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游离组织移植术后不同卧床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扬剑;李学渊;章伟文;何凌锋;陈薇薇;陈宏;王欣

    目的 观察自体组织游离移植术后改良治疗方案与其对成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的影响,并与传统治疗方案进行比较,探讨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共收治游离自体组织(皮瓣、肌皮瓣、复合组织瓣、足趾等)移植患者165例,76例术后采用改良治疗方案(改良组: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治疗,血运稳定患者绝对卧床3d后允许进食及入厕时起床,5d后可下床室内活动),89例(包括术后3d发生过血管危象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案(常规组: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治疗及绝对卧床7d),观察记录游离组织移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情况,术后填写舒适状况量表,记录舒适度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应用改良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术后低、中、高度舒适病例分别为6、42和28例,与常规组的25、51和13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游离组织成活率为98.4%,与传统治疗组(9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和常规组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分别为9例和1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71,P>0.05). 结论 游离自体组织移植术后应用改良治疗方案,可以缩短患者卧床及住院时间,减少卧床并发症,提高了患者舒适度,同时对组织游离移植的成活率没有造成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 保留部分末节趾骨(足母)甲瓣联合第二足趾双关节修复拇指Ⅲ类缺损

    作者:孙雪生;王朝亮;朱涛;申立林;康颂科;李新霞;蔺楚;张宁;李强

    目的 探讨带部分(足母)趾末节趾骨及第二趾跖趾关节和近趾间关节及伸屈肌腱复合组织修复拇指Ⅲ类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5例拇指Ⅲ类缺损的患者,采用带(足母)趾部分末节趾骨及第二趾跖趾关节和近趾间关节及伸、屈肌腱复合组织再造拇指. 结果 术后5例再造拇指全部成活,随访时间8 ~ 24个月,再造拇指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功能评定:优4例,良1例.患者生活均能自理. 结论 带部分(足母)趾末节趾骨及第二趾跖趾关节和近趾间关节及伸屈肌腱复合组织再造拇指Ⅲ类缺损大程度地恢复了再造拇指的外观和感觉,恢复了再造拇指的运动功能.

  • 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应用

    作者:臧成五;赵睿;张航;鲜航;史林;张文志;马继;秦凯;丛锐

    目的 探讨与改进肩胛皮瓣在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手术技巧与效果.方法 于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应用肩胛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创面12例,其中前足残端创面4例,足背及踝部创面8例,面积6 cm×10 cm~12 cm ×30 cm,皮瓣内携带肋间神经皮支.其中3例皮瓣设计成三叶形状,包括升、降、横支皮瓣,均以旋肩胛动脉为蒂,修复巨大创面.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足部残端创面术后第3天出现血肿,造成血管危象,经探查手术处理后皮瓣顺利成活,供区均直接关闭.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萎缩及体毛生长,耐磨,浅触觉及刺痛觉恢复.结论 以旋肩胛血管为蒂切取的肩胛皮瓣,面积大、无毛发、可根据创面设计成多种形状、供区损害小、是修复足踝部创面的理想供区之一.

  • 应用游离肱骨皮瓣修复手部关节处皮肤骨骼缺损七例

    作者:尤灵建;董凌波;张晗;陈忠义;梁军波;郭宇华;奚辉峰

    目的 总结游离肱骨皮瓣修复手部第1掌指关节背侧软组织、拇指近节及第1掌骨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7例第1掌指关节复合组织缺损的患者,根据掌指骨缺损的情况,先于肱骨外上髁上缘近端设计骨瓣的切取位置和大小,再根据皮肤缺损的面积和骨缺损的相对位置设计皮瓣的大小.皮瓣切取面积为5cm×3cm~8cm×5cm,骨瓣切取大小为2.5cm×1.5cm×1.0cm~4.0cm×1.5cm×1.0cm.结果 骨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美观,移植骨块全部骨性愈合,拇指对掌功能恢复满意,拇对小指能相互触及或相距小于1 cm,拇对掌距掌大于或等于5 cm活动到小于或等于3 cm.结论 游离肱骨皮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且不损伤主干,拇指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第1掌指关节复合伤的较好方法.

