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小玉;陆英;陈运贤

    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能再生心肌和血管,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而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又以其无创伤性及不需专门设备,不必在体外分离纯化和扩增等优点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骨髓干细胞的特性,动员治疗机制及其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 骨髓干细胞能否转变成神经钿胞

    作者:姚晓黎;卢锡林;张成

    骨髓干钿胞是一组混合细胞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新近有研究认为骨髓干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在体外、体内分化成为神经细胞.然而,部分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可能与不同的研究采用的具体实验方法、实验条件有很大关系.

  • 骨髓干细胞--心肌修复的新一代细胞来源

    作者:陈虹霞;顾瑛;刘凡光

    骨髓干细胞组成比较复杂,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是其主要成分.由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取材和扩增简便,可自体移植等诸多优势而成为有潜力的新一代细胞来源,在修复病损心脏等方面展现着诱人前景.本文就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等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 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陆东风;邓志刚;林伟;邬恒夫

    目的探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对心脏的作用.方法把3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rhG-CSF组和对照组.除药物或介入治疗外,心肌梗死48小时后,rhG-CSF组病人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续5日;对照组不给予rhG-CSF.急性心肌梗死后5日内和3个月后,分别行锝[99mTc]甲氧异丁异腈(Technetium [99mTc]methoxy isobutyl isonitrile,99mTc-MIBI)血流灌注显像和氟[18F]脱氧葡萄糖([18F]-flu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心肌代谢显像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梗死面积和冬眠、顿抑心肌面积,评价心功能,对比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心肌梗死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无明显提高,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心肌梗死面积较前显著缩小(P<0.05);治疗组心肌灌注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稍改善(P>0.05);治疗组冬眠、顿抑心肌显著缩小(P<0.05),对照组稍缩小(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48小时后使用rhG-CSF,随访3个月可见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心肌灌注改善和冬眠、顿抑心肌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 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

    作者:贺晓娟;毕越英

    分析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特性,其特性具有分化成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潜能,容易做到自体移植,取材方便.分析了移植前准备包括教育干预、骨髓干细胞采集及移植方法.总结了移植术后护理要点,主要为术后生命体征和动态心电监测、不同穿刺部位的护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心理护理等.

  • 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进展

    作者:张焕基;许香广

    心肌梗死早期给予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cells,BMCs)冠状动脉内注射途径方法简单,创伤小.BMCs定向分化能力较强,自体BMCs有较易获得,具有无免疫排斥、不引起伦理道德上的争议等优点.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移植骨髓干细胞能够改善心功能,但机制有待阐明,研究样本量小和远期的疗效不确切等问题尚需解决.动物研究提示,骨髓干细胞中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4周内能短暂改善左心室功能,可能为早期的旁分泌效应所致.监测骨髓干细胞植入后的存活、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方法尚待完善.

  • 骨髓干细胞定向分化心肌细胞的细胞选择问题

    作者:吴昊;陆东风

    干细胞研究在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过去的5年,有关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等各种不同来源干细胞的文章大量发表.干细胞能在许多发育成熟的组织中找到,干细胞能自我复制修复和再生受损组织.然而,深入开展干细胞研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在骨髓干细胞定向分化心肌细胞的研究中,对细胞类型的选择争议颇多,本文拟对此作一综述.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邓志刚;陆东风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危害健康.由于成人体内心肌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心肌梗死的坏死区将由结缔组织替代,梗死周围心肌重新排列重构心肌,并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药物和介入疗法无法逆转已坏死的心肌细胞.而心脏移植因供体缺乏、手术费用昂贵及移植物排斥反应而应用受到限制.近年发现,心肌细胞能分裂、再生,参与了心脏自稳态的维护和病变组织的修复[1],但利用自体心肌干细胞修复梗死心肌尚未见文献报道.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作者:陆东风;范文茂;张东成;赖永东

    目的探讨注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实验急性心肌梗死作用.方法健康杂种猪6头,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距终末端1/3稍高处制成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注射G-CSF,对照组注射等容积的生理氯化钠溶液.于术前、术后1日、2日、术后1周及术后4周分别测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4周分别测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肌梗死面积.4周后取出心脏,作病理检查,测定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对心肌增殖细胞计数.结果治疗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每视野梗死区血管数为(6.2±2.2)根,而对照组为(2.7±1.8)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梗死区每视野增殖细胞(Ki-67阳性)数为(5.1±1.4)个,而对照组为(2.4±1.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猪心肌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在术后4周基本下降到正常水平.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G-CSF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射血功能,促进心肌梗死处血管再生及细胞增殖,对心肌酶学无明显影响.

  • 经冠状动脉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8例

    作者:吴延庆;程晓曙;吴清华;苏海;杨人强;陈琦

    目的探讨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Ⅱs,BMSc)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年12月~2004年11月我科住院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7~72岁.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后,经导管将已提取单个核细胞的自体BMCs悬液30ml分3次,每隔10分钟,经左冠状动脉注入.移植前及移植后1,2,4,8,16个月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及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和舒张期末容积,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及左室前壁厚度.治疗前后同时常规使用其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药物.结果在术中及术后近期,所有患者均无心功能恶化表现及其他不良反应.随访1个月,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达(352±61)m,而术前仅(301±54)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从术前(34.6±5.1)%升高到(42.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舒张期末容积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随访1~18个月,患者自觉症状较前缓解,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BMCs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有一定的疗效,能被患者耐受.

