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胀:可别一次吃个够
胃胀的感觉很多人都体验过.说起来,胃胀不是什么大毛病,可是它却会让您寝食难安,更无法静下心来工作和学习.造成胃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吃得过多婚丧嫁娶、亲朋聚会、欢度节日、休闲旅游,一不小心,就会造成饮食过量.虽然说,“脾胃者,仓禀之官”,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但是如果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脾胃也会叫苦不迭,甚至采取“罢工”的形式来抗议,这时,你的胃就会感觉饱胀不堪了.
-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 80-90%,随年龄增长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吞酸""纳呆"等病范畴.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调脾胃纳化,脾、胃与肝三者一气相同,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迚展综迩如下:
-
益气固表用黄芪
黄芪和党参一样,都是补气良药.党参侧重补脾气,黄芪侧重补肺气.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利水消肿之功效.这些概念,现代人不太好懂,需要分别解释:生黄芪还有利水退肿的作用.中医理论称,脾主运化,负责运化水液在机体中的消化、吸收、代谢、排泄等过程,而这些功能均需要依靠脾气功能正常来维持.脾气亏虚,运化水液的功能不好,水液在体内滞留,便会出现水湿浮肿等症状.生黄芪既能补气以治本,又能利水以治标,有标本兼治之效.
-
妊娠浮肿怎么办
祖国医学称妊娠水肿为"子肿"或"子胀",认为脾虚和肾虚是引起此症的两个重要因素.脾主运化,负责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如果孕妇脾气虚弱,或怀孕后过食生冷之物,损伤了脾阳,使脾的运化失职,则很容易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进而造成肢体浮肿.一般情况下,脾虚引起的水肿往往遍及全身,而且皮肤看着很薄很光亮,用手指按下去会有凹陷,此外,还伴有肚子胀、食欲不振、气短懒言、大便溏薄等症状.
-
女性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女人们一生会经历几个很重要的时刻,月经、怀孕、生产、哺乳、更年期,这些就意味着女人一生都在耗血.加之现在社会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过大,很多女性朋友都有免疫力下降,虚胖气血不足的情况,都会导致我们脾胃的虚弱.脾胃的功能有三:脾胃主运化、主升清和通降,脾主统血.当然,重要的是统血.脾主运化、肌肉,一旦脾胃出现问题,身体所受影响绝非仅仅限于脾胃局部消极影响.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女人脾虚会出现什么症状呢?女人脾虚的症状有多少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呢?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着想,还是多加了解脾虚症状,以防脾虚引发多种疾病发作,及时控制身体的状况.
-
脾主运化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刍议
脾胃同居中州,互为表里,脾和胃同属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而它的体现必须通过"脾主运化"来实现.
-
太阴病腹满证治的现代机制探讨
寒湿内盛是导致太阴病腹满的主要因素,太阴病腹满的特殊性在于吐下之后反增不减,说明寒湿之邪不仅在肠道之内,还停聚于肠道之外、腹腔之中.据太阴病提纲证“胸下结硬”的描述,可知太阴病当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充血性脾肿大之类的病症.四逆汤以其温化寒湿之功治疗太阴病腹满,体现出其具有促进肝硬化失代偿功能恢复的作用.
-
继中医史源、创科技新变--记“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项目发展历程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3CB531700),由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杨关林教授任项目首席科学家,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共同合作承担。该项目运行2年以来,如期完成任务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基于脾主运化水湿理论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
随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及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心衰属于中医学“心痹”“心胀”“心水”等范畴,其病性当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阳虚、气虚,标实乃血瘀、痰饮、水湿.“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肝、脾、肾之病变均可导致慢性心衰的发病;其中,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脾与心衰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析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与脾主运化水湿的关系.在发病因素方面,从五大病因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认为外邪侵袭,久客经络,脾虚损阳,痰饮内生,发为心衰;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不运湿,心脉不畅,发为心衰;情志失调,损伤脾胃,化血无力,心失所养,发为心衰;劳倦内伤,耗伤脾胃,脾虚湿停,心脉痹阻,发为心衰;失治误治,耗伤脾阳,痰湿积聚,上凌于心,发为心衰.在致病机理环节,从“气”“水”“血”三个方面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从“气”,认为脾气虚弱,气血匮乏,心失所养,气阳两虚,发为心衰;从“水”,认为脾失健运,化生痰饮,困遏心阳,水饮上犯,发为心衰;从“血”,认为脾气不足,化湿无力,血行不畅,血瘀于脉,发为心衰.为临床从脾从痰湿论治慢性心衰提供重要的辨证思路及理论依据.
