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腹泻临床拾遗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且多见于3岁以内小儿,多因外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上以湿胜和脾功能失调多见,夏秋两季发病较多.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脾虚湿胜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腹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行营卫,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易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运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
-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热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征,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热水谷和通降胃气.
-
夏季巧除“湿”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湿邪”逐渐被大家重视.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自然界空气潮湿、环境潮湿,比如被雨水淋湿、居住地潮湿,湿邪入侵人体致病.内湿,指人体内部由于自身体质的原因导致消化系统运作异常,水湿运化异常,体内的湿气比较重.重要的原因就是“脾”出现问题,中医讲脾主运化,主要运化水湿,脾功能出现异常直接导致水湿运化异常.如果将湿邪再形象一些比喻的话,可以将它理解成我们身体内的垃圾,这些垃圾身体本身不能把它排出去,累积过多,久而久之会引发更多的疾病.
-
保胎固胎六佳品
白术 <本草正义>云:"妊娠养胎,依赖脾土,术能健脾,故主安胎."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固摄无权,胎失所养,故易发生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白术有扶正固本、补脾固胎之功,为治疗妊娠胎动不安的常用良药.如<傅青主女科>中安奠二天汤:炒白术、炒山药、熟地各 30克,炒杜仲、枸杞子、人参、炒白扁豆、山茱萸各 15克,炙甘草 10克,水煎服,日 1剂.对于脾肾两虚,胎元不固,胎动不安者,颇有效验.
-
健康药膳(八)
中医把人体的一些功能归结于脾,"脾为后天之本"说的是人出生之后的健康就要责之于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如脾虚就会大便溏泻(消化不良),每天大便2~3次,面色萎黄、四肢倦怠,饮食不好,纳呆,要用天津达仁堂"人参健脾丸"来治疗.由健脾的人参、白术、茯苓和消食的山楂等药材组成.
-
饮食自控寿自高
饮食是人类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饮食失宜、失控或偏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致病,主要由于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过食油腻辛辣之物及膻腥酒肉,进食时大凉大热、狼吞虎咽,不讲饮食宜忌,不注重药食的调养和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取,从而产生各类疾病.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饮食所伤首先影响的是脾胃功能,然后累及其它五脏六腑,或变化转换成其它疾病.随着科学健身养生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饮食的日趋重视,不健康的饮食观念也逐渐发生更新和变化.
-
老年人保养脾胃的十二字诀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是脏腑气化升降的枢纽,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周身的津液、营养都必须依靠脾胃来供给,故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脾胃虚则百病生".
-
何为"饭醉"
"酒醉"人所共知,"饭醉"又是怎么回事?原来过量饮食同喝酒一样,也能醉人.早在公元1773年,中医学家沈金鳌所著的<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篇中就有详细记载:"食方已,即困倦欲卧,脾气弱,不胜食气也,俗名饭醉,宜六君子汤加山楂、神曲、麦芽."医书中指出的食后昏困称作的"饭醉",多因暴饮暴食而损伤脾胃,引起饭后昏倦欲睡的病症.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故治宜健脾益气佐以消导.
-
中西合璧治疗痰多
提示: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
脾主运化,抑酶主运化?——论中医藏象理论脾的功能
笔者对中医藏象理论关于脾主运化功能提出一些看法,认为中医藏象理论关于脾主运化功能,实质上就是现代生物化学所指的酶.
-
膏方可用于肿瘤治疗全程
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综合治疗时代,国际上流行评价中晚期肿瘤治疗获益的关键指标是提高生存质量、稳定肿瘤病灶、延长生存期、改善相关症状.膏方是能集中体现中医在肿瘤治疗中的用药方式之一.膏方治疗恶性肿瘤是在中医"调平"理论指导下,着重纠正机体失衡状态,建立新的动态平衡.多数肿瘤患者存在着气机逆乱现象,加上化疗、放疗、止痛等治疗,可导致气滞.中医认为,"气"具有推动、温煦、营养、防御、气化、固摄等作用,气机的调畅是肿瘤防治的关键."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主升清,脾气衰弱则药物、食物无法被人体吸收,也无法将营养物质和药物的有效成分输送到全身.另外,膏方中的补益药也有可能会壅遏脾胃之气.因此,肿瘤患者的膏方中应注意健脾药物的应用.
-
眩晕证从脾论治辨析
眩晕证多属肝的病变,故<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而临床证治大多从肝而治,但在临证实践中,除从肝论治外,注重从脾着手,往往获效甚佳.因脾主运化,具有益气、生血、统血之功能,脾之为病多与气血痰湿有关,而眩晕之证多与气血痰湿病变相连.现将眩晕临证从脾论治辨析如下.
-
中药敷脐治疗婴幼儿厌食症93例疗效观察
厌食症多见于1岁~6岁的儿童.如不积极调治,则造成化源匮乏,气血不足,导致贫血、消瘦,渐成疳证,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影响水谷的受纳和运化,造成厌食,中医中药在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方面有独特优势,但多数患儿对口服中药比较反感,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此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药敷脐的方法治疗婴幼儿厌食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
“脾失运化,痰浊内生”与高脂血症形成的相关性
回顾中医对血脂和高脂血症的认识,基本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明确提出脾运、脾化功能失常是痰浊型高脂血症形成的病机关键,深入理解传统中医“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
从“脾主运化”理论浅谈黄疸
随着中西医交汇,临床上很多疾病在认识上出现了中西差异与分歧.文章针对长期以来中西医对黄疸的不同认识,从“脾主运化”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初步探讨黄疸的病位、病机、诊治,并提出胆红素产生、加工、排泄的过程实为“脾主运化”的功能表现.
-
基于“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探讨临床治疗皮肤病学术思想
通过数据整理及大量临床实践应用发现,在气血互生互化的网络系统中脾为统帅发挥重要作用,以脾气为原始推动力,维系气血正常运行,形成中焦脾土的核心价值,突出脾脏在五行乃至机体中的重要地位,佐证了“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旨在推广脾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临床皮肤病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
-
清代各家脾主运化理论的研究
脾主运化的理论是中医脾脏象理论的核心,发展到清代,其发展一方面体现在运用脾主运化的理论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中医学开始寻求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脾主运化的理论也开始注重与西方医学靠拢,试图用西医学的理论更好的诠释脾主运化.文章选取了清代几位代表医家,论述了其对脾主运化理论的发展.
-
“脾主运化”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探讨
梳理近5年来“脾主运化”的研究思路,并基于文献研究与现代生物学基础理论的贯通结合,提出新的研究假说,即“脾主运化”是以物质转运及转化关键蛋白为核心的动态复杂调节系统.
-
脾脏象发生考
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脏象为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对其生理功能的产生探求之人较少,文章着重从脾脏象结合发生学的研究法对其进行揭示.
-
论脾为五脏之本
农耕文化孕育了崇尚土德的五行观.“土爰稼穑”,“吐生万物”,为“万物之母”,而脾主运化,其中“化物”和“灌四旁”的功能类比于土,故脾在五行属土.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是气和血,其来源于脾运化之水谷精微;生命的基本特征是升降出入,而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具坤静之德、乾健之运,颐养形神,故为五脏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