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养胃汤临床研究现状述评

    作者:张文炜;凤良元;鄢顺琴

    养胃汤方出自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由麦冬、白扁豆、玉竹、甘草、桑叶、沙参组成.用于治疗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属胃阴虚证.叶氏认为,胃为阳土,喜柔润恶刚燥,主降,胃阴虚则不饥不纳,治应以清养甘濡而润之品[1],提出"阴虚学说"--创立养胃汤,弥补了东垣惟重益气升阳之不足.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治疗阴虚型脾胃病的良方.叶氏养胃汤的创立,亦是历史上脾胃学说中一重大转变,对后世影响颇深.近年来,该方已在临床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现将其研究现状述评如下.

  • 李东垣学术思想之临床验案举隅

    作者:植冠光

    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其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开中医脾胃学说之先河,所创立的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方剂,补充了《金匮要略》的不足,使内伤杂病的治疗方法日臻完善.此方我在临证中也常有应用,每获良效,现举三个医案与大家分享.

  • 脾胃学说学习一得

    作者:李秀琴;刘永红

    脾胃学说阐述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不仅影响着消化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均应考虑到从脾胃论治,收效良好.

    关键词: 脾胃学说 功能 效果
  • 对高脂血症"病在血液,根在脾胃"的认识

    作者:吴研

    导师隗继武教授以重点研究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多年来对脾胃学说深研细琢,学以致用,在近40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随师学习中深得老师教诲,受益匪浅,且导师在遇到其他系统疾病时亦能巧妙运用脾胃学说的观点进行辨证治疗,他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和治疗就是一个例子.他认为本病是"病在血液,根在脾胃",乃脾胃失健,不能分清泌浊,膏脂、痰浊瘀滞血中为患,所谓"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医门法律>),脾胃为生痰之源,故其根在脾胃.

  • 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心病学术思想探讨

    作者:樊华;王佑华

    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重视脾胃功能的同时还从脏腑整体观出发,扩充了中医理论的内容,并对中医心病也多有阐发.探讨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心病的学术思想,具体包括心痛、心胃痛、心腹痞及心神病变等,提出相关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为治疗中医心病提出了新的思路.

  • “调枢通胃”理论的探讨与构建

    作者:魏玮;荣培晶;陈建德;郭宇;王瑜;刘兵;苏晓兰;杨俭勤;杨洋;从禹;韩博宇;段玉婷;魏茹涵;朱佳杰;尹璐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黄帝内经》以来不断丰富发展.结合当代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特点,根据脾胃学说及现代医学理论,提出“调枢通胃”理论.阐释“调枢”“通胃”的内涵与外延,认为“调枢”即调控疾病及其病理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可包括调节脏腑脾胃、神明之枢心脑、开合之枢少阳;“通胃”既是治疗目的也是治疗手段,即通过调节脏腑之枢脾胃,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脏腑失调引发的疾病.探讨“调枢通胃”理论的构建与意义,为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探索新模式.

  • 试论朱丹溪顾护脾胃的思想

    作者:朱星

    人们通常认为,朱丹溪用药苦寒戕伐生气.通过对朱丹溪著作的研读,阐述了朱丹溪"脾胃为清纯冲和之气,胃纳水谷,补阴配阳"的观点,并从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加以论证,说明其治病用药重视中焦脾胃,处处注意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从而表明应更加全面地继承朱丹溪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 脾胃学说 @ 朱丹溪
  • 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的概念及创新特点

    作者:刘瑞霞;王振国

    广泛借鉴其他学派的评定标准和定义方法,阐述了脾胃学派、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等一系列关键词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以及从属关系,提出了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从理论创新、治法创新、用药创新和传承创新四个方面总结了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的特点.

  • 脾胃学说的概念与源流述要——脾胃学说传承与应用专题系列(1)

    作者:郑齐;潘桂娟

    在系统梳理中医脾胃学说源流的基础上,初步归纳了中医脾胃学说的概念内涵,并分奠基、发展、形成、充实4个时期探讨了该学说的历史演进过程,以期为当代临床实践对这一理论的继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脾胃学说 概念 源流
  • 心脾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脾胃学说传承与应用专题系列(6)

    作者:李峰;毛萌;马捷

    通过对中医古典医籍中有关心脾相关学说的概述,归纳出心脾二脏母子相依、气血互济、经脉相贯、阴阳相承的密切关系,并从理论概要、基础研究、临床应用3个方面,完善了心脾相关学说的理论框架,并总结古今医家应用本学说治疗疾病的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其临床应用价值.

