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联合醒脑静治疗脑损伤临床研究

    作者:李志营;夏云;郭晓鹤;杨伟科;王占伟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联合醒脑静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67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3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联合自体BMSCs动员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1HSS)评价疗效,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33+/CD34+比例,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外周血CD34CD133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率升高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BMSCs动员联合醒脑静可有效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损伤修复,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NGF 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

    作者:焦继超;袁强;步星耀;马玉德;李志营;孙彦熙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0例,给予N G F和综合康复治疗)和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体BMSCs动员治疗),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治疗28 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伤后6个月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4+、CD133+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率治疗3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NGF联合自体BMSCs动员及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损伤的修复,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

    作者:魏振宇;孙有树;胡东华;李篑煜;步星耀

    目的:初步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 ,BMSCs)动员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106例 PD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口服美多巴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肌内注射,1次/d ,连续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BMSCs动员移植治疗,6个月后采用 Hoehn-Yahr分期评分、UPDRS评分、改良Webster量表评定2组疗效。结果 BMSCs动员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在改善患者运动症状及平衡障碍、日常活动及行为,精神、情绪等非运动症状方面较单用神经营养因子疗效更佳。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帕金森病安全,疗效满意。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28例分析

    作者:柴文;屈新辉;周超;谢旭芳;张昆南;吴晓牧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01-2012-07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慢性脊髓损伤患者28例,骨髓干细胞动员后,采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鞘内注射移植治疗,骨髓干细胞数量(1.0~10.0)×107,1次/周,共治疗2次。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后1、3、12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2000)制订的评分标准和改良的 Barthel指数(MBI)评估疗效,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MSCs移植1个月后,针刺痛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和 MBI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移植3、12个月后各项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其中8例低热和3例低颅压性头痛,处理后症状完全消失。结论自体 MSCs 移植治疗SCI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轻微。

  • 原发性侧索硬化临床分析

    作者:卢少军;龚林;赖福生;孙月娟;焦冬生

    目的 探讨原发性侧索硬化(PLS)的临床特点及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近期疗效.方法 分析4例PL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本组PLS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起病隐袭、逐渐加重;四肢肌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假性延髓麻痹症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7 d后,4例患者肢体发僵减轻,肢体活动变得灵活,2例有假性延髓麻痹症状患者吞咽困难好转,言语变得流利.单手握力治疗后(19.70±8.86)kg,较治疗前(16.95±9.34)kg明显增加(t=4.609,P=0.002).结论 PLS的临床特点是慢性进行性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有较好近期疗效.

  •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持续植物状态临床研究

    作者:程培训;姜金豆;周长江;王新军;钱宝延;翟亚萍;步星耀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PVS患者,其中30例接受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为对照组,30例接受自体BMSCs动员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者为治疗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PVS评分.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PVS评分分别为0.92±0.67和0.91±0.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4,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 a治疗组PVS评分分别为(12.92±3.55)、(13.58±3.53)、(14.42±3.68),对照组分别为(10.45±4.58)、(11.82±5.06)、(12.27±5.06),各时间点两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是治疗持续植物状态积极有效、安全可信的方法,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糖尿病足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

    作者:秦玲;万鼎铭;董义光;秦贵军;李清楚;郑丽;陈灵芝;黄爱凡

    目的:观察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糠尿病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分别采集患者自体骨髓250~300ml或外周单个核细胞混悬液150 ml,Ficoll分离液进一步分离,配制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流式细胞仪计数CD+34细胞数,行下肢缺血部位多点肌肉注射进行移植,观察至少12周,进行临床评估.结果:自体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下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踝肱指数(AB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移植过程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可行的、安全的.

  • 黄芪与当归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缺血下肢血管再生的影响

    作者:陈雷;沈斌;许益笑;周凯;金可可

    目的:研究黄芪、当归对体外培养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缺血下肢血管再生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黄芪、当归体外培养2型糖尿病大鼠骨髓干细胞14d后,移植入糖尿病大鼠缺血下肢。28d后,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肢体皮肤血流灌注量;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检测微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肌肉组织的VEGF蛋白表达量。结果:黄芪组及黄芪当归合用组的缺血肢体的血流灌注量、微血管密度和VEGF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当归组与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且黄芪当归合用组的以上效应均较单用黄芪组增强(P<0.05或P<0.01)。结论:单用黄芪或与当归合用体外培养骨髓干细胞可促进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缺血下肢血管再生,其机制与其上调骨髓干细胞VEGF蛋白表达有关,且黄芪与当归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

    作者:孔令晶;陈斌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上常出现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病症.患者以青壮年占绝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再障是造血系统较常见的疾病.其中,慢性再障更为常见.本科从2003年3月起应用滋阴济阳法治疗慢性再障患者20例,并与用单纯西药雄激素治疗的20例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的护理

    作者:杨景霞

    对3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采用分离提取的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悬液,在患肢进行肌内注射移植,10~20d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移植术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患肢动脉血液流速有所增快.提出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糖的变化,进行患肢的观察及护理,严格控制感染及注意抗凝、扩管药物治疗的护理等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2例

    作者:杨娥;冯晓敏;叶宝霞;柯宗平

    对2例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进行观察护理,结果患者术后2周肢体疼痛、冷感觉有显著好转,肢端皮温增高,溃疡基本愈合,未出现任何移植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出术前注意与患者沟通,讲明手术风险,做好各项准备,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治疗区域情况,预防感染,加强护理.

