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紫草素对人鼻咽癌CNE2和HNE2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邢亮;施叶雯;冯雅妮;任晓勇

    目的 研究紫草素对人鼻咽癌CNE2和HNE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的紫草素处理鼻咽癌CNE2、HNE2细胞及正常人胚鼻咽上皮HENE细胞,检测分析细胞活性、细胞坏死性凋亡、细胞形态、活性氧(ROS)产生及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和RIP3的表达.结果 紫草素对鼻咽癌CNE2和HNE2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表现出显著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紫草素处理后CNE2和HNE2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没有明显变化,而坏死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染色后,PI阳性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IC50浓度紫草素处理后,CNE2和HNE2细胞产生的ROS相对量显著高于0.0μM紫草素处理,RIP1和RIP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0.0μM紫草素处理(P<0.05).经NAC或Nec1预处理后,CNE2和HNE2细胞的坏死性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紫草素可明显抑制鼻咽癌CNE2和HNE2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与诱导鼻咽癌细胞产生大量的ROS、上调RIP1和RIP3蛋白的表达,进而激活坏死性凋亡进程有关.

  • 双氢青蒿素通过激活Nrf2促进肝星状细胞坏死性凋亡的研究

    作者:陆春风;许文萱;张峰;郑仕中

    目的:体外研究双氢青蒿素(DHA)对人肝星状细胞(HSCs)坏死性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HSCs分为对照组以及DHA处理组.应用噻唑蓝(MTT)、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以及亚甲基蓝染色检测HSCs的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HSCs培养基中HMGB1含量.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内HMGB1 mRNA水平.细胞Titer-Glo试剂盒检测HSC内ATP含量.LDH试剂盒检测培养基中LDH含量.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RIP3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mRNA和蛋白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LKL的磷酸化水平免疫荧光实验观察HSC内Nrf2蛋白表达及亚细胞分布.结果:DHA剂量依赖性地降低HSCs的活力.DHA剂量依赖性地促进HSCs释放HMGB1和LDH,升高HSCs内HMGB1的mRNA水平,降低细胞内ATP水平.DHA剂量依赖性地促进RIP1、RIP3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促进MLKL的磷酸化.DHA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HSCs内Nrf2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促进Nrf2从细胞质中向细胞核中转移.Nrf2 siRNA转染HSCs后可削弱DHA的上述作用,但Nrf2过表达质粒转染HSCs后可以模拟DHA的作用并与其产生协同效应.结论:结果表明DHA可诱导HSCs的坏死性凋亡这一作用可能与激活HSCs内Nrf2信号分子相关.本研究为DHA抗肝纤维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将DHA开发为坏死性凋亡相关的抗肝纤维化潜在药物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 坏死性凋亡与肿瘤

    作者:王莲子;李涛

    坏死性凋亡是不依赖于caspase激活的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其激活主要依赖于坏死性小体的形成.坏死性凋亡的调控受到多种因素响,RIPK1既可启动坏死性凋亡,也可抑制坏死性凋亡;caspase-8是坏死性凋亡的重要负反馈调节蛋白;CHIP是新发现的坏死性凋亡调控蛋白.坏死性凋亡的触发为对经典凋亡途径抵抗的肿瘤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 坏死性凋亡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俊杰;母得志;屈艺

    坏死性凋亡在多种器官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神经元死亡常见于各类神经系统疾病.近来发现,坏死性凋亡是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方式,抑制其坏死性凋亡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神经保护作用,也是今后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研究的重点.

  • 小鼠胚胎肾脏细胞坏死性凋亡的超微结构

    作者:郭敏;李晓明

    目的 观察小鼠胚胎肾脏发育过程中细胞坏死性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不同胚龄(E12、14、16、18d)胎鼠(各3例)的肾脏的细胞坏死性凋亡进行系统观察.结果 细胞坏死性凋亡确实出现在胚胎肾脏中,它同时具有坏死的细胞质和凋亡的细胞核.细胞肿胀,细胞膜破溃,细胞器也肿胀空泡化.核染色质高密度固缩,边聚,多呈月牙状.细胞凋亡被发现的机会大于坏死性凋亡和细胞胀亡.结论 细胞坏死性凋亡与细胞凋亡及细胞胀亡共同构成了小鼠胚胎肾脏发育过程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但坏死性凋亡和胀亡为辅,而以细胞凋亡为主.