  • 下腹部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和足部创面九例

    作者:刘跃飞;巨积辉;吕文涛;侯瑞兴

    目的 探讨应用下腹部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一次性修复手、足部多个创面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对9例手、足部多个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设计以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为蒂的双叶皮瓣修复,其中2例为足部创面,7例为手部创面.皮瓣切取面积6.0 cm×3.0 cm~ 12.0 cm×8.0 cm. 结果 8例皮瓣全部一期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1个月后瘢痕愈合,随访5~21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质地优良、4例外观略显臃肿、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2例修复足部者,术后行走活动不受限.7例修复手部者,5例手指伸屈活动良好,2例皮瓣边缘出现瘢痕挛缩影响手指背伸,经二期瘢痕改形后手指功能改善.腹部供区仅留线状瘢痕无不适感觉. 结论 游离下腹部双叶皮瓣修复手足部创面,可一次手术完成多处皮肤缺损创面覆盖,供区隐蔽、可直接缝合,是一种修复手、足部创面的较理想方法.

  • 组织移植修复肢体严重损伤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

    作者:刘会仁;曹磊;王立新;张艳茂;刘志旺;于占勇;李国华;王岩;吴学强

    目的 探讨肢体严重创伤导致组织缺损时,受区局部条件对组织移植修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影响.方法 对于肢体严重碾压伤、高能量撞击伤导致的四肢软组织缺损、骨外露、感染64例,于伤后15~62 d,应用股前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11例.危象发生时间为术后4~66 h.手术探查发现动脉吻合口栓塞6例,动、静脉吻合口同时栓塞3例,静脉吻合口栓塞1例,动脉痉挛1例.血管危象的发生率高达17.18%.回顾分析发现,11例发生血管危象者,在组织移植手术时均存在,组织缺损区域周围软组织水肿,受区血管束与周围组织、血管与其形成束的结缔组织间存在粘连.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9例,部分成活1例,坏死1例.皮瓣坏死区采用换药和皮片移植治愈.伤口愈合时间14~136 d.随访3~15个月,皮瓣颜色、温度、毛发生长均正常,移植皮片色素沉着明显.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复发.结论 肢体严重损伤后,损伤区域及周围的软组织和主干血管有明显创伤反应,是组织移植修复时血管危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 一蒂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朱轶;申强;方键;肖方生;黎斌;徐长春;杨晟玮;魏金永

    目的 报道应用一蒂双叶的跗趾腓侧皮瓣和第二趾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以第一跖背或跖底动脉、足背静脉为蒂的(足母)趾腓侧和第二趾胫侧双叶皮瓣对8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游离移植修复. 结果 术后8例双叶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愈合.经过6~18个月随访,皮瓣外形色泽质地满意,两点分辨觉为6~8 mm,手指屈伸活动良好. 结论 以第一跖背或跖底动脉、足背静脉为蒂的(足母)趾腓侧和第二趾胫侧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符合"解剖性修复"的手术方法.

  • 游离组织移植术后肺动脉栓塞四例分析

    作者:翟建国;周硕霞;丛海波;隋海明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移植术后肺动脉栓塞的原因及诊断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症状、体征、D-Ⅱ聚体及胸部MRI检查诊断肺动脉栓塞,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及肝素、华法林、下腔静脉滤器治疗.结果肺动脉栓塞4例经治疗后均痊愈,无死亡.结论游离组织移植术后肺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其预后至关重要.

  • 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拇指再造术后的足部供区

    作者:黄耀鹏;丁文全;尹善青;潘佳栋;胡瑞斌;王胜伟;王欣

    目的 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拇指再造的足部供区的疗效.方法 从2012年4月至2016年1月,应用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14例拇指缺损再造术后足部供区.根据顾玉东分型法,其中5例为Ⅰ度缺损,采用游离甲瓣再造拇指,4例为Ⅱ度缺损,5例为Ⅲ度缺损,均应用游离同一血管蒂的趾甲皮瓣包裹第二足趾骨腱组织全形再造拇指.趾供区皮肤缺损及足趾骨缺损均采用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骨皮复合组织瓣修复,腹部供区均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14例再造拇指全部成活,1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经过手术探查后成活,1例第二足趾出现趾背部分皮肤发黑坏死,术后给予局部皮瓣转移后创面完全愈合.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6个月),供区趾皮瓣色泽、质地较满意,但略显臃肿,足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5个月,足部无疼痛等不适,不影响行走及跑步,有5例患者术后3个月对足部皮瓣进行修整,外观更加良好.腹部供区均只存留一线性瘢痕,无明显不适.结论 应用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拇指再造术后的足部供区,能同时修复足部供区骨皮复合组织缺损,在再造拇、手指获得良好外观和功能的同时能恢复足部供区的解剖结构,保留其长度及其功能,是足部供区修复的一种理想术式.

