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髓内钻孔减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护理

    作者:肖艳红;邹霜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前评估和准备;术后进行体位、引流管及切口护理、病情观察、功能锻炼指导等.结果:治疗后6个月查X线片显示14例患者股骨头坏死区见新生骨组织窦性变区缩小,关节面有修复.综合评分优良率90%,其中1例患者(2髋)术后未按要求过早负重致综合评分较差.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安全、有效,对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加强术前、术后临床护理对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骨髓干细胞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治疗前景

    作者:李莉;李燕芹

    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病死率极高,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进行的动物实验表明,骨髓祖细胞由于参与分化构成PF中的成纤维细胞而对疾病有促进作用;但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早期移入肺内却可以明显减轻肺的纤维化程度,对该疾病有抑制作用.因此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可能是PF有前景的治疗趋势.

  • 骨髓干细胞在治疗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作者:王国华;于占久

    近年对干细胞的研究应用有了新进展,骨髓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心梗)的治疗中已有快速发展.国内外的事实证明,骨髓干细胞在目前心梗的治疗中具有突出优势:如广泛的迁移现象、干细胞可动员的量大、细胞移植后发生融合现象使之与原固有心肌形成"一体化"等,尤其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简便易行、无免疫排斥反应、成本低,经冠脉注射法更为直接、创伤小,治疗效果甚优.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已有成功病例,被专家推崇为佳方法.

  • 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FGF表达的影响

    作者:葛朝莉;白润涛;韩漫夫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及对照组,根据取样时间点的不同每组又分为7、14及21 d 3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治疗组于MCAO/R后24 h予G-CSF 50μg·kg-1·d-1,连续5 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NSS).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FGF阳性细胞.结果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7、14、21 d治疗组NSS分别为(4.0±0.9)分、(3.8±1.1)分、(3.5±1.3)分,对照组分别为(5.5±1.3)分、(5.8±1.4)分、(5.7±1.6)分,治疗组NSS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鼠脑缺血周边区均有bFGF免疫阳性细胞存在,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bFGF阳性细胞计数(个/HP)显示术后7、14、21 d治疗组分别为25.4±4.2、17.1±3.3、12.6±3.4,对照组分别为18.0±4.0、12.0±3.1.6.4±2.0,治疗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MCAO/R大鼠,可增加脑缺血后梗死边缘区bFGF的表达和改善神经功能.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慧春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AMI后普遍发生心室重构,很多患者进展为心力衰竭,有很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尽管在AMI治疗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继发于AMI后心室重构导致的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仍是当今医疗界的主要难题之一.尤其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而言,药物疗效欠佳,心脏移植可能是惟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然而,心脏移植花费巨大,而且由于供体的缺乏,因此很难被临床广泛应用.近年来,骨髓干细胞移植防治AMI后心室重构的兴起,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 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进展和问题

    作者:杨跃进;钱海燕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eardial infarc-tion,AMI)后,因大量心肌细胞坏死不能再生,可引发左室重构和扩大,终导致心力衰竭(1heart fail-ure,HF),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安全的主要杀手.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狗牙周缺损处引导组织再生的实验观察

    作者:欧龙;马良;王东胜;罗芸;袁志萍;刘宏伟;庞劲凡

    目的本文对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引导组织再生的动物实验的观察进行评价.方法 6只成年狗,实验组,对照组各18颗牙.分别在每条狗抽取骨髓1ml,在实验室内进行原代骨髓干细胞培养,培养液为内含15%小牛血清 (FCS)和0.5%青-链霉素抗生素的a-MEM培养液.第1代细胞转移到18块大小为6×2mm2胶原膜上,约每张胶原膜上1×107个细胞,培养24小时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膜上附着情况.在人工制造的牙周缺损中进行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GTR方法(实验组)和单纯GTR方法(对照组).在6周后切片行牙周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新生牙槽骨新生牙周膜组织及新生牙骨质的修复再生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形成了的牙周结构,只是引导再生的牙周组织基本恢复到正常的牙周组织高度.实验组牙槽骨再生高度平均为4.50±0.13mm;对照组为3.09±0.28mm.结论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e-pTFE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可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加快正常骨结构组织的建立并缩短修复再生时间.