  • 坏死性凋亡: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

    作者:陈柏年;杜冠华

    传统上,细胞死亡分为凋亡和坏死两类.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坏死性凋亡是一种不同于凋亡和坏死的新型细胞死亡途径,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坏死性凋亡的产生机制、坏死性凋亡同凋亡和坏死的区别及其在疾病和药物靶点发现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利于加深对不同细胞死亡方式的认识并促进相关新药的研发.

  • 坏死性凋亡调节机制及其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霞;刘小琴;赵丽

    坏死性凋亡是一种非caspase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它的调节、诱导及阻断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分子的表达及调控.研究发现,坏死性凋亡不仅参与机体的生理性调节过程,一些具有坏死表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坏死性凋亡的活化直接相关,如神经变性性疾病,缺血性疾病,炎症、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此外,对肿瘤耐药细胞株的研究证实,在规避肿瘤多药耐药方面坏死性凋亡诱导剂具有“广谱性”.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生理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为肿瘤性疾病分子靶向治疗及靶向药物研发开拓了新的前景.本文就坏死性凋亡的可能调控机制、生理学特征及坏死性凋亡与临床疾病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坏死性凋亡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搏骤停后神经功能的作用

    作者:林庆明;唐夏泓;林世荣;陈本敦;陈锋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心搏骤停(CA)后大鼠脑组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和3(RIP1和RIP3)表达的影响.方法 该实验在福建省急诊医学研究所完成.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sham组(n=8)、CA组(n=8)和MSCs组(n=8).通过窒息法诱导CA后进行心肺复苏(CPR),复苏后1h,MSCs组和CA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106/0.5mL MSCs与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CPR后3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荧光显微镜下检测MSCs在脑内分布,脑组织HE染色观察皮层坏死神经元,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RIP1和RIP3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 CPR后3d,MSCs组NDS明显高于CA组[72.5(71.5,73.2)与63.0(62.5,64.1),Z=3.376,P=0.001],DAPI标记的MSCs主要分布在脑皮层,MSCs组皮层坏死神经元明显低于CA组[(29.6±5.9)%与(57.2±6.4)%,t=8.922,P<0.01],MSCs组脑组织RIP1和RIP3表达水平均低于CA组[RIP1:0.227(0.193,0.243)与0.599(0.535,0.629),Z=3.151,P=0.001;RIP3:0.217(0.203,0.274)与0.543(0.533,0.555),Z=3.361,P=0.001].结论 MSCs移植可能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从而改善CPR后大鼠神经功能.

  • 大鼠急性缺血性肾损伤的细胞死亡方式

    作者:王宁;李郭锦;刘霞;包翠芬;郭敏

    目的 探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急性肾损伤的细胞死亡方式.方法 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印迹技术对缺血60 min再灌注24 h的大鼠肾脏进行了详细观察和分析.结果 光镜可见皮质和髓质外带肾小管出现了①大面积细胞坏死:表现为细胞肿胀,空泡形成,崩解脱落;②坏死性凋亡:表现为细胞肿胀,核固缩;③细胞凋亡:分布于髓质外带肾小管坏死细胞之间,表现为细胞皱缩,核固缩.电镜下坏死细胞肿胀,细胞器也肿胀,崩解消失;凋亡细胞胞质皱缩,核染色质固缩边聚;坏死性凋亡呈坏死样细胞质含有一个凋亡样细胞核.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ARP-1、RIPk3和caspase-3阳性细胞出现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组织内,主要分布于肾小管.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与Sham组比较肾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PARP-1、RIPk3、caspase-3和TNFRa蛋白表达增强(P<0.05).结论 大鼠肾缺血60 min再灌注24 h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了三种方式死亡,即聚合糖性死亡、坏死性凋亡和凋亡.