  • 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影响心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东星;刘惠亮;毛节明;张永珍;周春燕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注射方式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脏功能的改善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结扎小型猪冠状动脉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然后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术后3周用超声心动图以及左心室造影检测心功能,核素心肌显像观察心肌灌注,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侧支循环形成,用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把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冠状动脉注射到猪心肌梗死模型,显示左心室dp/dtmax较对照组增高,心肌灌注显著改善.冠状动脉有侧支循环形成,缺血心肌细胞;较对照组减少了53.6%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内移植可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可能与移植细胞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 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重症肝病

    作者:姚鹏;胡大荣;王帅;闻炜;周一鸣;龚丽娟

    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功能细胞并且应用于器官损伤的治疗,一直是人类医学的梦想及追求的目标.研究表明,在肝损伤及肝细胞再生的过程中,干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骨髓干细胞是肝细胞的重要的肝外来源.骨髓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成肝干细胞及肝细胞,从而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

  • 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庄俊合;邓志刚;陆东风;林伟;邬恒夫

    目的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瑞血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患者心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除药物或介入治疗外,治疗组AMI病人在心梗发生48 h后连续5 d每天皮下注射瑞血新约5 μg/kg.AMI后5 d内和3个月后,分别行PET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梗面积和存活心肌,评价心功能的变化,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心功能的变化来评价rhG-CSF对AMI患者心功能恢复的疗效.结果AMI后3个月,两组LVEF较前无明显提高;梗死面积均较前明显缩小;rhG-CSF组存活心肌明显为少,对照组亦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暂未能认为rhG-CSF能改善AMI患者心功能.

  • 人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动物模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学观察

    作者:范文茂;陆东风;张东成;赖永东

    目的: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从病理学角度探讨G-CSF体内注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用健康杂种猪11头,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距末端1/3稍高处制成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制备成功的6头小猪随机分为G-CSF组及对照组.G-CSF组皮下注射G-CSF-瑞血新,对照组皮下注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术后4周取出心脏,作病理切片检查.分别测心梗面积、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心肌增殖细胞数.结果:(1)G-CSF组心梗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2)G-CSF组心肌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3)G-CSF组心肌增殖细胞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G-CSF可缩小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面积,促进血管再生及心肌细胞增殖.

  • 骨髓干细胞的可塑性及其在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何敏;陈运贤

    血管栓塞是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等栓塞性疾病的发病原因.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邓志刚;陆东风

    急性心肌梗死(AMI)因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从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心力衰竭是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AMI的方法均无法逆转已经坏死的心肌细胞.虽然心脏移植可以取代衰竭的心脏,但由于心脏供体的严重缺乏,昂贵的手术费用及移植排斥反应等,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大量对动物与人类心脏的研究发现,心肌细胞不但能够进行自身分裂、再生,而且新生的细胞也参与了心脏自稳态的维护和病变组织的修复[1].这个结论推翻了"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心脏不存在心肌干细胞"的经典理论.但利用自体心肌干细胞修复梗死心肌,治疗AMI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见相关文献报道.而干细胞的高度可塑性及其"横向分化"理论的发现[2],使利用心脏外干细胞移植治疗AML的方案在国内外成为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在动物实验甚至临床上尝试了用胚胎干细胞、骨骼肌干细胞、平滑肌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AMI,取得了显著成果[3~6].由于骨髓干细胞具有来源广,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和扩增,且自体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不受伦理学争论的干扰等优点,而被认为是细胞移植治疗AMI的首选.骨髓干细胞移植心肌经历了一个从体外诱导分化培养再体内移植到直接细胞因子动员移植,实验对象从动物到患者的过程[3-10].本文谨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AMI的研究作一综述.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范文茂;陆东风

    心肌梗死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这些治疗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症状,使闭塞的血管再通,但要使病损的心脏恢复功能,仍没有有效的方法.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与进展

    作者:王友于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发展到晚期大多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影响着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近年来,虽然药物治疗、介入技术和外科手术水平不断提高,使急性心梗的早期病死率下降,然而循证医学表明,在成功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中,仍有超过30%的患者经历着心梗后室壁变薄、室腔扩大的心室重构过程。因为早期血管重建只能挽救冬眠缺血的心肌,而己经坏死心肌必将被纤维结缔组织替代,形成疤痕,终发展为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骨髓干细胞因具有在体外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可以在心肌内微环境下分化为损伤组织所需要的心肌细胞,以及其自分泌、旁分泌等作用且无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利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越来越多。现就骨髓干细胞的分类、途径、作用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等作简要介绍。

  • 两种方式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电生理研究

    作者:徐小林;管雅琳;张雪青;张文治;于长申;王世民;王新平

    目的 通过立体定向和尾静脉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于脊髓损伤(SCI)大鼠体内,观察移植后诱发电位的变化及移植细胞对大鼠SCI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大鼠BMSCs,移植前用免疫组化单染BrdU标记.动脉瘤夹钳夹法制作大鼠SCI模型.将45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立体定向移植组(n=15).对照组仅造模,静脉移植组和立体定向移植组在致伤7d后分别经尾静脉和立体定向途径将标记BrdU的BMSCs悬液植入SCI大鼠体内.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不同途径移植BMSCs对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结果 三组大鼠造模前和造模后7d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0 d所有大鼠潜伏期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缩短,而波幅逐渐出现不同程度升高.立体定向移植组与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感觉诱发电位恢复均优于对照组,且立体定向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恢复优于静脉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均可在大鼠脊髓内存活、迁移,明显改善SCI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且移植等量BMSCs时立体定向移植疗效优于尾静脉移植.

  • 骨髓源性干细胞移植对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维;冯江敏;邹杰;孙东;马健飞;王力宁

    马兜铃酸肾病(AAN)是由马兜铃酸引起的急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以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常见,其发病机制不清,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肾脏细胞,这为难治性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829 条记录 37/42 页 « 12...343536373839404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