  • 脾胃学说与"冲和"思想

    作者:李展

    "冲和"思想是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这是由脾胃的生理功能、特性及其运动方式所决定的,并在脾升胃降、脾胃为升降之枢纽及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等理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冲和"是脾胃生理活动正常的基础,而病理上的机制为升降失常,或纳运失司,或燥湿不济等而失其"冲和"之性.所以调理脾胃也要以复其"冲和"之性为目的.掌握脾胃学说的"冲和"思想,对充分了解与应用脾胃学说,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 “脾不主时”与“脾主长夏”的内涵及发展

    作者:王家琪;王彩霞

    “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是中医对脾与季节关系认识的两个观点.“脾不主时”的本质是指脾不独主于一时,寄旺于四时之中而长养四脏,为后天之本,而“脾主长夏”本质则指脾与长夏之湿关系密切,长夏多脾病.虽内涵不同,但二者并不矛盾,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相辅相成,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其理论发展,可更好地推动脾胃学说的发展.

  • 脾胃学说湿热理论及其应用——脾胃学说传承与应用专题系列(8)

    作者:杨春波;柯晓;骆云丰;陈锦团;胡光宏;杨永升

    分别对脾胃湿热理论的源流、辨别标准、临床意义、证候表现和本证的现代病理基础及治疗,以及该证的动物模型仿造、方剂实验等研究作了梳理,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脾胃湿热理论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 脾胃“通降理论”及其应用——脾胃学说传承与应用专题系列(3)

    作者:唐旭东;卞立群

    脾胃“通降理论”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院士提出的脾胃病论治方面的核心学术思想之一.对“通降理论”的内涵、治则治法及现代研究进展等内容作了系统的介绍,以发挥该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 基于关键词的易水学派研究文献分析

    作者:梁子钰;李俊德;龙子弋

    目的 基于文献探讨易水学派研究的特征及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纳入1980年1月至2014年12月易水学派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以关键词为基础对易水学派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关键词词频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2925篇,入选关键词17 253个,独立关键词3529个.将关键词分类汇总,出现频次高的前3位依次为病症(2503)、古代医家(2393)、治法治则(2090);从各类前10位高频关键词占比分析,古代医家(85.37%)和学派学说(83.86%)占比高,而病症占比(14.50%)低.研究关注的病症是脾胃病、内伤疾病以及虚证症状,关注的医家是李东垣和张介宾,关注的学说是阴火学说和脾胃学说.年度词频相关系数较高(r>0.7)的关键词涉及了易水学派中重要的著作(《脾胃论》)、重要的医家(李东垣)、重要的理论(阴火、相火)、重要的治则治法(甘温除大热、温补、升阳法)以及重要的方剂(升阳散火汤).结论 易水学派研究内容及所涉病种广泛,当前研究集中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其在中药理论、用药规律、组方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 庄曾渊运用东垣脾胃学说治疗眼科疾病经验

    作者:李凤荣;庄曾渊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在其著作中有专论论内外障的治疗,对后世眼科产生了深远影响.庄曾渊老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学习、研究和运用脾胃学说,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发挥,本文总结了庄老师运用脾胃学说治疗眼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和验案.

  • 脾胃学说发展探析

    作者:张安富;桂平;苏德模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各种学说经历了漫长发展历程,从其医学发展史看,各学说产生取决于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同时又与各医学流派产生之争鸣密不可分,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如此.1 脾胃学说的奠基与形成中医学之渊源应从<黄帝内经>形成开始,在这部宏大的医学著作中,基本思想是阴阳五行理论,从而形成藏象学说.

    关键词: 脾胃学说 发展
  •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的研究

    作者:王家琪;王彩霞

    脾胃学说形成于先秦至唐宋时期,在金元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明清时期,随着中医理论全面深入发展,脾胃学说也得以进一步充实。这一时期,明清医家继承并发展了先人的脾胃理论,关于脾胃学说的内容愈加丰富。同时,涌现出的新安医学(代表人物:汪机、徐春圃、吴楚、吴澄等)、温补学派(代表人物:薛己、张景岳、李中梓等)、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天士、吴又可、薛雪、王士雄等)、孟河派(代表人物:马培之等)等多种学派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也皆涉及脾胃,脾胃学说可谓进入百家争鸣的成熟阶段。

  • 叶天士对中医脾胃学说的贡献

    作者:邓月娥;纪立金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精华部分之一,它的形成是历代医家不断努力,经过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升华的结果.从<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的基本脾胃理论,至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直至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补充发挥,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体系[1].

  • 谈李杲"脾胃学说"及"甘温除热法"的运用

    作者:余灵辉;舒长兴

    李杲深究经典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形成了独创的系统理论.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母,脾胃一虚则肺之气绝,故多用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肺气.

246 条记录 3/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