  • 双下肢桥式交叉吻合血管腹壁下深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磊;郑稼;董忠根;罗建平;刘继军

    桥式组织移植挽救了许多濒临截肢的肢体,文献报道较多[1-2].双下肢间桥式交叉吻合血管的腹壁下深血管皮瓣的经验值得总结.2000年8月至2009年2月,我们应用双下肢间桥式交叉吻合血管的腹壁下深血管皮瓣8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5 ~ 37岁.其中车祸6例,车祸后瘢痕形成2例.所有患者均有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或关节外露.手术距受伤时间22 d至18个月.

  • 兔耳复合组织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观察

    作者:彭荣信;黄艳燕;朱昭炜;许澍洽;许晓麓;黄永军;许扬滨;何波

    目的 建立一个良好、稳定的带血运的复合组织移植动物模型以便后续研究,用于同种异体兔耳移植观察排斥反应及各种干预措施的疗效. 方法 自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随机选取兔耳结构完整、体质量为2.5~3.0 kg的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横行离断组和“V”形离断组,完全离断后原位再植,比较两组兔耳再植的成活率.横行离断组术后1~10 d、“V”形离断组术后10 d左右取兔耳皮肤和软骨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和TUNEL染色,根据细胞存活情况进一步判断兔耳成活情况. 结果 一共30只兔接受兔耳再植术.其中横行切口13只,血管吻合即时通畅率100%,但后兔耳无一只再植成功,术后逐渐出现静脉危象,成活时间1~10 d.“V”形离断17只,有2只再植兔耳健康成活.HE染色可见再植失败兔耳皮肤、软骨细胞内出现有空泡变性,细胞坏死和凋亡率明显高于成活兔耳.结论 兔耳离断再植模型具有可实施性,但不适合用于大样本的兔耳复合组织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观察.

  • 皮瓣及组织瓣临床应用回顾与展望

    作者:王成琪;王剑利

    一、皮瓣临床应用简史外科皮瓣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50~60年代出现了肌瓣和轴型皮瓣;7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组织移植的开展,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和肌骨皮瓣等获得了发展;80年代以来,外科皮瓣硕果纷呈,既有科学理论的进展,又有临床应用技术的进步,其中我国在世界上早报道的皮瓣有10多个.

  •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作者:侯春林

    皮瓣外科的发展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50~60年代出现了肌瓣和轴型皮瓣;7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组织移植的开展,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和肌骨皮瓣等获得了发展;80年代以来,皮瓣外科硕果纷呈,既有科学理论的进展,又有临床应用技术的进步,相继开发了主干动脉皮瓣、逆行岛状皮瓣、远端蒂皮瓣、筋膜皮瓣、肌间隔血管皮瓣、静脉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穿支皮瓣等.其中我国在世界上早报道或独自报道的皮瓣有10多个.

  • 循证护理在预防组织移植与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效果分析

    作者:郑雪红;楼依琼;王秀丽;史定妹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组织移植与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通过确定问题、寻找循征支持、应用证据和效果评价等步骤,对我院手足与显微创伤外科2016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48例组织移植与再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分析循证护理在降低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移植与再植组织成活率方面的效果.结果 48例患者发生术后血管危象2例,其中动脉危象1例,经动脉探查移植前臂浅静脉,一次通血,移植成功;静脉危象1例,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总救治成活率为100%.结论 实施循证护理可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组织移植与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提高移植与再植组织成活率.

  • 前臂远端与近端双尺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两指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作者:姚群;芮永军;糜菁熠;华雍;赵刚

    目的 研究前臂远端、近端双尺动脉穿支皮瓣一期修复两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评价皮瓣的修复效果.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对住院的8例两手指皮肤缺损的患者,在同侧前臂分别切取尺动脉远端穿支皮瓣及近端穿支皮瓣同时移植修复,远端穿支皮瓣面积2.5 cm×4.5 cm~4.0 cm×6.5 cm,近端穿支皮瓣面积3.5 cm×4.5 cm~4.5 cm×6.5 cm,分别于3、6、12个月后随访,调查患者对皮瓣满意度及工作情况,检查术后皮瓣痛触觉、温度觉及轻触觉,采用国际手外科协会的TAM系统测量手指关节总活动度,与健侧指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8例共16块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伤口均一期愈合,2例术后5个月行皮瓣整形术.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对手指修复后外观满意,5例回到原工作岗位.患侧TAM与健侧肢体比值,术后3、6和12个月分别为0.74+0.15、0.82+0.13和0.91+0.19.感觉恢复:术后6个月,8例均恢复皮瓣痛觉、温度觉及轻触觉.结论 前臂尺动脉远、近端穿支皮瓣分别具有各自特点,可根据创面修复及皮瓣特点合理设计,同时切取可满足多个手指创面的修复需要.