  • 内质网应激参与调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朱平均;周浩;胡舜英;陈韵岱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损伤,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IRI的发生机制复杂,目前针对IRI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近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ERS)在IRI中发挥重要的作用,ERS有望成为减轻IRI的新靶点.了解ERS在IRI中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其与心肌细胞死亡的关系对于改善AMI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 抑制TNFR/RIPK信号通路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双;林斌;陈志达;史吉胜;曾宇哲;吴松松

    目的:探讨应用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抑制TNFR/RIPK介导的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作用.方法:72只雄性SPF级SD大鼠,体重0.25~0.30kg,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A组)、假手术+Necrostatin-1组(Sham+Nec-1组,B组)、SCI+二甲基亚砜(DMSO)(DMSO组,C组)、SCI+Nec-1组(Nec-1组,D组).C、D组采用钳夹法制作大鼠急性SCI模型.所有大鼠硬膜下置管,A组不给药,B组和D组造模后30min经导管注射1μl Nec-1(25μg/μl),C组注射等量DMSO,1次/d,至取材时间点.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2h、24h和3d三个时间点每组取6只大鼠,先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再处死动物取脊髓组织.12h时间点动物处死前1h腹腔注射碘化丙啶(propidine iodide,PI)1 mg/kg,取材检测脊髓组织PI红染细胞数;24h时取材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情况、尼氏(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数目、Western Blot (WB)检测Bcl-2、坏死性凋亡蛋白RIPK1及RIPK3的表达水平;3d时取材行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造模后A组和B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正常,C、D组各时间点均显著性低于A、B组,D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C组(P<0.05).造模后12h,D组PI红染细胞较C组明显减少,神经元崩解减轻(P<0.05).造模后24h,A组和B组脊髓组织HE和Nissl染色正常,D组脊髓组织损伤程度和存活神经元数量均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Bcl-2、RIPK1及RIPK3均低水平表达,C组RIPK1及RIPK3表达显著性升高,D组Bcl-2表达较C组上调,RIPK1及RIPK3表达显著性下降,C、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d,A组和B组可见少量凋亡小体,C组和D组明显增多,但D组凋亡小体数量较C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抑制TNFR/RIPK信号通路可以减轻大鼠急性SCI后的病理变化,改善行为学评分,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 坏死性凋亡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海玉;刘勇

    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是新发现的一种程序性细胞坏死途径,在死亡受体信号激活后由受体交互作用蛋白1(RIP1)和RIP3调控,该途径并可被化合物5-(1H-吲哚-3-基甲基)-3-甲基-2-硫酮-4-咪唑烷酮(necrostatin-1)特异性抑制.目前研究表明坏死性凋亡可能参与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深入阐明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有望为其治疗药物开发提供潜在的新靶点.基于此,本文对坏死性凋亡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 亚低温对颅脑创伤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海博;程世翔;张赛;涂悦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颅脑创伤(TBI)后大鼠脑组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7周龄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5组:正常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假手术联合亚低温组(Sham+ HT)、颅脑创伤常温组(TBI,37℃)、颅脑创伤亚低温组(TBI+ HT,32℃),每组8只.建立液压打击致TBI模型后即可采用亚低温干预持续6h.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观察TBI前后行为改变.伤后48 h处死大鼠并取脑组织行HE染色,分别采用RT-PCR、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RIPK-1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在细胞水平的定位.结果 与TBI组比较,TBI+ HT组NSS评分明显降低(P<0.01).TBI组中RIPK-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Sham组(P<0.05),而TBI+HT组RIPK-1表达较TBI组显著降低(P<0.05).RIPK-1蛋白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有表达,而且TBI+ HT组RIPK-1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RIPK-1诱导的细胞坏死性凋亡通路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为TBI的新靶向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 创伤弧菌溶细胞素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帅维正;刘剑飞;吴成林;刘妍;蒲倩;王欲晓;周丽君;张志成;段蕴铀

    目的 探讨创伤弧菌溶细胞素(VVc)对永生化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iBMDM)坏死性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iBMDM细胞按照不同浓度的VVc刺激以及是否接受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特异性抑制剂Nec-1的预处理分为5组:对照组、Wc 2μg/ml组,VVc 4μg/ml组、Nec-1+VVc 2μg/ml组和Nec-1 +VVc 4μg/ml组.Nec-1各组在VVc处理前1h加入5μmol/L Nec-1,实验中各组在VVc处理2h后收集培养上清及细胞.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法评价VVc对细胞的毒性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状态;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焦亡和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GSDMD(gasdermin D protein)和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的表达.结果 培养基上清内LDH水平随Wc浓度上升而升高,且可被Nec-1预处理所抑制(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VVc处理后呈Annexin V/PI双标阳性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使用Nec-1预处理后,该比例明显下降(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VVc处理组pMLK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Nec-1 +VVc处理组(P<0.05),各组均未观察到焦亡相关蛋白存在剪切体活性形式.结论 VVc可通过RIP1诱导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