  •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广正;孔祥玉;赵淑敏

    成体干细胞的转分化现象近年来不断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许多实验证实了成体干细胞在体内可以改变其已经设定的方向而向另一方向转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胚胎脑和成年脑内均存在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种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1].脑梗死虽然可诱导内源性干细胞增殖[2],但由此而诱导的自身修复能力非常有限.另外,神经干细胞移植虽然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带来了生机,但伦理、来源、移植损伤和排斥反应等因素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疗效观察

    作者:薛铮;冯燕光;崔炜;苗成龙;王小燕;时占楼;杜丽彦;任小敏;冯素敏;姚瑞芳;王维刚

    目的 用介入的方法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部位,观察其安全性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例,行骨髓干细胞移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于术前、术后查24 h动态心电图,术前、术后1周、2月、4月均查超声心动图,术后2月、4月行6 min步行实验(6 MWT)等检查.结果 6例移植患者术前、术后均无不良反应,4个月的观察,未发现新的心律失常,相反原有室性早搏的患者,其较前明显减少.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时间的延长而在增长,差异显著(P<0.05);术后2个月、4个月的6 MWT,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身骨髓干细胞移植安全性好;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临床研究

    作者:宁更献;侯军良;张新元;戴二黑;陈翠英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慢性重症患者肝功的改善作用.方法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2例,慢性重症患者8例,分离其自体骨髓干细胞,行肝动脉插管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于移植后1、2、4、8周进行肝功能等检测,并观察其移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移植1、4、8周后,37例(92.9%)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逐渐降低,由平均(112.3±25.10)U/L降至(62.45±18.4)U/L;34例(85%)患者总胆红素(TBIL)逐渐下降,由平均(86.2±23.1)μmol/L降至(50.12±18.4)μmol/L;35例(87.5%)患者白蛋白(ALB)逐渐升高,由平均(28.5±9.3)g/L升至(33.56±12.8)g/L.移植后37例(92.5%)患者凝血酶原治动度(PTA)不同程度升高,由治疗前平均(37.8±11.9)%上升至治疗8周后的(64.2±21.3)%;37例(92.9%)患者胆碱脂酶活力逐渐升高,由平均(3 425.24±36.41)U/L上升至治疗8周后的(4 635.2±52.4)U/L;34例(85%)患者胆固醇逐渐升高,由平均(2.7±1.2)mmol/L上升至治疗8周后的(3.8±1.4)mol/L;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移植后8周内腹水减轻32例(80%),食欲改善34例(85%),乏力好转37例(92.5%);腹胀减轻34例(85%);在40例移植患者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一种新的治疗措施安全有效.

  • 骨髓CD34阳性干细胞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作者:王世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一组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尽管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手术的开展使冠心病的治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仍有约50%的患者只能进行不完全的血运重建,约20%的冠心病患者根本无法进行上述治疗,治疗后常无心肌细胞水平血流灌注改善,终发展为心力衰竭等,预后极差.骨髓多种干细胞被用来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并取得较好疗效.

  • 可用于移植的肝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何同梅

    肝细胞移植作为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及各种终末期肝病一种潜在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简单、可一肝多用、重复移植、抗原性低等优点.可以用作移植的肝细胞种类很多,目前也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本文就可用于移植的肝细胞的研究进展做一简单总结.

  • 骨髓干细胞在治疗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作者:王国华;于占久

    近年对干细胞的研究应用有了新进展,骨髓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心梗)的治疗中已有快速发展.国内外的事实证明,骨髓干细胞在目前心梗的治疗中具有突出优势:如广泛的迁移现象、干细胞可动员的量大、细胞移植后发生融合现象使之与原固有心肌形成"一体化"等,尤其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简便易行、无免疫排斥反应、成本低,经冠脉注射法更为直接、创伤小,治疗效果甚优.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已有成功病例,被专家推崇为佳方法.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

    作者:刘映辉;李丹;祁晓红

    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心力衰竭是心肌细胞舒缩功能减弱,心肌细胞失去增值能力或增值能力极低[1].增加具有舒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数目是改善心功能的关键.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多分化潜能的早期未分化细胞[2].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可分化成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的细胞,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侧支循环改善了供血及心脏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3].我科于2004年8月开展MSCs移植术治疗心力衰竭病人12例,均采用导管介入移植手术,在病人同意下行自体MSCs冠状动脉内注射,MSCs移植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一并进行,现将其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 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及中药干预的研究现况

    作者:臧志萍;曹晓岚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无限自我复制能力和向多种细胞分化潜能的细胞.现在被广泛研究的有胚胎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前者指早期胚胎的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cell),后者指存在于骨髓中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在骨髓干细胞治疗脑梗死中的作用

    作者:陆琳;杨万章

    脑组织损伤后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干细胞领域基础研究的迅速发展,外源性骨髓干细胞移植和内源性骨髓干细胞动员的临床应用逐渐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效方法 之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及其特异性受体CXCR4 (CXC chemokine receptor 4)结合后形成的SDF-1/CXCR4轴,在脑梗死时骨髓干细胞的迁移、募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调控SDF-1/CXCR4轴,增加干细胞的治疗效果,将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一个新的干预靶点.本文就脑梗死的干细胞治疗,以及SDF-1/CXCR4轴在骨髓干细胞的迁移、募集和脑梗死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治疗