  • 三种不同形式的足部双叶皮瓣修复手部两处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徐磊;巨积辉;金光哲;蒋国栋;侯瑞兴

    目的 探讨应用3种不同形式的足部双叶皮瓣修复手部两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2月至2015年9月,应用3种不同形式的足部双叶皮瓣修复23例手部两处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趾腓侧皮瓣联合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相邻手指两处创面10例,足背皮瓣联合趾腓侧皮瓣修复手部加手指两处创面2例,足背两块串联皮瓣修复手部两处创面11例.足部供区采用全厚层皮片植皮.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手外观、功能、感觉恢复3个方面.结果 本组23例46块皮瓣均一期成活,获随访3~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外观自然,不臃肿,手功能恢复满意,感觉恢复S2~S4,足部供区植皮3例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局部瘢痕增生轻微,行走功能无影响.结论 应用3种不同形式的足部双叶皮瓣修复手部两处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满意效果,根据创面具体情况可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

  • 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皮肤缺损

    作者:张立山;陈晓彬;文朝喜;王增涛

    目的 探讨采用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皮肤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至2016年7月,对拇指指端皮肤、甲床或末节指骨缺损不超过甲根近端的11例患者,以同指近节尺背侧为供区,采用拇指尺侧指背动脉岛状皮瓣带蒂逆行转移修复,年龄21~58岁;皮瓣旋转点位于甲襞近端动脉弓,蒂部宽约2 mm,蒂部返折处无张力缝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11例皮瓣均顺利成活.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8个月,修复后的拇指外形满意,皮瓣饱满而不臃肿,色泽、质地良好,耐磨,痛温感觉良好;患手拇指指间关节活动度(ROM)以及虎口张开度与正常侧相比无明显异常.结论 逆行拇指尺侧指背动脉岛状皮瓣,因营养血管恒定、切取容易、安全可靠,可用于修复拇指指端小面积皮肤缺损,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 不同形式的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与修复

    作者:程国良

    我中心自1979年以来,对689例874只拇、手指不同程度缺损者,选用不同形式的足趾组织移植,进行再造与修复,成功863指,失败11指,成功率达98.7%,获得满意的外形与功能.其中男505例,女184例,年龄大49岁,小2岁,12岁以下63例,占本组病例9.1%,其余均为青壮年.本组选用(足母)趾、(足母)趾甲皮瓣、第二趾、第二与第三趾等带不同形式足背皮瓣的第二趾及(足母)趾甲皮瓣、足趾组织加游离皮瓣移植和(足母)趾及第二趾趾腹皮瓣移植等进行再造与修复.

  • 足部皮瓣在拇指及手指再造与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程国良

    自从张涤生等[1](1979)采用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趾移植一期完成拇指再造以来,把原需多次手术合并成一次手术完成,减少多次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Morrison等[2](1980)对拇指皮肤撕脱伤采用踇趾甲皮瓣移植修复,获得良好的外形,又不缺失足趾,为这类病例的再造带来了理想的再造方法;Founche等[3](1980)选用踇趾趾腹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这些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Khouri等[4](1992)及侯瑞兴等[5](1998)对手指皮肤撕脱伤的患者采用第二趾甲皮瓣移植修复,也获得良好的外形与功能.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足趾组织移植拇、手指再造与修复在临床应用的拓宽,我们根据患者不同伤情在足部设计不同的皮瓣,对拇、手指及组织缺损进行修复与重建,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6-8].

  • 我国学者对外科皮瓣发展的贡献及几点思考

    作者:张世民;侯春林;顾玉东

    外科皮瓣的发展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50~60年代出现了肌瓣和轴型皮瓣;7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组织移植的开展,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和肌骨皮瓣等获得了发展;80年代以来,外科皮瓣硕果纷呈,既有科学理论的进展,又有临床应用技术的进步,其中我国在世界上早报道或独自报道的皮瓣有10多个.

568 条记录 22/29 页 « 12...19202122232425...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