  • 不同类型自体骨髓干细胞序贯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肖文涛;高传玉;戴国友;高永举;李牧蔚;王宪沛;齐大屯

    目的:评估骨髓单个核细胞(MNC)、间充质干细胞(MSC)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CA)内序贯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8例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随机分为移植组(17例)和对照组(21例),PCI术后通过造影导管于IRCA内分别注入MNC和等量0.9%氯化钠溶液;2周后移植组再次行MSC移植,对照组不予以干预.随访6个月,记录2组不同时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等指标,同时记录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术后3个月,移植组LVEF和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改善,而LVEDd较术前显著减小(均P<0.05);②术后6个月,移植组LVEF较术前、术后3个月和对照组均明显改善,LVEDd较术前明显减少,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均P<0.05);③2组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MNC、MSC经IRCA内序贯移植治疗AMI是安全有效的.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远期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作者:陈龙;童嘉毅;金辉;金虹;卞叶萍;沈祥波;马根山

    目的:对随访期2年或以上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远期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中心及中国生物医学磁盘数据库.时间为从建库到2012年7月.用标准表格提取资料,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6篇临床试验合计551例患者纳入本荟萃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在总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总血运重建率、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室性心动过速或晕厥、肿瘤和脑卒中的发生率等方面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骨髓干细胞移植组的心力衰竭所致住院率和心肌梗死的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增加主要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其安全性至少能保持到2年以上.该结果还需要未来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来证实.

  •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影响的荟萃分析

    作者:符明龙;刘福元

    目的:荟萃(meta)分析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通过PubMed检索1990-2012年完成的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AMI的随机对照研究,利用meta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检索得到11篇文献.与对照组相比,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增加左室射血分数3.04%,95%可信区间为-0.22%~6.31%,P=0.07.有7项研究的基础左室射血分数<50%,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细胞治疗可以显著增加AMI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平均增加4.12%,95%的可信区间为0.14%~8.10%,P=0.04.4项前壁AMI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细胞治疗增加左室射血分数2.35%,95%的可信区间为-1.49%~6.19%,P=0.23,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基础左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AMI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有改善作用.

  • 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徐红新;田毅浩;蒋学俊;江洪;李庚山

    目的 观察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30只AMI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心肌梗死后30 min细胞移植组予以骨髓干细胞注射;对照组予以等量无血清培养基注射.观察注射后当天、28天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注射后当天,两组心律失常无差异.注射后28天,细胞移植组1只、对照组4只大鼠死亡,细胞移植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 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有效减少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 骨髓干细胞心肌移植进展及其致心律失常可能

    作者:金艳;曹克将

    心脏存在多种修复机制,但在各种急性或慢性病理状态下往往效果甚微.骨髓干细胞心肌移植可部分修复心肌梗死并预防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干细胞移植可有多种途径,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有研究证实骨髓干细胞心肌移植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及致肿瘤的可能.

  • 心肌梗死患者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植入

    作者:余国膺

    Stafan Jansson等在Lancet今年1月14日(113页)报道了首项随机化、双盲的STEMI患者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植入临床试验.在4个月的随访中,见到干细胞治疗组的梗死范围明显缩小,区域性收缩功能恢复率较好,但左室射血分数、心肌灌注及心肌代谢未见改善.

  • 剔毒护肝方及其拆方对大鼠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作者:万荣;张红梅;吴其恺;黄华;樊群;聂广

    目的:观察剔毒护肝方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干细胞增殖作用和向肝系分化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剔毒护肝方组、黄芪组、莪术组、叶下珠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肝再生血清组,制作药物血清;使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相结合,分离骨髓干细胞;通过噻唑氮蓝(MTT)比色法检测含药血清处理48小时时骨髓干细胞的增殖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干细胞肝系标志(AFP、白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经各组血清培养48小时后,剔毒护肝方组、黄芪组和肝再生血清组对大鼠骨髓干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4%、14.3%和26.5%;剔毒护肝方组、黄芪组、肝再生血清组,AFP和白蛋白表达情况强于其他组;剔毒护肝方组、黄芪组、肝再生血清组可见糖原阳性表达.结论:剔毒护肝方组、黄芪组含药血清对骨髓干细胞有增殖作用,可诱导骨髓干细胞横向分化为肝实质细胞.剔毒护肝方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药物可能是黄芪,但剔毒护肝方的作用强于黄芪组,说明组成剔毒护肝方的三味药不是简单的叠加.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56例临床观察

    作者:赵文静;张淑芹;刘淑荣;叶东霞;刘薇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56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无菌采集骨髓,负收集法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经肝固有动脉注入肝脏.术后观察肝脏储备功能和合成功能,同时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骨髓采集量为120 ~ 180al,分离细胞数为5.8×107~9.6×108个,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91.6%的患者食欲改善,87.5%的患者体力明显改善;术后12周吲哚氰绿血浆清除率(ICGK)升高,吲哚氰绿15min滞留率(ICGR15)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血蛋白(Alb)在术后4周开始升高,12周达到高,与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移植术后持续改善,12周时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8例并发腹水者,有11例患者腹水消失,有5例腹水减轻但没有消退.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合成功能改善明显,术后无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

    作者:赵玉国;金毕;李毅清;杜玉清;田元

    目的为临床探索一种更简便安全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途径.方法建立鼠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将取于自体的骨髓细胞制成悬液注射于缺血部位,4周后行动脉造影并取标本,测定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动脉造影显示大鼠缺血肢体侧支动脉明显增多,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829 条记录 34/42 页 « 12...31323334353637...4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