为均匀一致的梭形细胞组成,核呈梭性及波浪形,未 见核分裂相,其间散在大量胶原;免疫组化结果:Vimtin(+), CD34(+),Actin(-),S-100(-).病理诊断:甲状腺孤立性纤维瘤.

8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