  • 坏死性凋亡在急性肾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储岳宁;刘军

    坏死性凋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具有坏死特征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主要由受体交互作用蛋白1、受体交互作用蛋白3及混合连接激酶结构域样蛋白活化介导.坏死性凋亡参与多种病理状态下的细胞死亡及炎症反应的激活.目前研究证实,坏死性凋亡涉及多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干预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对肾脏具有抑制肾脏细胞死亡、限制炎症反应进展、改善肾功能等多种保护作用.深入研究坏死性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有助于为急性肾损伤的病理机制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在颅脑创伤后神经细胞坏死性凋亡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刘小伟;陈以胜(综述);程世翔;涂悦(审校)

    颅脑创伤可引起多种类型的细胞发生改变,包括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其他支持细胞等,其中神经元死亡是引起神经系统退化和致死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其机制也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资料显示,受体相互作用蛋白( RIP)家族在介导细胞死亡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RIP1在多种形式的细胞死亡过程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包括近几年研究新发现的坏死性凋亡,即一种不依赖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类型。

  •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对凋亡和坏死性凋亡以及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

    作者:钱永兵;王瑞兰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是细胞坏死性凋亡中的关键因子,在创伤、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等过程中具有致炎作用。RIP1是坏死性凋亡小体(Ripoptosome)的主要成分,而Ripoptosome是调节细胞凋亡或坏死性凋亡形式的复合体。从RIP依赖的细胞死亡及炎症反应等分子机制入手,通过总结RIP介导凋亡、坏死性凋亡及炎症反应的机制,发现RIP位于凋亡、坏死性凋亡及炎症反应的网络信号调控的中心环节。因此,深入研究RIP介导的坏死性凋亡,将为I/R损伤、创伤、SIRS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坏死性凋亡在肿瘤放化疗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作者:董佳丽;路璐;樊赛军

    肿瘤具有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抵抗作用,这是肿瘤细胞会产生放化疗耐受的原因之一.细胞程序性死亡不仅包括依赖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的细胞凋亡,也包括一种近研究热门的非依赖caspase的死亡形式——坏死性凋亡.目前研究发现坏死性凋亡是由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 (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以及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蛋白(MLKL)进行调控.笔者简要地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坏死性凋亡相关的研究进展,为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肿瘤放化疗新靶点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

  • 坏死性凋亡参与NMDA诱导大鼠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神经毒作用

    作者:李艳丽;张策;张虹

    目的 观察NMDA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中是否存在坏死性凋亡.方法 利用Nec-1作为工具药,通过检测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及calcein-AM染色,观察NMDA的毒性作用,Nec-1对NMDA诱导的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结果 Nec-1(100 μmol/L)抑制NMDA引起的细胞活力的降低,使其增加26%(P<0.01);抑制NMDA引起的活细胞数的减少,使活细胞数增加23%(P<0.01);抑制NMDA引起的LDH释放的增加,使LDH释放减少28%(P<0.01).结论 坏死性凋亡参与NMDA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

  • Nec 1对冈田酸诱导的大鼠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艳丽;王增仙;武敏霞

    目的:观察 Nec 1对冈田酸(OA)诱导的大鼠皮层神经元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原代皮层神经元培养方法,通过检测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及 Calcein AM 染色观察 Nec 1对 OA 诱导大鼠皮层神经元损伤的抑制作用。结果Nec 1(100μmol/L)抑制 OA 引起的细胞活力的降低,使其增加19%(P <0.01);抑制 OA 引起的活细胞数的减少,使活细胞数增加20%(P <0.01);抑制 OA 引起的 LDH 释放的增加,使 LDH 释放减少21%(P <0.01)。结论 Nec 1可有效抑制 OA 引起的皮层神经元的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