    作者:毕凌云;杨达胜;梁斌;张瑞霞;白海涛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干细胞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的作用、骨髓干细胞是否具有向损伤肾组织归巢的能力及其在肾脏组织中的分布,初步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干细胞因子是否具有促进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的作用.方法:16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G-CSF+SCF治疗组、G-CSF+SCF对照组,检测:(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比的变化;(2)尿NAG酶检测;(3)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4)肾组织CD34+细胞表达变化.结果:(1)G-CSF+SCF治疗组和G-CSF+SCF对照组外周血中白细胞数、CD34+细胞百分比于第5天达高峰,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逐渐下降;相应地,G-CSF+SCF治疗组肾组织内CD34+细胞较对照组、模型组也明显增多(P<0.05).(2)手术后第5、10、17天,G-CSF+SCF治疗组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均明显好于模型组(P<0.05).第24天G-CSF+SCF治疗组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而模型组仍异常.第31天各组间尿NAG酶、肾脏病理学改变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的骨髓干细胞有显著的动员作用.(2)骨髓干细胞能在损伤的肾小管归巢和定居,并可能参与损伤肾组织的修复.(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肾功能的修复.

  • 小鼠骨髓干细胞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更新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保春;郭志勇;刘先峰;张懿;崔若兰;程涛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的干细胞能否分化成肾小管上皮细胞,深化对骨髓干细胞可塑性的认识.方法: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C57BL/6转基因小鼠提供骨髓,同种无荧光的G57BL/6小鼠经致死剂量γ射线全身均匀照射后接受骨髓移植,分别在移植后第56 d、84 d处死,采用荧光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绿色荧光在骨髓移植小鼠肾脏肾小管的分布及数量,观察骨髓干细胞在无损伤的小鼠肾脏中的分化.结果:骨髓移植后56 d、84 d的小鼠肾小管中有少量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存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一步证实这些细胞位于肾小管,并表达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的功能蛋白megalin.结论:骨髓干细胞可能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更新.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及心室重构

    作者:杨春;邓争荣;朱雯瑾;张涛;韩克;马爱群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观察早期运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左心功能及心室重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间为症状出现12 h以上,均未行早期血运重建治疗,随机分为G-CSF组(n=15)和对照组(n=15).G-CSF组急性心肌梗死 24 h内皮下注射 rhG-CSF,10 μg/kg,连续7 d;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rhG-CSF治疗后1周和随访12,24个月行RT3DE检查评价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结果 rhG-CSF治疗后1周,两组间LVEF及LVED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SF组随访12,24个月LVEF较rhG-CSF治疗后1周显著升高(P<0.05),LVEDV虽有扩大,但与rhG-CSF治疗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hG-CSF治疗后1周比较,对照组随访12,24个月后LVEF无显著改变(P>0.05),LVEDV显著扩大(P<0.05).与对照组比较,随访12,24月G-CSF组LVEF显著升高(P<0.05),LVEDV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对于未能进行早期血运重建的患者早期使用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改善左室射血功能,抑制心室重构.

  • 化疗后骨髓再生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重功;李轶;马杰;毛文伟

    目的 研究5-氟尿嘧啶激活的骨髓源性干细胞(BMSCs)移植入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大鼠脑内后,对其血管新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此种细胞(即骨髓再生细胞BMRCs)在治疗HIE中的价值及可能机制.方法 制作新生大鼠HIE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磷酸盐缓冲液(PBS)治疗组(HIE/PBS组)、骨髓干细胞移植组(HIE/BMSCs组)、骨髓再生细胞移植组(HIE/BMRCs组).HIE模型制作后第3天,分别将3μL,PBS、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后的BMSCs及BMRCs经右侧侧脑室植入HIE大鼠脑内.各组大鼠分别于移植后第3周进行行为学、PCR、病理学、DAPI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DAPI检测发现,标记后的骨髓细胞迁移到梗死区并存活.行为学检测提示,BMRCs治疗组的感觉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5).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BMRCs治疗后的大鼠,其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新生血管明显增多.结论 BMRCs植入HIE大鼠脑内后,能存活、迁移至损伤部位,并表达大量营养因子,进而促进血管新生、改善感觉运动功能.BMRCs侧脑室移植治疗HIE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829 条记录 9/42 页 « 12...6789101112...4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