-
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脾虚湿困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
脾乃中医脏象学说的核心,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的功能物质基础,中医学所论述之脾不仅涵盖解剖学的概念,更是对人体生理、病理学高度总结,其功能涉及到消化吸收、水盐代谢、能量转化、肠道微生态平衡以及免疫内分泌等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功能单位.脾主运化与消化系统功能关系密切,脾虚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因病机,也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型.肠道菌群平衡是脾主运化的主要生理功能,而菌群紊乱是脾虚湿困的重要病理因素,加强中医脾与肠道微生态组成和结构多样性的研究对于阐明脾虚湿困证本质,解释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具有积极意义.
-
脾主运化的源流及发展
脾主运化理论是脾藏象理论的核心,文章探讨了脾主运化理论的源流与发展,从《黄帝内经》时代开始,至清明时期结束,脾主运化理论从萌芽到初具雏形,再到其产生和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其不同时期,受到社会及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初在运化水谷的过程中脾胃同论,到之后将脾在运化中的功能分离出来,并在理法方药上不断的完善,终形成了完整的脾主运化理论.
-
加强胰岛素抵抗时脾虚不化证的研究
现有关于脾主运化的认识只强调了脾的消化吸收功能,而脾转化散精的功能研究甚少.随着生活方式和疾病谱改变,作为脾虚证特殊表现形式的脾虚不化证日益增多,其典型病症就是目前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代谢综合征(MS)及其因子疾病.文章系统整理有关脾主运化理论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完整脾主运化的功能应包括消化、吸收、输布和气化4个方面,脾主运和脾主化是2个不同概念;从发病的社会背景、证候属性以及治则治法对脾虚不运证和脾虚不化证加以区分;提出将MS作为脾虚不化证的代表病种、以胰岛素抵抗(IR)为切入点,阐明IR状态下脾虚不化的证候特点,丰富脾主运化的脏象学说理论,为防治MS及其因子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
试谈脾与痹证的关系
笔者20多年来致力于痹证的研究,深得成功经验的鼓励,颇有失败教训之借鉴,闲暇之时精心思考,读书之后认真总结:脾气不足是痹证发病的根本,孤脏之气阴两虚是痹证病机变化的枢要,中焦虚弱是痹证论治的关键,浮浅之见,写成此文,抛砖引玉,以求获教.
-
对于证实质研究的辨识与思考
"证"的理论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地位,联系着中医的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因此,"证”实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证”实质的现代研究,至今已历二十余年,研究者从生理、病理、细胞、分子、神经、免疫、内分泌、生物膜、血流动力学等多种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应该说这些工作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例如通过脾虚"证”实质的研究,现在可以从消化功能、消化道病理、物质、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等多方面,从形态、细胞直至分子水平对脾主运化、肌肉、统血和"脾旺不受邪”等理论对脾虚证的常见症状做出解释,有关指标已多达70余种(1-5).
-
脾“体阴而用阳”疏证
唐容川认为脾“其体阴而其用阳”,学界对此说发祥尤少.本文从脾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论治特点及唐氏此说出现的理论背景方面进行了详尽疏证,揭示脾居中土藏营贮血,其体属阴,以气为发挥运化、升清、护卫功能的物质基础,其用为阳的功能特点,并系统梳理脾运化、统血、主卫的功能,明确脾统血“贮血、生血、行血、摄血”的理论内涵,为完备脾藏象理论体系张本.
-
从"脾主运化"论治消渴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运用中医药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从而也形成了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瘀论治等不同的观点及流派,本文试图从"脾主运化"的角度论述消渴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等,为中医药防治消渴提供理论基础.
-
“脾主运化”的微课制作实践研究
微课作为目前新型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主要以短小精悍、高效精彩的教学视频为载体,教学主题突出,节奏感强,简洁生动.将微课制作技术融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制作微课中医基础理论“脾主运化”在全国微课比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并对课程制作实践和体会做以探讨.
-
脾主运化思想在治疗泄泻中的指导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特征.中医学对本病的辨治源远流长,<内经>中不仅记载有"飧泻"、"注下"等病名,还将泄泻的病因归纳为"湿盛则濡泻",<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则指出:"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景岳全书·泄泻>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
-
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睾丸鞘膜积液30例
近几年来,笔者从"脾主运化"、"血不行则病水"立论,运用补脾益气、活血利水法,结合疏肝理气、温经散寒之法,治疗睾丸鞘膜积液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脾气虚证本质研究的途径与方向
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是中西医结合证本质研究的重要内容.近二十多年来有关脾气虚证本质研究主要围绕脾主运化开展,研究认为:脾气虚证主要表现为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降低,尿D-木糖排泄率下降,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胃肠粘膜有关细胞线粒体数量减少及其结构异常,胃肠道激素异常等[1].此外,研究还发现血清淀粉酶及胰淀粉酶同功酶、胰脂肪活性降低[2].脾(气)虚还表现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偏亢等[1].这些研究部分揭示了脾本质,同时也推动了脾本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